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华:可以通过监管沙盒的方式 既推动金融创新、又在控制住风险的情况下加以运用

张健华:可以通过监管沙盒的方式 既推动金融创新、又在控制住风险的情况下加以运用
2021年05月23日 10:34 新浪财经

  5月23日消息,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5月22日至23日召开,会议主题为“新格局 新发展 新金融”。华夏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健华出席并发表演讲。

华夏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健华华夏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健华

  张健华指出,可以通过监管沙盒的方式,既推动金融创新,同时又能够在新的技术运用又控制住风险的情况下加以运用。这种沙盒最终还是要从试点走向应用,既有技术发展问题,也有一个行业的公平问题。

  只有管好技术应用,控制好风险,科技才是真正助力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还是有一些风险。创新最终还是要服务实体经济,要回归本源。如果按照监管的原则——穿透式监管,要看最终服务的业务本质,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合规性的问题。所以,沙盒的模拟演练非常重要。

  以下为发言实录全文:

  张健华:

  今天结合着这个论坛的主题,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金融科技。应该说科技发展结合今天的主题,是怎么样助力金融创新。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霍书记刚才在他的主题发言当中已经讲得非常全面了,我挑一点自己在实践当中我们做的一些事情,讲几个点。

  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重点讲一下我们在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科技发展对创新有哪些推动作用和最主要的关键点。最后讲一点约束,也就是我们在实践当中发现很多事情要真正想落地还是有很多困难,怎么样能够有所突破。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金融科技发展脉络

  我们从早期的“互联网金融”,把很多传统的业务就是一个线下向线上迁移的过程,更多的是“迁移”。后来出现了移动化的趋势,大家把所有的功能都集成到了一个手机或者是平台上。就像我当初刚到华夏银行的时候,我们自己不用说完全的移动化,当时也有手机银行,但是那个手机银行的平台非常落后,很多业务必须得拿着一个pad,即使是移动端还得用pad做。包括我们自己的办公系统,手机上还实现不了。但是今天为止,现在的移动金融已经是一个常态,所有的机构现在都已经开始在运用。所以,第二个阶段,在移动金融方面已经迈出了长足的一步。

  陈克文秘书长提到产业金融的问题,上一轮金融科技的发展,在零售金融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线上的快捷支付、无接触支付,包括网上贷款申请,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秒级,立刻就办理,当然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这是零售金融方面。

  现在一个比较大的短板是对公服务,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对于对公的客户,无论是企业端还是政府部门,相对来说上一轮金融科技的发展,对这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是目前还不太够。现在产业数字这一块是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热点。产业数字金融在创新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础的技术的支持。除了ICT的整体技术以外,我点了一个“物联网”的技术。

  物联网为什么重要?以前我们服务企业客户的时候有很多企业的信息(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获取。现在我们说了普惠金融服务,服务到了很多小企业,但大家回忆一下,现在所有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小微企业主个人的行为,真正意义上能做到纯线上服务的还都是针对这个企业主个人的。所以,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的金融行为。

  为什么我提到物联网技术?在万物互联时代,给每一项物品甚至于每个环节过程都打上了一个标签,物联网时代每一项产品、每一个物品都有一个标签,它的全流程,它的整个生产、流通、交易环节当中我们可以全部全程监控的话,对金融机构做业务,以前大家只知道信息流,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是处理信息的,但是这些信息只能涉及到一些财务信息,实物的移动、生产、交付过程我们不掌握。但是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在万物互联时代,这些信息可以作为我们金融机构,如果有了这些信息,可以把很多交易行为转化为我们自己风险识别判断的非常重要的信息,在估值定价、风险评价当中,包括动产的抵押。十几年前我当时在人民银行研究局做的一个贡献是把动产抵押这一节写进了《物权法》里,当时我们做法律方面的研究,推动了动产地压的制度。但是实际上我们把它写进去了,但是操作当中遇到很大的难题,动产很难把它固定化去跟踪监测。以前金融机构做了仓单质押业务,有很多时候押的产品、库存的东西可能被人家置换了,甚至于被盗卖了我都不知道。但是如果所有的这些产品我都全程跟踪,其实下边没有办法进行变现的、移动的,只要任何时候我有全程的监控,只要有移动、只要有交易,甚至现在大家知道还有一个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从所有的单据一开始我都可以进行监测。这个时代下,这些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金融创新的可能性。特别是服务对公客户,这是技术发展的脉络。

