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作者: 祝嫣然 陈益刊 杜川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其传递出的政策信号意义重大。
作为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分析认为,今年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是务实的,既释放了经济回暖向上的积极信号,传递出稳增长、拼经济的决心,又考虑到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挑战,为经济增长可能的超预期表现保留灵活空间。
2023年是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年,是经济从疫情模式重回正常运行轨道后的第一年,稳增长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GDP预期目标增长5%左右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第一财经表示,基于此前各地经济增速目标普遍设定在5.5%~6.5%之间,以及主要经济大省的目标均在5%以上,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设定在5%左右,既有利于和2022年及“十四五”甚至2035年的整体目标相衔接,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目标的设定,意义在于给各级政府一个明确的指引方向,告诉大家今年政策工作的重心在哪个方向上。”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对第一财经表示,在疫情干扰下2020年和2021年两年的复合增速是5.1%,经济的潜在增速水平在5%左右。如果考虑到2023年出口下滑会对产业链条产生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有其合理性。
2023年是中国经济重回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政府制定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不仅对地方政府有指导意义,也对经营主体预期有一定引导作用。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告诉第一财经,今年GDP增速目标设定在5%左右,反映了务实的态度,既为就业、物价、经济政策等预期目标提供了参照系和锚定,又为抓住窗口期、机遇期、攻坚期稳中求进、奋力冲刺留出充足空间,还为接下来经济增长有可能继续面临的若干风险点与不确定性留有余地。
野村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今年中国经济5%左右的增长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一个预测。虽然有些学者或机构考虑到2022年的低基数,以及5%~5.5%左右的年均潜在增长率,预测今年可能会有高增长,但也需要认识到今年复苏道路上存在不少风险和挑战。
回望2022年,受疫情反复、全球经济下行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同比增速为3%,未实现年初制定的预期目标,但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能实现这样的增长已属不易。尤其是随着年末防疫政策优化调整,2022年12月工业生产、消费表现以及四季度2.9%的同比增速都超出市场预期,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此前曾公开表示,2022年的经济增长不在合理区间,当前经济发展最大的风险就是增长速度不稳定,经济增长持续滑出合理区间。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2023年是未来关键的一年,要力争经济增长回到合理区间。
今年以来,随着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轮疫情快速过峰,中国经济迅速修复。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政策,从财政、金融、投资、消费、营商环境等方面部署,释放出稳增长、全力拼经济的强烈信号。
近日公布的部分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在稳步复苏。从先行指标来看,国家统计局3月1日发布的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6%,较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明显上升,创2012年5月以来新高。
财政赤字率提至3%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2023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2022年的2.8%提高了0.2个百分点,这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加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从赤字率看,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随着GDP增长,赤字规模增加更多,有利于更好支持落实完善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提高微观主体活力;有利于保证支出强度,进而扩大总需求,对冲外需下行。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一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大小,一个关键指标是财政赤字率,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账本中财政赤字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来说,国家增加财政赤字规模,提高财政赤字率,以释放明确的积极信号,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可以提振市场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称,过去五年来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把握赤字规模,五年总体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政府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
专项债提至3.8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时称,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罗志恒表示,从今年专项债规模看,较上年增加1500亿元,规模上升,短期内有利于扩大基建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稳定总需求;中长期看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另一大关键指标,则是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的规模,规模越大反映政府投资力度越大,发挥投资撬动作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专项债券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为应对经济下行,新增专项债额度总体呈现快速攀升,从2015年约1000亿元增至2022年36500亿元。2022年由于还动用了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当年实际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财政部将在重点支持现有11个领域项目建设基础上,适量扩大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加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
“今年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有利于一大批重大工程从节奏上尽快落地,靠前发力。”罗志恒说。
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精准有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这为今年的货币政策定调。稳健货币政策如何精准发力?还有没有宽松的空间?
庞溟对第一财经表示,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健、松紧适度的节奏,继续保持精准发力、协调配合的取态。预计2023年货币政策等各项宏观政策会继续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有进、稳健有效,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既保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又确保调结构、换动能、促改革、促开放、促发展。
2023年有无降息降准可能?央行行长易纲曾于3日公开表示,“目前我们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至于降准,2018年以来我们14次降准,这14次降准大概是把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不到8%,降了7个多百分点的法定准备金率。过去五年,通过14次降准,不到8%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像过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对于下一步宏观政策思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货币政策方面,易纲表示,一方面,货币信贷的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要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的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李桐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