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潘光伟:新发展格局下银行业的改革发展

中国银行业协会潘光伟:新发展格局下银行业的改革发展
2020年11月28日 14:11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中国银协

   编者按1950年10月1日,《中国金融》创刊,由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编辑室负责编辑出版工作,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交流金融实际工作经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新闻出版事业迈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国金融》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改为“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但其政策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定位没有改变。而今,《中国金融》已经成为金融宣传舆论战线中的重要一员,成为财经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刊物之一。70年来,《中国金融》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辉煌历程,坚持不懈地为金融改革开放鼓与呼。为了纪念《中国金融》创刊70周年,“中国金融杂志”微信公众号将从10月1日起推出“《中国金融》70年 • 70人”专栏,由70位多年来关注、支持《中国金融》,与《中国金融》同命运共成长的经济金融界领导、专家、学者,畅谈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故事以及与《中国金融》杂志的深厚情缘。

  专栏推出次序以人物姓氏笔划排序;部分文字选自其在《中国金融》刊发的文章内容,推出前未经本人再次审阅。

  中国银行(维权)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

  新发展格局下

  银行业的改革发展

  今年以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正能量。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六稳”“六保”要求,为实体经济精准注入“金融活水”。

  

  经济的复苏离不开政策的助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严峻考验,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了6.8%。我们也看到,在一季度“深蹲”后,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成功“复起”,实现了3.2%的正增长,显示出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时刻关注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金融委靠前指挥,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系列有力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与财政、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疫情防控期间,银保监会一手抓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一手抓风险防范和深化改革,为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一方面,银保监会及时出台了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小微、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的困难企业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等,千方百计助企纾困。数据显示,前7个月,金融机构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已向市场主体让利8700多亿元,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结合新形势和新情况,银保监会不断优化监管措施,依法处置违规违法行为,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同时,通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拓宽资本补充渠道等措施,夯实银行抵御风险的根基,风险应对走在了市场曲线前面。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举措和成效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多项举措,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支持;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转变理念、创新模式,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一是沉着应对,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风险可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明显冲击,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负增长。为对冲疫情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沉着应对,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服务实体经济这条主线,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当前,我国金融业总体运行平稳,风险可控,银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经营和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9.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末增加0.03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基本稳定;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风险抵补能力依然较为充足。

  二是优化结构,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明显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通过信贷倾斜、创新模式、科技赋能等手段有效确保了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其中,上半年新增制造业贷款创历史新高,已超过前4年增量之和。科研技术贷款同比增长26.95%,远高于贷款平均增速。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8.4%,当前,全国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已超过2/3,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房地产贷款增速连续下滑。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低于各项贷款增速0.1个百分点,比上季末低0.8个百分点,连续23个月回落。

  三是强化风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多项政策的推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增提拨备、补充资本等措施,进一步加高加固了应对风险的“堤坝”。同时,通过核销、现金清收、市场化处置等手段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2019年全年共处置不良贷款2.3万亿元,有效减轻了商业银行的不良包袱,为其轻装上阵提供了保障。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银行业新形成不良贷款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在此背景下,金融管理部门提早谋划,积极应对,一方面对确认不良、计提拨备等提出具体要求,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实资产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化解处置风险等方式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力度。2020年上半年,银行业不良处置额同比增长18.9%。此外,银行理财业务整改稳步推进,上半年,同业理财较历史峰值减少90%,银行保本理财余额、嵌套投资的理财产品规模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分别减少62%和31%。经过多方努力,金融风险总体趋于收敛,金融体系韧性明显增强,不仅成功避免了风险隐患向金融危机演变,也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创造了宝贵的政策空间和回旋余地。

