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再造一个万达?鑫苑梦碎2019 来源:丽尔摩斯
鑫苑集团董事长张勇。图片来源:鑫苑官网
文| 丽尔摩斯 李克纯
已经晚上9点,整个国贸华灯璀璨,那群被称为全北京最时髦的白领们,松弛下了紧绷的脊梁,和好友点上一杯小酒,开始了颇有几分笙歌味道的夜生活。而匆匆扒下几口晚饭的孙一(化名)却匆匆赶回了华茂写字楼2座,在27层的办公室内,灯火通明,同事们也都还在忙碌着。
这是孙一新加盟的公司,也是他新的梦想开始的地方。这家从二线中原城市郑州走出、一跃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鑫苑置业,虽然此时产值仅百亿左右,但他的老板张勇有一个伟大的计划:复制万达模式,再造一个奇迹!
这是2018年,虽然此时的万达也在历经生死一线,不过即便挣扎在生死边缘,万达2018年还是交出了2142.8亿元的总收入。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张勇的雄心,当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口,俯望一条马路之隔的万达广场上那些来来去去的万达总部工作人员,他想,只要把一个团队搬过来,就是把王健林一支铁腕雄狮的部队搬了过来,既能收获经验,还能规避万达走过的坑,起码打造一个小万达不是梦。
孙一加盟的时候,鑫苑很多部门已经有不少万达人在蹲坑了,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连加班都是熟悉的夜宵,鑫苑在他们眼里俨然已经是一个“小万达”了。
虽然2013年万达老将王信琦已经加盟鑫苑,但鑫苑的“万达化”在2017年起达到高峰,高频引入万达旧将。“行事作风完全已经是万达的特点了。”曾经万达那些辉煌的战绩还在眼前,眼下才是真正成就个人高光的时刻,大家众志成城,风格一致,意气风发,复制万达奇迹的荣光就在眼前。过去在市场上闷不作声的鑫苑品牌部也开始发力了,2017年鑫苑频繁出现在了一些房企榜单、评选上。
但一年后孙一选择了离开。对老东家,他保持了尊重和克制,只评价了四个字:“一言难尽。”他那些曾经的“万达”同事在他前前后后还在不断的入职、离去。
2019年6月20日,万达旧将张立洲离开鑫苑,他的前任正是王信琦。张立洲的离开某种程度证明了张勇打造“小万达”梦想的破碎。此时距离鑫苑成立已经22年,距离它在美国上市12年,鑫苑的业绩依然不超过200亿。2007年上市当天鑫苑的股价为 16.8美元,熬了12年,股价生生熬到了了4.2美元。
鑫苑本身应有一条它自己的成长轨迹,可惜命运的分界线从它上市那天已经开始划出。有鑫苑的老业主愤怒数出鑫苑“10宗罪”:佛系鑫苑、抢地不吭、 无地念佛、房子就这、有啥特色、不求品牌、不求口碑、不求市场、上市房企、科技住宅。
鑫苑本有机会成为地方强势品牌,可在外部资本的烘托下, 迅速走出国门,贴上国际企业标签,在产品力、创新能力和管理力完全没有建立起来时,谋求与自身体量完全不匹配的规模,在资本的挟持下疲于奔命。 空有野心实力却不匹配,最终“四不像”的鑫苑既失去了郑州大本营,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任何据地,江湖已经不再是鑫苑的江湖。
对那些苦于寻求规模的中小房企来说,鑫苑就是一个最鲜明的样本,有时候规模并不能说明一切,中小房企一味冲规模没有意义,反而会本末倒置。
“灰姑娘”登顶纽交所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到2007年,不知道张勇还会不会选择纽交所挂牌,曾经张勇,不,所有人都以为这是鑫苑荣光的开始,却不想,这就是它荣光的终结;
如果鑫苑没有急着迈出全国化,而是固守大本营河南,打造当地的强IP,虽然未必比现在更好,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会比现在更差。毕竟当年和鑫苑齐名的两大开发商,河南建业2018年销售收入超过700亿;河南正商2018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同为河南3巨头的鑫苑2018年销售收入却只有区区22.64亿美元。要知道,上市之前,在郑州市场,鑫苑曾一度超过建业。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一切没有如果。
