农民工月薪上万,高吗?

农民工月薪上万,高吗?
2021年06月01日 01:37 第一财经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农民工月薪上万,高吗?

  作者: 章铮

  [ 年轻的农二代与其选择拖车司机一类的高薪蓝领,还不如选择上大学,将来争取成为高薪的白领。他们不是给快递、外卖等生活服务业,而是给扩招后的大学、给白领职业的发展前景吸引走的。尽管能进入IT、金融等高薪行业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学毕业生。这才是深圳拖车司机高薪仍然用工荒的原因。 ]

  最近四五年,在以农民工为主的蓝领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蓝领收入水平提高与缺工并存,月薪上万仍然“用工荒”“招工难”的报道屡见不鲜,缺工范围从制造业扩大到交通运输业。

  月薪上万算得上高薪吗?单看薪酬本身,应该算。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全国农民工去年月均收入4072元,其中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4549元。与之相比,月薪万元至少高了1.2倍。

  但笔者认为,月薪高不高不能只看月薪本身,还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高薪职业是否稳定?第二,月薪水平是否足以维持农民工全家的生活?

  高薪与零工

  说起月薪上万仍然“招工难”,当前最常提到的例子,就是“老板排队被工人挑”的制衣业(特别是广州康乐村、大塘村一带),多家媒体曾刊发相关报道,包括《第一财经日报》。

  制衣业有以下特点:

  第一,订单从大批量转为小批量,一年中旺季短、淡季长,淡旺季产量(从而用工数量)相差悬殊。

  第二,为适应产量的波动,除少数关键岗位的技工外,其他工作大量使用零工。有订单随时招工,没有订单随时解聘。零工人数高达员工总数的一半至三分之二。

  零工的流行与农民工的选择也有关系。旺季时,农民工(特别是已在制衣厂工作过1~3年、技术水平较高的熟练工人)供不应求,零工的工资水平往往比长期工高,高出的幅度至少达20%,多的甚至是100%;零工还可以挑选自己做得顺手的款式和物料。正因为如此,不少农民工特别是熟练工人,干脆当上了专门的临时工。

  第三,订单要货急、招工难时,零工收入折合成月薪确实上万元,但高工资持续时间短(有说只有半个月),用工荒一旦缓解,老板随时可以降工资,甚至每天的工资都不一样;而且与高工资相匹配的,是一天长达15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把淡旺季、劳动强度都算上,再按年收入平均到月,这类农民工的收入并不高,与“月薪上万”差得远。

  上述特点并非今年才出现,它们至少持续了10年以上,农民工对此中利弊心知肚明。以往蓝领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农民工从事这类工作总比闲在家乡、没有收入要好。近几年,农民工供求趋于平衡;2014年以来,50岁以下农民工数量稳中有降,减少得最多的是30岁以下的青年。在此大环境下,制衣业一类的行业缺工,特别是几乎招不到90后,在笔者看来完全正常。

  高薪与边缘企业

  有这样一类企业,它们虽没有达到朝不保夕的程度,但往往在盈亏边缘挣扎。这类企业,我称之为边缘企业。

  国民经济或所在行业的大环境不好,边缘企业日子固然难过;国民经济或所在行业的大环境不错时,边缘企业日子仍然难过。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的流行,中国经济迅速恢复,许多制造业行业订单特别是外贸订单大增,《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刊发过多篇报道。即使如此,在作为中国市场经济高才生的浙江省,也还有22.8%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没有实现盈利。

  举例来说,不少制造业行业目前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暴涨。边缘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往往是拿到订单后再去购买原材料;与有能力预付定金因而能通过长期合同锁定原材料价格的同行相比,原材料涨价时它们处于不利地位。那么,能否把原材料涨价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客户呢?边缘企业陷入两难。不提价,它们赔不起;提价,又怕客户和订单流失。于是边缘企业只好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压在仓库里,“价格谈至不亏本才敢出货”。

  订单大增需要增加人手,10多年前这不是问题。因为当年蓝领大大供过于求,随便什么样的企业想招工,都有一大批农民工愿意来。

  最近几年,情况变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14年以后,50岁以下农民工数量稳中有降。2019年全国新增农民工241万,但同年50岁以下的农民工数量减少了453万。就算把进城落户但仍从事蓝领工作,数量高达每年四五百万的“前”农民工算上,2019年蓝领供求也只是基本平衡。如今,一大批制造业行业订单大增,蓝领用工荒必然加剧。

  用工荒迫使有订单的边缘企业不得不“想开了”,用高薪招聘与稳定员工,“蓝领岗位月薪过万早已不鲜见”;用工荒还波及另外一些订单不那么多的边缘企业,它们不得不用增加库存的方式来营造订单很忙的“假象”,稳住本企业的员工。但稳得住一时,稳不住长远;逃离这些处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行业中的边缘企业,是以农民工为主的蓝领的理性选择。

