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圆桌对话二

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圆桌对话二
2018年12月11日 20:21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12月11日消息,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于2018年12月11日-12日在北京举办。本次年会延续往年,分设“金融主论坛”“21世纪保险论坛”以及多个专题论坛。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马强、爱心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华刚、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马旭、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复星康养集团金融保险创新部总经理钟鹏参加年会圆桌对话二:医疗、健康和养老生态的生态共享。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非常感谢滕家祺先生为我们带来的主题演讲,介绍了复星康复养老产业我们的实践和很多的思考。刚才四位主题演讲的嘉宾为我们带来了主题演讲环节的分享,下面将会进入到圆桌对话的环节,我们在圆桌对话的讨论和互动当中,将会继续请各位来宾就大健康生态的建设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包括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有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样一个养老的话题正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的父母,都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在考虑,并且谈到这个话题了。刚才复星的滕总也谈到了复星在康养方面的很多实践,对于中国来说,什么样的康养模式是最为被大众所接受的,也是最为普遍的,这有可能还要依托于我们行业内,以及很多朋友的共同实践,慢慢进行探索,是这样的居家养老模式,还是日间养老模式,还是现在我们认为比较高端的这种社区型的,集中式的养老模式,我想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有可能并不是哪样一条道路能够全部覆盖和全部被大家接受的,需要多层次的共同发展。

  有请上参与本场圆桌对话的各位来宾,他们分别是:

  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天士力资本总经理马强;

  爱心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华刚;

  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马旭;

  华医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云;

  复星康养集团金融保险创新部总经理钟鹏。

  同时有请本场圆桌的主持人,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21世纪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李致鸿,有请各位,下面把话筒交给致鸿为我们开启本场圆桌对话。

  李致鸿:谢谢几位嘉宾。

  未来中国社会的养老是哪条道路,是相辅相成共同的路径,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天在场,包括演讲的嘉宾,包括对话的嘉宾,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整体构成,已经跳出了保险机构,或者是金融机构,去年我们探讨了健康和养老的话题,很多嘉宾就反映,我们其实非常希望,在产融之间能有这样的融合,这样的发展,我们今天请到了五位嘉宾,共同来探讨一下产融这方面的健康、医疗、医疗的话题。

  第一个问题,目前大家在医疗、养老方面的布局都有哪些,大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有哪些经验,或者是一些想法,想跟我们来分享的,我们从左手边依次开始,先请马总给我们分享一下,天士力在这方面的布局。

  李致鸿:谢谢马总,其实天士力跟医疗养老健康的结合是蛮多的,据我所知,天士力跟保险的机构也有合作,包括跟泰康也成立了产业基金,也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品牌,我们再请潘总分享一下。

  李致鸿:马总强调的是细分领域,天士力也有经纪公司的合作,潘总也提到了,你们也是在细分领域推进合作,其实还是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

  潘华刚:爱心有一个理念,“保险+医疗”,如何把保险的产品,保险的服务和我们的医疗和养老能够紧密,更加深入的融合,结合起来。刚才马总说的这个,之前跟天士力谈过参股的问题,爱心人寿在筹备的时候,未来希望有合作,爱心在做健康保险这一端,也是在做垂直领域的一些事,而且目前业务做得还不错,希望跟马总这边的经纪公司能够有所合作。

  从我们来讲,医疗和保险,毕竟爱心是一个新的公司,开业才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我们马不停蹄的也做了很多的布局。一个方面是对于保险和养老结合这方面产业的研究,在这方面,一个是居家养老,一个是社区养老会呈现什么样的业态,我们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包括失能的问题,失智的问题,围绕着老年社区的建设,到底里面的那些核心要素是什么,如何和周围的居民融合,这里面包括老年人的活动,日间的活动,包括老年大学,老年的学习,还有老年的照护等等这些方面,我们认为整个软环境的打造,其实在目前国内来讲,远远比硬环境的打造更加重要。要想做好硬环境,前提是你把软环境先研究好,这方面,我们这一年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现在也在做一些布局,当然现在我们还是比较小,还不足以为大家道,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跟各位做进一步的交流。

