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结构性行情中开展投资布局?新浪财经《基金直播间》,邀请基金经理在线路演解读市场。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原标题:新老基建齐上阵 市场又现新风口
□本报记者 牛仲逸
3月2日上证指数上涨3.15%,深证成指上涨3.65%,创业板指数上涨3.08%。盘面上,以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为代表的“老基建”和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当日两大风口。
综合当前各大券商观点,对“新基建”方向普遍看好,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有望在逆周期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老基建齐涨
3月2日两市行业板块普涨,在申万一级行业中,建筑材料、建筑装饰、通信位居涨幅榜前三位,此外,机械设备、钢铁、房地产等板块涨幅也较显著。
当日盘面中的强势品种主要围绕老基建和新基建方向,从个股方面看,涨停个股也大多集中在这两个方向。
梳理近期券商观点看,对于建筑、水泥等传统周期品种,由于低估值叠加政策预期,市场看好其阶段性机会。相比之下,对5G建设及应用方向更受到大部分券商青睐。
“在2020年已发行的政府专项债使用中,投向新基建的比例有所上升。”广发证券策略分析师戴康(金麒麟分析师)表示,过去的基建集中于通水通路通电,而“通网”则作为新基建逐步在各地展开。
戴康认为,近几年通信网络的建设速度也远高于传统基建的增速。基建本身的目的一是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二是给予发展赋能。未来的基建加码,不仅是传统基建的进一步拓展,且将包含更多高质量发展的部分,以带动有效产业投资,不仅带来经济增量,也同时契合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基建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传统基建的智能化改造也将同步进行。
平安证券表示,科技新基建是政策重要发力点。在传统铁公基投资增长边际弱化的背景下,今年基建投资将主要集中在科技新基建和补短板领域。一是信息网络建设等新型基建;二是以生态环保、城市改造、医疗设施等为代表的市政民生补短板领域;三是以城际轨道交通、机场、冷链物流等为代表的交通物流网络建设。
A股上行逻辑不变
3月2日A股三大股指迎来强力反弹。之前几个交易日的走势,仍受到外围股市的影响。
回顾历史,2000年以来美股曾多次出现较大幅度下跌,造成下跌的原因往往与基本面变化、突发性事件、经济数据以及政策类因素相关。据粤开证券统计,2000年至今,日经225、韩国综合指数、富时100与道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75、0.84,近几年来相关度进一步提升,2017年以来的相关系数更是均在0.95以上,与美股的相关性更高;而A股与美股的相关性较低,短期内可能随美股出现下调,但中长期走势仍将回归基本面。
粤开证券表示,考虑到基本面、政策面以及估值情况,中长期来看,A股受外围市场影响相对较小。事件性因素对A股的影响逐渐下滑,后续逆周期政策有望进一步发力,A股现阶段仍然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
一些机构还认为,A股上涨逻辑并未改变。在国信证券看来,A股上涨的逻辑主要有两个:科技板块盈利周期向上和流动性政策宽松。从科技板块盈利的角度看,大体从2019年三季度开始,中小创公司的盈利周期上行拐点出现,创业板公司当季净资产收益率(ROE)出现向上迹象。并且从目前已经公布2019年年报业绩预告的情况来看,创业板公司业绩增速明显上升。从流动性的角度看,“稳中求进”是当前主要的政策基调,稳增长要求货币政策将是易松难紧。
中信证券表示,3月市场将进入四期叠加的环境,市场依然处于“小康牛”的途中,预计3月将进入平和期,是全年绝佳的配置时机。首先是全球资本市场已出现较充分调整,美股巨震不会进一步诱发全球系统性风险。其次是国内经济进入快速恢复期,政策层加码,复工复产开始加速爬坡,预计4月将基本接近正常水平。
关注三大主线
天风证券表示,3月关注三条主线:首先是一季报业绩,重点看好游戏等在线板块;其次是新基建,重点看好5G及信息化应用;最后是逆周期发力,重点看好地产、水泥。
兴业证券表示,阶段性关注配置“两头走”的低估值、高分红、增长稳的核心资产价值龙头。全年依然看好大创新科技成长。在一系列稳政策措施促进下,核心资产价值龙头公司经历调整后,估值在底部区域、业绩稳定增长,相对性价比凸显,阶段性配置价值值得重视。从全年来看,大创新科技成长机会仍值得重视。以产业视角去理解由5G带来的产业互联网变革,由特斯拉带来新能源车的汽车产业链变革。
万联证券表示,基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行业配置建议关注未来业绩增长较确定的消费、基建产业链、地产产业链等。这些板块估值处于低位,今年经济要保持稳增长,后续投资和消费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随着开工项目的增加,中期角度看这些板块是布局的较好时机。对于消费板块,由于消费的韧性较强,从两年的时间维度看,当前具有较好的布局意义。同时,对于补短板重要领域的科技股和医药股,核心公司属于长期发展的主线,在大幅调整后仍然具有配置意义,关注5G产业链、消费电子、新能源车、半导体、国产替代等科技产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责任编辑:田原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