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内容提要
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支撑,更是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着力点。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协同创新核心引领、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方式集约高效、增长动能强劲有力四个基本特征。区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化产业集群为空间支撑,以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关键抓手,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为重要落脚点,最终实现区域内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在此背景下,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支撑,更是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着力点。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为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智慧成果。首先,从整体层面探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其次,从关键领域、重点行业、赋能方式三个方面对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北京、天津、河北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
报告指出,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协同创新核心引领、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方式集约高效、增长动能强劲有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化产业集群为空间支撑,以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关键抓手,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为重要落脚点,最终实现区域内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体现在动力、结构、空间、效能四个层面。从动力层面来看,以北京为引领推动协同创新以实现科技创新,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助力制度创新;从结构层面来看,借势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天津、河北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空间层面来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与产业走廊建设,优化京津冀产业空间布局;从效能层面来看,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北京科技创新成果在天津、河北落地转化与规模化生产,从整体上提升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效能。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是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重要契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化发展。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天津、河北科技创新优势力量,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区域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缩小区域内创新实力落差,为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强化协同创新,推动京津冀创新链高质量发展。
积极探索灵活的创新要素共享模式,推动创新资源共建共享;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共性需求,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产学研创新实体,对重大装备以及关键零部件采取联合攻关、共同研发等模式,以提高区域自给率。
三是打造数字化线上服务平台,支持创新资源在线匹配、产业链虚拟整合,赋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四是鼓励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鼓励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及产业化基地,加大对重大产业科技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其产业化,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
五是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协作水平。加快“中关村”等优势科技园区面向京津冀布局,打造更多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和管理,推进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京津合作示范区等建设,支持北京创新成果到津冀落地转化,大幅提高津冀产业竞争力。
借鉴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经验,探索京津冀“产创飞地”发展路径
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创新岛、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等成功建设和运行经验,布局“研发在京,产业在津冀”的双向飞地。
一方面,北京要依靠津冀既有的产业基础,在环京地区建设产业飞地。北京要做好前期考察工作,梳理自身亟需发展空间且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初步形成飞地产业调整目录;由地方政府牵头,挖掘拥有充裕土地指标、成熟载体资源、社会保障事务运营能力成熟的环京县城,科学判断通过双方优势互补性的要素投入能够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将其与目录对比,与“飞出地”政府围绕二者交集产业和领域协商建设产业飞地试点。
另一方面,天津、河北要依靠北京的招商环境和创新要素优势,在北京建设反向飞地。天津、河北通过租赁北京存量楼宇,有选择性地引入具有内生增长动能的、与自身产业具有强关联性的创新企业,吸纳先进技术并壮大自身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的局部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增长极效应,从而形成对本地化、特色化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同时,可以建立技术创新研发中心,以产业链契合为切入点,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利用北京人才、技术、共享科研设备等创新资源,加强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条。
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政策体系,促进京津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跨区域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通过制定制造业技术转移相关法规、设立技术转移专项基金、明确收益分配原则,建立制造业技术转移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收益共享机制,促进跨区域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二是建立创新扩散支持体系,增强北京创新扩散能力和天津、河北承接能力。北京应把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机遇,完善创新扩散服务支持体系,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高端制造业高地和科技创新辐射源头,将“中关村”等优势科技园区面向京津冀布局,在区域内移植其制造业创新模式以及成果,促进辐射客体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带动和引领天津、河北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复杂度和高附加值转变。天津、河北应借助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契机,主动增强与北京的产业联系,积极培育壮大与北京创新优势关联度较高的产业(比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提升承接北京制造业创新要素的能力,促进创新研发资源转化为制造业发展优势,通过缩小与北京的技术势差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内制造业创新合作。建立制造业科技项目库、成果库、人才库等信息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加大对京津冀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研究的支持力度,定期举办三地制造业创新中心交流会,加快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资源共享平台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围绕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通过高精尖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促进制造业高端转型升级。
优化区域内服务业发展环境,协同联动提升产业融合效率
一是优化区域服务业营商环境,促进服务业发展资源均等化。京津冀三地应联合出台有关优化京津冀服务业投融资环境的政策性文件,从加强产权保护、放宽准入门槛、促进公平竞争、健全信用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便捷政务服务等方面优化区域服务业发展环境,注重京津冀服务业发展环境协同优化,提高区域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服务业朝高端化和品质化方向发展。