  另外一方面,我们参与了北京的长期护理的试点,是在石景山参与的这个试点,和泰康一起来做的,我们是两家各选了一个社区,这个工作爱心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这个事,后来我们也专题跟北京市的保监局做了汇报,他们还是满受震动的。因为这个工作,坦白说,政府拿了一部分社保的费用来支持,特别是对于石景山,因为石景山的老龄人口已经到了22%左右,在北京市是最高的,这里面对于一些失能的老年人的照护,爱心首先是参与制定照护的标准,哪些人是能够符合照护要求的。另外,还评价了这些护理机构的能力,哪些是能够承担起这个责任的。第三个是制定了照护本身的各方面的标准,达到什么标准是能够照护的。第四个,对于照护人员的技能进行了培训。这里特别要讲,原来我们开始接受这个任务预期,会有很多的人愿意到护理机构去,后来发现,基本上只有特殊的去护理机构,基本上都是在家照护,而且很多人护理了很长时间,都是家里人在照顾,他也习惯了。但是这些居家护理的人员,他们的专业能力其实是不够的,我们是组织对这些人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了以后,符合要求了,政府那笔钱才能给你,否则的话,不能给你。通过这种培训,当时他们跟我讲,我觉得感触挺深的一点,一位女士接受照护以后她就说,如果我提前接受这样的训练,她家有一位老人遇到那个风险的话,就不会去世了。还是蛮受教育的。而且目前这些爱心的护理人员,可以说是走遍了石景山这些街道,八角街道的每一户,当他们进门的时候,以前进门像防贼一样,不让进,现在巴不得他们去,跟他们做交流,看看他们的情况,而且这些人,得到照护的人,现在的评价都非常好。这也体现了把政府的一项政策落实下来,我们是经办方,我们怎么能够做好?绝对不是仅仅把钱给到他,而是要把相关的服务给到他,让他切实感受到,这背后体现的价值,这一点我们目前做得比较多,目前又新增加了新的社区,相信这个事,如果我们长期做下去的话,确实对于解决人民群众现在老大难的问题,会特别有意义。

  再多讲一句,当时我们在这里面,在走访这些家庭的时候,有一些让我们蛮受感动的。有一个女儿30多岁开始照顾家里的老人,现在这个老人已经80多了,这个女儿就为了这个老人没结婚。还有一个女儿,照顾她先生,结果她突然骨折了,为了照顾她先生,就每天自己,为了快速恢复,每天坚持楼上楼下去锻炼,恢复,为了照顾家人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是别人难以想象的。恰恰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能感受到这种温暖。有些人都已经有自闭倾向了,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实让这些人,也找到了一些生活的乐趣,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李致鸿:谢谢潘总,潘总应该说,爱心人寿这两年,确实一直在比较细分和专业的领域去探索,去实践,以至于我们现在可能提到爱心人寿的时候,可能自然而然的和医疗、养老这些事情联系到一起了。包括你也跟我们分享了,除了这些理论层面之外的背后的故事,更有这样的驱动力和使命感,和责任心,让我们去做好这件事情。

  中英人寿也是合资公司当中非常有代表性,内涵价值非常高的一个合资保险公司,也请马总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在这方面的经验。

  马旭:首先非常感谢21世纪,因为21世纪作为一个在中国经济,甚至金融行业里面比较前沿的媒体,每年提出的题目都是非常领先,或者是及时,在市场上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其实针对这个话题,我个人认为,因为我之前也是在国外工作了六年,我个人认为,实际上金融最终和老百姓最关联的,就是养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最底层的是衣食足,然后就是自己的尊严了,天天身上扎着无数的绷带,毫无尊严可言。

  所以这就有了另外一个话题,一旦出现了很重的健康问题,马上就把他拽回到了温饱的问题,这样的话,尤其是保险行业,在健康产业的关注,这个关注是必不可少的。中英人寿的外方是英杰华,在国外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他跟健康方面有很多所谓的结合。为什么我用结合这个词呢?他们首先把自己做好,同时跟很多做得很专业的第三方合作,往下共同去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每个人都干自己最专业的事。目前中英人寿也是通过第三方机构做到和客户,还有医疗机构无缝对接,比如是直接直付,我们的客户不用自己再去垫钱了。但是这里在发展过程当中,也是发现了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这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潘总讲的时候,很直接,就是通过信用,一个信用保险,把整个环节建得非常牢固,这样的话,可以把三方连接到一起。滕总那边,刚才他的幻灯片最底下有一行字是红色的字,上面写着绝不外包,就是希望通过自己把全产业链都控制住了,实现信用的传承,这可能是咱们这个行业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中英也是在这方面寻求和第三方的合作。

  另外,我们这边也是有一个大的国企,中粮是我们中方股东,打着健康产业,把所谓健康产业的噱头当做促销的工具,或者借着健康产业去拿利益,这些事我们确实也不会干。造成了我们在这些地方的发展还受限于第三方所谓的合作内容,还是比较缓慢,但是一直持续在做。

  李致鸿:谢谢马总,马总跟我们分享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确实中英一直都是非常稳健的品牌,让大家很信赖。

  再请刘总跟我们聊聊这方面的感受,我们知道华医资本也是这方面很专业的机构。

  刘云:我是刘云,来自华医资本,我们是投资医疗大健康的医疗生物机构,跟养老相关的,我们今年领投了一个养老服务类型的项目,项目在上海,做上门给老人家做照护的,上门护理的项目,为什么投这个项目呢?投资逻辑是什么呢?因为在以前来说,这些半失能老人,他之前只能靠自费来做这方面的上门照护的服务,老人家通常除了高端的之外,没有这种照护的能力,最严重的,每天都需要照护,一个小时65块钱,这是上海的标准。