  高薪“天花板”

  最后,还想谈谈一个高薪仍然用工荒的职业,央视报道过的深圳集装箱拖车司机。

  深圳港是集装箱大港,今年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达721.55万标箱。集装箱道路运输是在深圳的一大行业,有相关许可证的车辆达42000多辆。

  集装箱拖车司机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职业。他们必须持有A2驾驶证。根据专栏作家刘远举先生的介绍,考这类驾照有严格的条件,满足这些条件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考下这类驾照时,司机年龄“起码都要30岁”。此外还有“熟悉码头操作及珠三角路线”的特殊要求。

  门槛高,但回报也不低。论收入,目前拖车司机的月薪在2万元左右。论工作稳定性,据有关行业协会的调查,目前深圳市集装箱拖车司机中,50多岁的60后占13.6%,四五十岁的70后占66.17%,两者合计将近80%。在深圳这样年轻人大量流入、中年人大量流出、以劳动力“置换”为常态的城市中,拖车司机称得上是工作稳定性方面的另类。从一辈子收入来看,深圳集装箱拖车司机的收入称得上是蓝领收入的天花板。

  同为收入天花板,与白领相比,蓝领要低得多。举例来说,华为是以白领为主的企业,工作在深莞两地的华为员工人数不比深圳集装箱拖车司机人数少。2016年,在华为连续工作三年、五年、十年的普通白领员工,其年收入分别为20多万元、30多万元与60万~70万元 ,已经达到甚至大大超过上述深圳拖车司机的收入水平。

  深圳拖车司机的收入是否足够高?笔者衡量的标准就是一个:他们是否能在深圳买得起90~120平方米的住房。

  正常情况下,劳动者在哪里工作,全家就应该在哪里生活;家庭一辈子的收入应该超过或相当于同期当地日常生活支出加上住房支出。但现实中,农民工的收入远不足以让其全家在大城市正常生活,而只能通过把家属留在日常消费与住房成本远低于城市的乡村,来维持低收入下的家庭生计。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的,首先应该是深圳拖车司机这样的农民工中的高收入阶层。

  购房支出是大城市生活成本的大头。而根据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2021青年置业报告》,常住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18~44岁青年中,56.9%选择的是90~120平方米的住房。所以我以买得起90~120平方米的住房作为标准。

  以深圳目前的房价,拖车司机一辈子固然很难买得起房,高收入的白领买房也有困难。

  金融、IT、通信等高收入行业,是35岁现象的重灾区;高年薪带来的收入增加,被短工作年限(只有10年左右)导致的收入减少所抵消。

  但35岁现象的存在,也意味着当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时,白领有可能通过延长工作年限来增加一辈子的收入。根据农民工市场的经验,至多15年后,这种延长就会发生。而对现在已经能工作到退休年龄的拖车司机来说,工作年限已经不可能延长了。因此对年轻的农二代来说,白领的前景更好。

  就算员工工作年限维持不变,白领也有对策。白领可以远程办公,用不着天天上班,而集装箱拖车司机却离不开深圳的道路和码头;即使工作单位同在深圳,那些选择在工作地安家的深圳拖车司机,购房时的选择余地也比白领小。

  2017年,华为员工曾抱怨“(深圳)房价涨得太疯,工作十年也买不起房”。此后不到一年,华为就把研发等部门从深圳搬到东莞松山湖,并向在松山湖工作的员工提供上万套人才房,单价为8500元~11500元,比目前东莞商品住房平均单价24760元要便宜一半。假如深圳拖车司机也把家安在东莞,买的都是90~120平方米的商品房,仅房价差一项,他们就要比华为员工多付120万~160万元,相当于他们5~7年的收入。

  以上分析表明,年轻的农二代与其选择拖车司机一类的高薪蓝领,还不如选择上大学,将来争取成为高薪的白领。他们不是给快递、外卖等生活服务业,而是给扩招后的大学、给白领职业的发展前景吸引走的。尽管能进入IT、金融等高薪行业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学毕业生。这才是深圳拖车司机高薪仍然用工荒的原因。

  总之,不解决蓝领收入(包括一般蓝领与高薪职业蓝领)偏低的问题,蓝领“用工荒”“招工难”的局面就无法从根本上扭转。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婷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03 东威科技 688700 --
  • 06-03 爱威科技 688067 --
  • 06-02 科汇股份 688681 9.56
  • 06-02 德迈仕 301007 5.29
  • 06-01 博力威 688345 25.9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