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新汴河地处安徽省宿州市,属淮河流域,是一条大型人工运河,新汴河在宿州市境内河道全长107.9公里,流域面积2493.3平方公里。
前世今生
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漕运汴河,沟通长江与黄河,奠定了唐宋时期500余年的大繁荣。汴河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是安徽省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1966年,为解决淮河流域水患,沿古汴河故道,数十万治河大军历经三冬四春,平地开挖一条大型人工运河——新汴河,截引濉河、沱河上游来水,自成水系,极大缓解了淮河流域豫东、皖北、苏北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防洪排涝问题。历经半世纪的运行,新汴河效能逐渐衰减,堤身蚀损、河道淤积,加之城市发展建设扩张与相应的保护机制不健全,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生态系统遭破坏、水域岸线被侵占、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逐步凸显,汛期水污染事件屡有发生,干流水质一度恶化至劣Ⅴ类,甚至发生鱼类死亡事件。
新汴河治理前
重拳治污
为了重新焕发新汴河的生机与活力,宿州市紧抓建机制、活水系、联防控、重监测、护生态的治水思路,开展了一系列修复治理措施,推进新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管理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
一是建章立制,健全机制体系。划定新汴河河道管理和保护范围,出台《宿州市新汴河(含新沱河)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新汴河“一河一策”“一断一策”等文件。增设村级河长,将河长制组织体系延伸至农村沟、渠、塘、堰等小微水体。流域建立以县区横向补偿为主、市级纵向补偿为辅的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设置了陆湾渡口、唐河地下涵上、团结闸3个生态补偿断面。宿州市跨省推动建立新汴河上下游市、县二级联防联控机制,与上游安徽省淮北市、下游江苏省宿迁市共开展联合检查监测30余次。
二是多方协同,强化水陆统筹治理。2012年起,宿州市紧抓“六个治理”,累计投入近30亿元对新汴河流域开展综合整治,实施渔民上岸,开展河岸清障,共清除各类船只100多艘,渔网48万平方米,竹竿、木棒8万余株,违建1.1万平方米,清理水面约400亩,并对围坝滩涂进行填平整治,恢复滩涂500余亩,常态化开展“清四乱”。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治水思路,在关键节点处修建地下涵,避免新汴河水质受汇流影响。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建成标准化秸秆回收中心36个,完成产业化利用120.3万吨。新汴河干流建有3个市级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其中1个为全省首个超级水质自动站,结合视频监控、水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实时掌握水环境状况。
三是优化调控,保障水资源供需平衡。为确保新汴河生态流量稳定达标,出台《新汴河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方案》,实施水系调配工程,通过四铺闸、濉河引河闸、宿州闸及宿州翻水站联合调控,使新汴河与沱河、濉河水系相通,水量互补。新汴河作为淮水北调、引江济淮二期工程重要输水通道,自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了4次调水工作,共计调水3000余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新汴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情况。
四是全面推进,保护修复水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在新汴河建设30公里生态护岸、104个生态岛、485亩滩涂湿地。河道城区景观段栽植苗木一百多万株,绿化率达96%。“十三五”以来,每年7—8月在新汴河城区段、泗县段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截至2022年已累计投放鲢、鳙、草鱼等鱼苗1000多万尾。2023年,完成新汴河丰、平、枯三个水期水生态调查。
焕发新姿
经过治理,新汴河团结闸国考断面连续6年稳定达到Ⅲ类,较上游城市来水提升一个水质类别。2023年,新汴河团结闸累计下泄生态水量约4.01亿立方米,远超年度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白天鹅、大雁、白鹭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此,“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更是频频现身。新汴河景区先后获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国庆假期,新汴河景区接待游客14.7万人次,同比增长250%。
“千年宿州,胜境汴河。”宿州市新汴河治理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将治水安邦与以水悦民相结合,通过保障水资源、治理水污染、恢复水生态,实现区域与水为友,民众畔水而游,城市同水而兴。
新汴河治理后
作者系安徽省宿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