  从去年开始,上海三个区试行,长期照护险,就是从医保里面切了10%,用作三个区的半失能老人的上门的护理,90%由医保支付,长期照护险来支付。今年开始,上海全市执行,这样的做法之后,就会让很多半失能老人,有这方面需求的老人,可以通过社区,可以通过街道,可以通过卫生基层的部门去申请长期照护险。这个打通了之后,解决了上门护理的问题,这个品牌在上海也是护理方面最多的品牌,是我们领投的,复星今年跟我们一起合投了这个项目,这是我们在养老相关行业的布局。

  前面也听了几位嘉宾的分享,我想说,我觉得既然是圆桌论坛,我们就要讲讲观点,这个观点应该是越犀利越好,我抛出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个,我们可能了解清楚这么几个问题,我们对于养老,对于医疗,对于支付,可能我们都比较了解,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关于养老和地产的关系,第一个,我们是不是真的搞清楚了。第二,养老和支付的关系,我们是不是真的搞清楚了。第三,养老和医疗的关系,我们怎么理解。我想如果我们搞清楚了这三个问题,任何一个人对这个行业,应该是非常非常了解。我等一下也会讲讲我的观点,我觉得这个其实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我想大家可以来共同探讨的话题。

  李致鸿:谢谢刘总,刘总也提到了长期照护,大家关注的这个细分领域是大体相同的,也都看到了市场需求点,也提出了三个思考,包括像养老跟地产的关系,刚刚马总也提到了这方面的思考,刚刚刘总提出了非常好的三个问题,一会儿钟总分享的时候,应该对这三个问题也会有自己的思考,有请钟总。

  钟鹏:谢谢李致鸿的邀请,我觉得今天这个题目特别适合我,因为我是做保险出身,从2000年开始做保险,做过寿险、健康险、财产险。从2013年开始进入到医疗、养老领域,这几年,我大概看了同业200多医疗和养老的项目,我很赞同刚才刘总的想法,今天既然是对话,我们就说得直白一些。看了同业200个机构,有蛮多感受的,大家的痛点其实也都差不多。我先把复星这边的做法简单介绍一下。

  正如刚才朱教授所总结的,在国内的话,像平安泰太康这样的公司,是先有保险,再切入医疗和养老。复星刚好是相反,复星是先有医疗和养老的产业,再向保险来延伸。谈到复星在医疗养老的布局,先说复星医药,融合了医药的研发,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也包括医疗服务的供给,现在复星医药旗下大概有十几家医院,床位数是三千张左右,这是复星医药在医疗方面的布局。

  说到养老,就是康复养老集团,刚才滕总在PPT里展示的,现在我们开业的养老机构有4个,在北京、上海、宁波,床位数是2000张左右,这是我们在医疗养老实体的布局。我从2013年开始,之前做保险,后来做医疗养老,我就发现,刚开始做保险的时候,前些年做保险的时候,卖着卖着,会觉得很空,每次见到客户,就跟客户说,你买了重大疾病保险,生什么疾病,保险公司赔你多少钱,很尬。到了2013年以后,开始进入医疗养老,现在我们看到几大保险公司,泰康、国寿、太平,推出的对接养老社区的保费比较高,二百万保费,给客户的描述就是,当你购买了这个保险,未来你养老的时候,可以住到我们公司的养老社区,再用你的养老保险的年金来支付你入住养老社区的费用,这是目前行业中普遍的保险和养老结合的业态。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先有医疗和养老,我们发现纯做医疗和养老,投资周期是很长的,作为投资方来讲,要能忍受比较长期的经营上的,比较低的收入,或者说盈利。这个时候,我们也在思考,怎么去把我们实际的医疗养老的产业和保险做一些结合。刚才我讲到,一个是同业的保险和养老结合的案例,我这里再稍微介绍一下,在复星集团内部,我们这种医养产业和保险对接的方式。刚才谈到,复星医药现在是有3000张床位,最著名的一个医疗机构就是和睦家,和睦家应该是在国内做高净值客户,他的医疗方面的第一品牌,复星是一个控股股东。所以说我们集团内的复星联合健康险就和和睦家医院联合开发了一个专属的保险。现在国内很多家保险公司都在谈HMO模式,都在谈凯撒的HMO模式,但是我们分析下来,觉得凯撒模式有地域上的特殊性,直接搬到中国,不是那么好做。但是我们认为,现在在复星内部,复星联合健康险和和睦家医院,他的这个合作,我们把他叫做类HMO模式,复星医院现在在北京、上海、广州中国的几个一线城市,已经建立了20几家,包括诊所,包括医院,包括康复医院比较窄的一个医疗网络,虽然还比较窄,但是已经在一线城市完成了这样的布局。所以我们这个保险产品,当客户购买之后,他要求客户首诊必须在和睦家医院,和睦家医院搞不定的,再给你转诊到协和,转诊到301,经过我转诊的,所有的医疗费用都可以得到赔付,这个产品这几年卖得是很不错的,这是我们集团内部紧密结合的产品。