张勇来自山西古城平遥,与融创孙宏斌是老乡。 1997年5月18日,张勇在郑州成立河南鑫苑置业有限公司。这个公司起初貌不惊人,经过5年创业,2002年销售收入才突破亿元大关。不过那一年账面还亏损了近乎400万。二线城市小开发商面临的艰难处境鑫苑恐怕都没能幸免。
按部就班的发展加上房价的推高,在房地产最早期一波红利下,到2005年,鑫苑的销售收入价终于逼近5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鑫苑净利润达到了7700万元,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单。尤其是在郑州当地,2004、2005、2006鑫苑连续三年位居郑州开发商之首,在全郑州家喻户晓,成为当地知名品牌;2007年5月,前国家领导人视察郑州鑫苑名家,对这里的社区党建、社区环境、社区文化、尤其是社区生活氛围予以高度评价。
一切从2006年开始改变。这一年,张勇和鑫苑遇到了他们的“财神爷”——e龙的创始人唐越。
此时的唐越将e龙的CEO的权杖交予职业经理人,他本人则与与美国蓝山资本合作成立了蓝山中国基金。2006年是各路海外资金在中国疯狂寻找项目的一年,二流房地产开发商、2005年销售收入不足5亿的鑫苑进入了唐越的名单。
2006年8月,鑫苑获得蓝山中国基金和EI基金 合计2500万美元投资 ,鑫苑本轮融资的代价为30%的股权;2006年12月,两基金以股东贷款的名义向鑫苑置业注资3500万元。2007年4月,鑫苑置业又进行了1亿美元的债权融资(其中2000万元用于偿还股东贷款)。不到一年,鑫苑置业密集融资1.4亿美元,相当于前一年销售额的2.3倍。
可以说,是唐越们的1.4亿美元为鑫苑置业叩响了纽交所的大门。不过,鑫苑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到鑫苑置业上市前,两基金持有的股权合计达到43.67%。而且,唐越对目标公司的控制力度惊人,除亲自出任独立董事之外,财务总监由唐越南京大学校友担任。鑫苑置业11名董事会成员中,除张勇夫妇外没有一名“元老”,独董、财务总监等9人都是在基金注资前后进入的新人。
鑫苑的资本之路有点处处挨宰的意味,但没有唐越们的投资,这家二流房地产开发商也不可能在同行中第一个登陆纽交所。但自从鑫苑本质上已经失去了一个纯地产开发商的思考气质,行事开始有了机构投资者的味道。
纽交所上市,让鑫苑在全国一战成名,也自此开始了漫长的下坡路过程。
“零库存”和“三快”背后的秘密
2007年,鑫苑开始疯狂拿地,开启全国化扩张。前三季,来自苏州、合肥、济南三地的收入突增至总销售额57%。而筹划中的7个项目按建筑面积分有49%在郑州以外。按照鑫苑2006年的销售额12个亿来计算,鑫苑实际上只有36亿资金储备,而这还是在没有算坏帐以及投资收益,以及鑫苑要给风险投资机构费用的理想算法下。
但2007年上半年鑫苑的全国拿地已经超过30亿,上半年郑州项目的滚动发展销售额就算最多也超不过8亿。一笔账算下来,鑫苑实际上那时候起已经被拿地困绕,口袋里没有多少钱了。
疯狂拿地自然是为了上市包装好看。在鑫苑这样小的体量下,提前就开始了与规模不匹配的布局,一旦拿下地就必须快速缴钱,进而快速开发建设,这样的因素和压力下,让鑫苑陷入一个怪圈里:拼命那地、拼命销售、拼命还贷、再拼命拿地!一切为了销售速度,一切为了给蓝山基金看到更好的数据。
在那两年,鑫苑曾一度被打上“下一个顺驰”的标签。张勇当然不愿意与落败的枭雄相提并论,他把鑫苑的模式美化为“不存地,不存房,零库存”和“快速拿地,快速开盘,快速销售”的三快模式,并以此赢得了国外投资者的青睐。
实际上,这一模式本身是中小开发商的本能策略。除非资金链断裂,它们拿地之后会尽可能快地将项目推至预售阶段,每次现金流的回正都意味着摆脱了一次崩盘的厄运。但是,鑫苑将它运用到了极致。
于此对应的是资产基本盘的不稳、管理治理结构问题和产品能力不足。鑫苑是张勇的公司,但是资本介入后股本被稀释,公司已经不能够按照张勇的意志来转换。 在快速扩张规模的时候,自有资产欠缺的短板越发的突出。
首先鑫苑的代表作鑫苑名家的产品是仿制万科的,无论从那个角度说,都下了不少工夫。但对产品的研发上,鑫苑尚且停留在照搬和抄袭上,根本没有对产品研发以及产品体系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抄袭是能够快速前进的,但此后鑫苑一味冲击规模,产品开发无暇顾及,
做为一个长久的企业来说,仅仅依靠抄袭,无法生产出自己的产品,不但是悲哀,而且无法持久,影响到了鑫苑以后的发展。
在美国这样土地私有化的国家,囤地的意义的确不大。这也是鑫苑的三快和零库存模式之所以在美国获得青睐的原因,但中国的土地是国家垄断的,供给模式有复杂的形成机制。该囤的时候不囤,等你想要的时候也许价格过高,甚至根本没有地。
