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探索地方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路径

《中国金融》|探索地方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路径
2023年04月14日 11:21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nfinance

主持人的话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二者的联系日益紧密,融合发展的趋势也越发明显。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实践中,地方在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如何有效应对挑战,结合地方实际找准二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等,值得深入思考。为此,本期一线话题聚焦探索地方特色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约请中国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行长伊志峰、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陈明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祝红梅进行探讨,以期为探索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路径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中国金融》记者 张黎黎

来源|《中国金融》2023年第7期

记者: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具有内在联系,二者存在融合发展的基础。厘清地方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痛点难点,是探索地方特色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前提。那么,在地方实践中,二者融合发展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

伊志峰: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从龙岩实践看,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二者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政府部门对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认知程度不同。2019年11月,龙岩开始了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经过三年多的改革探索,政府部门对什么是普惠金融、如何发展普惠金融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同时,普惠金融改革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中央和省级财政有激励资金,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性高、措施也较实。“双碳”目标是近年来提出的,基层政府对绿色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理解还需深化,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绿色生态、大型绿色项目和企业上,对普惠群体绿色发展方面的关注度有待提升。二是对小微企业等主体的绿色认定存在困难。从现状看,基层政府部门认定大企业或大项目是否符合绿色标准较容易,但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绿色认定相对困难。比如,对前述主体绿色认定需要采集什么数据、由哪个部门采集数据没有明确,无法精准识别绿色信贷主体,难以发挥金融部门的融资作用和财政部门的激励作用。三是尚无独立的“绿色普惠小微贷款”统计项目。在金融统计中有单独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统计指标,但对“绿色普惠金融”没有单设统计科目。

祝红梅:实践中二者融合发展确实面临很多挑战。一是目前关于碳减排的相关讨论和政策主要关注大型企业,小微经营主体绿色低碳转型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明晰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二是小微经营主体绿色转型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均不足。从内部动力看,小微经营主体往往没有意识到改善环境会创造经济发展机会,普遍认为环保措施只是提高技术要求、会增加负担和成本,自主减排和适应环境要求的动力不足。在绿色转型进程相对较快的欧洲,也只有不到30%的中小企业采取了部分措施,不到4%的中小企业采取了相对全面的节能措施。从外部压力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主体目前主要是大型企业,小微经营主体短期内还难以被征收碳税(费),碳价格向其传导的路径还未形成,难以发挥引导和约束作用。三是小微经营主体在碳核算和信息披露、经营实力、信用状况等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处于劣势,较难享受现有绿色金融工具的支持。以绿色债券为例,2016年以来,我国绿色公司债券发行主体95%以上是国有企业。四是小微经营主体数量多、异质性大,对其进行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绿色认定更为困难。同时,绿色资产的估值、登记、流转等配套机制也不完善,金融机构开展相关业务缺乏支撑。

记者:结合地方实际、找准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探索地方特色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关键。龙岩和丽水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并且均是我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结合地方实际和区域特色,两地探索地方特色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什么?

伊志峰:龙岩立足区位特点和生态优势,以林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为着力点与突破口,着力做好金融机制创新、信贷产品创新、数字化平台建设“三篇文章”,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路径。一是探索建立林业贷款投融资机制。针对林业贷款“五难”(评估难、担保难、收储难、流转难、贷款难)问题,建立县级林权服务中心,构建起评估、收储、担保、流转、贷款“五位一体”的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实行“先代偿、后处置”模式,初步建立全市统一、规范运作、高效便捷的林业投融资机制。二是创新匹配林业融资信贷产品。探索推出基于林业生产要素授信的纯信用信贷产品——“普惠金融·惠林卡”,先后推出“兴林贷”、“福林·林益贷”、工银“农e贷”、“普惠金融·碳金卡”等一系列普惠性林业信贷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林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选择。三是探索建设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2021年,在武平县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集申请、审贷、评估、担保、登记、放贷于一体的林业金融服务平台,破解林农申贷抵押难、程序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陈明衡:丽水探索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是从林权抵押贷款起步的。丽水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1.7%,素有“浙南林海”之称。长期以来,丽水农村面临有效抵押物匮乏与山林资源沉睡、农村资金短缺与融资难的发展瓶颈。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以破解农民贷款有效抵押物不足问题为突破口,探索推广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丰富林权抵押贷款产品,为丽水农村发展、资产盘活提供了巨大的金融助力。累计投放林权抵押贷款超300亿元,目前余额为63亿元。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关键是要建立确权颁证、交易流转、收储、抵押物司法处置等一系列配套机制。在此基础上,丽水发展了以农房、土地经营权等为抵押物的一系列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建立了多层次的农村产权配套机制,有效促进了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近年来,丽水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继续探索地方特色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激活生态资产的“绿色金融”属性,为普惠群体提供服务。2019年,丽水获批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金融系统创新推出了将生态资产作为抵(质)押物的“生态贷”产品,实现了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林地地役权补偿收益权、绿色商标权、用能权、水利工程产权等生态资产可融资。目前全市“生态贷”余额为250多亿元。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和小微企业既是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推进农业和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在探索地方特色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路径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

