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电力报
“油气企业依靠资金实力及技术能力突破新能源领域仍大有可为”
——专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孙仁金
在推进“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传统油气企业加快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十四五”规划启动以来,我国陆续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多项指导性文件,为油气产业转型指明方向。
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到来,如何抢抓机遇、“扬长避短”,谋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成为油气行业面临的新课题。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石油(北京)教授孙仁金。
中能传媒:如何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和生产用能替代,以增加油气商品供应,成为油气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破题”,行业内有哪些典型做法值得推广?
孙仁金: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其主要任务是以几大能源央企为核心,增强上游投资力度并提升投资效果,以实现更好的投资回报。其所制定的转型路径都是从清洁能源替代、战略接替到绿色转型“三步走”。一是开展生产自用能的清洁替代。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就近利用地热和光伏、风能电力或外购绿色电力等,以提高绿色转型效率。以新疆几个油田为例,通过充分利用属地风电及光伏能源,提高自用能的绿色比重。近海及滩涂油田通过利用海上光伏和近岸风电等,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战略布局CCS/CCUS项目,利用CCUS-EOR等技术进行节能改造,以获得低碳效益。三是快速推进新能源产能建设,强化氢能全产业链及储能能力建设,实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例如,可以借助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加热冷水产生蒸汽,这能够减少稠油热采过程中的燃料消耗与蒸汽用量,有效突破稠油油藏热采存在的燃料消耗高、环境不友好、成本高等难题,达到降低热采成本并大幅提高采收率的目标。通过“三步走”,最终将实现由“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与服务商的转型,整合风电、光伏、氢能等资源,构建综合能源服务平台,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进而迈向绿色能源供应的新阶段。
中能传媒:在低碳或“零碳”模式下进行高效生产,已成为各油气生产企业的共识。“零碳油田”对上游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孙仁金:要实现零碳油田持续运行是极其困难的。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即使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近零碳,但生产出来的油气在消费时仍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然而,追求油气生产的低碳过程或近零碳是可行的。
对于上游企业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推动生产用能结构的转型,由传统化石能源转向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此逐步达成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二是强化技术创新,积极应用“零碳油田”所需的新技术,在降低环境排放的同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三是承担环境责任、确保合规经营。“零碳油田”的建设,意味着上游企业必须承担起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通过建设零碳油田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零碳油田”要求企业制定涵盖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零碳、近零碳方案,通过节能、发展新能源、运用CCUS以及建设碳汇林等多条脱碳路径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共同推进。
中能传媒:据了解,一些油气田存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另新能源发电项目成本和实施难度有所增加。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孙仁金:当前,我国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正处于关键期,但油气田既有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与新型能源体系相适应,会影响新能源项目投资实施和油气田绿色转型。在这方面,亟待各方协同破局,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对此有五方面建议——
一是继续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和可承载负荷。积极发展分布式发电,遵循因地制宜、清洁高效、分散布局、就近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和综合利用资源服务油气生产;
二是加快建设新能源微电网,通过分布式能源技术接入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将太阳能光伏板、风力发电机和小型生物质能发电设备等装置分布在用户端附近,减少传统电网的长距离输电损耗,提高电力利用率,同时支持新能源发电优先就地就近消纳;
三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油气田开发成本。重点推进与油气产能建设项目配套的低成本太阳能光热利用、油气田储能技术、分布式微电网和综合能源智慧管控等领域;
四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应用,推动油气产业与人工智能、云计算、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油气田、油气管网、油气储备库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提升资源精准高效配置水平和行业整体能效;
五是构建多能互补供能系统。通过建成智慧电网,辅助以虚拟电厂融合光伏、微燃机、储能等形成多能互补供能系统,通过智能管控系统优化调度、协调控制整个区域内“源网荷储”,提高区域电网整体运行效率。
中能传媒:现阶段,油气企业在新能源协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孙仁金:就机遇来说,投资新能源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但是油气企业依靠资金实力及技术能力突破储能、绿氢、氨动力及醇基能源等新能源领域,仍大有可为。油气企业积累了雄厚的技术优势且具有央企品牌号召力以及较强的消费需求与消纳能力,在新能源领域仍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地热、储能及氢能等能源领域,通过竞争优势获取新能源全产业链的成本优势;油气企业可以利用其现有的产业优势,形成传统业务与新能源业务的协同效应,实现能源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保障能源安全的能力。
就挑战来说,一是新能源领域领军人才及尖端技术尚存在短板。二是风能、太阳能、氢能、储能等清洁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与开发能力尚待提高。三是如何把典型示范项目成果,通过市场驱动机制,实现大范围转化开展,尚有很大难度。四是如何在市场化条件下,成为具备竞争优势的多能综合供应商,也需在实践中不断思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