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自强:中国的城市化率偏低 将有2.2亿人继续进城

邢自强:中国的城市化率偏低 将有2.2亿人继续进城
2019年11月05日 15:45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11月5日消息,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主办的“金融高质量发展广州峰会”近日在广州举行。摩根斯坦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出席并发表演讲。

  邢自强表示,下一阶段中国的增长潜力还是巨大的,他分析到,中国的城市化率跟发达国家比还偏低,比如美、日、欧平均80%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我国仅有60%,且还有5亿多的农村居民。

  如何让这么多人进城,实现城市化的2.0呢?邢自强表示,主要是靠制度改革和科技赋能相结合,让中国的城市化率从当前的60%继续上升到75%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有2.2亿市民继续进城,使得人均GDP到了2030年左右达18000美元左右,比今天的9400(美元)接近翻一番。

  以下是演讲实录:

  邢自强:刚才几位同仁通过全球视角讲了在金融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行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很多机会,因为我的本职是研究宏观经济的,我主要就实体经济角度会给接下来的金融和资产管理提供怎样的投资机会做一些分析,特别是我们最近研究的焦点,下一阶段中国的增长潜力来自于城市化2.0所创造的很多投资机遇对财富和资产管理行业的启示。

  这几年我们看到全球经济和中国面临很多的担忧,外有贸易摩擦,甚至大家担心科技脱钩,内有一些周期性放缓和长期的人口老化,所以很多人怀疑中国是否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觉得潜力还是巨大的,但是下一阶段的城市化得走一条不同的路径,主要是靠制度改革和科技赋能相结合来实现城市化的2.0,让中国的城市化率从当前的60%继续上升到75%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有2.2亿市民继续进城,那么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即整个劳动效率的增速可以保持在全世界的GDP中较高的(1.2到2左右)人均增长,使得人均GDP到了2030年左右达18000美元左右,比今天的9400(美元)接近翻一番。这听起来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我们要结合制度改革和科技赋能来释放这种生产率。

  城市化本身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越来越多人聚集在城市,还有人员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雇主、公司和雇员之间的匹配会更容易,而且有产业链的集群效应、知识外溢效应。但是我们过去30年城市化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1.0时代的城市化投了很多“铁公鸡”,重建安,轻设备和科技,体现在建了很多机场、公路、写字楼,城市化率提高了,但是也涌现出了很多大城市病,包括交通问题、房价、污染、社会安全和债务问题等等。

  中国的城市化率跟发达国家比还偏低,比如美、日、欧平均80%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我国仅有60%,且还有5亿多的农村居民。怎么克服这些大城市病是我今天说到的2.0阶段的主要焦点。主要靠三大支柱:第一、构建都市圈或城市群;第二、打造智慧城市;第三、农业现代化。每一个机制都要靠制度改革来结合科学技术。比如在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构建里,我们既要看到城际铁路、通勤铁路在未来十年的大发展,也要看到从制度上可能会打破地区的行政边界限制,来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一体化社保、养老,促进要素更多地往城市群集中。在打造智慧城市领域,城市化2.0未来十年的投资可能更多是软基建、数字类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我们估算未来十年有接近8000亿美元的软基建、数字、信息科技的投资,也就接近6万亿人民币。第三块就是在农业领域,土地管理制度的进一步灵活改革,同时加以智慧农业,实现更大规模的农业经营以及农业的物流现代化。

  具体来讲,我觉得智慧城市会更独特,更有意思,每个国家都经历过城市化,广州以及深圳的CBD和世界上比较发达的都市如纽约、东京比起来,从外形上看已经不输于对方,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城市2.0可能更多的在内在,比如说海量数据、万物互联、智能分析、视觉计算领域,中国的优势可能会独步于全球。