伊志峰:农业与小微企业作为绿色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绿色属性难识别、抵押担保难等痛点,龙岩立足以下几个方面破题。一是探索设立普惠(绿色)专营机构。全市共设立12家普惠(绿色)专营支行、12家普惠(绿色)金融事业部,通过实行名单定期推送、线上快速受理、需求限时反馈(3天内)等模式,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绿色普惠金融服务。二是加强绿色信贷产品引导。结合辖内实际,探索对林农发放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对小微企业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碳汇权质押贷款等绿色权益抵(质)押贷款,通过绿色资产价值发现引导农业主体和小微企业树立绿色低碳转型理念。三是开展一系列普惠(绿色)金融专项行动。牵头开展“绿色金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首贷培植”等专项行动,创新建立“部门收集+企业申请+银行推送”的多渠道申贷主体白名单推送制度,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形成覆盖57个项目、280家企业的绿色企业(项目)清单,助力银行充分挖掘绿色客户。

祝红梅:从国际经验看,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重要途径。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大规模、专业化、机械化,以及日益数字化等特点,通过使用更“精确”的技术,生产同样产量的粮食需要更少土地、更少能源和更少化学物质。同时,现代农业一直是农村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一方面,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现代种业、高端农机装备制造等项目;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从而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即通过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方式,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对这些领域的金融支持表面上看没有和“绿色”直接挂钩,但实际上都有助于促进农业碳减排。此外,发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中的“生态农业”(包括绿色有机农业、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产业、森林游憩和康养产业、碳汇林、绿色畜牧业、绿色渔业等)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有助于促进绿色发展。

记者普惠金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形式,绿色金融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工具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要手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面乡村振兴、落实“双碳”目标需要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水平,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如何以产业链建设带动绿色普惠金融服务、促进地方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效融合?

伊志峰:推动农村产业链绿色发展要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岩深入开展“一县一品 贷动‘闽’生”专项行动,聚焦农业产业链和涉农经营主体的经营特质加大金融供给。例如,在“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连城县出台地瓜干绿色发展金融支持方案,将环保部门评定的绿色环保地瓜干龙头企业作为“金融支持绿色企业示范点”,在贷款条件、贷款利率及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此基础上,依托龙头企业全面推广地瓜干绿色标准化生产,创新“再贷款+龙头企业+农户”的资金支持模式,助力产业链上游种苗培育企业、小微加工企业绿色转型。同时,深入对接下游地瓜干制品经销商,为全县500余家线上、线下经销商提供配套融资支持近亿元。通过将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配套产业,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可持续发展。

陈明衡:在丽水,随着产业链的生态化培育和金融的介入,产业链主体的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更多的绿色生产信息实现可采集、可认定、可共享,为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丽水重点围绕林业、茶产业及其他特色农业产业链,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无论是林下经济,还是竹木加工生产,林业产业链的培育为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大量承贷主体和绿色资产。随着茶产业链、食用菌产业链的蓬勃发展,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智慧茶城”“智慧菇城”等服务产业链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提供溯源、结算、融资服务。

祝红梅:推进绿色产业链发展是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通常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愿意承担相应的成本,对其进行绿色识别和认证比较容易。农业领域已经有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机制。取得认证的核心企业会对链上的农户、合作社等小微经营主体有相应的产品和技术要求。可运用供应链金融相关产品和模式,依托核心企业对链上的小微经营主体加入环境绩效的考核,以此作为银行授信的评估内容之一,促进其绿色转型。

记者: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都存在外部性,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促进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目前,促进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深化发展的政策工具越来越多,需要做好政策工具的整合和协同工作。在探索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整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发挥其协同作用?

伊志峰:强化政策协同,凝聚部门合力,是推进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的有力举措。以龙岩为例。在货币政策方面,探索创新“再贷款+”模式,推出“兴林贷”“兴农贷”等“再贷款+”专属信贷产品,创建“再贷款支持乡村示范点”,促进更多低成本资金流向相关普惠领域。在财政政策方面,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林业贷款在享受上级财政3%贷款贴息的基础上,叠加享受市级财政1%的贷款贴息;提升融资担保增信质效,对首次担保额在200万元(含)以内的民营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采用信用反担保,降低融资担保服务门槛,并将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担保费率降至按月0.4‰以内,较其他担保对象降低了0.8个千分点。在产业政策方面,实行“三个百分百”工程,对持有林权证的林农百分百建档、对符合条件的林农百分百授信、对有发展项目和资金需求的林农百分百用信,目前已累计完成林农建档8300多户,林业产业贷款余额达18亿元。

