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光:两会前瞻——稳增长的力度与边界

2023年03月03日11:20    作者:李宗光  

  意见领袖 | 李宗光

  本周末,两会即将开幕。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政府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在经济领域,大会政府工作报告负责将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具体化(图1),形成可以执行、有明确分工负责的任务。具体包括,它将提出一系列2023年工作具体目标,比如GDP增速、财政赤字规模、地方专项债规模、新增就业目标和货币供应量增速等核心经济指标,是观测当年政策方向、力度、节奏的重要参考。

  图1、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中短期

  随着防疫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年初以来,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实现正常化,年后复工复产势头形势喜人。但同时,大疫三年对社会信心和预期的冲击仍在,市场普遍担心经济复苏的持续性。

  在此情况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如何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宏观政策的力度如何?政策工具箱里会有哪些“武器”被祭出?稳定社会预期和信心方面会有哪些实招硬招?市场对此高度关注,我们也尝试对此进行前瞻和研判,供您在学习报告时对照参考。

  01

  GDP增长目标如何设定?

  GDP(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目标,是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会设定的一个指标。过去20年,只有在突发疫情的2020年没有设定。增长目标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点”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xx左右”;但近年来,由于不刻意追求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区间”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x%-x%”,为高质量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图2)。

  图2、历年政府工作报告GDP(实际)增长目标

  数据来源:历年政府工作报告

  去年两会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5.5%,态度较为进取。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外部因素干扰下,全年实际增速达到3%。虽然低于目标,但仍实属不易。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活动正在快速恢复正常,整个社会呈现一片“时不我待”的干劲。考虑到去年的低基数,和疫后积压性需求的“报复性”释放,今年经济有望出现5.5%以上的较高增长。

  在此情况下,今年增长目标如何设定,或将体现决策层的通盘考量:

  如果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在5%-5.5%,则是为应对不确定性留下了一定安全边际正常情况下,5.5%以内的增长目标实现难度不大,单靠经济活动的“报复性”反弹有望实现。但今年国际环境仍不太平,欧美等国经济滑向衰退,外需存在较大挑战。因此,5.5%以下的增长目标,则是为应对复杂严峻环境留出一定安全边际。同时,相对保守的增长目标,则为改革和实现其他经济目标(比如环保、安全生产、高质量发展等)留出一定空间。

  如果增长目标设在5.5%以上,则体现了一种更加“进取”的态度。表明政府对稳增长极为重视,稳增长或将成为今年一段时间内经济工作的中心。也将意味着后续会有更多的工具、措施和弹药出来,确保疫后复苏的持续性。

  在复杂环境下,为了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缓解地方债务压力,适当提高经济增速仍是必要的。

  02

  财政政策:释放何种“积极”信号?

  过去十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的双支柱。财政政策在稳增长和逆周期调节方面,一直是被寄予厚望。但近几年来,受到财政收入增速趋缓、卖地收入下降、严控地方隐性债务等,再加上财政主要精力放在“减税降费”上,2018年到2021年间,基建投资增速乏力,在稳增长方面并未如预期发挥“积极”拉动作用。

  2022年,在疫情多点散发、私人部门活动被限制情况下,财政部门适当提升了杠杆水平,确保了基建投资实现“双位数”增长,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国之大者”的作用(图3)。

  图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同比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今年特别强调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另一方面,今年也特别继续强调“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2022年,受房地产和疫情双重冲击,广义财政收入均出现了较大赤字,包含城投在内的地方政府债务率飙升(图4和图5)。在此情况下,强调财政可持续和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具有时代意义。

  图4、2022年财政收入下滑,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

  图5、2022年各地方政府债务率

  数据来源:Wind,经济机器整理

  多重约束下,应该密切关注财政政策的“积极力度”,以及在化解财政风险方面有何新举措,具体来看:

  财政赤字率是否会提高?去年赤字率回落至2.8%,但由于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结存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总体支出规模有所扩大(图6)。今年应密切关注名义财政赤字率会否上调。赤字率上调信号意义较强,代表政府较强的稳增长决心。客观来讲,在财政极端困难和地方政府债问题严重的大环境下,财政赤字上调空间也较为有限,不宜预期过高。

  专项债额度是否会多大?去年目标新增专项债3.65万亿元,保持了不变。今年,地方专项债是否增加,成了观察财政的积极力度的关键指标。

  适当增加地方专项债,以此作为资本金,可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用来稳增长。

  关注化解地方隐性债务方面,是否有新的表述?今年以来,地方城投债务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1月初,有关部门力度表态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未来要“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在此情况下,应密切,中央在化解地方债务方面给出什么政策空间和尺度,这对消除市场担忧十分重要。

  基础情景下, 我们判断,财政赤字率显著提高(比如提升至3.5%以上)的概率不大;但地方专项债规模增加的概率较高;化解地方债方面出台新的举措的概率相对偏小。

  03

  货币政策:经济复苏下,

  政策边际走向如何?