  我回答一下刚才刘总问到的几个问题。第一个,做医疗和养老,刚才涉及到地产这些,投资的周期比较长,对于很多资本来讲,是不太介入的,我们认为保险资金,所谓保险相对低成本,长周期的资金,适合去做长周期的资产配置。像阳光在山东潍坊的医院我去看过,泰康的几个养老社区我都去看过,这些医院建得都不错,阳光的投了30几个亿,泰康的医院投了十几个亿,硬件软件都很好,但是客户量很有限,有一定的客户量,但是要离扭亏为盈还有比较长的时间期限。我感觉地产做养老,还可以,但是保险做养老和医疗更加合适一些。我先谈养老这一块儿,现在各家公司,比如说泰康前天开了发布会,这几年他对接养老的保单是7万单,总保费1400亿,通过先建这么几个豪华的养老社区,吸引客户,把保单卖出去,获得了大量的保险资金,再用这个资金来投资建设养老社区,这个闭环的逻辑是说得通的。

  再谈到医疗,医疗的投资周期会更唱,现在对于泰康来讲,投了一些,周期更长,这样的长周期,我认为只有像泰康的保险资产已经达到上万亿,投几百亿,在相对短时间内收益比较低的资产上,从资产配置来讲,是能支撑得住的。

  李致鸿:确实钟总,保险跟医疗、养老有天然的关联性和相关性,大家也做了这样的探索,包括泰康、阳光,本来泰康也是要做这样的分享,但是时间上也是有这样的冲突。刚刚各位领导其实也谈了一些好的方面,其实我们也很关心,大家目前自己在这种实践当中,或者是说,在一些感受,一些调研当中,我们在医疗、养老和健康这些领域,还有哪些困境,还有没有一些瓶颈,我们怎样去突破一些这样的难题。

  潘华刚:保险本身,刚刚提到地产,保险其实它的资金对于地产来讲,有天然的亲近感,因为保险的资金,不是追求特别高的回报,因为他本身是负债,他希望是长期持续、稳定的增值,但是幅度也不见得那么大,一直是长期稳定的增值,而地产的资产,恰恰是符合保险的这种诉求。所以你在国外很多地方你会看到,很多核心区域资产持有者背后都是保险公司,监管机构甚至提出了警示,你持有的不动产太多了,应该加以限制,但是这是保险天然的对于地产的亲近感。 困境来讲,我是感觉我们面临的问题挺多的,国内真正对于养老各个方面,包括整个金融,能够贯通,能够了解的人太少。

  第二个,之前朱教授讲的,关于健康险的产品,和健康管理如何更好融合的问题,目前的话,我们还只能是保费的10%可以用于健康管理,后来征求意见稿放到20%,但是文件还没有下来。我们其实蛮期望这方面还是要有更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结合,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实我产品本身和服务的衔接问题就解决不了。所以我们也希望这方面会有所突破。

  另外,刚才刘云刘总提到的问题,你说的每个字,我心里都得哆嗦一下,我们确实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我可以这么讲,保险和地产不结合的话,不行,老公司没事,资产量足够大,没问题,但是对于中产公司来讲,不通过地产公司实现流动性,这种风险积累就太大了,所以他要想办法做这个,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如何把保险和未来养老这个点能够结合起来的问题,这恰恰是我们真正考虑的,我们现在总说,我们未来能够解决他的养老问题,但是那个点到底在哪儿,是哪个支付的点上,保险的产品能够真正的发力,能解决他这个问题,这些其实都是在我们的产品设计上,目前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都是大而化之,搞一个产品,这些点还没有真正很好的解决。我也希望通过刘总更好的分析能够加以解决。

  李致鸿:谢谢潘总非常坦诚的分享,请马总。

  马旭:我和潘总的感受真是一样的,一听刘总说的这几个,非常希望得到一个答案。刚才潘总说到的,所谓保险公司投资地产这件事,实际上,确确实实是他的保险资金,从长远来讲,投资的方向,这是不能回避的。但是在所谓养老的产业,包括健康的产业里面,我个人认为,养老是其中的一环。比如说刚才也提到了有一些大的保险公司在做那个,但是那个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一环,你交了二百万保费有资格去排队,并不是说这间房就是你的,到了60岁就能去。这样的话,整个商业模式,我觉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国外有这样一种模式,比如说复星这些大机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养老社区,然后这些医疗,通过第三方服务,我们这个保险公司,去给他做一种正贷款,一种反贷款,就是我去买滕总他们在天津的项目,我家在天津,买了这个天津的项目,我从40岁开始交钱,哪个房子就是我的,这个时候房子还没有开始建,因为复星有信用,我相信等我60岁的时候,一定建好了。当我从40岁开始买,交到60岁,正好把房钱交完了,这个房子是我的了,这个时候我没有收入,由复星每年管理这个楼,这个楼每年减值,减的这个值就是复星给我做养老的,我可以白吃、白喝、白看病,并不是白的,实际上这个楼每年都在给复星。

