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章:认真贯彻国家东北振兴战略 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2020年11月27日15:34    作者:王洪章  

  意见领袖丨东北亚经济研究院

  东北经济的历史与新生(第五讲)

  本文作者:王洪章(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  

  从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已有17个年头。对东北经济振兴的看法有正面,也有负面,有的时候负面还大于正面。有的文章把东北比作俄罗斯的远东,认为世界上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城市(地区)都是从兴盛走向衰败,比如:英国的伯明翰地区、德国的鲁尔地区、美国东北部的匹兹堡等。这些文章认为东北作为以煤铁资源为优势的老工业基地,也必然从兴盛走向衰落。我认为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历史上一些曾经辉煌,但资源枯竭以后出现产业转型痛苦的其他国际城市(地区)一样,同属于“锈色地带”,但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社会环境等,其繁荣程度远远强于上述这些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地区。而且上述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城市,通过转型,现在看大多数都成功了。所以东北与其他国外城市有相同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体系相对完整,而且工业门类也比较齐全,东北工业的配套能力也很强,不仅仅是以自然资源作为唯一的传统资源的城市。

  第二,资源仍有较大优势。有些资源现在仍然存在,并没有枯竭,到现在为止有些矿产资源的储量仍然居于全国的前列,像农业、森林面积等,在全国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在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科技力量方面,东北仍然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东北三省有高等院校258所,约占全国的9.7%;研究与开发机构,东北有410个;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97万人,约占全国的6.6%。这些比例高于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特别是一些基础工业,像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发电设备制造、造船、汽车和机床制造等,这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

  第四,从交通运输看,东北也有优势,东北铁路的密度是全国平均密度的2.17倍。

  这些优势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北在工业基础、体制机制方面打下的基础,使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也在不断地转型,在转型发展中保持了原有的一些优势,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国家实施的东北振兴战略,在东北三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在体制改革、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结构调整等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所以,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中央提出东北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我觉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国家强力推动东北振兴,从2003年至今17年的时间中,每年都提出新要求、新标准,逐步地提升东北振兴的层次。我理解有三个方面层次的提升:一是从老工业基地振兴到实现全面振兴,包括国企改革、产业布局、增长质量、营商环境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二是以东北振兴为机遇,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完善产业链,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实现价值链区域化;三是从走出经济发展困境到建设成高水平经济发展区域,东北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与全国同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于这些基础和这些优势与成效,我们对下一步东北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行了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要实施好转型发展                    

  (一)应该把实体振兴和实体经济转型放在重要位置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也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观点。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实体经济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支柱。所以,东北的全面振兴要做好实体经济振兴以及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

  1.传统优势工业的产业链延伸

  东北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够为与新型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内在的需求动力,可以创造较大的市场空间。实体经济的优势发挥和转型,重点要放在延长优势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上,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和空间链这四个维度。

  东北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方面具有充分的空间。产业链的一个高端在上游,即科研开发与创新;另一个高端是下游,即市场消费升级和信息。而这上下游则是东北第一、二产业的短板,既然是短板,也说明这两方面发展空间比较大。所以,在产业链的延伸上,首先要把重点放在优势产业方面,包括延伸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等产业上下游链条。这些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了,就可以极大地提升东北传统产业的优势,保持住长久的竞争力。

  延长产业链,一方面要发挥好东北地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研究开发力量,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国际上,特别是东北亚各国的先进技术,加强科研和技术开发,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使优势的传统产业不断获得技术支持,把产业优势逐渐地转变为科技优势。另外要加强产业配套,尤其是在制造业、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和基础工业领域,要以系统化的整体布局发展相关产业,注重业态调整和有效整合。

  传统优势产业链在下游要瞄准消费市场,建立好消费网络和信息网络,提升服务标准、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为产业链顺利接续打造好的环境基础。产业链的延伸,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以市场来提升价值创造力,以市场来检验供应链生产和经营的效率。另外,在产业链的延伸上,鉴于东北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状况,首先要做好东北三省内部的产业链的自连接,以此来带动东北的就业,提高东北的经济活力。

