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假律师”真骗人,既要严防,更要严打,如此才能铲除其野蛮生长的土壤。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据媒体报道,近期网络上有一些“假律师”,故弄玄虚,号称没有打不赢的官司,以此套路打工者。他们善于钻法律的空子,再通过花言巧语,骗取不少有维权需求的中老年农民工向他们支付600-2000多元不等的“代理费”。当拿到“代理费”后,“假律师”即刻将对方拉黑。
数字化时代,网络咨询方便、快捷的特点受到不少人青睐。一些网络平台吸引了众多法律从业者入驻,为用户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鱼目混珠者,曲解法律条文,炫耀自己与执法机关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出种种伎俩忽悠打工者;公然盗用、冒用正规律师事务所的名义,伪造律师证、律师函……“假律师”的承诺很美丽,套路却很粗暴,不仅让部分中老年打工者没能及时得到合法有效的法律服务,还扰乱了司法秩序,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和法律权威。
事实上,“假律师”问题早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年5月,司法部发布《司法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机构专题调研》就提到,一些法律咨询服务机构存在虚假宣传、违规经营等问题,侵害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社会有关方面反映较多。自6月以来,全国多地陆续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类市场主体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为何“假律师”问题总是禁而不绝?一方面,受骗者大部分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打工者,不法分子利用其对律师事务所与法律咨询公司、法务公司等机构概念上的模糊认识,刻意回避自己“非律所”的身份,连哄带骗让其陷入套路。另一方面,网络诈骗立案金额的标准通常为3000元以上,而不法分子的行骗金额往往停留在“2800多元”,因数额较小、案情复杂、管辖争议、伪造证据及虚假陈述等,进而增加了维权和打假的难度。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假律师”收割中老年打工者绝不能放任不管。相关部门要强化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不妨汇总集中办案线索和证据,避免不法分子钻“3000元立案门槛”的空子,做到打早打小、露头就打,对伪造律师证和律师函、违规接受诉讼代理委托、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持续增强震慑效应。同时,要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给予中老年农民工这类特殊群体及时提供司法援助,降低其依法维权门槛,从源头防止“假律师”钻空子。
此外,去年发布的《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就已明确,“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进行严格核验。”平台作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履行好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身份审核认证环节的把关和技术投入,发现存在不法行为时,要第一时间处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斩断造假利益链。同时,个人在寻求法律服务时也要擦亮双眼,可通过中国法律服务网等官方网站核实对方身份真实性,谨防上当受骗。一言以蔽之,面对“假律师”真骗人,既要严防,更要严打,如此才能铲除其野蛮生长的土壤。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