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者批赤字货币化:财政部不可向中央银行透支,这是底线,是法律,不可突破。
来源:经济学家圈
作者:阮加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新冠疫情中的宏观经济政策
全球新冠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经济普遍下滑,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各国都在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挽救经济,而财政政策会面临收入下降、支出上升的囧境。最近,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院长提出“财政赤字货币化”观点后,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等学者、政策制定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这里也谈谈非常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
一、大量增发货币没有带来通货膨胀,不等于否定了货币数量论
全社会的总需求,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量M与货币流通速度V的乘积MV,即:MV=PT=GDP。MV也是当年的经济总量(GDP)。
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以前所未有规模扩大货币存量,无论是量化宽松还是低利率,都没有引起通胀。相反,很多国家面临的经济大敌不是通胀,而是通缩。较早实行量化宽松的国家,如日本,通货紧缩持续了三十年,至今难以自拔,被克鲁格曼称之为“日本病”。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量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P上升)。货币主义的结论是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交易量既定时,货币供给M与价格水平P正相关。许多国家增加货币供给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反而出现通货紧缩,不等于说否定了MV=PT,只能说明货币主义的假定“V稳定”不存在。持续的通货紧缩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货币量增长了,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更快,带来的反而是通货紧缩。
脱离了货币流通速度,无法讨论“货币超发”还是“货币不足”。2016年日本发行的基础货币量与美国不相上下,而日本GDP(MV)只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意味着日本的货币流通速度V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
货币数量论的基础观点MV=PT是公理,不会偏离,更不会过时。增量货币没有带来通货膨胀,没有否定货币数量论,也不构成财政部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的理由。
二、财政政策的若干问题
自古以来政府的财政收支都是量入为出。
在凯恩斯之前,少有“积极财政政策”这个概念。凯恩斯主义认为V不稳定,通过增量货币降息,利率趋于0时,进入凯恩斯陷阱状态,流动性偏好导致货币流通速度V降低,难以通过增加货币量M提高总需求MV,必须通过财政支出提高全社会货币流通速度V。
政府要花钱,钱从哪里来?企业、个人的流动性偏好不愿意花钱,政府就在一级市场发债把钱借过来,去建设基础设施。这会挤出企业、个人的消费、投资能力。解决之道是企业、个人需要资金时,可以在二级市场把国债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增发了货币,也实现了“财政政策的货币化”。
政府债,也是债。市场,是评判债券质量的场所,垃圾债是无人问津的。希腊国债、委内瑞拉国债都曾经是垃圾债券。债券在市场上竞价发行的结果,是债券能否卖掉,而且,信誉好利率低,信誉差利率高。
规范操作,财政部在一级市场出售国债,市场能够决定国债能否卖掉,也能决定国债利率。中央银行通过二级市场(公开市场)购买国债,增加了货币供给,也是对财政赤字的支持。
中央银行如果购买一级市场的国债,即“财政赤字货币化”,财政发生赤字,直接从中央银行拿钱弥补,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俗称“国库通银库”,市场对政府财政的约束就没有了。
更基础的问题,没有一级市场的参与,谁来为国债确定利率?谁来确定国债是否是垃圾债?