  近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中总是行动积极,每年的降准、投放流动性都不会缺席。这一方面与央行的工具箱资源较多、空间充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央行行动约束较少、成本较低有关。但央行的“积极”并非没有边界,不能超出“稳健”的大框架,即“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过去几年,央行的降准多以“结构性”降准和“对冲性”降准为主,精力放在“定向”和“滴灌”上,而非“总量”上。

  2022年为应对疫情压力,央行年内2次降准,全年1年期LPR和5年期LPR分别下降15个基点和35个基点(图6)。

  图6、LPR利率和MLF利率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因此,总基调仍然稳健,不要对放水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两会在货币政策表述方面,特别关注金融支持稳增长方面的表述:

  M2增速:

  是否维持去年“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表述,如果有更积极的表述,则是惊喜;

  融资成本:

  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方面,会否有更明确、直接的表述,比如降低LPR利率、降准等。

  04

  房地产:是否有更多提振信心

  的动作出现?

  去年下半年以来地产进入冰封状态,严重威胁经济安全 2022年,房地产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和投资较2021年下降24%、39%和10%,全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6.7万亿元,同比下降23%。房地产市场的冰封,对金融体系、地方财政、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形成了巨大威胁,处理不慎,或将形成系统性冲击。为了应对地产危机,供给端针对房地产企业,央行“三支箭”齐发,从债券、信贷、股权三个渠道为房企纾困,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整体较为平衡。一方面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在保交楼、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等方面,做出重大部署;另一方面,依然强调防风险。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在地产走出危局的关键时刻,密切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的表态:

  会否加大对房地产的叙述篇幅。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一笔带过:

  坚持房住不炒,满足合理需求,因城施策促进良性循环。

  今年,房地产成为了稳增长成败的牛鼻子,官方如何定位房地产,成为整个行业下一步走向的风向标。

  松绑和宽松力度,是否仅限于地方上因城施策?

  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政策已经开始松绑,利率开始下降(图7)。但这些措施仍属于中央默许下的“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仍不属于周期意义上的政策拐点。

  密切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宽松方面表态,是否会有新的政策措施。

  会否有一些提升民营开发商信心的表述。

  民营开发商过去两年经历了生死劫。随着国家对头部民营开发商的支持力度加大,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但信心的修复非一日之功。稳定房地产市场,从稳定民营开发商信心开始。

  图7:全国首套房和二套房加权利率

  05

  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改善预期和信心:

  会有哪些实招硬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2023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在大疫三年冲击下,这一判断无疑是非常科学和准确的:疫情冲击下,居民对未来收入、就业和消费信心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图8);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房地产企业,在过去两三年经历了一个至暗时代,信心有待提升。

  图8、家庭收入、就业和储蓄信心调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振社会信心和预期方面做了初步部署,密切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会有哪些具体的落地。比如在扩大内需、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改善民营企业家信心、吸引外资、化解重大风险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出台。

  06

  产业政策:是否有新的政策导向?

  产业政策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是有为政府影响经济布局的重要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密切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在产业政策方面有哪些新的动向:

  经济安全方面:供应链安全、能源安全、农业安全方面的新部署;

  科技创新与突破卡脖子方面:在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等方面是否有新要求;

  会否有新的战略产业扶植政策。特别是在ChatGPT等技术前沿方面,在数字经济鼓励支持方面,会有进一步的措施;

  互联网平台健康发展方面:会否有新的支持性举措;

  限制类行业方面:是否出现新的限制性行业。

  (本文作者介绍:华兴资本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宋源珺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去年亏了75亿,B站给Up主分了91亿! 华为余承东:OpenHarmony已成发展速度最快的国产操作系统 终于,美国承认了!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 登上热搜!30岁硕士辞职存100万到云南养老!优雅地过上退休生活要存多少钱? 途虎养车再现保养陷阱:被车主怀疑“套娃式”偷工减料,事发后“买断式卸责” 盖茨:我认为美国永远无法成功阻止中国拥有强大的芯片 要存多少钱才能实现养老自由? 高校食堂标语被指擦边,校方已连夜撤下 俄罗斯传来噩耗!中国和白俄要大干一场,杀出一个程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