  假设我活得长了,复星预计我活到80岁就死了,但是我活到了81,这就是反贷款的保障了,保险做正向盈利模式的时候,是这样的角色。所以在中国的特色,保险公司反而去主导了整个产业,不可避免刚才提到的,你需要交二百万的保费,然后你去排号这种模式。反而是复星的做法,我把这个社区建好了,也可以做反贷款。等到用户过世了,这个楼又归复星了,又可以再做下一期。这个从长远的模式来讲,是可持续的,在每个行业里面,保险公司的角色就很清晰了,主导房地产开发的也很清晰了,第三方所谓的服务的这些也很清晰了,但是核心的核心,还是潘总和滕总刚才讲到的,一个是您说的信用,还有就是刚才红字注的,不能外包,实际上大家心里,我想咱们三位心里想的都是一回事,只不过没拿回来说而已。

  李致鸿:马总把枯燥或者是繁杂的经历用浅显生动的表达让我们理解,刘总应该此刻非常想发言,大家回答我的问题的时候,对您的问题也进行了回应和探讨,我想知道您对几位嘉宾回应的想法。

  刘云:前面的嘉宾都不太敢讲,本身代表了保险,代表了地产,或者是代表了其他的,没关系,我是投资机构,投资机构应该冲于一线里面,讲一些瞎话,胡话,讲错了也没有关系的。

  我回应一下我自己抛出的三个问题,我觉得这三个问题正好也是我们对于整个医疗大健康,包括养老的思考。我觉得第一个问题,这是我经常跟地产商一起开玩笑的,或者是我们一起探讨的,我投了养老。投养老了吗?可不可以合作一下,我说跟你有什么关系。养老这个词,很久以来,都是地产的另外一个代名词,养老跟地产,其实真的应该没有关系的,养老做地产,跟做养老其实是两回事,同一家机构,我没有看到过哪一家机构可以同时把养老和地产做好,每一个地产商都在说我在做养老,不是的,地产是地产,养老服务是养老服务。所谓的地产要说做养老,一定是他为了拿地,为了做地产,这是行业公认的使用,也不需要遮遮掩掩,遮掩也没有用,地产商的伙伴们都去了,我就很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们,地产商就不要去做养老了,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东西,做过地产的人,不可能去做一个小时65块钱的事情。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也回应一下,其实还是一个核心,关于养老支付的问题,其实不仅是养老,是根据我们医疗大健康,我们所说的支付,事实上是跑不出三种对象的,第一种对象是保险,第二种对象是自费,第三种对象是to B,就是to 医院,医药企业,医药类的,包括养老类的商业模式,不会跑出这三类。大家能够告诉我第四类吗?我一定要请你吃饭,我们研究了这么久,只有这三种。

  大家不要忘了,其实在美国,在欧洲,欧美,包括日本,我们所说的养老的支付,事实上跟中国是有很大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不要忘了,虽然说我们都叫保险,但是中国讲社保,在海外大部分叫商保,我是想说,大家要分清这两个概念,不要混在一起。中国目前来说,包括几位大佬都是做商保的,这是未来,没有错。但是我是想说,眼下在中国,我们目前只有社保,商保可以忽略不计,这个也很好回应了,我们为什么投那个项目,因为那个是医保来支付,不是商保,商保在中国还是一个未来的东西,这是一个还不够形成一个很大规模支付的领域。几位大佬不要生气,你们代表未来,但是不是代表现在。养老支付的问题,在中国现在还没有解决,在海外很多闭环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是没有的,是还没有形成的,复星康养是一个代表,逐渐逐渐在成熟,但是还在路上,我们不能回避。关于整个养老,关于整个大健康,关于整个养老支付问题,是社保没有解决的,社保只能保基本。

  第三个问题,医疗跟养老的结合。这个问题真正能够阐述清楚观点还是很难的事情,不可能靠一两句话来阐述。我们通常说康复、护理、养老都是一体的,这个一体到底怎么做呢?有没有现成的案例呢?我相信是没有的,中国的康复事实上也刚刚起步,大多数康复得很好,你告诉我哪家康复做得特别好,我们去看一看,几乎没有,这是一个很新的,一个细分领域。康复的整个的在中国来说,医保能够覆盖的,仅仅是刚开始按照病种付费,但是你要知道,按照病种的后付费,在美国是半个世纪之前淘汰的一种支付的方式,跟医保结算的方式。美国目前更多的是按照功能的预付费,相对跟医疗结合很紧密的康复,事实上在中国也是刚刚起步,落后美国半个世纪,护理也是,现在我们说,去年开始国家法规说有第三方康复的独立医疗机构,门槛大大降低,以后不是康复医院,也不是护理医院,就是第三方的护理机构和第三方的康复机构,这是去年年底,国家刚刚出台政策,这个是有机会的。但是,我是想说,这个都是形式,所以说事实上,目前我们的养老,和我们的医疗的距离还是无限大,这是在路上的一个过程。

  总结一下,地产不是养老,医疗支付的问题,中国不是美国,养老跟医疗结合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谢谢!

