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普惠金融的聚合模式:成本与风控 监管存难题

解码普惠金融的聚合模式:成本与风控 监管存难题
2019年07月10日 01:35 新浪财经综合

  原标题:解码普惠金融的聚合模式

  来源 北京商报

  在顶层设计、监管、金融业机构齐发力下,普惠金融热度不减。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相比之前传统金融机构“单打独斗”模式,在业务可持续性需求的推动下,开始衍生出了“科技赋能”模式以及聚合模式。在分析人士看来,相比单打独斗模式和科技赋能模式,聚合模式更具灵活性与机动性,不过,聚合模式还很难被纳入到现行的以机构为主体的审慎监管框架中,未来更适合功能监管。

  从“单打独斗”到赋能、聚合

  据银保监会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15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25万亿元,较2018年初增长了2.57万亿元,增幅达到33.46%。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相比之前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通常“单打独斗”、独立完成从贷前申请到贷后管理的全部业务环节,目前多数机构开始尝试“科技赋能”模式。

  “普惠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具有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和互联网接受及运用程度参差不齐等特点,而单一金融机构在普惠信贷业务开展中,存在获客渠道单薄、自有数据风控效果不理想、风险自担情况下风险过于集中、资金供给受限从而影响规模成长等诸多问题。业务可持续性方面遭遇的瓶颈,使从业机构在‘单打独斗’模式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科技赋能’模式。这种模式促进了新旧动能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惠信贷发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日前发布的《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

  而科技赋能的模式同样有局限性,比如互联网企业所能输出的能力存在明显的边界,即其优势主要集中在线上。一方面,纯线上经营模式能支持传统机构为移动互联网族群提供契合他们习惯的快捷服务,但难以覆盖大量存在于线下、互联网能力薄弱的长尾人群。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积累和融合的线上数据能够支持其有效进行身份识别和欺诈风险辨识,开展小额、短期、消费性贷款业务,但在中大额、中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甄别上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限制其对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的服务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新模式——普惠信贷聚合模式被提出并应用。何为聚合模式?实际上也就是依托金融科技搭建开放平台,将在获客、数据、风控、增信、资金等业务节点中各有所长的机构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生态体系的普惠信贷业务模式。

  成本与风控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种聚合模式涉及各方,对于成本的控制十分重要。“相比单打独斗模式和科技赋能模式,聚合模式更具灵活性与机动性,其实质是主动找到业务经营中的缺陷,整合在该环节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构,通过协同作用消除短板,用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化解前两种模式无法突破的客群下沉瓶颈,同时通过最大化普惠信贷业务中各核心节点的产能、降低成本、惠及民生。”曾刚说道。

  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鑫谈道:“在理论上讲,聚合模式主要是利用不同节点的比较优势,如果节点之间的合作能够建立起来,是可以降低运行成本的。”

  但聚合模式分节点,也必然涉及到过程监控与运行成本之间的平衡。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其最大的难题是怎样兼顾降低成本和降低风险之间的矛盾。有的时候我们过分强调降低成本,可能就缺乏对过程的监控,这样就导致风险增大,有时候要降低风险,那么就要加大监控的成本,因此要做好两者有机的平衡。

  曾刚提到,聚合模式的关键是平台的能力,平台需要具备开放式的经营理念和平台运营能力,它的作用是重塑业务模式,促进各参与主体有机互补,降低机构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这就对平台的综合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渠道、运营方面,聚合平台需要能够抓取普惠金融人群的消费、经营等不同场景下的多种业务,并引入合适的合作渠道,同时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络,提高业务流程的便捷性,通过比较优势降低人力和网点成本,实现长期发展。

  “聚合模式的节点中,风控是最为核心也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李鑫谈道,“当前最大难题在于现实中风控和获客、增信等环节不太容易拆开,因为风控是针对特定客户的风控,增信也是针对特定客户的增信,二者都是基于对客户的了解。”借贷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至关重要,这也要求聚合式借贷服务平台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经验并提供基础风险评估,以便资金方、增信方在此基础上完成风控审批。

  监管难题

  虽然聚合模式具备种种优势,且在部分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从监管视角来看,聚合模式还很难被纳入到现行的以机构为主体的审慎监管框架中。到目前为止,尽管有关监管政策落地的传闻时有发生,且也引发了全市场的关注,但这些监管政策主要针对持牌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且主要基于线下信贷业务的监管思路和规则,既没有全面考虑聚合模式中多种类型机构(既有持牌机构,也有非持牌机构)相对复杂的风险承担和专业分工关系,也没有充分反映聚合信贷与传统信贷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报告》中认为,从长远来看,功能监管可能更适合聚合信贷,但资管新规式的跨行业统一监管规则短期还很难出现。

  曾刚提到,以监管的角度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应该平衡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普惠信贷一直在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各类机构间通过相互合作实现新旧动能转化,拓展普惠信贷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风险。监管者要在鼓励创新与金融稳定之间做出权衡。其次,应建立、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对于金融部门,征信体系是其重要的基础设施, 完善的征信体系能够给普惠信贷机构提供重要的客户信用信息,降低风险识别成本,同时征信体系的数据还可以进一步支持信贷资产标准化、证券化的发展。最后,监管部门应强化自身监管能力,尤其是加快监管科技建设。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实习生 李赫

责任编辑:杨希 1904183207

普惠金融 信贷业务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10 福光股份 688010 25.22
  • 07-10 乐鑫科技 688018 62.6
  • 07-10 新光光电 688011 38.09
  • 07-10 铂力特 688333 33
  • 07-10 中微公司 688012 29.0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