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加速退场
□本报记者 戴安琪 黄一灵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部分银行已停售保本型理财产品,继续销售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银行,其在售的产品期限也非常短,多数在3个月,且额度较小。
分析人士称,资管新规过渡期将延长至2021年底,银行净值化转型的步伐在提速。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度也在逐渐上升。
保本产品陆续下架
记者近日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多数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数量已大幅减少。
华北某国有大行的支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现在保本型理财产品(除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外)仅有一只。“这只产品期限只有3个月,预期收益率大概在2.5%。之前有一年的,但考虑到保本产品要陆续退出,所以不卖了。”她表示。
记者走访的另一家国有大行在沪支行人士直言,目前该行没有保本型理财产品。“资管新规的实施,促使银行理财客户的投资观念从‘保本’过渡到‘非保本’,银行发行的产品需要自负盈亏。从这个趋势来说,保本型产品未来会逐渐淡出市场,或者难得会发一款,就算发出来利率也非常低。”
还有一家大行网点理财经理表示:“我们还有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大概在2%,期限有30天、90天等,最长是365天。不过额度很少,需要抢,可能瞬间就卖没了。”
位于北京的一家城商行支行人士表示:“现在只有结构性存款保本,不过近期会发行一只保本型理财产品(5万元起购),收益率约3.1%,10万起的收益率约3.2%,期限只有3个月。”
华东一股份行支行理财经理称,该行目前保本型产品数量较以前有所减少,但仍在发行。“随着利率下行,此类产品收益率未来会越来越低。”她强调。
“强退”尚不普遍
此前有消息称,近期有部分银行开启了未到期理财产品的“强退”模式。针对此事,记者走访的几家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相关人士均表示:“我们行尚未出现这种情况。”
一位农商行高管称:“目前我们没有听说‘强退’。资产规模在千亿元以内的农商银行,一般理财规模很小,像我行理财规模只有12亿多元,影响很小。”
“资管新规出台后,有一些理财产品是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所以就不再出售了。”上述华东股份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某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表示,被强退的理财产品,可能是在发行的时候用过高收益来吸引客户。“这类行为本身就不符合人民银行的规定,不应该以高于市场太多的利率来吸引客户,这是违规的,那自然会被强退。”
某银行业人士对记者分析,“强退”应该不是普遍情况,但根据资管新规的要求,以及高收益的老产品陆续到期,“老”理财产品下架会越来越常见。
净值化转型加快
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加速退出亦有数据支撑。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7月共有7019只人民币理财产品披露了收益类型,其中保证收益类产品为139只,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为490只,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达6390只。保本型理财产品共629只,占比8.96%,环比下降1.36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称,近三个月来,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比降幅较大,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正在加速。
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银行理财市场净值产品存续量为21440只,环比增加1246只。从净值转型程度指数表现来看,7月全国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15.49点,环比上升0.35点,较去年同期升6.80点。
普益标准指出,随着2018年以来多项监管政策的推出,银行逐步加快了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截至2019年末,银行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资管新规推出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目前的43%,产品结构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央行等部门日前公布了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的决定,过渡期的延长主要考虑疫情后经济恢复的因素,但净值化转型的步伐将持续。
此外,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7月份银行净值产品申购量占比环比上升2.28个百分点至23.59%。尽管申购量仍相对较低,但净值产品申购量占比呈现逐步上升态势。
一位银行业研究员告诉记者:“投资者买银行理财的偏好不容易转变。很长一段时间里,银行理财都以非净值理财产品为主,投资者早已习惯了非净值型理财的方式。现在净值型产品的申购量占比上升,从侧面显示了银行的投资者教育产生了一定成效。”
责任编辑:潘翘楚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