  李致鸿:谢谢刘总,正像刘总说的这样,地产是地产,养老是养老,我们要警惕这种披着金融外衣做地产的行为,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坚守初心的保险企业,包括爱心人寿,中英人寿,复星这样优秀的企业代表。其实我们第一位嘉宾是社保中心的副秘书长,这个问题他可以再跟您私下好好交流交流。先请钟总分享一下。

  钟鹏:说到困境,说到痛点太多,我认为痛点也是一个转机,我结合我们今天这个话题,从保险公司和养老机构这两端来谈痛点,或者是转机。这几年,几乎有一半的保险公司,中国有六七十家寿险、健康险公司,都把医养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包括爱心人寿,医养都是他的核心战略。谈到保险公司的医养战略,我分析无外乎有这么三个。

  第一个,泰康那种重资产的投入,砸几百个亿进去,全国13个养老社区,现在2家医院,这是一种。但是这种做法,目前只有泰康,包括国寿总资产2万多亿的公司,全国4个养老机构,也没有新的机构了。我认为这种重资产的模式,第一是取决于你的资产规模,你的资产配置,或者说是领导层的决心,看各家公司的情况了。

  第二个,我把他该轻重结合的模式,这个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今天早上分享的太平人寿,太平他全国有一个养老社区,正在建,明年投入运营。但是他的保单卖得很好,太平卖的保单仅次于泰康,卖了4万多单,但是他的养老社区的床位数的套数是2300多套。到了去年,太平人寿就发现,他在养老床位数的供给远远跟不上他保单销售的进度,他就采取了一个轻重结合,和第三方合作的战略。去年开始,相继签约了4家外部的养老机构,来给他提供养老床位,当他的客户有入住这个养老机构的需求,他自己又没有床位的时候,用第三方的床位数来供给,同时也促进他保险的销售。同时,太平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和保利地产做了一个合资公司,共同去拓展一个新的项目。所以我认为,太平的这个做法,因为太平人寿的资产大概四五千亿左右,即使是这种几千亿规模的公司,完全走重资产投入的模式,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走轻重结合,和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太平的做法值得很多保险公司来借鉴。

  另外一个案例,对于新公司来讲,招商人和人寿,去年开业,到现在有一年的时间,从开业的时候就确定了医养是他三大核心战略之一,他在上个月,和招商地产成立了一个合资养老公司,招商仁和人寿占51%,地产占49%的股份,两家公司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拿养老项目。招商仁和人寿依托他的养老项目来销售他的保单,这是一个新的保险公司进入医养,现在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第三种是纯轻资产,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现在也有一些保险公司跟复星康养谈合作,这些公司的规模不大,说我绝对做不到像泰康那种投几百个亿,我的资金量有限,复星康养有现成的养老的床位数,医疗的床位数,我们通过这种业务合作,资源互换的形式,一方面带动他保单的增长,另外一方面,提升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这是一种做法,这是保险公司的痛点和他的转机。

  谈到养老机构,痛点也非常多,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你只是纯粹的做养老,拿地难,贷款难,资金成本高,人才流失严重,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养老机构来讲,他也希望有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相对比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支持养老机构去不断的扩张,去建设新的养老机构,去增加新的床位数,这就是我想谈的这样的一个转机。如果我们保险公司和我们的养老机构,通过一些资本上的结合,或者说最初通过一些业务上的结合,有这样的合作,大家共同去开拓市场的话,大家应该可以共同把这个业务规模做大对于保险公司来讲,各家公司的总经理肯定更关心的是给我带来多少的保费的收入,带来多少的资产规模,对于养老机构来讲,更关心的就是养老机构的一个入住率的提升。两边做这样的结合,也是今天我们的主题,产融结合,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大。

  李致鸿:谈了这么多,我们回到这个主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大家认为,我们的产融结合在医疗养老,健康生态上有没有可能,如果有可能的话,怎么去推动他。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有没有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和模式。

