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来源 中国基金报
记者 方丽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对于今年的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从扩大内需、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化国企改革、吸引外资、防范金融风险、稳定粮食安全、推动绿色化转型、保障民生等多个方面予以布局。
每年两会对当年的经济发展重点和市场投资主线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之后,中国基金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来自汇添富、博时、长城、创金合信、大成、国泰、鹏扬基金、西部利得等多家基金公司投研人员进行解读。
不少专业人士认为,两会提出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既有利于提振各市场主体的信心,也体现了我们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企改革、扩大内需、支持创新,给资本市场带来投资机遇,相对看好数字经济、大科技、大基建等领域。
5%左右的GDP目标符合预期
是高质量发展的合理举措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引起广泛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5%的GDP增长目标,这一目标我认为是符合市场预期的。”长城久恒基金经理储雯玉表示,首先,去年在疫情影响下消费疲软,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可以实现7%以上的增长。其次,投资增速预计呈现前低后高的增长格局,其中房地产投资预计持平,将好于去年双位数下降的水平,制造业、固定资产和基建投资有望达到6%以上的增长水平;进出口受到海外经济和币值的影响有不确定性,同比预计持平或略有下降。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也表示,5%的经济增长目标体现了政府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政府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依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更加务实,明确发展是当前的第一要务,但又必须将其纳入未来较长期现代化建设的统一框架和党的二十大描述的路径上来。过高的目标会透支未来,过低的目标影响市场信心,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较好地平衡了长期的制度建设和短期的政策操作,是将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的指引,是高质量发展的合理举措。
汇添富基金相关人士也直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既有利于提振各市场主体的信心,也体现了我们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当前全球经济周期面临下行压力,中国制定5%的增长目标明显高于2022年的实际经济增速,充分体现出新一届政府提振经济增长的决心,有利于市场主体信心的恢复。而且5%的增长目标也较为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表明体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重要,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将工作重心放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升增长质量。
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认为,今年政府报告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这是一个比较务实且有一定增长诉求的目标,最终实现目标大概率是不低于此目标。一方面,在疫情快速闯关以及房地产政策的适时调整之后,我国经济已经走上稳步复苏的路径,为实现此经济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一方面,在全球经济经济趋于回落的大背景下,实现此目标依然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所以此目标已经蕴含了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最后,就是此目标很务实,综合考虑了短期与长期、发展与风险等方面的因素,最大程度避免过渡刺激经济,避免只顾眼前增长不顾长远发展的风险。
“增长目标适宜,考虑到了经济在从低位恢复的现状,也考虑到了经济潜在增长趋势仍然健康。”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刘思甸表示。
大成基金表示,从增长目标看,“5%左右”的表述既肯定了经济反弹的活力,又看到了出口等项目在今年面临的压力;重点工作方面,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致,本次报告也重点提到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将扩大内需放在首位,预计今年消费将会有亮眼的表现;在政府预算方面,2023年赤字率定在3%,高于2022年的2.8%,专项债发行规模3.8万亿元,同样高于2022年的3.65万亿元,提高预算反应出财政政策今年将更加积极,基建投资今年仍有望继续维持两位数增长;货币政策方面,报告再次提到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预计今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将会更多被使用,更多创新型工具将会被设计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国泰基金更是表示 ,“5%左右”的总量增长目标,与“十四五”规划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长期目标对应的潜在增长水平基本匹配,稳健的目标增速为后续化解宏观风险、推动高质量转型预留了弹性空间。此外,赤字率仍然控制在警戒线3%以下、广义货币M2仍和名义GDP增速匹配、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3.8万亿(2022年实际发行4万多亿)等目标,同样表明了政府控制债务杠杆、政策基调偏向稳健的态度。
需要看到的另一面是,虽然春节过后经济数据全面向好,但其中部分的增长来自于疫后回补式修复,尤其是地产前端销售的持续性有待观察,现阶段居民信贷需求仍弱、外需出口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即便5%的目标,也需要政策面的持续性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宏观政策全面转向的概率很低。考虑到2023年复杂的海外形势以及潜在的疫情隐患,关于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更多应该从底线思维而非预测思维去解读。
西部利得认为,GDP目标为增长5%左右,较去年5.5%左右有所下调,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较去年1100万人以上有所增加,调查失业率5.5%左右,和去年5.5%以内大致相当,CPI目标3%左右和去年一致,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和去年一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相比去年的强调程度略有提升。
财政政策力度有所上升,货币政策基调延续。财政政策力度较去年有所提升,赤字率3%较去年提高0.2%,专项债额度3.8万亿元也较去年3.65万亿元有所上升。货币政策基本上延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但删除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政策可能更多侧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流动性总量趋于中性。
政府工作重心向更实的
扩内需、产业体系和国企改革偏移