在上市的时候,吃了“零库存”这一模式甜头的鑫苑,一直在强化自己的模式。有人说,是鑫苑吃了甜头后开始神化这个模式,也许更本质的原因是,根本无钱可屯。
为了上市,拼命圈地已经耗尽了鑫苑的资金,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它大伤元气。
“零库存”土地之殇
在鑫苑登陆纽交所的第二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鑫苑的股价遭遇腰斩 ,年末甚至跌到最低值,报价1.27美元/股。中国的房地产业务也遭遇拐点,鑫苑这样“不囤地、不捂盘、零库存”的发展模式不再起效,发展受阻。
2008年鑫苑将总部从郑州搬到北京,却没有在首都走的更顺。这一年,鑫苑裁人30%左右。2009年鑫苑昆山、鑫苑济南、鑫苑成都等地方诸侯大面积地震,地方高管、工程人员,管理人员集体离职。鑫苑历经了真正的危机时刻,自此,鑫苑在土地市场上更加没有名字了,持续低迷多年。
事实上,鑫苑真的就心甘情愿不囤地吗?2004年,鑫苑的拿地成本占开发总成本的22.8%、2006年是30%、2007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升至37.2%。如果地价上涨趋势不变,企业自身又有资金实力,不囤地岂不是和钱有仇!普通人都知道囤房等升值呢。
受内伤过重、无钱卖地的鑫苑,也无米下锅,在2014到2016的楼市周期里,鑫苑白白错过了一波市场行情。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在2014至2017的四年间,鑫苑置业的经营业绩始终在100亿至200亿左右间徘徊,其销售额分别为82.3亿、135.6亿、190.7亿、233.1亿元。据鑫苑置业2017债券年报显示,2016年,鑫苑置业的存货为175.56亿元,其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4.13%,而到2017年,鑫苑置业存货上升至299.89亿元,但其存货占总资产比例却下降至40.98%。
只能看见别人吃肉,自己汤都喝不到的鑫苑曾经在2016年下过土地悬赏令,可见对土地的渴求。相比无比稀少的土地储备,2017年年初在郑州土地的流失对鑫苑的影响力打击更大。
2017年1月3日,原为鑫苑名城后期用地的六个地块,分别被融侨、郑州九如置业、深圳安创、亚新美好悦峰置业4家房企悉数瓜分, 鑫苑日落西山之感尤为明显。
据当时媒体报道,鑫苑因未能完成前期与政府承诺,主动放弃,并未参与本次竞拍。前期的安置鑫苑也并未投入大量资金,基本上是政府投入,所以这场土拍属于正常的招拍挂。
一位郑州当地的媒体写道:“(我)想起刚入行的时候前辈讲起鑫苑名家侃侃而谈,从国家领导视察震惊全郑州,新闻报道沸沸扬扬,到全中国第一个去美国上市的房企,轰动全国。那会鑫苑别提多给河南人张脸,人人都要比个大拇指说个中,那会又有多少河南人都有买一个像鑫苑名家房子那样的美梦。”他认为,如果郑州一直有一个又一个的鑫苑名家,那当下郑州的平均居住水平不知道要高多少个档次,可惜出走美国的鑫苑早已丢失了河南市场,如今在郑州当地也没多少人知道了。
已无钱购地土地被瓜分的鑫苑,这些年负债一路高企。2014年,鑫苑置业的负债总额为22.71亿美元,2015年、2016年分别为26.13亿美元、33.03亿美元,到2017年,这一数字攀升61.28%至53.27亿美元,截至2018年度末,鑫苑置业的负债总额为72.88亿美元,同比增长36.81%。
至于资产负债率,2014年录得70.27%,随后,这一数字逐年增长,2015年至2017年,分别录得73.72%、78.37%、83.44%,到2018年末,鑫苑置业的资产负债率已达到90.72%。
与此同时,2018年上半年,鑫苑置业的融资成本仍居高不下,高达8.5%。据亿翰智库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30家典型房企的平均融资成本为5.29%,鑫苑置业融资成本明显处于较高水平。
2018年8月21日,标准普尔全球评级宣布,将鑫苑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至负面。与此同时,标普确认鑫苑地产的长期主体鑫苑地产评级为“B”,并确认该公司的优先无抵押债券的长期债项评级为“B-”。
对于负债上升的原因,鑫苑回应称,近年来购地支出较大,致使负债率提升。2016年起,鑫苑开始冲击规模。几年地产市场轰轰烈烈的时候没有很好把握,等到想做大了,结果遇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好惨一企业。
