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柴洪峰出席科博会中国区块链发展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柴洪峰出席科博会中国区块链发展论坛
2020年09月17日 14:52 新浪财经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科博会”) 迄今已连续举办二十二届,是每年定期在北京举办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盛会。“中国区块链发展论坛”作为科博会的重要活动,于2020年9月17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区块链赋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区块链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区块链相关组织负责人及知名区块链企业高层共同参与,围绕区块链相关技术创新、规模化商业应用及产业生态营造等内容,探讨区块链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长、主任柴洪峰出席会议并演讲。

  以下是会议实录:

  柴洪峰:刚才李行长做了精彩的演讲,他对整个区块链技术的把握我也是认同的,因为在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际上我们团队从2009年就开始研究区块链,但是确确实实刚才像李行长所指出的那样,真正大规模落地使用的确实不多。但是应该看到区块链实际上它进入我们视野是从比特币,所以我们从2009年开始研究,研究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大家知道去年中央组织了学习以后,全国上下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区块链像刚才李行长讲的是软件集成的创新,有典型软件的特点,现在有一句话通俗的话叫软件定义一切。当然随着去年的中央学习会议结束以后,各个省市各个行业也都在推进区块链落地的应用。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基于区块链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这个课题是我们刚刚立项,但是我们是想打造一个核,通过逐步的迭代进入市场。希望研究的刚刚立项的课题,通过向大家的介绍,能通过大家的批评指正和大家的思考有一些契合,形成一些共振,大家共同推动区块链的落地。

  我的汇报分为三个部分:目标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回答这三个问题。

  首先还是把我要说的背景或者它到底分析的情况给大家介绍清楚。介绍咱们监管科技的兴起。一是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跨界应用对金融市场带来巨大推动作用,也植入了风险隐患。金融科技使得跨界业务和交叉性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不同业务之间彼此关联渗透,风险的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波及面更广,且一旦爆发将引发相关金融风险。二是合规成本的不断上升推动金融机构纷纷布局监管科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管理部门更加关注监管合规,同时也更依赖和遵守繁复、冗长的监管法规和监管流程,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监管部门带来了繁重的监管压力,也大大增加了企业合规成本。据相关信息2008-2013年,10余家银行为此支付了上千万的巨额罚金。三是监管部门更加依赖技术进步提升监管效能、丰富监管手段。与金融科技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相比,现有监管手段仍局限于现场稽核、机构报送等传统模式,难以满足监管实时性要求,风险信息的获取渠道亦相对有限,无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监管科技应运而生。按照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定义,监管科技是指将新技术(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到现有监管过程中,以促进达成更有效的风险识别、风险衡量、监管要求以及数据分析等活动。

  德勤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监管科技具有四个核心特点:一是敏捷,即对错综复杂的数据组进行快速解耦和组合;二是速度,即能及时、自动生成监管报告与解决方案;三是集成,即共享多个监管数据结构,并对多项规定中的有关要求形成统一的合规标准;四是分析,即使用智能化分析工具,对大数据进行挖掘,释放其内在价值。

  监管科技对于监管部门和被监管机构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监管部门而言,监管科技可以提升其监管效率和监管能力,缓解监管信息不对称、监管迟滞、监管空白等问题;对于被监管机构而言,监管科技有助于其从繁复、冗长的监管法规和流程中解脱出来,减少人工工作量,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目前,国际上已有部分监管部门和科技公司介入监管科技领域。例如,IBM Watson金融犯罪洞察解决方案汇集了认知计算、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身份解析、网络分析、机器学习和其他高级分析功能,能够加快尽职调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理解和管理现有交易监控系统产生的大批反洗钱警报。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9月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强调加强金融科技审慎监管,建立健全基本规则体系,加大监管基本规则拟订、监测分析和评估工作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适时动态监管,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增强金融科技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

  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金融科技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创新形式。为了处理好安全与创新的关系,中国正在进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截至目前,创新监管试点已在9个试点地区全面落地。9地共推出60个惠民利企的创新项目,涉及60余家金融机构和30余家科技公司。

  如何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是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永恒主题和共性难题。为了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在2015年率先提出了“监管沙箱”的理念。

  作为一种金融科技创新测试机制,“监管沙箱”提供了一个“真实缩小版”的金融市场,和“适度宽松版”的监管环境。监管当局在该环境中,实现对金融科技新产品、新服务、新商业模式的测试,在综合评估其风险和收益后,决定被测试项目能否大面积推广。同时,“监管沙箱”还可帮助监管当局判断现有监管规则是否需要调整和优化,以此实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金融创新的目的。

  “监管沙箱”理念一经推出,便引发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和广泛跟进。目前,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不同程度采纳了“监管沙箱”的理念,进行了“监管沙箱”的试点。

  然而,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监管沙箱”,仍停留在人工手动报送测试数据的局面。新型信息技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尚未在“监管沙箱”中应用。一方面增加了监管部门的工作量,带来监管迟滞、监管空白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推升了创新产品研发企业的合规成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人民银行正在积极规划设计数字化监管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实现监管规则的形式化、数字化和程序化,强化监管科技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设计构建智能化金融科技监管的基础设施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2019年,中国推出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相对于国外已有的“监管沙箱”的理念和实践,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特色是“智能化”,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水平,打造全流程、立体化、全方位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数据、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促进监管科技朝着智能化、精准化方面迈进。

  本项目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智能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依托区块链分布式记账、可信流转、难篡改、易追溯、可审计等技术特征,可以有效解决金融科技监管领域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过度依赖人工报送、数据流通不畅、监管迟滞等。接下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本项目的概要情况