谈及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印象深刻的之处,政策的连续性、更务实成为不少人士感受。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印象深刻的一是政策的连续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以往不同的是,在报告内容安排上有较大变化,对于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着墨较多,但对今年的工作任务只是“简述几项重点”,给新一届政府在具体政策实施布局中留有更多空间。同时对各项重点任务的表述和政策基调均延续了去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治局会议集体学习等的表述,政策的连续性很强。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等重点均是此前的延伸和具体化。
其二印象深刻的在于对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由去年的“稳经济、稳就业、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到2023年强调“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重心由疫情压制环境下的稳,向更实的扩内需、产业体系和国企改革偏移。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建议的第一点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去年扩大内需是在第五点,优先级大幅提升,另外从消费内容看不仅仅强调城镇化扩大内需,对大宗消费、生活服务消费等都发力,扩内需的范围和政策可参见《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重点工作第二条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要资源增储上产;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是相关的重点。
同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放在较重位置,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刘思甸认为,从报告中可以看到政府明显的变化,过去五年和十年政府简政放权推动企业活力大发展,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个数十年增加两倍,看到宏观调控更重视减税降费、提升经济主体活力,不再过度依赖投资方面的调控,金融监管和体系的稳定获得了长足进步。
此外,对今年科技创新方面,长城久恒基金经理储雯玉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展示了过去5年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丰硕成果,我们组建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本届政府的核心工作目标。这是实现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关键动能,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以今年从自上而下的行动来看,将会在科技创新领域有较大投入,如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建设高质量科研机构、创设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升级等。
而对于财政政策和民生消费,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表示,今年政府报告将财政赤字率设定在3%,拟安排专项债额度是3.8万亿。很好地体现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财政政策要求“加力提效”。在保持必要支出强度的同时,提升财政支出对于经济支撑的效率。
一方面,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方面将发挥着支撑与引导的作用。扩大专项债的适用范围以及可用作资本金的领域,将有力地支撑基建与重大项目等方面投资。而“以工代赈”以及鼓励消费相关的财政政策将对消费复苏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减税降费的精准性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提升财政支出的效率。总体来说,财政政策将保持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促进消费、提升效率,为经济全面复苏提供有力支持。
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预计消费侧增长会成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不少投资人士认为,今年消费侧的增长会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也给市场带来机遇。
汇添富基金表示,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这一方面由短期的全球周期决定,海外经济体的衰退压力加大使得外需承压,国内消费潜力的释放在过去3年也受到疫情影响的制约,恢复和扩大内需消费是支持国内经济修复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从中长期维度,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对中国的内需大市场进行充分挖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也是释放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关键举措。
国泰基金表示,出口外需面临较大压力之际,扩内需成为2023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而消费又是内需的重要组成,因此报告着重强调了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除了疫后消费场景恢复带来的短期回补式修复外,就业和收入预期是决定中长期消费增长潜力的根本,由于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需要时间,5%的GDP目标也对总收入增速形成约束,预计消费端将呈现持续复苏但斜率偏稳、空间有限的态势。
结合此前的促销费政策导向看,今年扩消费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是以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为代表的大宗耐用品消费,二是以旅游出行、餐饮娱乐等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认为,在海外经济进入衰退周期,并且不确定加大的大背景下,内需的恢复和扩大对经济稳定增长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消费是重点。
消费端的发力值得关注两点:第一、从房子到居住消费,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推动数字家庭发展;
第二、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促进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品牌消费,增加中高端消费品国内供应,培育打造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这就澄清了市场部分人理解的共同富裕不能有中高端消费的错误认知。
我们还要意识到,扩内需不能单纯依靠消费和投资相关的政策,而是需要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现代化举措和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与共同富裕推进和长期安全保障并行不悖。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需要经济社会各方面均衡发展作为保障,这与以往单独的促消费或者稳投资的政策是不一样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长城久恒基金经理储雯玉认为,这体现了本届政府在呵护民生、推动疫后经济恢复增长上的努力和决心。消费的恢复增长是老百姓最能真切感受到的,也是拉动社会生产和投资上行的原动力,今年消费侧的增长会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刘思甸也表示,该导向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致,消费是今年经济改善的牛鼻子,稳定收入预期、提升消费倾向、丰富消费场景,是经济各方面稳定和回升的重要渠道。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谈及市场关注的房地产,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冲动意味着当中央地产政策松动后,地方政府相关的政策基本上应出尽出了,对于地产政策,我们一直很乐观,但当前地产的核心问题,除了政策,矛盾在居民的承受能力和需求。