  潘华刚:产融结合,我想从老百姓来讲,其实我们现在,如果说我们要在这方面,在这个领域涉足的话,有两个重要的工具一定要把它用好。一个是我们所谓的金融工具怎么用好,这确实是需要有比较好的一些金融人才,能够对我们整个在金融领域里面,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它更好的发挥它的杠杆,或者是发挥价值和作用,这个是需要有人去设计,把它去体系化的连接起来。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管理服务,我们目前确实是,未来如果我说,我们深入介入到类似于养老地产,养老的这种方式,我认为爱心能够产生不一样的东西,一定还是他的管理服务,或者是他的养老服务。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必要的人才储备,我感觉我们这支团队里面有一些内涵的精神,是让我受感动的。我们的负责人曾经讲过,我们的管理人员在负责养老项目的时候,他们有一个训练,要戴着老年人穿的尿不湿类的东西,在身上戴一整天,你的大小便,全用这个来承受,当然他那个质量是比较好的那种。在这个当中,他就体会,一个老人,当他需要照顾的时候,他的感受是什么,当他挥手招呼你的时候,他已经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我感觉类似这样的理念其实特别重要,未来我们关注的,总在关注的是能卖掉多少张保单,但是最后落脚点是什么,是当需要我们提供这项服务的时候,我们进入这个领域,需要我们提供服务的时候,我们能做到什么样,能不能做出我们的特色,能不能让客户接纳我们的服务,这是最关键的。所以我们未来,我们也没有那么多资产,只能是轻资产,但是轻资产里面,他在管理服务上,能不能有特色,能够真正的让大家认可,让市场认可,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去琢磨,深化的地方。也是刚才提的,产融的话,如果没有这些服务点落脚落扎实,我感觉其他的东西意义不大,只不过是你完成了现金流的转换而已。

  李致鸿:其实潘总的话概括起来就是说,专业产生价值,请马总。

  马旭:我个人的感受其实和潘总是完全一样的,一定是要利用你自己的核心价值,核心能力。

  潘华刚:因为可能我们都是小公司,大公司可能不这么想。

  马旭:没错,都是利用自己的核心价值和核心技能,在这个产业链里面去把我们这几个环节做好,但是前提一定要有一个所谓的信用作为贯穿产业链的核心。但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现在国内已经开始,国家开始非常重视这个东西了,甚至连高铁上占座都能给你做一个记录,这些东西慢慢慢慢做得越来越好,就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很大的促进。

  刚才钟总也举了很多大公司的例子,其实大公司做这个依然也做不起来,投资房地产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对于你的偿付能力没有影响,有可能还是好的影响,但是对于你的整个现金流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630监管政策出来以后,很多产品都是有很多限制的,再像以前那样所谓敛钱的做法是不太现实的。这样的话,更决定了我们做好自己的这一环,在整个国家建立信用平台之上,和各个有专业技能的,比如说护理公司,医院,养老社区,地产商,共同去合作在一起。实际上现在咱们国内,保险的产品和国外有很多雷同的,但是得到的服务不一样。在国外所谓的护理医学,一旦出了问题,人家真是第三方护理公司来派人。咱们家里有过小孩的都知道,如果哪个家里的月嫂没换过三五个,都不算请过月嫂,就是同样的道理。再看咱们医院里的护工,几乎都是农民进城,没受过什么专业训练,你给他做了护理,一旦这个客户住院了,每天只是给他多少钱而已,并没有享受到所谓护理的服务。现在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需要一步一步走。

  李致鸿:马总其实一直强调信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未来做商业保险取信于客户,客户信任我们关键的点,未来看来,保险行业正在回归保障,去越来越多的服务民生,呵护我们美好的生活,但是要做的,要去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共同努力的地方。像爱心,中英这样的机构,需要探索一些自己比较独特的,比较有价值的模式。请刘总。

  刘云:我觉得产融结合其实关键在于产,而不是融,虽然我是金融机构,为什么这么说?对于眼下来说,回归我们的实体经济,跟我们今天相关的主题,产融结合,事实上就是产业的重要性体现在里面,包括养老,包括健康。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说我有那么多的地产商的朋友,他们不是做公益,没必要跟我做朋友,我们有什么?我们有资产。政府目前是不会理地产商的,政府要什么,政府要的是产业,为什么地产商要来找我们,因为我们是投资机构,我们投过很多企业,有更多的医疗资产,这些东西是政府要的,地产商想要去获得,这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目前整个产业最缺的是优质的标的,特别是一些医疗、养老相关的优质的标的,所以我前面是说,地产不是养老,真正能够踏下心来做养老服务的企业是很少的,包括我们延伸一下,在医疗行业里面也是一样的,真正有能力赚钱的这些机构,有能力以后去IPO的机构,也是稀缺的,不是缺标的,是缺真正优质的,可投资的,可带来价值的这些标的,是缺的,这是目前的现状。

  但是,这个事情怎么办,怎么做?其其实他是需要你非常专业的甄别这些标的,你有非常严格的一套筛选的标准。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是做投资机构的,我们只做医疗大健康这个产业投资,我们把医疗大健康行业分为六大板块,不仅是传统的药品、器械、服务,还有养老、美容、保健,后面三个板块都是万亿级别,新兴的,跟大健康相关的板块,所以这个构成了整个医疗大健康的整个的产业,这个产业太大,再细分。六个板块可以分为36个子行业,36个子行业我们再细分,可以分成180+细分领域,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去把这个医疗大健康分得这么细,我是想说,这个行业太大,大到不同的细分领域,他们彘肩斗没有规律可循,只有你分得足够细,你就可以找到这个细分行业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指导我们投资,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鉴别这些优质的标的。就是因为我们有了这套体系,我们才能够去甄别出比较优质的标的。过去一年,在我们整个投研体系里面,深入分析的标的614家,这就是我们的资产,我们要做的事情。所以说,其实对于产融结合来说,最关键的第一步,你要有甄别优质资产的能力。第二步,你要做增量,不要把一个地方的产业抛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这叫招商引资,是不对的,没有创造任何的价值,就好象金融在空转是一样的,还是回不到实体,你的资产也是需要做增量,怎么做增量?医疗大健康行业,海外很好,把海外的东西买过来,要有技巧,把海外的东西,更多的是把海外先进的产品,这种服务,这种理念移植到中国来落地,这叫做增量。

