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 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 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2018年10月25日 01:20 第一财经日报

一碗面要80元,出租车漫天要价,安检排队太长差点误机…你在机场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首届金跑道奖·国内机场口碑评选”正在进行!【点击投票】为机场打分,你说了算!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 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苏亮瑜

  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之际,要整固改革的活水源头,让知识和技术成为经济前进中的发动机,最需要也是思维体系和方式的创新发展,需要持续的开放,需要培育有深度、有温度的经济思想市场。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比去年来得稍早一些,10月8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将经济学奖颁发给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和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获奖理由是他们在气候变化和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

  诺德豪斯与萨缪尔森合撰的《经济学》不断再版,广为人知,而其在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早前可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了解。

  相比之下,罗默获奖可谓众望所归——过去就有不少人长期押注罗默,唯一觉得意外的可能是为何罗默是与诺德豪斯而非格尔斯曼、赫尔普曼等人共获殊荣,毕竟后两位在内生增长理论方面的贡献堪称经典。目前外界的看法是:诺奖委员会在借此来回应个别国家对待巴黎气候协议的态度,并强调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不仅来自知识和技术,而且源自绿色增长。

  诺奖对应现实问题

  不管怎样,这几年诺奖的颁布与现实状况是相对应的,过去几年塞勒、哈特等人的研究纷纷获得承认,诺奖都给人以应景现实之感。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相当部分国家的经济如同在政府襁褓中的婴儿,无法修复,更不用说根治体制机制中存在的脆弱性,长期需要浸泡在宽松的财金政策中休养生息,有的国家甚至在社会思潮转向传统保守主义的背景下,为经济增长而淡化气候环境保护方面承担的责任。值此之际,诺贝尔奖委员会将经济学奖颁给研究经济增长源泉以及支持可持续增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学者,既是对现实状况的鞭挞,也是对前沿学者的鼓励,更是基于当前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在理论研究方面给人们树立审视过往、照亮前方的灯塔。

  知识和技术进入主流经济学框架

  国人对知识就是生产力这句话并不陌生。然而,主流经济学将这个观点纳入其框架体系却经历了无数坎坷,走了不少弯路,至今依然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论是索洛提出的全要素生产率,还是阿罗提出的干中学,抑或包括卢卡斯、罗默等人发展的内生增长理论框架,对于不断发展中的经济增长理论最大的成就就是把知识和技术写入主流经济学模型,赋予其与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的独立地位。

  尽管如此,仍有观点认为罗默等人将知识和技术模型化,展现更多的是数学在经济学科中取得的进展,而非经济学思想的跃进。因为经济如何增长、利息是如何产生、经济是如何运作以及知识和技术为何具有边际递增等特征,主流经济学的答案是有争议的。包括卢卡斯、罗默、索洛等在内的主流经济学家,虽然在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方面,有意识地摒弃静态观,引入动态均衡方法,但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所谓的动态均衡,仍然是基于统计学建构意义上的幻灯片式动态,现实情况下的具体扰动因素显然复杂得多。

  事实上,主流经济学强调的“均衡”,主要是出于模型算法上的便利。正如柯兹纳等人所言,现实中均衡是不存在的,抑或可望而不可即,人们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不会达到并停留于此处,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基本逻辑就是对分散知识处理所激发的企业家警觉性,知识是非排他的,但知识和技术呈现边际递增特征并非缘于这种非排他性,而是基于企业家对分散知识处理的自发性反应。人们对知识和技术的认知和信息处理不会趋于一般均衡,企业家利用知识和技术追求利润,而消费者使用商品则不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如同智能手机制造商把知识和技术打扮得便于消费者接受,而知识和技术只有通过企业家的警觉性转换成便于消费者接受的商品,才能孕育出内生的增长动力。

  这也意味着企业家警觉性和精神是无法一般均衡化的,也是不可度量的,没有人能通过数学模型刻画出什么样的人才具有企业家的警觉性,就如用模型度量人心总不免刻舟求剑。

  其实,知识和技术能够进入主流经济学研究范畴,本身就是对奥地利学派理念的融汇。早年曾继承门格尔思想的庞巴威克的弟子熊彼特,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经济发展理论和具有创造性破坏的企业家精神,可以说是奥地利学派观点在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交集,只是后来拥抱新古典的熊彼特未能深入解释创造性破坏这个过程,未能把真正的动态引入主流经济学。哈耶克将经济增长比作是人们利用分散的知识将经济社会带入自发扩展秩序的过程,柯兹纳深入分析企业家的警觉性,借助哈耶克自发的知识管理梳理出市场过程理论等等,很形象地把人们带入了利息产生、知识和技术在经济社会的运行场景中。

  主流经济学家不断借助模型来揭示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消除经济社会不确定性的强烈诉求。经济社会是只可以感知还是完全可预测,其实时至今日并无定论。但无论持何种观点,推动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创新,培育活跃和多样化的经济思想源泉,是经济社会和国家基业长青的必要条件,唯有鼓励和支持在思维体系和方式上的创新突破,知识和技术的产生才能坐拥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才能如市场拥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以供人们选择。

  供给侧改革是国内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当前正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意念上已形成全社会共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内涵也是将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安放在知识和技术的创造上。因此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之际,要整固改革的活水源头,让知识和技术成为经济前进中的发动机,最需要也是思维体系和方式的创新发展,需要持续的开放,需要培育有深度、有温度的经济思想市场。已故经济学家科斯甚至认为,缺乏思想市场已成为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因此,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就是丰富国内的经济思想市场。

  当前商品市场领域的改革已经取得辉煌成就,并创造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繁荣,如今正在积极推进的要素资源市场改革,必然会进一步理顺市场机制,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当然不论是商品市场改革,还是要素市场改革,改革动力源泉最终来自活跃的经济思想。为此,有理由期待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门槛的中国,更能有效地协调好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经济思想市场的关系,真正让知识改变普罗大众的命运,深刻挖掘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作者系越秀金控副总经理、金融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15 新疆交建 002941 7.18
  • 11-01 新农股份 002942 --
  • 10-24 宇信科技 300674 8.36
  • 10-17 长城证券 002939 6.31
  • 10-11 昂利康 002940 23.0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