  四是改革转型,充分激发内部经营活力和潜力。2019年以来,商业银行持续转变经营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业务模式创新,经营活力显著提升。近两年来,监管政策紧盯最大风险,在整治公司治理领域乱象的同时,出台了《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试行)》等政策。在监管部门的整治规范引导下,商业银行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将强化公司治理作为转变体制机制的重要着力点,公司治理有效性显著提升。同时,扎实推进中小银行改革。我国有4000多家中小银行,总资产在77万亿元左右。资产规模虽然不大,但在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中小银行及时抓住资本补充、定向降准等政策机遇,同时不断深化改革,纠偏过往粗放发展模式,风险持续收敛。

  五是持续深化,金融科技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金融科技投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18家披露金融科技投入的上市银行中,金融科技投入占营收的平均比例为2.34%,相较2018年提升了0.06个百分点。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银行业的服务更加智能化、业务逐步场景化、渠道日趋一体化、平台逐渐开放化、融合日益深度化,数字化转型颇有成效。2020年面对疫情大考,银行业金融机构更是展现了强大的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积极应用新技术探索融入新场景,为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如疫情期间,建设银行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为疫情防控产业链以及受疫情影响的普惠金融客群提供了定制信贷产品“云义贷”,有效解决了普惠金融客群融资中存在的财务信息不健全、缺乏有效抵质押等难题,满足了其“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六是抗击疫情,全力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疫情发生后,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作为、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主动减费让利,优化金融服务,用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银行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社会责任。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止9月15日,银行业金融机构捐款23.72亿元,捐赠物资超1533万件;为疫情防控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突破48704亿元。中国银行业协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平台作用,第一时间发布倡议书,组织开展“抗击疫情,银行业在行动”专项活动,持续深化“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工作和“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推动银行业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截止9月15日12:00,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已服务客户2099.69万户,贷款累计发放8721.69亿元,贷款余额2164.76亿元。

  金融业助力疫情防控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赞扬和肯定。银保监会领导也充分肯定银行业协会人员的无私奉献,认为这种精神应当在系统内和金融行业内发扬光大。

  

  新发展格局下银行业如何助力实体经济

  今年是我国决胜脱贫攻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展望“十四五”,7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国内外局势作出了“三个仍然”的重要判断。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三个仍然”的判断要求我们“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银行业需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继续发力,助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双循环格局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银行业要以满足“双循环”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在继续为实体经济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进一步瞄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消费升级、中国制造、新基建、区域战略、高科技、城镇化”等关键领域,着力增强本领能力,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二,继续坚守不发生金融风险底线,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供需两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仍面临较大压力,银行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所面临的风险依然不小。商业银行要保持高度警惕,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收入和利润计划,增加拨备计提和资本补充,备足抵御风险的“弹药”;二要采取更加审慎的财务会计制度,做实资产分类,摸清不良资产家底;三要充分利用下调拨备监管要求腾出的财务空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减轻银行业不良包袱。

  第三,继续深化金融领域关键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对金融领域来说,亦是如此。在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银行业需进一步聚焦关键领域进行改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一是以公司治理为抓手,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公司治理模式,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二是充分利用政策契机,加快补充资本,尤其是中小银行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经营稳健性。三是稳步推动资管业务转型,加大养老型、权益类资管产品的创新,培育和发展长期资金,为资本市场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贡献力量。

  第四,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引领带动作用。金融科技是金融机构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近几年,虽然国内金融机构日渐重视数字化转型,纷纷加大了金融科技的投入,但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如2019年,美国四大行中摩根大通的科技预算为114亿美元,位居美国银行业首位;国有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信息科技方面投入金额仅为716.76亿元,仍存在较大差距。后续银行业在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的同时,还需要从客户经营方式、组织文化理念、数据治理与运用方式等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第五,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在稳步提升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背景下,既要积极向来华外资金融机构学习其理念与模式,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也要积极走出去,在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搭建金融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风雨兼程七十载,砥砺前行又五年。在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十四五”时期,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理念的中国银行业必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开新局、育新机。

  来源: 中国金融杂志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戴明 SF006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02 彩虹集团 003023 --
  • 12-02 思进智能 003025 --
  • 12-01 欧科亿 688308 --
  • 12-01 科兴制药 688136 --
  • 11-30 杭华股份 688571 5.3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