  2.农业产品产业链延伸

  除了传统优势工业的产业链延伸之外,农业产品产业链的市场在东北乃至东北亚具有巨大优势。在东北亚各国中,日本、韩国和朝鲜土地面积狭小,农业生产已经接近极限,而俄罗斯、东北和蒙古国尚有发展潜力。中国和这些国家比,在农业方面则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可以将现代农业中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如东北占有优势的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和水果等产量丰硕的农作物产地,作为连接点,向价值链的上游延伸,保持优势,同时向下游深度延伸,发展配套的深加工产业,开发自主品牌,提升价值。在农产品的市场建设方面,在巩固东北亚市场的基础上,可以向东南亚及其他区域延伸。

  在农产品价值链的延伸中,要发挥规模效应,有规模才能占据市场。在这方面,东北可以着眼于打造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出口加工基地,尤其是黑龙江的绿色食品基地。黑龙江共有绿色食品基地7 396万亩,各类农产品总量已经达到1 405万吨。可以利用东北亚、东南亚各国市场空间巨大、消费能力强劲的客观条件,实施大项目、大品牌带动战略,内部集中、集约、集成,外部引进和开发先进的技术(包括销售技术、研发技术),争取建成中国最大的、世界一流的绿色有机食品出口加工基地。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完全有条件能够建成这样一个世界一流的出口加工基地。

  3.海洋产业链延伸

  产业转型的另一个方面是海洋产业链,这也是东北的一大优势。东北毗邻渤海、黄海、日本海,依托这些海洋延伸海洋产业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多年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集约化、特色化也远远不够,比如海洋水产品中的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和外贸出口不够,尚未形成现代海洋渔业体系。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开发等方面也尚未形成规模。所以,在海洋产业链的延伸上,东北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综合性生物产业集群相比差距较大。在海水淡化、海洋能源等海水综合利用方面,东北缺乏深层次的探索。海洋航运、港口物流、临港产业、海洋旅游等,在体制、机制、布局等方面,还缺乏总体规划。总体而言,东北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

  在海洋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延伸方面,可以在下面几个领域和项目上加强研究,如果条件具备,就可以推动开发形成优势,比如可以打造和形成海洋渔业价值链,海洋生物制药制造产业链,在这方面东北已有了初步的基础;另外还包括以海水淡化为重点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以海洋航运为基点的连接港口、物流、临港产业、海洋运输的产业链;以海洋观光旅游为重点的海上公园、海岛旅游、海上餐饮、海上娱乐等海洋旅游产业链。对海洋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的开发利用,在这一点上东北特别是辽宁大有前途。

  (二)第三产业的转型与振兴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补足东北产业结构的短板。东北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全国相比是有差距的,有些方面差距还比较大,主要表现在:

  首先,东北三省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根据2019年统计公报,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是6.9%,但辽宁是5.6%,吉林是2.3%,黑龙江是5.9%;第三产业的比重,东北也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左右,东北三省第三产业比重约为50%,而全国是53%以上。

  其次,东北作为工业基地,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东北的工业基础不匹配。技术服务、现代物流、信息传输以及金融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实现联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规模、品类、档次和质量也较低。所以东北振兴中的转型发展以及全方位振兴,应该把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发展,需要在以下几点发力:第一,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励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引导企业分工的专业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创立和创新创造条件。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发展好咨询设计、物流、信息服务、金融等服务性企业。虽然我国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包括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也不是很高,但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金融服务业占比是高的,相比之下,东北的金融服务业占比是比较低的,但发展潜力比较大。所以要支持将生产性服务企业,包括金融业,培养成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横向协作、自主研发,比如利用互联网,实现由高校研究生、博士生为主体的互联网众创模式的新型服务企业。在对外合作方面,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和其他产业中的占比。

  第二,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已经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东北的大型、重型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比较多,东北的高校科研机构众多,科研实力强,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柱,可以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与多样化的服务体系。

  第三,要支持生产性服务业超常规加速发展,政府要制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各项政策,包括在土地、税收、基础设施、设备材料采购、融资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为生产性服务业尽快进入市场、形成能力、形成规模、提高竞争力疏通道路。

  第四,要引导各种资本主动地、积极地、及时地注入到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壮大。

  第五,在对外经贸合作中,针对东北亚劳动力市场相对活跃的现状,要发挥东北地区对俄、日、韩输出劳务成本较低、外语人才较多的比较优势,在东北创办多种形式的对俄、对韩的劳务输出基地,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基地,把东北三省建设成劳务输出大省和服务外包大省。

