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琼斯
央行5月11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19万亿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其中,4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实现同比多增,贷款投放总体呈现“小月不小”特征。此外,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04万亿元;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19万亿元,同比增长7.2%。
分析人士表示,4月信贷投放量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合理融资需求,与当前经济增长情况相适应,总体符合市场预期。当前信贷“大小月”现象缓解,信贷投放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可以为年内贷款增长留有后劲。同时,贷款利率水平维持在低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问:传统贷款“小月”为何不小?
每年4月、7月、10月通常都是贷款“小月”,但今年4月信贷投放“小月不小”,节奏更趋平稳适度。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往年金融机构追求“开门红”导致的信贷投放“过山车”现象,在今年已经有所减轻,金融机构冲业绩的指标导向弱化,信贷投放更趋稳健。
分部门看,前4个月,住户贷款增加813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084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6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5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61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6619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稳增长政策发力和贷款利率下行支撑下,今年以来企业贷款维持较好扩张,“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信贷景气度处于相对高位。4月企业贷款需求季节性走弱,但在外需具备韧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创设、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等因素拉动下,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稳定,仍然是支撑新增信贷的重要力量。
二问:M2增速为何明显回落?
4月末,M2同比增长7.2%,这一增速较3月末时下降1.1个百分点,但仍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
分析人士称,由于2023年是疫情平稳转段的第一年,M2增速明显回升,导致基数较高。从剔除基数影响的两年平均增速看,2023年和2024年4月末M2平均增长9.8%,高于2018年到2022年同期的平均增速,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
资管产品募集增速回升较快,也较大程度地分流了银行表内存款,对M2增速形成了扰动。据业内人士测算,4月末资管产品募集同比约增长11.3%。
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受多个因素综合影响。据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分析,首先,今年以来债市持续上涨,居民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升温,银行存款向理财等非银产品分流转化,非银机构资金充裕,从银行借钱购债的需求降低。其次,近期多部门对资金“低贷高存”空转套利、银行手工补息等现象的规范力度加大,过去相当一部分虚增的、不规范的存贷款有所减少,短期内有“挤水分”效应。
而且,张瑜表示,对金融业增加值核算的优化调整也有一定影响。以往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参考存贷款增速,今年一季度起修改为参考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指标。因此,4月以来地方政府通过督导存贷款提高金融业增加值的动力明显减弱,相关影响可能会在年内持续显现。
三问:融资成本能否稳中有降?
4月,贷款利率仍保持在历史低位。记者从央行获悉,4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6%,基本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23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利率为3.7%,比上月低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48个基点。
今年以来,央行通过降准、结构性“降息”、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等措施,继续引导市场利率下行,贷款利率进入“3”时代,减轻了企业和居民的利息负担。
不过,贷款利率的持续下行对银行净息差持续形成压力。对此,分析人士认为,缓解净息差收窄的关键是银行要逐渐摒弃传统观念,合理确定存贷款价格;同时政策层面要发挥合力,理顺各种市场价格关系。
政策层面禁止银行手工补息,有望缓解银行机构的负债端压力。分析人士认为,督促银行“表里如一”降低存款利率,减少的利息支出也可进一步提升银行支持经济和稳健经营的能力。
展望未来,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团队称,二季度存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降以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有助于强化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并巩固实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成果。
责任编辑:张文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