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商报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首先对过去一年和五年的政府工作作出回顾,制定了新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对下一阶段政府工作提出建议。
从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来看,民生就业、消费、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等话题依旧是重点内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一新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下,报告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结构性货币政策地位突出
回望过去五年间货币政策实施情况,李克强提到,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把握政策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过去五年间,制造业贷款余额从16.3万亿元增加到27.4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从8.2万亿元增加到23.8万亿元,年均增长24%,贷款平均利率较五年前下降1.5个百分点。
对于后续的货币政策走势,政府工作报告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M2)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中国认定的货币主要包括五个实施范畴,分别是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自2010年来,中国央行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监管方多次在公开发言中提到“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过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常客”。
此外,在关于M2与社融增速的表述上,政府工作报告自2017年开始不再为M2、社融增速设置量化目标。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20年提到“引导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2021年、2022年则为“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央行此前也曾解释道,M2和社融的锚定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继续设定数字目标可能导致货币信贷与经济运行偏离,形成过度宽松的局面,也不利于稳定宏观杠杆率。
“报告对于货币政策的着墨不多,基本上延续了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
结合3月3日“权威部门话开局”发布会上央行的表述,温彬分析认为,在总量政策方面,降准已经变成常态化的流动性调控方式,后续仍可能继续使用,一是可以提供长期流动性,二是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在价格政策方面,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经济循环将更为顺畅,“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的要求下,进一步降息的必要性降低;在结构性工具方面,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有发力空间,以体现“精准”这一要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解释道,2023年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保持稳健倾向,以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精准有力同样意味着2023年货币政策将更注重服务实体经济,即再贷款、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项借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地位将更为突出。
重点防范三类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永恒的主题。针对过去工作成果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全化解了本世纪初形成的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精准处置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风险,平稳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大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下一阶段,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定调。具体来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三类金融风险,分别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任涛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这表明化解金融风险实际上是和金融体制改制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指出当前金融领域的风险问题仍比较突出(如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领域的蔓延等),尤其是要聚焦那些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化解。
“基于此,预计地方性银行的兼并重组进程将在2023年延续,且通过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做法亦将延续。”任涛表示。
任涛还提到,对于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来说,2023年金融监管部门在组织架构上的重构、职责权限上的重新划分、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以及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派驻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分工等将是重点。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是贯穿我国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预计未来仍将继续多层次、多领域持续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在完善金融监管方面,仍需以‘一委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统筹协调为核心,持续强化监管,整顿规范金融秩序,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专项债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这一目标高于2022年3.65万亿元目标,另根据财政部此前披露的数据,2022年全年,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7566亿元。
对于今年提出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目标,温彬认为,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导向下的“量力而行”。专项债虽然不计入赤字,但会受到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的约束。截至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率已高于100%,已经达到警戒线水平。同时,2022年专项债余额规模已经突破20万亿元,远高于政府基金预算收入,可持续性也需关注。
围绕房地产市场,报告直言“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任涛预计,今年地产行业风险的化解将迈入实质性进程,主要思路就是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地产行业并购重组、帮助优质头部地产企业化解风险。“防止无序扩张”这一新提法可能意味着地产企业的跨区域经营以及过度融资等方面会受到限制。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也同样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对于2023年经济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而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到,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
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多项建议,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平台经济也再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工作建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带动就业创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等作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事实上,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形态之一,平台经济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平台经济成为地方“两会”的热议话题。2022年以来,国家多次部署支持和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释放平台企业监管的积极政策信号,包括提出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方案案例等。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指出,期待促进经济恢复增长会有更多细化政策,尤其是恢复信心、改善预期、改善营商环境等,包括如何让平台经济“大显身手”、开更多“绿灯”,如何提振民企信心等。
面对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的要求,温彬指出,平台经济等领域等获得政策支持之后,将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当前稳经济大局之下,平台经济需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平台经济在促进创新、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今年决策层已多次表态希望确立透明、稳定、可预期的监管规则,维持平台经济中长期健康运行。在平台经济完成专项整改,特别是通过绿灯案例明确可投资领域之后,金融机构需尽快跟上,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温彬如是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责任编辑:张文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