陈明衡:丽水积极推进各种政策协同发力,激励金融机构发展绿色普惠金融业务。在常规货币政策方面,对绿色普惠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较好的金融机构,优先给予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并将绿色普惠信贷业务纳入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提高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金、融资担保基金等政策工具,为绿色普惠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支持。此外,丽水还建立了与生态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加大对生态产业、绿色技术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在产业政策方面,把生态低碳经济体系建设作为经济转型总目标,培育精密制造、健康医药等低碳产业,发展康养、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水经济”,设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投资绿色低碳的前沿技术与产业化项目。

记者: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均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科技赋能作为破解信息不对称、提升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服务质效的重要手段,将在推进绿色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立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经验,如何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建设进而推进地方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伊志峰:近年来,龙岩开展了数字平台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例如,龙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汇集了18个政府部门、45个大类、2000余细项的实时公共信用数据,为银行评估客户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该平台还发布了绿色信贷产品清单和绿色项目清单,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截至2022年末,平台上线金融产品553款,成功对接3.88万笔,累计授信达85.98亿元,办贷流程最短仅需5分钟,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再如,武平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采取“林农线上提交需求、平台撮合成交、线上签约、线下放款”的方式,强化科技赋能。截至2022年末,该平台上线10家金融机构58款信贷产品,成功放款1996户,金额达3.43亿元。

陈明衡:丽水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发挥市场主体生态信用赋分(即“绿谷分”)在银行授信中的作用。通过数字平台归集市场主体绿色行为信息并自动跑分,依托信用信息平台在金融机构层面共享“绿谷分”,在“生态信用贷款”中运用“绿谷分”。二是发展基于茶叶批发市场的全产业链数字化绿色普惠金融。在茶叶市场推行“支付+溯源”系统,获取茶产业全产业链的溯源、交易信息,在系统中嵌入贷款功能,采用区块链技术提高数据可信度,开展数字化批量授信,为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全产业链信贷支持。三是探索推出“益林共富”金融产品,实现金融机构与相关部门关于林农公益林收益补偿金额、林地地役权收益补偿金额等数据的云共享。银行以此数据为基础对林农提供普惠信用贷款批量授信,在线上即可实现贷款申请、发放等全流程操作。目前,仅龙泉一地已授信2000多户,金额超过3亿元。

祝红梅:各地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大多建立了数字普惠金融平台,该平台具有信息归集、信用评价、融资对接等功能。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在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加载农户、小微企业等主体的绿色信息,并整合、归集从农业农村、环保、工信等相关部门和机构采集的涉绿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建议可进一步开发绿色评价和认证功能,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信息支持。

记者有效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课题,任重而道远,立足普惠金融改革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相关实践与经验,未来需要在哪些方面深化探索、加强创新,推动融合之路走稳走实?

伊志峰:为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绿色普惠金融激励机制。有效整合现有的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包括再贷款、贷款贴息、融资担保、不良率容忍度等政策,对符合绿色和普惠双重标准的经济活动给予双重政策优惠,切实提升金融机构发展绿色普惠金融的积极性。二是加强金融科技赋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搭建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高效便捷地进行信息采集与共享,为小微企业、“三农”群体建立碳账户等“绿色身份”,并进行相关信息披露,推动“绿色身份”在绿色普惠金融方面的应用。

陈明衡:一是以需求为导向促进金融供给扩大和结构优化,包括支持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开发性普惠金融、支持低收入农户增收等。二是从供给侧入手创新普惠金融信贷机制,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融资担保体系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创新等,在此基础上推进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创新林业碳汇金融等。三是完善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的配套机制,如生态产品政府购买和市场交易机制、碳核算和信息披露机制、林业碳汇收储机制和碳账户机制。四是发挥金融科技的支撑作用,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运用场景,重点探索市场交易溯源与数字信贷融合发展模式,把信贷服务内嵌于市场交易,实现广泛的无感授信。

祝红梅:一是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普惠金融业务提供支撑。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高效便捷地进行数据采集,为“三农”、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碳账户,推动其信息披露和绿色认证。加快绿色资产评估、登记、转让等机制建设。二是研究建立绿色普惠金融标准。鉴于农户、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主要需求是银行信贷,建议以绿色普惠信贷目录作为绿色普惠金融标准的研究重点和主要载体。可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探索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三是完善评估和激励措施。建议监管部门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时,可将同时满足绿色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标准的贷款作为一项考量指标,以此提升金融机构开展相关业务的积极性。同时,建议条件成熟时进一步将绿色普惠金融指标纳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林业 中国金融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21 三博脑科 301293 --
  • 04-20 晶合集成 688249 --
  • 04-17 华原股份 838837 3.93
  • 04-13 荣旗科技 301360 71.88
  • 04-12 美利信 301307 32.34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