  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热点。商业银行也好,金融机构也好,是科技技术最早、最大规模的应用者。所以,金融和科技是密不可分的。金融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支持,尤其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我点几个例子,数字人民币因为实际上是改变了我们基本交易,未来从宏观政策,包括到未来整个金融稳定,它都有巨大的影响。先不说数字货币的出现对于我们货币政策、货币发行机制、货币扩张机制有多大的影响,光说我们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支付清算,以前我们的快捷支付实际上主要是由一些商业机构推动的,这也是一种技术驱动,属于企业的行为推动的,边缘革命推动的,但最后边缘革命必须得有一个中心的驱动。如果没有一个中央银行的控制,货币发行如果不受控,这一个国家金融安全、金融稳定是难以保证的。所以,数字人民币的出现对未来的影响会很大,对我们的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在交付环节,未来会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

  产业数字金融。在下一代的金融科技发展国家中,产业数字金融应该是重点突破的一点,怎么样做好企业/机构客户端的服务,现在有很多技术,有一些技术应用,也有一些服务模式的创新,特别是融资领域的供应链现在比较多。其实未来很大的一块是顺着资金的交易链,最后可能要形成顺着交易连来找整个供应链。产业数字金融除了简单的融资以外,还要有一些资金交付,交付环节、开放银行建设,怎么样能够企业端、客户端和银行金融机构端有一个无缝的衔接,能够互相渗透,把我的金融服务嫁接企业的经营行为当中。如果有些银行业的服务,在我的交易系统当中怎么样能够为客户展示一些他需要对外做的事情,这其实是双方交互的。

  消费数字金融这一块可能未来面临着一个升级的问题,因为上一轮已经做了很多了。无论是在产品创新,在服务面的扩面,未来可能一个比较大的是人工智能。怎么做到智慧金融?资产评估定价,人工智能原来取代了劳动密集型、手工操作型的,除了这个以外,将来大量无论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还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也好最后是怎么样使我们的决策引擎智能化,替代人工决策。人脑可能是最复杂的,不可能完全替代。因为我们的很多投资是有规则的,恰恰有规则的事情是机器处理、技术处理是最方便的。所以,未来下一代消费领域里边的发展,在智能化方面会有很多。包括客户身份识别,这是我们交易里边最重要的一点,是基础性的。还有交易行为的确认,客户的意愿。监管部门检查金融机构的时候,最常查的是这两条,一个是身份的真实性。二是业务背景的真实性(交易行为的真实性)。一旦出了问题,往往容易被处罚。

  带动金融行业的变革。真正说创新,创新可以有很多层次,可以是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甚至可以说是市场的扩大,服务面扩大。但是更多是出现一种新的业态,如果出现了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可能是属于更高级的一些创新。

  提升金融普惠真正要做起来,在实践当中我们会遇到几个问题。首先是怎么达成内部共识,一个金融机构要想做数字化转型,真正运用金融科技,内部达成一致的共识非常重要。内部如果还有一些不同观点或者是两张皮,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懂科技的人不太懂我的业务流程、产品应用。而这些业务部门的人又不懂技术。现在复合型人才缺乏,除了人才以外,高层的认知、顶层的推动现在还缺乏。真正要想做到企业级的,不是简单的一个部门或者是条线去推动这项业务,一个大的机构、一个组织要想真正转型,就需要内部形成共识。一个是各种技术、应用要去尝试,要引入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金融业毕竟业务规模很大,而且客户数量大,一旦技术不成熟、出问题,风险也大。我们要秉持开放的态度,但是应用技术层面的时候,相对来说还是要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并不是你开发了一套所有最新的系统,我们都会用。所以,我们在路线选择上一定是选择相对成熟的技术应用。

  要求我们内部必须反应快、灵敏。就有很多对底层技术的要求。比如我们原来是单一中心,一个商业银行都是庞大的核心系统,可能用一台大型机至少一台中型机,以前大家知道IBM的中型机,现在可能要求更多是开放式的架构,底层技术可能不需要单一主机那么大的运算能力,但是我可能构建的是一个开放式的架构,就需要多台服务器同时工作,但是并不要求一个庞大的主机,整个架构的设计是开放式的。比如大家现在用的比较多的云技术。