  第六,东北的生活性服务业市场潜力也非常大。东北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一样,也存在规模小、品种缺、档次低、质量不高、综合性服务不够等问题。东北的山、水、江、河、湖、海等自然风光,历史、民族、乡情等特殊的人文景观,四季分明的独有的气候环境,甚至废弃的长达百年的老企业的旧厂房、旧设施、旧设备等,都是旅游休闲、健康生活、养老、增加知识、了解民族文化的好地方。从目前来看,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区域的服务业,都已经形成了很多新的业态、新的服务模式,成为发展最快、最好的产业。生活性服务业产业的升级、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

  第七,要注重打造好东北服务业的管理基础、服务基础,包括规划、系统配套、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和第三产业人员的培训。例如,在健康养老方面,可以引进日本、韩国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和服务规范;生活性服务业的其他方面,如旅游管理和服务标准等,可以学习发达省市的做法和经验。既然是生活性的服务业,就需要改变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质量低下、服务环境脏乱差以及粗劣无序的服务方式,要解决这些问题,改变这种不好的状态和不好的形象,硬件和软件都要达到标准、符合条件,让来的人感到舒适,让旅游过的人还想来。

  另外,东北服务业已经错过了电子商务初始阶段的最佳发展时机。2015年,阿里巴巴曾经发布过全国百佳电商城市,沈阳市是第49名,大连市是第54名;2020年,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5 425 个淘宝村,东北仅有15个。东北电子商务需要大力发展,发展空间也非常大。在这次新冠疫情中,电商的作用和优势凸显,应该说,这又给东北的电商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东北应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包括跨境电商,迎头赶上。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产业全面振兴和转型发展上,要抓好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东北若要有序和加快调整,就要发展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水平,把东北的工业企业打造成现代化产业集群。

  2017年,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制定了指导意见,提出了8个产业目录和40个发展方向。东北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和布局方面已经开始筹划,但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地区相比,在规划布局、重点突破、发展速度上仍存在不小差距,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又可以为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内在的需求动力和较大的市场空间。

  1.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北的装备制造业、通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医药产业、太阳能、电子元器件、新型化学品、医疗仪器设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石化产品等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几年这些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均高于东北工业增加值的平均水平,发展质量好,发展速度比较快,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2020年东北在支援武汉市抗击新冠疫情中,充分体现出了东北的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东软集团医疗子公司生产捐赠的高端CT设备及软件,在武汉的雷神山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同济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击疫情期间,吉林和辽宁支援武汉的方舱车队,解决了很大问题。大连市恒力石化公司在疫情期间加班生产的用于口罩、隔离服、输液瓶等医疗物资的高溶脂无纺布专用料——聚丙烯,确保了医用聚丙烯原料的生产和供应。沈阳华晨汽车集团支援武汉的负压型救护车等,在武汉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新型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也给东北发展公共医疗产业创造了机会。

  2.要加快培育新型产业,并与国家新兴产业战略对接

  要发挥东北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基础好的优势,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依托,做强、做大智能机器人、汽轮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集成电路装备、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新材料、光电子卫星及应用、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具有特色的新型产业集群;以5G为机遇,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可以根据国家需要,超前建设智能化的骨干传输网络。通过这些重点建设的产业和项目,培育发展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云计算和互联网、物联网等产业。这些在东北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很有可能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加大研发经费的支出,提高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加大财政资金的倾斜力度,整合金融资源,建立新产业创投基金,发挥金融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要鼓励开发和创新活动。比如,要鼓励创新和申请专利,提升专利申请数量。鼓励企业和科研开发机构进行横向技术联合,提升技术合同的成交量。没有技术合同来检测技术的输出和技术的合作开发以及技术的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技术难点就很难突破,并且无法评价和引导。

  东北在创新方面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7年,东北有国家级的高新区16个、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68个、创新型产业集群5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8个。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从总体数量上看不高,高新区孵化器、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级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分别占全国的12.3%、15.6%和8.3%,科技孵化器仅占江苏的39%、广东的62%;二是这些载体和平台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不能满足需要,也没有对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支撑,所以需要从量和质上提升载体和平台的能力建设。