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国债,增加货币发行,将来出现通货膨胀时,可以在二级市场卖出国债,减少货币发行。而财政赤字货币化,则不可能在将来出现通货膨胀时把增发的货币收回来。
一般认为,财政支出政策的效率低于市场效率。上个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滞涨”后,一些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逐渐退出了常规政策工具。但是在非常时期,财政政策仍然是一剂救急的药。如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各国普遍采用了积极财政政策。
长期执行凯恩斯主义政策带来的问题,是政府累积的天量债务如何最终解决。
经济危机期间的宏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基于信用,基于市场,通过降息等策略降低资金成本。财政政策则倾向通过政府支出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对企业、个人的无偿救助。政府财政的无偿救助是指政府给企业、个人发放现金,让企业、个人去花钱,免得政府直接花钱导致挤出效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带宽的除外。”因此,在我国“财政赤字货币化”是违法行为,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支出无硬性约束。
在法律问题未解决之前,我国财政部不可向中央银行透支,这是底线,是法律,不可突破。
政府缺钱,而现实经济又需要政府花钱救助,此时政府可以在一级市场以超大的规模发行特别公债,当购买国债的企业个人需要流动性时,中央银行以积极的姿态在二级市场购买这些特别国债,也扩大了货币供给。
三、恢复经济,建议迅速实施如下宏观经济政策
1、新冠病毒导致了2020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有效药物、疫苗,是最终解决之道。有效药物、疫苗出现之前,对病患尽早发现,立即隔离,全世界都做到,疫情才会结束。我国的疫情已经大大好转(5月13日,全国新增3个病例),在这种情况下,发现病患、隔离病患、隔离密切接触者,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对于无症状无密切接触的绝大多数健康人,则需要迅速回归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限制健康人的自由流动,经济永远不可能恢复正常。
2、防止企业破产、个人失业。疫情终将结束,市场需求肯定会恢复。目前是要防止众多的中小企业支撑不到疫情彻底结束的那一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企业的支持、救助,是要防止企业倒闭,防止分工崩溃带来长期的经济损害。疫情带来的经济停滞,并未损伤经济实体。劳动力,工厂,农田,高楼,街道,飞机,餐厅,等等都在,只是疫情导致资源闲置。国外市场短期无望,在总需求严重不足的此刻,财政政策需要在基础设施完善、公共卫生、医疗健康、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服务全体国民的行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促进总需求的恢复。
3、防止出现持续的通缩。最新数据,2020年4月CPI同比上涨3.3%,环比下降0.9%;PPI同比下降3.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2.3%。2020年的新冠经济危机与2008年的次贷危机差别很大。次贷危机主要是抵押品金融标的价格崩溃导致金融体系出了问题,信心丧失导致总需求出问题。新冠经济危机是需求侧出问题的同时,供给侧、商品供应链都出了问题。前期是中国的封城、隔离,后期是国外市场的隔离、停业。防止通货紧缩,不是要减少供给,而是要扩大需求。
4、、扩大货币供给确保流动性的同时,量价并举,降低利率,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在普遍困难的时刻,降息,可以降低企业、个人使用货币资金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2020年5月,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利率在0.25%到-0.75%之间,负利率频繁出现。中国的利率均值约为3.3%,还有很大的降息空间,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大幅度降低利率。
5、外需崩溃,政府要把扩大内需发展成为群众运动、爱国运动。建议:⑴给全国每人发放2000元限期消费券(一视同仁,高收入者可以自愿放弃)。⑵因为疫情失业者,政府每月发放2000元救助连续发放三个月。⑶政府给坚持上网课的大中小学师生每人每月补助网络设备带宽费500元连续发放六个月。⑷因疫情无法正常工作的企业,若没有裁员,补助这些企业,每人每月1000元连续补助三个月。⑸因疫情无法正常工作的企业,若没有裁员也没有降薪,补助这些企业,每人每月2000元连续补助三个月。⑹新增就业的企业能保证一年后仍然在岗的,补助这些企业,每人5000元。
6、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中国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已经很高。内外市场,同是企业的客户、上帝、衣食父母。非常时期,国内舆论需要考虑分寸,舆论的口舌之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海外市场,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阮加于2020年5月14日
参考资料:
1、刘尚希,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国财富管理五十人论坛”公众号,2020年4月27日、5月12日。
2、吴晓灵,财政赤字货币化之我见,“中国财富管理五十人论坛”公众号,2020年5月6日。
3、刘元春,允许赤字货币化就是允许政府行为无纪律化,会导致政府行为的失范,“网易研究局”,2020年5月13日。
责任编辑:张缘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