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大行行长共议银行业未来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实习记者 许予朋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科技大爆发、产业大变革、模式大创新的数字经济时代。未来,银行将面临哪些重大挑战,须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成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无法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9月23日,由新浪财经主办、《中国银行保险报》作为合作媒体的“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云端峰会”正式启幕。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崔勇、中国银行行长王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交通银行行长刘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郭新双以线上交流的方式深刻阐述了金融与科技并辔而行的理念,介绍了银行业在数字化经济时代可施展的“十八般武艺”。
金融与科技擦出“火花”
商业银行走向科技转型,离不开数字化经济发展的驱动。刘桂平介绍,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科技创新作为根本驱动力的经济活动。在数字经济大潮中,千行百业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银行业更是“一马当先”,迎面与科技擦出“火花”。
深入到金融科技的肌理当中,刘珺指出了两条能够观察到金融科技渐进质变过程的脉络:第一是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与交付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并且效率和功能的提升是革命性的。第二是互联网科技的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不断冲击并重塑金融的中介职能与定位,甚至重构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如数字货币、区块链等。
“金融科技的本质是否改变抑或科技是否改变金融的本质尚难定论,但‘本质’自身在发生变化,今时之金融已非往昔之金融,无论内因还是外因,无论质还是量。”刘珺解释。
“纵观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有两个变局的关键节点。一个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上实现脱胎换骨的股份制改造,这是体制转型节点;另一个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的数字化转型,这是科技转型节点。”崔勇表示。
数字化转型“千行千面”
刘桂平认为,商业银行天生就是“经营数字”的行业。但数字经济的连接、开放、智能、敏捷、利他等特征,要求银行对传统经营理念做出重大调整和根本性变革,由“产品渠道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转变,由“大产业、大行业、大客户”向“全量客户经营、全渠道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由传统单一物理网点向与“线上化、移动化、场景化、生态化”融合转变。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崔勇认为,放眼世界,全球银行业竞争的焦点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金融服务竞争,还包括金融科技、组织、制度、文化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竞争。
“从国外银行看,有的银行从流程再造、金融安全等关键领域下手,发力实施局部数字化改造;有的银行大刀阔斧实施系统性数字化全面再造;有的银行甚至彻底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从国内银行看,主流银行同业都在加快金融科技创新、探索数字化转型,并且在IT系统、掌上银行、智慧营销、场景生态、组织架构等领域加快布局,纷纷形成了一些开创性成果。”崔勇指出。
实际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体量大、综合实力强,一方面有更强的投研能力以实现转型;另一方面,如何避免伴随着“大象起舞”带来的“气喘吁吁”,对于银行业而言不啻为一种挑战。
科技之于金融是哺育与重塑
金融与科技擦出的“火花”,是点缀在传统商业银行百年运行机制上的装饰品,还是一把“烈焰”,烧尽旧的架构,带来一场重生?
王江认为,首先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增强对客户需求变化的洞察。他强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品销售、设计及服务模式创新,为客户提供完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融合,为客户提供一致性服务体验。其次,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针对教育、交通、住建、医疗等行业的数据开放模式,实现场景金融服务的安全拓展。再次,对业务规则和流程进行重构,提升后台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增值价值;优化信贷审批、清算结算等业务系统,进行流程再造。
科技赋能对银行经营确实有推动作用。“据麦肯锡测算,国际大型银行通过大数据显著提升了获客效能,实现了约20%的收入增长。”王江说。
刘珺则在“赋能”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科技对于金融机构的“重塑”。一是对经营模式的重塑。金融科技驱动下的经营模式将具有平台化、非网点、轻资产和重数据等特征,能够带来更高的金融效率、更低的金融风险。二是对价值曲线的重塑。传统企业的价值曲线以“资产负债表”为载体,数字化转型则更加强调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对新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也对银行推动数据资产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对技术架构的重塑。在底层,形成海量的数据湖;在中层,形成具备大批量高吞吐计算能力以及高速实时计算能力的计算平台;在上层,面向业务整合、战略定位统筹企业级架构,以模块化、组件化的方式推进各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敏捷迭代。
“虽然各家银行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方式各有侧重,但目标殊途同归,就是要逐步发展成为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与自身发展战略相契合的数字化银行。”崔勇说。
科技以人为本 普惠赢得未来
“金融服务的移动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货币的数字化,投资的智能化,融资的‘比特币化’等,既重塑金融的基础架构和逻辑框架,又重新定义金融的生产方式和交付方式,进而使金融与经济的交汇、与社会的互动以及与人的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人与机器如何相处并实现双赢是避不开的命题。”刘珺说。
数据奔跑,不舍昼夜。如何摆脱科技发展带来的眩晕与焦虑?六大行行长普遍认为,发展金融科技切不能凌空蹈虚,而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着力点。
谷澍强调了金融科技在发展普惠金融中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有必要从改革创新、科技赋能和加强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匹配能力。”
据谷澍介绍,工行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在贷款准入方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提升贷款投放的精准度;在贷后管理方面,运用风险画像技术,打造全流程风控管理体系,实现对全行普惠贷款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此外,构建“信息共享、流程联动、渠道协同”的服务体系,也能提升银行集约运营能力和业务处理效率。
近年来,我国居民财富不断积累,投资理念更为成熟,消费观念改变,对于消费信贷、财富管理等业务需求增加,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对此,郭新双表示,目前,数字化已经成为银行业新零售转型的重要引擎。“头部互联网企业率先建立了丰富的场景、庞大的生态体系。商业银行通过自建平台或开放合作,将金融服务有机融入客户生产生活场景,增强客户引流和黏性。”
“针对企业用户,我们搭建‘惠懂你’普惠信贷服务平台、企业智能撮合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等,致力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开放共享生态。”刘桂平介绍。
可见,无论是金融还是科技,银行还是头部互联网企业,都将在服务实体经济这一点上实现殊途同归。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