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黄:从敬畏自然到敬畏未来 异度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和探索

2021年05月31日17:24    作者:朱小黄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朱小黄、谭庆华

  异度均衡是将不确定性和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研究范畴,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方法开展一系列拐点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与提炼升华;是考虑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的均衡问题;是将时间维度上的不确定性、空间维度上的机会成本及综合维度上的公平问题等纳入均衡分析框架得到的“第三类均衡”,其定位为与一般均衡、纳什均衡相并列。异度均衡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经济实践的理论产物。

  人类发展与自然关系的模式调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且还将一直作为重大课题伴随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人作为一种生物,必须从自然中汲取能量和养分,才能维持自身机体的正常运转和不断成长成熟。所以,每个人从一出生甚至整个人类从开始出现,首先面临的课题就是与自然相处的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与自然相处有一个不断探索和适应的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怎么演进,基本前提是永远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即“敬畏自然”。

  人类同其他生物群体一样,基于同大自然的关系而不断地调整生存繁衍策略。现有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已经表明,正是基于敬畏自然,不断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才有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人类受自然所支配,其生存繁衍都离不开良好的自然条件。人类历史上几大文明古国,几乎都是在河流沿岸开始产生,盛行的各种图腾崇拜其实是敬畏自然最直接的体现。进入封建社会后,人类开始了解自然并利用自然,包括兴修水利、推广农耕等,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更多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生产力大幅提高,对自然的利用更多也更充分,部分自然资源(石油、煤炭)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条件。人类开始治理环境恶化,体现在了解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仍然敬畏自然。虽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社会组织水平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自然所起的作用,从来都不应该被忽视。

  异度均衡理论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量了当前经济活动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力图把这样的影响控制在人类对负面结果的承受范围之内,也尽量实现未来社会的利益最大化。这样理性的考量事实上映射了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模式,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繁衍生息的应对策略,即从敬畏自然到敬畏未来。

  自然具有不可侵犯的力量,而未来具有人类发展的价值,都值得敬畏。敬畏自然是为了生存,敬畏未来是为了发展。敬畏自然是基础,敬畏未来是敬畏自然在时间维度上的延伸,是在敬畏自然基础之上的完善和升华。从敬畏自然到敬畏未来,就是异度均衡理论的基本逻辑,也是异度均衡理论有别于现有经济理论的最明显特征。

  异度均衡理论的三个假设

  (一)假设之一:一个经济事件的整体包括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时间维度上,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会深受过去已经形成事实的影响,也会深刻地影响到未来的事实状态。传统的经济分析框架虽然也对波动周期有所描述,但并没有把时间维度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计量和评价。异度均衡理论的这一假设,首先强调了这种整体观,并以这种整体观为前提来观察和分析当前对未来的影响,站在未来的立场,约束当下的行为。这在传统经济理论敬畏自然的基础上,直接突出强调了要敬畏未来,把未来纳入整个经济分析评价框架,并将未来的事实状态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假设之二: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损耗具有显性和隐性两面。由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原理,传统的收益和损耗评价观念需要更新。除了当前通过会计核算和统计数据所能采集到的显性财务成本、财务收益之外,事实上还存在许多隐性收益和成本并没有得到准确常规的计量和核算。从损耗(或成本)的角度来看,评价当前的经济行为,还应该考量机会成本、沉默成本、风险成本等隐性损耗因素。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完整准确地考察当前经济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其实从收益角度来看也是一样,也会存在隐性收益。异度均衡理论的这一假设,其实是前述第一个假设“整体观”的延续,只是这里侧重于从显性和隐性的角度,对收益和成本进行全面考量和估算。其中,不论是隐性收益还是隐性成本,其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对未来的影响分析。拿成本来说,既有过去的成本(沉没成本),也有当期所忽视的成本(机会成本),更要考虑未来可能的成本(风险成本),这样才能对未来所需要承担的成本及其影响进行全面准确的估算。所以,这个假设也充分体现了“从敬畏自然到敬畏未来”这一基本逻辑。

  (三)假设之三:当代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需要防范和约束。理性假设是整个经济理论研究的最主要起点和基础,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各种知识经验的积累,人类理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也产生了“理性的自负”。站在未来的角度上,当代人的所谓“理性”,都是有限理性,无限扩张或滥用都是不可取的。而且个人层面的理性,在集体层面就不一定是理性的,当下的理性也可能对未来带来损害。异度均衡理论认为当代人的所谓的“理性”具有侵害其他空间和透支未来的本能冲动,今天看来是理性的决定和思考,未来可能是荒谬的,不能让其无边界扩张。所以从“敬畏未来”的角度,有限理性需要观念上的边界约束。

  异度均衡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风险计量方法。异度均衡是风险原理的经济学运用,把风险原理提升为经济学可以运用的理论和分析工具,主要是把时间、空间、机会与公平四个因素中的收益变量和损耗变量都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中。从风险原理出发,经济行为中需要防范四个问题:一是风险在时间维度上后移,二是风险在空间区域上转移,三是风险隐藏,四是机会成本被忽略。通过不确定性原理将风险计量方法上升为经济分析框架的基本方法,从而将不确定性全面深入渗透到经济分析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真正“拥抱不确定性”,并将敬畏未来进行到底。