  所以我就讲两点,第一点要有甄别优质资产的能力,第二点,是要做增量。最后一个总结,得优质资产者,得天下。

  李致鸿:谢谢刘总,刘总对于优质资产的呼唤非常恳切和心切,当然我们产融的结合,包括金融,包括保险机构,也绝对不止是和地产这方面,还有很多服务机构。最后把时间交给钟总。

  钟鹏:刚才谈到的题目是产融结合国际上成功的案例,我认为朱教授的演讲非常精彩,他已经给我们列举了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美国的凯撒模式,德国、英国等模式。如果到现在,各家公司都在探索各种各样的模式,大家都在这个过程当中,还不敢说哪家已经成功,或者说做得怎么样,我今天聚焦谈一下凯撒模式。因为我们复星联合健康险成立的时候,是仔细研究过凯撒模式的,我和他们一起去研究。我们看凯撒模式的特点,他也是聚焦在美国特定的区域,我看了一下他的经营范围,美国的八个州,最大的一块业务,加州,要让客户购买凯撒的保险,前提条件是,你要提供可负担,可及的医疗服务。凯撒他在加州,他是密集的布点他的医院、诊所、检验机构,就让客户开车半个小时都可以接触到凯撒的医疗机构,这才会导致客户,并且他还有比较低的保险的费率,才会促使客户来购买凯撒的保险。

  进入到中国市场,虽然几家大公司都在提凯撒模式,我认为都还是在探索过程当中。谈到凯撒模式的中国化,我认为我们要聚焦在特定的一个领域,如果说你在全国都去布局这个医疗机构的话,没有哪家保险公司能做到,没有一家。但是你如果聚焦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区域,我认为还是有成功的机会的。像我刚才谈到的,我们复星的联合健康险,为什么这个模式能行得通,让客户愿意购买这个产品,因为和睦家医院,他就专做高净值客户人群,他刚刚开始,绝大部分是外籍客户,这几年外籍和中国籍客户各占一半,因为他专门针对高净值客户的人群,他初步在全国建立了20几家这样的医疗机构,可以说基本满足客户的医疗需求。因为中国的高端医疗险还主要是在一线城市销售,客户认为,能满足他需要的,他会购买这样的保险,这个模式能行得通。

  另外一个,除了在某个细分领域之外,就是聚焦这个区域。所以我看我们招商仁和的战略,就聚焦在珠三角,他准备是在珠三角做一些相对比较密集的,在医疗和养老方面的布局。我就依托珠三角这样一个大市场,来拓展他的保险业务。比如说,我拿在座的爱心人寿举例,爱心人寿总部在北京,我能否聚焦京津冀这样一个区域,在京津冀如果我们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密集的布点,我们的保险产品也能享受得出去。

  我最后讲一句,我始终认为我是做保险的,我经常和一些外部投资者沟通的时候,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无论是医疗还是养老机构都喜欢说保险给我提供支付,我说保险提供支付的前提是什么?保险是要卖得出去。所以对于保险公司来讲,他首先关心的就是,我这样一个保险产品,通过嫁接你的医疗养老的资源,客户能不能接受,他会不会掏钱购买这个保险,客户购买保险之后,我们的保险才会为他后面的医疗、养老服务,去买单,这是我们在考虑保险和医养结合方面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李致鸿:谢谢钟总非常精彩的分享,今天下午的这个时间,各位嘉宾呈现了非常高质量的思想的盛宴,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几位嘉宾。

  主持人:谢谢致鸿,谢谢台上各位嘉宾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圆桌对话。经过各位来宾认真、细致的讨论和分享之后,相信我们对于大健康生态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可以说,健康生态产业,我们的向前发展才刚刚起步,刚刚迈开步伐,未来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非常广阔的空间,非常多的发展机遇,期待着与在座各位同仁,我们一同来奋斗,一同来努力。

  到这里为止,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保险论坛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谢谢现场所有的朋友们,谢谢大家,谢谢各位来宾的精彩分享,谢谢各位观众现场倾听,祝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我们与大家相约来年再见,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陈鑫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19 上机数控 603185 --
  • 12-18 紫金银行 601860 3.14
  • 12-18 华林证券 002945 --
  • 12-13 青岛银行 002948 --
  • 12-12 利通电子 603629 19.29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