  给我们提出一个什么要求呢?技术要快速迭代,模型要快速更新,很多参数要快速调整。我们自己内部的组织体系就必须是一个敏捷型的组织体系建设。我们现在打破原有的部门制,内部经常是项目制、小组制,我们从科技到业务人员,经常针对某一项业务或者某一个客群开发某一项业务,要建立这么一种协同机制。

  创新型人才。需要复合型的人才。

  现在对于商业银行或者是金融业创新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数据的问题。我们自身有很多内部数据,内部数据的整理、加工非常重要。更重要的其实是更多的一些外部数据。霍书记提到北京市政府也在推动,全北京市大数据统一的管理,为商业银行也好,其它金融机构也好,在做金融科技服务的时候外部的数据来源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公共数据平台。我始终认为公共数据应该让它们能够发挥出作用,发挥出它的价值。未来数据是属于生产资料,它是一种资源,它是有价值的,怎么样让这个价值发挥出作用,真正能够体现出它的价值,一些是私有的数据,可以交由市场解决。但是一些公共的数据,确实需要政府推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对支付清算体系跨行之间清算,央行最后还是自己统一了?还是这个基本的原则。

  数据管理的机制、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怎么样应用,最终提升我们自己的算力水平,数据管理与应用是新技术的运用基础。

  新技术研究与运用能力将成为未来的竞争关键。新技术的融合、新技术应用,底层是新技术研究。从时间顺序来说,恰恰应该倒过来,因为我们先要有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像清华金融研究院一样做的研究工作很多。除了学术机构之外,我们内部也在跟踪观察新技术的一些发展,我们和一些大的金融科技公司成立一些联合实验室,它有一些新的技术需要在银行业或者是金融业应用的时候,我们可以作为它的实验室、实验平台。而它的一些新技术出来以后,相对成熟的我们可以最先获取,我们也是互利共赢的。

  有了技术研究以后,相对成熟的技术我们就到应用环节。最后技术和我们的整个业务怎么样能更好地融合,真正能够释放出技术的生产力。

  金融科技在支持金融创新,同时也有一些约束条件。为什么?金融业对科技技术运用程度越深、越高,其实面临的技术风险也越大,我们现在有一个连续性的经营,监管部门也最关心业务连续性的问题,提到特别高的高度,每年都要进行一些业务连续性的演练操作,担心将来如果真出问题,系统如果出了问题,很多东西是不可逆的。虽然我们现在都有备份、双备份、同城异地,但是如果整个系统都瘫了,业务短时间的恢复很难,很麻烦。

  风险包括技术风险、数据风险、网络风险、算法包括最后的输出,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合作平台的风险,现在也出了一些问题,风险会传染。所以,跟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也有很多风险。

  我们可以通过监管沙盒的方式,既推动金融创新,同时又能够在新的技术运用又控制住风险的情况下加以运用。这种沙盒最终还是要从试点走向应用,既有技术发展问题,也有一个行业的公平问题。很多机构推出来一些业务以后,最终是不是要其它机构也能用?如果同等条件下、同等能力的情况下,可能最后有一个业务怎么样推广的问题。先提出来的可以先走一步,先走一步已经是最大的益处或者是竞争优势、先发优势,后面适当地要考虑同业之间的公平。有一些大机构拿了一些项目,参与了一些试点,其它机构成熟的可以推广。当然其它机构也可以推出自己的试点项目,这是沙盒计划监管的问题。只有管好技术应用,控制好风险,科技才是真正助力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还是有一些风险。我们的创新最终还是要服务实体经济,要回归本源。现在恰恰很多机构在这里边迈得有点过了,如果按照监管的原则——穿透式监管,要看最终服务的业务本质,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合规性的问题。所以,沙盒的模拟演练非常重要。

  关于数据和隐私保护。既然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数据是生产资料,又涉及到个人隐私,所以,数据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有一些国际、国内的规则。我们在推进整个数字化进程当中,把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保护放到一个非常非常高的地位。我担心将来别到时候业务没做好多少,最后出了一大堆罚单,我在这方面要求的相对更多一些。

  今天基本上跟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铁民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26 东航物流 601156 --
  • 05-25 崧盛股份 301002 --
  • 05-24 圣诺生物 688117 17.9
  • 05-24 欢乐家 300997 4.94
  • 05-24 普联软件 300996 20.8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