  那么具体来讲包含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如5G网络铺开之后,结合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进一步使用来显著地提高未来城市的管理能力、承载水平。过去我们人一多,可能就担心交通拥堵、污染问题等,但是有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管理智慧城市之后,实际上可能使得人越多,反而城市越有效、安全,打造一个快捷、安全、绿色、环保的城市。这是中国跟别的国家比起来最不一样的,因为在智慧城市领域中国投资比较靠前,很多新技术的应用领先于全球,比如说5G网络,中国是主要国别里面全面商业化最快的,基本上明年要覆盖300个城市,而物联网、智能分析和视觉计算,中国的应用也比较早,很多互联网巨头已经拥有较多的消费者的数据,而且进一步扩大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而西方很多经济体在这方面的应用相对滞后一点。

  这是我们看到的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如果城市的承载能力提高了,人会往哪儿走?我觉得基本规律是人往高处走,五大都市圈未来可能会继续承载中国2.2亿新进城的人口,到2030年,每一个都市圈的平均人口接近1.2亿,也就是说每个都市圈相当于今天整个日本的人口,也就是中国的城市群可能是世界上规模上、效率上比较罕见、举世无双的。为什么是这五大经济圈?我们分析了很多产业集聚效应,私人部门的有效,换句话说,主要尊重市场规律,人往高处走。国际经验是这样,市场的诉求也是如此。美国主要是东西海岸人口多,中西部人口比较稀少,没有多少经济体和承载能力。日本比较典范的都市圈、城市群——东京(首都都市圈),占了日本三分之一人口(4000万左右),这都显示了国际经验上城市化也是往高处走,往几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

  从我们目前面临的市场的一些主动的诉求层面也是如此。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更多聚焦于建通勤快速铁路,而不是过气的五横五纵的大高铁动脉,现在主要是倾向于毛细血管,连接这五个城市群里面的中心城市跟周边二线卫星城之间的快速通勤,比如说广佛之间,惠州和深圳之间,让大家生活在半小时的生活圈内,这是比较符合规律的,如同在日本,东京的人口平均密度其实比珠三角、长三角高,但在东京可能没感觉人那么多,主要是因为大家主要居住在旁边的七个县和一个市,而不是东京市内,但是有JR线提供通勤铁路,30分钟到45分钟,中间不停,不是地铁每站都停,通过快速通勤可以让大家在市中心上班。这是未来十年发展的主要聚焦点,我们分析人士判断现在中国通勤铁路只有2000公里,也就是说,五横五纵的大动脉建的很好,但是毛细血管不足,未来十年会从2000公里增加到17000公里,在五个都市圈内都能实现一小时生活圈。

  从制度层面可以看到有很多新的政府策略的变化:1、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东中西部平衡发展,过去讲的是大中小城市甚至是小的城镇化,现在从8月份的珠江财经委的会议能够感觉到明显变化,开始强调非常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这与过去二十年的方向发生了很明确的变化。具体来讲,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在实验三年一体化的计划,不管是在社保、养老保险领域,还是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还是在交通网络打通“断头路”领域,三年之内逐步实现三省一市(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一体化。大湾区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所以从制度层面看到了很多明显的变化去扶植整个城市圈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允许更加透明的主干体系地方债在这几个都市圈的大力发展,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人来了也要往高处走,从农村到县城大家的收入会增长一倍,从县城到都市圈收入再翻一番,但要辅以合适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能找到工作,这一块未来的潜力也比较大。到2030年,我们预计五大都市圈平均人口1.2亿,相当于今天的日本,这种人口的聚焦和收入增长会继续带来生产力的提振效应。

  以上是关于两个主要支柱——都市圈和智慧城市。具体来讲,2030年能实现什么呢?如果还有2.2亿的新增市民,实际上中国的生产效益可以保持在全世界较高的增值水平,1.5%到2%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之间,仅次于韩国。到2030年左右,人均GDP有望上升到18000美元,突破了所谓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收入陷阱,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这是宏观上的大数。