  二、深化改革、促进营商环境改善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

  前面在分析东北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时,归结起来,以下三条最关键,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东北的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

  (一)深化改革

  1.深化国企改革

  首先,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国企的分类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发展混合型所有制经济,在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员工持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等方面,要取得四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在改革的分类上,要在改革范围上取得突破,大幅度地减少垄断性国有企业,增加竞争性国有企业。垄断性企业无法参与竞争,也不会去参与竞争,这样的改革肯定不是全面的,而且对深化国企改革和让国企在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不利的。

  二是在改革的取向上,要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取得突破。不能改完以后把国有资产改没了,也没有实现增值,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

  三是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让市场去检验改革的成败。

  四是在治理机制上,要在实现“四个到位”方面取得突破。以党委为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的政治原则要到位,党的领导不能缺失;以董事会为管理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要到位;以市场为导向的决策和生产组织运营机制要到位;以目标考核为前提的股权、薪酬、用人等要素资源配置的机制要到位。这“四个到位”做到了,国企改革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东北国企的改革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解决和抛弃一些陈腐的观念,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政府要做好推动和服务工作。政府在国企改革中主要是要发挥好出资人的作用,在管理和运营方面,由企业自主去决策,找准改革定位,政府不能越俎代庖。

  二是治理机制要形似,更要神似。在过去的一些改革中,有的国企确实存在着“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在下一步的深化改革中,要少做“花瓶”,多建“公园”。

  三是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要彻底转变,要找准自身的定位。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不能搞“一言堂”。治理机制中的各方职责应该是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是铁律,不能相互越位、越权。企业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员工,虽然在一个“锅里”,但不是大锅饭,锅里的饭可以吃,但需要凭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挣着吃。

  2.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东北的自然环境特点是林多、地广和人稀。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实现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东北振兴新的突破口。东北的人均耕地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黑龙江人均耕地是0.3公顷,吉林人均耕地是0.2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辽宁人均耕地是0.1公顷,与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这么多的土地,由于受土地制度的制约,东北土地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

  2019年8月国家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20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又对农村建设用地提出了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的措施。在原来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确权的基础上,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乡村产业、农村设施以及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的抵押融资。这就使农村土地从生产生活资料转变为资产,使农村土地由通过农作物的收入来取得收入,转变到通过土地的入股、租用、融资,获得土地的价值收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在东北振兴中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一政策。

  东北的土地制度改革,从东北土地利用的现状来看,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空间。2019年,东北亚经济研究院曾经组织专家进行过探讨,比如:在交易资格和用途限制的前提下,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步伐,创建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可否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上市交易?可否鼓励对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发和有效利用?林地的使用年限可否适当延长?能否建立“飞地”制度,鼓励企业家、创业者在东北低价或无偿地利用土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和创新创业?

  另外,现在全国已有33个县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可否在东北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综合试点?以综合试验区的形式进行土地政策深化改革的探索,进行涵盖耕地、宅基地、林地、城市国企用地的全面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试点。在这些方面,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3.深化人才制度改革

  解决东北“孔雀东南飞”的问题,关键是改革人才制度,调整人才政策。推动有效的人才政策的落实,重在打造一个吸引人、留住人的机制和环境。要“筑巢引凤”,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比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就业服务中心,把尚未利用的旧厂房、旧房屋、旧市场以及闲置不用的实体商场,免费或低价租、售给大学生和创业者,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方便。通过建立各种服务机制,完善就业和创业的引导与服务。

  对大学生就业和外地来东北的投资者、创业者,要在就业、置业、住房,包括落户、家属就业、小孩入学等方面,给予特定的鼓励政策、奖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在财税政策和融资安排上,也应该给大学生和创业者提供优惠条件,有些方面还应当给予适当的补贴。如果东北在这方面有比其他省市更优惠的政策、更好的落实措施,那么对人才和大学生留在东北应该会有更大的吸引力。