  (二)完全成本理论。成本是进行任何经济分析判断的基础,没有成本的准确全面计量,也就无法判断某项活动的经济价值。按照异度均衡的基本逻辑,只有充分考虑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成本是充分全面的成本,也即“完全成本”。所以,完全成本是指在行为主体自身付出各种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各种成本之后形成的成本,主要包括财务成本、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其中财务成本是当期自身相关成本的计量,风险成本是对未来相关成本的计量(时间维度上),机会成本是对当期其他相关成本的计量(空间维度上),沉没成本是对过去相关成本的计量。由此,完全成本就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又包括自身和其他。只有从敬畏未来的角度出发,才能对成本进行全面准确的计量;只有在完全成本的基础上,异度均衡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进行可计量分析的数理基础。

  (三)收益损耗理论。异度均衡理论在寻求异度均衡的过程中,主要考量的是经济活动总收益和总损耗之间的关系,即收益损耗理论。该理论为社会经济活动收益与损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可以更直观和科学地反映某种经济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是否实施其经济活动的依据。该理论借鉴银行经济资本模型思路中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概念,将异度均衡理论中的收益及损耗分为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其中显性收益或损耗主要指与某项经济活动相关的直接收入或支出,隐性收益和损耗主要指由该经济活动带来的外部收益和消耗;由于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将隐性收益分为当期隐性收益和未来隐性收益,同样将隐性损耗分为当期隐性损耗和未来隐性损耗。异度均衡理论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统一的经济过程,在考虑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损耗时,将相关的波动因素纳入其中,使其对经济活动的评价更加完善。

  (四)拐点分析方法。拐点分析方法与收益损耗理论密切相关,是基于收益损耗理论的一种具体分析思路。在经济学中,一般均衡表明的是一种市场出清的状态,即“帕累托最优”,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向这个状态靠近。异度均衡理论并不“静态”地指向某个固定目标,只是描述社会经济体系动态演进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当达到这个状态时,支持社会经济体系向前演进的因素与制约社会经济体系向前演进的因素达到暂时的均衡,即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收益等于总损耗。此时,社会经济体系向前演进的趋势并不改变,但经过这一状态之后,社会经济活动总收益与总损耗的对比关系会发生逆转,即总收益与总损耗对比关系的“拐点”出现。经过“拐点”之后,社会经济体系会沿着现有趋势继续向前,不会停留,只是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水平会出现反向变化趋势。

  (五)悖论解悖理论。任何状态的经济增长都会带来繁荣和相应的经济泡沫、货币超发、成本高企、规模超限等负面的伴生物。当这些负面的伴生物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与收益失去了均衡,最终会损害现有发展成果。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找到相悖因素之间的平衡点,即期待的正面作用和可承受的负面作用大体均衡的区域。这与经济学的均衡理论相通,寻求均衡也常常是一个悖论的解悖。在悖论状态中寻找均衡点,就是找到某个能够有效维持正负面作用均衡的点或阈值。只有在时间维度下,事物发展中的悖论才会呈现。这种情况下的解悖就构成了一个新的均衡问题。

  异度均衡理论的中国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集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引领,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异度均衡理论除关注当前经济发展以外,更进一步拓展到人类的未来,力图站在未来的角度审视当前的发展问题,为当前的经济活动提供一个更加科学完备的观察视角,并与五大发展理念紧密契合。

  (一)创新发展与异度均衡。从基本内涵看,创新是引领发展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动力,在新形势下,依靠创新是唯一出路,否则经济就缺乏活力和动力。异度均衡理论认为创新虽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科技创新应该是有边界的,经济活动中的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都存在损害其他区域和未来利益的可能,异度均衡希望建立这个理论边界来评价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合理性。

  (二)协调发展与异度均衡。协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需强调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和均衡性,否则就会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短板现象,影响发展的整体稳定。异度均衡理论认为实现社会协调发展除了要促进经济发展的协调外,还要关注区域发展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当前与未来的协调等,要充分将时空维度的因素考虑进去,从更广泛的空间及更长远的未来去调节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绿色发展与异度均衡。绿色发展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否则生态被破坏、环境受污染,人类不可能有“美好生活”的“美好背景”。现有的发展理论忽略了未来与当前的联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缺乏可操作的路径。异度均衡理论将未来的收益和损耗纳入当期的经济资源配置分析框架,使绿色发展的正确观念建立在可实现、可观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解决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底层逻辑问题。

  (四)开放发展与异度均衡。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然路径,封闭则没有出路。异度均衡理论认为开放虽然是国家实现富强的重要途径,但国家的开放行为应该限定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内,过度的开放会带来不稳定风险,这样的风险应该控制在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异度均衡将未来的波动风险考虑进去,从总收益和总损耗的角度来评估开放的合理程度。

  (五)共享发展与异度均衡。共享是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是人民性的充分体现,否则发展就缺少力量和根基。异度均衡理论认为实现共享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强调公平和平等。只有平等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合理共享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权益,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异度均衡理论从两个维度上定义平等:一是纵向时间轴上,过去、现在、未来的各种经济主体地位即各种权利的平等。当代人不能肆意侵占未来人们的权利和利益。二是横向坐标上,每个区域、每个种族的各类人群的经济权益都是平等的,相互之间不能侵占。只有在这两个平等的观念前提下,才有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它们各自有清晰明确的任务目标,统一于新时代经济建设事业。异度均衡理论从时空维度,将未来、机会、公平等因素融入进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其内涵和意义,为解决时代命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因此,可以认为异度均衡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有益探索。从敬畏自然到敬畏未来,不但丰富了其发展理念和基本内容,还为其落地实施提供了明确的途径。既是社会主义文明观念的更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更是中国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贡献。

  (作者朱小黄为蒙格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作者谭庆华为中国建设银行风险专家,中山大学博士)

  (本文作者介绍:原中信银行行长)

责任编辑:范迪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