  微观上怎么实现?第一,到了2030年,通过8000亿美元左右的智慧城市信息数字科技的投资,由于万物互联和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提升以及智能交通的控制设备,可能大家通勤时间会比现在缩到一半,上班等等都在半个小时内达到。第二,由于电动汽车、绿色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广泛公开,碳排放和人均污染排放会比今天低一半左右。第三,万物互联之后,物联网的设备会增加到160亿左右。电子支付、人脸识别、智能手机上的设备会变成一个万物互联的状态,使得依托5G低延时特性的智能家居可以随时实现自动的清洗、烹饪,通过无人机来提供下单、送货等,这些听起来比较枯燥,但是实际上在很多地方已经慢慢地成为现实。之前大家去一些生鲜部买大闸蟹,或者去机场办登记,实际上刷脸就可以了,这就证明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科技应用很多已经独步于全球,比较领先了。

  这是我们看到的2030年的一些分析。在这个背后实际上是依托了目前有的四优做出的分析:第一,基础设施领域已经有了最长最快的高铁网络,过去是五横五纵的大动脉,现在开始更多地聚焦于旁边的毛细血管、中心城和卫星群的连接。第二,比较长的人力资本,不管是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包括工程师的比例以及我们每年在基础研发领域的投资都在增长,中国现在一年的研发投入(R&D)3000亿美元,接近第三名和第五名的总和,德国、日本、韩国加起来的总和。第三,在新科技的应用领域,中国至少在这方面的隐忧少了一点,在AI、大数据领域,中国的5G网络铺得比较开之后,这些上(市)的也比较早。第四,在数据的广泛性领域,今天的互联网巨头已经通过数字支付、移动支付,拥有了很多衣食住行方面的种种数据,为未来进一步物联网的发展,把所有数据连接起来创造了一些基础条件。所以这些并不是比较科幻的远景,而是实实在在有近期的基础了,包括在政府策略层面的转变和提到的我们中央财经委在城市化方面的转变,以及几个地方的一体化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市场诉求相结合的政府规划,在长三角三年一体化计划正在推出。

  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从经济理论上去分析城市化2.0,带来的投资和资产管理有什么关系呢,我想主要是三块,一是从工业互联网的兴起找机会,二是从传统服务行业的现代化与数字化改造找受益的企业;最后是这些超级大的都市圈崛起之后带来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取向。具体而言,第一步未来一两年即将受益的行业板块,包含了城市很多信息基础设施投资的行业,如我们所说的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像5G网络、云、数据中心、AI、视觉计算等现在已经明确在受益,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更加重视自主可控,也就是说自主研发等等,所以在这一块有很多企业已经在受益。第二块实际上就是传统服务业,它会经历数字化改造,在5G时代,由于5G的低延时、可靠性,首先在汽车领域,更多是电动汽车和大家重视的自动驾驶仪的提升,在物流领域也是如此,智能物流减少路程的送货时间,提升效率。还有在金融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金融科技来减少坏账风险,增加资本配置的效率,这些都是典型的传统行业正在经历科技的打造。第三块是未来超级智慧都市里面的新的生活方式,由于人口聚集以及收入的提高,必然对于消费模式有更强的苛求,不管是对于远程医疗教育,比如说有了VR科技、沉浸式科技之后,对于名师授课和名医生把脉这些需求都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渐释放出来。以及网购、智能家居等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未来每个人手上的物联网设备会从当前1个上升到7到8个,也就是说万物互联,创造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总结一下,我觉得中国对于短期内部周期性放缓担忧比较多,但是城市化的潜力还都比较大,在这个过程中怎么走出不一样城市化道路,主要是要结合制度改革和科技赋能,这一块我们信息比较强,也能看到未来十年通过智慧城市的发展,对资产管理和投资行业提供的三大机遇,我就简单分享到这儿,谢谢!

责任编辑:贾振飞 2031864307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06 三达膜 688101 18.26
  • 11-06 指南针 300803 6.25
  • 11-05 联瑞新材 688300 27.28
  • 11-05 矩子科技 300802 22.04
  • 11-05 贝斯美 300796 14.2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