  另外,要采取适当措施化解东北人口递减危机,把实现人口快速增长作为实现东北经济全面振兴的基础,尤其是要提高东北人口的生育率,可将提高生育率作为东北振兴的评估指标。这同留住大学生、鼓励创业者在东北就业创业一样,也要有优惠的政策,也要有配套的措施,包括妇女就业、医疗、教育、孩子培养等方面,为提高生育率和人口增长提供政策支持。

  (二) 以改革的思维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改善营商环境中,打造一个好的营商氛围。在营商环境的改善方面,主要要做好两项改革:

  一是行政改革。按照中央的要求,政府要在“放管服”上多做文章,特别是在“放”和“服务”上,要有切实的措施,“放”要彻底,“服务”要优质,让企业在宽松的市场化环境中,自由地去创业、经营和发展。管理上要实行严格的负面清单制度,以门槛更低、效率更高、办事更加简洁,来判断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防止政府乱作为,或者是不作为。

  二是法律改革。重点是制定和完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以法律来保护公共财产、个人财产和知识产权,以法律的公平正义来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切实保护好企业家创业的积极性,使东北能够营造一个与发达省市相同、甚至政策更加到位、环境更加宽松的行政、法治环境,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投资者和创业者。

  (三)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在三个层次上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是根据东北国企改革相对滞后的状况,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和现代物流,补足东北产业短板;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改,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市场化水平;三是从产业链上为民营企业创业和生产经营提供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

  三、关于东北振兴中加快发展的一些建议

  国家现在正在考虑制定“十四五”规划,东北振兴需要进一步明确东北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功能定位。东北应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地,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前沿。东北要实现高标准振兴,在体制、机制、管理上要瞄准国际管理先进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速度、质量水平要与国内发达地区同步;在目标上要与全国同步发展。实现全面振兴,需要加大政策放开的力度,在政策和制度上取得突破。

  第一,在一些政策和制度上,东北可以采取设立改革先行试验区的方式,为改革的深化积累经验,比如土地综合改革试验区、民企与国企融合发展试验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

  第二,建议推动“沈长哈”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市场模式、人文环境等基本相同,有条件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在对外合作上,东北已有区域合作发展的安排,但内部的区域合作还不够通畅,建议推动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三市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因为“沈长哈”三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东北三省30%以上,而且城镇化率很高,占90%以上,完全可以实现资源、技术和人才的相互融通。如果实现了“沈长哈”一体化,那么在东北振兴中肯定会实现率先发展、高质量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第三,可以考虑提升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争取把大连市建成自由贸易港,通过大连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和政策安排,面向东北亚,打造高水平的合作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东北经济。

  第四,松嫩平原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建设。把东北打造成高水平的农产品现代化产业基地至关重要。国家在前几年也在提倡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建设,一般是以县为单位。松嫩平原是国际上少有的平原,耕地面积广阔,占地500多万公顷,囊括黑龙江和吉林的37个市县。以松嫩平原为核心,打造一个国家级的大面积的农业现代产业园,可以大范围地、高水平地提升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第五,“渤水西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内蒙古是北方安全屏障,关系华北、西北、东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鉴于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中西部处于沙漠和山区地带,因缺水、干旱严重,对生态破坏很大,建议可以考虑启动“渤水西调”工程,从辽宁取水,将渤海的海水淡化调至辽宁西部和内蒙古的中西部,并与盐碱地改良相结合,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六,东北振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东北振兴的评估和考核也非常重要。对东北振兴战略的进展情况以及实现目标情况,需要建立评估考核机制,以促进东北振兴规划和政策的落实,促进东北振兴健康发展。

  朋友们,东北经济的历史与新生的讲座共五讲,到今天已经全部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希望大家继续关心国家东北振兴战略,支持东北经济从低谷走向高地,从振兴中走向辉煌,也希望大家继续支持东北亚经济研究院的工作和各种科研活动,为东北振兴贡献力量。

  这一轮的讲座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

  相关阅读

  【第一讲】王洪章: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北经济历史情况

  【第二讲】王洪章: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经济发展及对全国的贡献

  【第三讲】王洪章:东北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四讲】王洪章:抓住新机遇,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开放

  (本文作者介绍:东北亚经济研究院是东北财经大学汇聚校内外优势资源创建为服务国家面向东北亚需求的高端新型智库、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和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将为建言献策、服务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组织、资源和机制保障。)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