  我们先是利用区块链打造监管工具的内核,再经迭代逐步建成“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基础设施平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提供涵盖创新概念验证前信息存证、测试中风险监控,以及创新成果评价为一体的全流程金融科技监管解决方案,为创新产品顺利测试保驾护航。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该平台可以对创新产品进行实时、动态、穿透式监管,缓解监管信息不对称、监管迟滞、监管空白等问题;对于被监管机构而言,该平台有助于提升其风险监测和识别效率、减少人工报送数据工作量,降低合规成本。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区块链、舆情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创新应用功能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溯源存证。即实现创新产品全生命周期链上可信溯源存证,实现数据安全分享、可信流转、高效核验;二是风控预警。通过基于智能合约的风控预警与审计支持,实现创新产品的金融科技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三是创新产品舆情。实现对创新产品的舆情状态监测与链上存证;四是创新成果评价。目的是辅助监管部门进行创新成果评价及相关标准制定;项目的预期效果是为监管部门提供一套监管科技底层基础设施,实现从人工监管模式到自动化、智能化监管模式的转变;同时为创新产品研发企业提供一套与监管部门快速、精准对接的平台体系,改变目前手工报送测试数据的局面,降低创新产品测试成本。

  接下来,向大家汇报本项目所涉及的技术方案架构。

  整体架构如图所示,包含创新产品信息可信链上的存证、基于智能合约的风控预警机制、产品创新成果测试评价及相关标准制定等部分。

  对于信息存证,我们知道创新产品全生命周期有大量待存证信息,包括创新产品测试前的应用声明书、服务协议书,测试中的数据和指标,以及测试后的测试报告、反馈投诉等。

  将综合运用链式结构+时间戳+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等技术,来实现创新产品全生命周期链上可信溯源存证。

  安全设计与监管支持部分:对于网络安全,将采用P2P网络组网,并基于PKI公钥体系构建分布式、可信任的共识网络;对于数据安全,在基于区块链链式存储结构基础之上,将采用非对称与对称加密算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平行链、主子链等方式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与隐私;

  对于资产安全,将采用基于国密SM算法的单签或多重签名机制、可扩展密钥技术、秘密共享算法等技术来保障用户资产安全;

  监管支持方面,采用“监管-双秘钥对证书”方案,既防范了密钥丢失导致数据无法恢复的风险,也便于监管部门监管。

  为了确保数据仅授权方可见,项目将使用“对称加密和公钥加密”相结合的方式,只有授权用户能够用自己的私钥解密受保护的数据。

  此外,为了保护创新产品研发企业的商业隐私,项目将采用零知识证明技术,使得监管部门和审计机构在不解密交易数据,不获取具体内容明文的情况下,验证被审计方所提供的交易记录是否与链上记录数据相一致,从而既满足监管审计要求,又保证被审计方的数据隐匿性,实现可控匿名。

  对于基于智能合约的风控预警与审计支持,我们知道智能合约是部署在区块链上的程序代码,一旦合约中的条款被触发,代码即可自动强制执行,因此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可编程、难篡改等技术特性。

  我们计划搭建一条联盟链,监管部门、创新产品研发企业、审计机构等作为节点加入该联盟链网络。然后将监管规则、合规性要求等编译为智能合约,并部署在分布式的区块链网络中,获得全网认可。

  在实际应用时,被监管机构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定期或实时将创新产品测试数据上传至区块链。监管部门和审计机构的节点同步该数据后,智能合约被触发,自动就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网络欺诈等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即时定位可疑交易,并将预警信息报送至监管部门。

  基于梧桐链的底层技术进行定制开发。梧桐链是国内最早的自主、安全、可控区块链技术平台之一,由中国银联、同济大学、上海银行等单位联合共同发起。经权威机构测评,梧桐链符合人民银行《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梧桐链具备稳定高效、易部署、易运维等优点,迄今为止,梧桐链已在金融、航运、司法等多个领域获得成功应用,并取得良好反响。

  为了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研发了针对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的舆情监测平台。如此图所示,平台的架构可划分为基础资源环境层、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层、舆情与演化分析层,以及业务应用与服务层。作为一套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赋能的、可配置、快组装、易迁移的舆情监测平台,团队将基于前期的技术组件积累,在解决金融舆情监测与分析共性核心技术问题基础上,进一步集成金融科技产品关联挖掘与知识图谱构建、产品舆情分析、话题演化分析,以及金融科技产品舆情全景监测交互可视化等特色技术组件,实现面向金融监管和战略决策的金融舆情全景监测应用支撑。

  平台配置了各类舆情监测渠道,包括网页、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贴吧、论坛等,监管部门可通过配置工具进行定制化管理,并一键查看相关渠道中涉及创新产品的舆情信息。平台的输出主要包括舆情摘要、用户体验评论分析、客户情感极性分析、话题热点检测和演化分析等。此外,平台还能以热力图、仪表盘、雷达图等形式展示与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相关的媒体焦点与网民观点。

  最后做一下简要的小结:本项目率先开展智能化的平台框架构思,基于自主可控的梧桐链底层,通过构建内核与迭代,打造区块链监管科技平台,实现监管数据的链上可信存证、基于智能合约的风控预警等功能,达到产品创新的全生命周期监管的目标,并将银联“手机POS”作为产品创新典型案例进行实际评测。

  为了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智能性及其所做判断和决策的可解释性,项目将利用人工智能的“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四要素,结合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监管科技规则的形式化、数字化和程序化,建立监管科技知识图谱、数字化监管规则库和数字监管报告平台,以此增强金融科技风险态势感知、分析评估和预警处置能力。打造一套监管科技基础设施,服务于监管部门和广大金融机构。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蒋晓桐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24 中岩大地 003001 30.16
  • 09-24 宏力达 688330 --
  • 09-24 帅丰电器 605336 --
  • 09-23 巴比食品 605338 --
  • 09-21 海象新材 003011 38.6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