除了加杠杆空间外,刚需主要群体的20-34岁人群占比2015年前后明显加速下降,潜在购房需求回落。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当做工作重点之一,地产、金融、地方债务是防风险的重点,当前地产和债券市场以及城投的潜在风险是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金融稳定法》已通过全国人大的第一次审议,央行将推动其出台。
地产政策在今年政府报告中放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一段,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 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对房地产行业发展预计将延续政策托底保项目,主体分化,优质房企融资情况改善,而财务风险较高房企逐步出清。
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也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地产的提法是“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陈洪斌表示,总体体现出过去几年以来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思路,即房地产平稳发展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在过去一些年,房地产市场存在粗放发展、杠杆率过高、投机性过强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能否定房地产市场对于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性,也不能否定房地产市场对于国民经济的必要性。
经过几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逐步走向健康平稳发展的道路,并且租售并举、商业地产与保障住房并重的长效机制也逐步开始建立,2023年大概率将房地产行业逐步企稳,回归到平稳发展的趋势上。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刘思甸认为,当前立场将有利于地产需求企稳,有利于降低相关金融风险。
国企改革、扩大内需、支持创新等
成为投资主线
每年两会对当年的经济发展重点和市场投资主线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之后,不少基金公司认为国企改革、扩大内需、支持创新等带来投资机遇,看好数字经济、大科技、大基建等。
“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大量篇幅强调了国企改革、扩大内需、支持创新的发展战略,所以这几个方面有望成为今年的投资主线。”长城久恒基金经理储雯玉表示,一是数字经济,以及围绕数字经济的智能化、信息化、国产化改造;二是国有企业,重点在对于国企提质增效的改造,国企治理的优化、国际化的推进,共同带动国企价值重估;三是经济复苏,消费回暖,周期行业和中游制造业业绩和订单全面提升。行业上可关注计算机、机械、通信、电子、传媒、化工、医药、建筑、建材等。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则表示,今年我们提出的一主线、两主题的投资机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得到了验证。
一是自主可控主线,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政策思路,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从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在全年重点工作中进行了明确。同时相关行业收入费用剪刀差出现,盈利情况底部改善,技术端受到ChatGPT等大模型驱动,是全年度的投资主线,包括信创、产业数字化、数据安全等软科技以及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医疗器械、服务器等硬科技的自主可控。
另外关注疫后修复消费主题的机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消费场景修复、消费能力修复的过程中,内需相关的消费也是我们看好的投资主题。
主题之二是国企估值重塑,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 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 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政策端对国企改革的重视程度提高,另外,在长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方面也需要国企力量的支持。关注基本面业绩情况优秀,而估值折价的运营商、基建、煤炭、交运等国企。两会后若有国企改革相关政策布局,这些基本面和估值错配的企业可能发力。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刘思甸表示,今年宏观上的机会来自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以及中长期增长信心的恢复和强化,绝大多数资产和板块都会受益于该宏观主线。在结构上,无论是消费、地产的回暖,还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提高产业链韧性的努力都会带来丰富的投资机会。
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政策主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基本延续了这一思路。一方面,今年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是短期主要矛盾,也是当下政策核心。经济稳增长整体会较去年更有力度,2月PMI强劲反弹,预计经济动能将在3、4月份进一步走强,带动顺周期板块修复。
另一方面,安全是投资者需要高度关注的长期政策目标,全面安全发展涉及多个板块,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粮食安全等等,都值得投资者关注。A股风险溢价仍处于偏高区域,目前估值处于合理偏低水平,未来仍有改善空间。
从行业来看,我们关注的方向包括疫后恢复的出行、社交、手术需求,房地产链恢复空间较大的板块,周期底部、中期供需可改善的化工子行业,受益于煤炭、纯碱等资源价格下跌的中下游行业,还有短期处于困境、长期增长空间极大的科技自主可控板块。全年来看关注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机会。
汇添富基金也表示,结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可以关注几条主线:一是扩大内需:报告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也将保障基本民生作为工作重点,泛消费行业有望实现高于经济整体的增长,重点关注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相关的投资机会。二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报告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当前国际形势下,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围绕制造业升级和“卡脖子”领域突破的重点行业值得关注。三是数字经济:报告强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结合近期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经济领域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国泰基金认为,产业政策方面,存在两方面的主线机会:一者,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数字经济是提升社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数字经济相关的信创、人工智能、通信新基建,后续从政策投资、产业带动、社会效率提升三个方面可展望极大的市场空间,具备投资加速机会;
二者,报告着重强调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结合此前特色估值体系的表述,核心是要将“中国特色”和“资本市场一般规律”进行有机融合、推动国企价值重估和资产运作,由此国企改革有望成为贯穿全年的政策主题,重点关注大科技(通信运营)和大基建(建筑运营)类央国企的配置机会。
责任编辑:王涵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