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变迁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跃发展的40年,也是居民资产飞速增加的40年,期间金融行业壮大繁荣、波澜起伏;资产管理产品丰富多元、规模几何级扩张……记载着中国居民财富的演变历程。从80年代、90年代的“储蓄为王”时代,到2000年后房地产崛起,再到股票、信托、基金、银行理财、保险等轮番登场,居民财富配置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正在走来。——编者
后资管时代 个人财富配置大趋势
黄一帆 王方
“我是2006年毕业开始在外资银行工作的,当时很多人以到外资银行存钱为荣,有人提着整箱整箱的美元去存。”如今已经是某信托财富部门负责人的重川(化名)回忆起刚入行的那段时光。
当时他负责高净值客户,这类客户起点资金2.5万美元,VIP类门槛是10万美元,VVIP类门槛是10万美元以上。那时的理财产品主要以保本型为主,期限一多是三年以上,到期保本。
之后外资银行资金有所受限,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觉得没法再继续做了。”风光无限的外资银行开始出现人员陆续离职的趋势,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始风生水起。重川跳槽到一家大型综合金融集团任职,之后到了现在固收项目较多的这家信托公司。
去年以来,随着资管新规的推出,信托业打破刚兑,重川发现,他客户出现两大分化,有的客户越投越多,原来一千万的可能投到两千万;有的客户则不买信托了,资金回流银行去买现金类产品。
经济观察报采访的数位财富管理行业人士也感觉到,居民理财中现金回流银行理财或购买固收产品的这一趋势,并认为原因在于经济环境的改变、资管新规体现出监管破除刚兑的决心以及投资者心态上发生的微妙变化。此外,与过去居民理财单一化不同的是,个人财富配置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视野正在打开。
资金回流银行
嘉实财富宁波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劳依佳比重川晚3年毕业。与重川的外资银行时代热潮不同,那时她正赶上银行理财时代的旭日。从2009年大学毕业,她便进入某银行做理财经理,该银行是国内第一只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方。当时,银行理财产品很单一,并没有信托、私募基金之类的产品。“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信托公司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但同时,出现了不少在银行门口蹲点发传单的小型三方财富管理公司、P2P等等,为了赢取客户的信任,一些不正规的财富公司的理财经理往往会向客户宣称自己的理财产品和银行有合作,证明自己的安全性,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将一个托管账户开在了某一银行,对于银行来说,这只是一项对公业务,却被他们宣传放大。”劳依佳表示。
2014年之后,上述各类公司野蛮生长时代开始过去。据劳依佳回忆,因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财富迅速积累,投资理财需求爆发,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正规的三方财富公司快速发展起来。信托公司纷纷设立财富中心,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资金。“当时,我也纠结过要不要去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或是信托公司,但在刚兑尚未打破的大环境下,我想再等等。”
与劳依佳不同,重川当时已经在信托业又进行了一次跳槽。“2010年,我们公司产品收益率能做到8.5%-9%。但当时做股权项目踩了很多雷,在那之后股权类项目就做的少了。但集团内部慢慢减少了固收方面的比例。”这也成为其离职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总体较股权类稳定安全,股权产品会带给客户和他自身不确定性。
今年4月,央行等多部委下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并落地实施,让金融市场格局出现了很大的改变。此后,资产新规补充文件以及银行的公开征求意见稿陆续出台。
他表示,信托破刚兑后,从总体上看不良项目的比例不会太大,但未来挑项目的眼光也会变得更为重要。
除信托外,由于整体市场行情以及行业内负面影响,目前股权类项目机构包括PE以及二级市场正在面临赎回和募集压力。
乾立基金总裁成斌表示,资管新规规定,在大的方向上大的债权类投融资基本上不能做,后面公司会投资优先股等其他一些项目。
京东金融全资子公司东家金服CEO汤松榕认为,打破刚兑的序幕已经拉开,投资者要改变原有的认知和对风险的定义。只根据收益率选择产品,却不看风险是不可取的一件事。私募类的产品已经非常困难了。目前经济下行,风险总是突如其来,在私募产品上会更快地凸现出来。债券固收类不能做,所以在固收上的资金会回流到信托上来。此外,受此前P2P行业风险释放影响,市场上的资金正在回流银行。
此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进程正在加快。普益标准监测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发行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共1107只,其中,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量接近八成。6月份,全国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2134款,环比增加318款。
汤松榕指出:“目前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要实现净值化管理,这意味着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所有资管产品都要向净值型产品去转型。”净值化转型的硬性规定是此次征求意见稿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冲击最大的条款,未来9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转型为净值型。
理财产品的未来
西南财经大学财富管理专业主任蔡栋梁分析,就理财产品而言,刚性兑付、保本保收益、期限较短、过度非标准化的理财产品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净值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坚定价值投资的理财产品。
而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目前形势的变化使得机构对其资产配置策略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诺亚控股集团总裁林国沣就看到了客户心态正在发生悄然的改变,并将2018年视作中国资产配资市场的崭新时代。“客户心态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成熟时代,他们的投资需求,正在从增值导向型变为保护导向型。在此背景下,而资产的全权委托、遗产规划和其他保护型资产服务需求,将会出现强劲的增长。”
他表示,在目前的经济周期下,“在资产投资时,我们的目的就不能只是简单的财富增长,而是要求思考如何增加财富的韧性和抗波动性,保护好自己累积多年的财富,并传承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化给了我们一些新的资产配置思路:低波动、高流动性、多元化风险分散的保护型策略。”
一位第三方财富机构全权委托业务负责人表示,在其投资中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偏高科技的,偏AI的会多一些。地区分布上,除了美国、欧洲还是有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因为这些国家才会代表新的经济增长的地区。包括所有行业和区域分布。”其表示,之前投资者看重收益,对通胀的理解性不够,觉得作为长期投资的钱核心还是要打败通胀,所以在通胀来的时候,会增长抗通胀的资产,像黄金、商品。
歌斐资产董事总经理李富军认为,未来中国居民未来的资产配置将有两个大的趋势,一是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来实现长期稳健收益,而不是之前的刚兑。科学的资产配置包括资产种类和全球区域的合理配置和动态调整,形式包括富裕阶层的家族办公室和普通大众的多资产基金(如养老目标长日期基金)。二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放开(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QDII基金等),以及中国居民生活半径的全球化(海外贸易、旅游、求学等),居民资产将由以国内为主,逐步向全球配置转化。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