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最早开展垃圾分类的这个小区,扔垃圾前得先“刷脸”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1号院,垃圾分类竟然用上了“人脸识别”!居民扔垃圾前得先“刷脸”,系统识别后自动打开分类投放口,并根据所投垃圾为投放人进行积分。
这套智能垃圾分类设备落户新风街1号院刚两个多月,是德胜街道垃圾分类网和再生资源回收网“两网融合”的试点工程。街道出资,共在小区的16个点位安放了26组智能垃圾柜。
每组垃圾柜设有厨余垃圾、可再生垃圾、其它垃圾等投放口。分类最细的一组智能柜,设有纸类、塑料、金属、纺织品、厨余垃圾、其它垃圾、电池电子垃圾7个投放口。在智能设备投入使用前,社区和物业到各户进行人像信息采集。被录入人像采集系统的居民,只要走到垃圾柜的摄像头前,投放口就会自动开启。
除了“看人开盖”的智能垃圾桶,小区还有一处垃圾袋自动发放机。居民用手机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领取足够家庭一个月使用的免费垃圾袋,垃圾袋上还印有二维码标识。
垃圾分类网和再生资源回收网“两网融合”旨在进一步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垃圾分类的质量。“之所以在新风街1号院开展试点,是因为这个院垃圾分类已经有10多年的基础。”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风街1号院是北京市最早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小区有1900多户常住居民,八成以上是中直机关的干部职工。“北京市倡导垃圾分类,中直机关理应走在前面,承担起社会责任,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负责小区物业管理的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物业服务中心一处处长孙春明表示。
从2006年开始,新风街1号院就开始践行垃圾分类。从最开始物业保洁员对收集后的垃圾进行手工分拣,到给各户发放分类垃圾桶,从源头开始分拣,垃圾分类在小区已经推行了10多年。2014年,小区物业争取相关政策支持,配备了两台设备对小区的厨余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处理。现在,小区每天产生的大约1.5吨厨余垃圾,都能实现在本地消纳,产生的中水和残渣可以直接排入市政管网。
“机器设备再高级也是辅助,培育人的垃圾分类意识还是第一位的。”孙春明介绍,从2017年4月开始,物业开始组织居民签署绿色承诺书,目前已经有1700多户居民签署,承诺“尊重垃圾分类指导员、遵守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勤俭节约做好垃圾减量,自家厨余垃圾准确分类”等等。承诺书签署和执行情况与垃圾桶和垃圾袋免费领取等福利挂钩。目前,小区物业还正在探索将垃圾分类,与垃圾分类所获得的积分与养老照料、志愿服务等其它社区服务挂钩,让居民更加踊跃地参与其中。
新风街1号院是一个缩影。西城区将于今年年底前创建10个垃圾分类示范区,实现新街口、德胜、西长安街、天桥、陶然亭、金融街、展览路、白纸坊、月坛、广内10个街道垃圾分类全覆盖,并且搭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探索设置再生资源回收交投点和中转站,让可再生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