在鑫苑规模扩张使愿下,截至目前,鑫苑置业累计开发建设项目超过60个,累计开发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这个数据对于2007年开始全国化布局的企业来说,难称乐观。
多元化之路难破局
张勇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鑫苑在6年前就掀起了一场“二次创业”的战略与管理变革。
2013年,张勇开始推动鑫苑置业进行“组织再造、战略重构”,并高调聘请前万达副总裁王信琦担任CEO,打造一支全新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王信琦任职的三年中,鑫苑营收有明显增长。 但从规模上看,王信琦并未打开局面,鑫苑置业仍在百亿徘徊。
2016年7月,供职不到三年的王信琦,离开鑫苑,从王信琦手中接过鑫苑置业总裁职位的是万达旧将张立洲。 张立洲接棒后,鑫苑置业也未有较大的突破 ,外界认为这是张立洲离开的主要原因。
引入万达名将和团队意图打开规模通道外,张勇还开启了科技化转型变革之路。鑫苑建立“一主五辅”的产业格局,先后成立产业平台鑫创科技、融资代建平台鑫岩资产、地产管理云平台鑫巨科技、商管公司盈怀商业、物管公司鑫苑物业、智慧科技平台爱接力科技。其中,鑫苑物业在2017年挂牌新三板后,又于2019 年转向港交所,目前已提交IPO招股书。
不过这些多元化业务,仍在持续投入当中,对营收的贡献微弱。根据鑫苑置业2018年年报,地产开发营收贡献占比96.5%,物业服务占比2.9%,其他业务占比0.2%。
对于张勇提出的“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战略驱动”战略也不为外界看好。去年一次公开活动上,张勇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鑫苑要脱离主业发展高科技了。房企培育多元化业务转型,在业内早已普遍存在,多是出于平衡考虑。但鑫苑却是在核心房地产业务增长缓慢状态下,完全脱离主业发展高科技的做法, 难以让人称道。
事实上,已有多家房企转型高科技,并将此作为重要规划,比如恒大、碧桂园、万科等。相比较鑫苑,他们最大的优势是有大规模家业做基础。而对于主业增长乏力的鑫苑置业而言,在既无大规模家业作基础,又无实质性科技技术经验的背景下,科技之路走得通吗?
此时的鑫苑就像那些急于突围的中小房企一样,四处乱撞,不转型就要死,可是乱转型也行会死的更快。
如果当初鑫苑根治郑州,在河南大本营深耕,充分利用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扎实产品, 逐步扩大规模,一切会怎样呢?
虽然房地产市场在持续调控,但人口红利持续释放和城市化进程继续中的大河南,依然有强大的购买力。
在河南西南部的一个小县城,房价已经高达五六千。已经为儿子买了婚房的毛阿姨很庆幸:“我3年前买的时候2000多,现在4000多,旁边的小区都要快六七千了。”毛阿姨认为涨的势头短期不会回落,“现在农村的小伙子结婚,都要到城市买婚房,家里再穷也能凑出10来万首付钱。这房子就还得涨。”
固守河南市场,逐步扩大规模的建业和正商如今都已过了500亿,鑫苑却并未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甚至过度消耗透支了过往品牌积累。 随着一线优秀房企大量进入郑州,加上本土永威、康桥等品牌的崛起,曾经的翘楚,最早戴上上市光环的鑫苑已黯然失色,从鑫苑世纪东城等项目一路品质没落,彻底被磨去了个性。
前不久中南置地董事长陈凯在一场演讲中提到,“大家都冲一千亿。100家1千亿,等于10万亿,其他房企都不用继续做了,说明肯定不可能。 所以,虽然很多中型房企都在提出冲千亿规模的目标,但实质最终能突破千亿的却不会太多,否则整个行业10万亿+量级就爆了。”
鑫苑虽然还远远到不了冲击千亿,但本质上也是规模导向的思维最终导致了全国布局的失败。或许,大部分一味冲规模的中小房企应该停下来想一想了,拼规模是拼不过大佬们的,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怎么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江湖。
来源:丽尔摩斯
原标题:再造一个万达?鑫苑梦碎2019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