二是加快服务业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构建,推进信息、技术共享和资源整合。京津冀应在天津中央商务区、天津金融街等10家已被纳入《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2023年版)服务业平台的基础上,强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优势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创建“京津冀服务业创新发展联盟”,为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等在内的产学研用主体提供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专利申请、对接融合等服务,为实现以技术创新和人才集聚引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加快推动津冀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共促区域数字产业协同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天津、河北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北京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汇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科技创新资源,其数字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处于京津冀核心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天津、河北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一方面,北京应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估制度体系和转化机制,缓解创新成果大部分“蛙跳式”转移至南方的问题,促进创新成果在天津、河北就近转化,搭建数字经济创新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提升其对天津、河北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支撑力,助力天津、河北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加快数字经济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持续加大北京科技创新平台对天津、河北的开放共用共享力度,不断促进京津冀关键科技项目、成果、人才、专家等数据库的共建共享,推动北京数字经济企业和相关人才与天津、河北开展交流合作,为天津、河北数字产业发展“输血”。此外,天津、河北也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重培育发展北京创新成果较为集中和领先的数字产业。同时,强化社会保险、教育、医疗、住房等软环境支撑,吸引并留住数字技术方面的人才,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
二是发挥京津冀三地各自比较优势,共促区域数字产业协同发展。北京应依托“两区”建设,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持续提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级,推动建立供需高效匹配的多层次数据交易市场,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打造成为国内外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天津应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功能定位,以高端、绿色、智能制造为引领方向,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同时,依托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天津智港”,进一步推动港口经济能级跃升,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第2个数字经济核心城市。河北应依托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速数字经济创新资源向雄安新区集聚,以此带动河北数字经济发展。此外,河北还应加快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筑牢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根基,并主动对接北京、天津,加快北京、天津数字经济创新成果在河北落地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提质焕新,助力京津冀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加强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动机制建设
一是设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先行示范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先行示范区是实现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实现“一地创新、三地互认”的“试验田”,也是深度推进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的动力源。建议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周边建立面积为9.9平方公里的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先行示范区,按照辐射赋能的思路,实施“要素资源汇聚、创新平台建设、城市应用示范”三大工程,优化配置人才、金融、基础设施三大要素,该区域重点承载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高端服务功能和重要的政务保障功能,高端服务功能区内重点形成高端金融业集聚功能分区、高端数字化服务贸易片区、高端物流枢纽服务业集聚片区,政务保障功能区内形成商务、海关、税务、交通、金融监管、会计审计、法律仲裁、人力社保等集成式政务服务办公区。至于先行示范区的运营模式,可以考虑政企分离原则,采用“自贸试验区办公室+公司”模式,即设立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办公室与专业运营公司共同承担管理运营工作。要明确办公室与企业的权责划分,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京津冀三地上级管理部门办理相关审批及服务流程等工作,运营公司负责园区的开发事项。借鉴上海临港新片区以及洋山港特殊综合保税区模式,可以依托自贸试验区办公室建设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按年度公示企业信用、重大事件、年报披露等信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可溯。先行示范区要更高效地为跨区域联动提供新方案,要基于制度创新这一内核,从内容层面和方向层面发力。内容层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培育新兴业态,破除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市场准入壁垒等科创障碍,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方向层面对内要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对外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充分把握国际经贸规则新趋势、新动向,聚焦贸易投资、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环境等议题,在先行示范区内先行先试。
二是探索推动“一地创新、三地互认”新机制。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合管委会以及三地自贸试验区应联合向国务院申请将制度创新在三地的复制推广由批复制改为备案制,在具体的申请过程中,可以利用“三步法”逐步推进,最终完成所有领域制度创新“一地创新、三地互认”的实践。第一步,申请某一项制度创新“三地互认”先行先试,比如天津“数字人民币+贷款发放+保理业务”供应链金融场景为多家中小微供应商缓解现金流紧张的燃眉之急,助力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开展;第二步,优先推动金融开放、知识产权、数字资产、“互联网+”零售等重点领域实现制度创新“三地互认”;第三步,完成所有领域制度创新“一地创新、三地互认”,即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一地在新领域有不同的突破,仅需备案就可在三地统一实施。此外,在推进过程中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在互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自贸试验区办公室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将互认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总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三地互认”落地。
三是完善“同事同标”机制并赋予自主创新权利。要提高制定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的效率。自贸试验区可在政府制定的大框架下,细化分解各类型行政事项并在其中选取异地办理频次高、办件量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事项,确定重点事项名单,在三地自贸试验区共同商议下将重点事项的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办理时限、发证方式、收费标准等内容统一标准,推进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的统一。要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升级。一方面,三地可联合设立线下窗口和线上平台,用户可凭身份证号或营业执照标识实现线上线下业务互查,打通三地用户体系,提高行政事务办事效率,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自主终端可直接在企业运行并办理跨区域事项,实现行政事务“最多跑一次”;另一方面,在政务服务“同事同标”网上办理平台将不同的行政事项按办理部门分类并增加查找功能,确保用户可根据需求快速定位。要给予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自主创新权。三地协同管理机构需关注如何平衡政府提供一致的服务标准与允许企业根据其需求自主选择办事地点的权利,制定合理的费用补偿机制以确保代办服务的质量。通过给予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自主创新权,在确保企业拥有自主选择权的同时,还可激励三地自贸试验区“趋优竞争”,达到不断优化相关政务服务的效果。
保持制造业适度规模,积极推动制造业朝高端化方向发展
北京要保持制造业的适度规模,主动避免产业空心化,提高“北京智造”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北京制造业内部结构呈现一般制造业或高耗能行业逐步退出和“高精尖”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的演变特征。
一方面,制造业需要增量发展。北京应保持第二产业占比的合适规模,特别是制造业的合适规模。优化产业禁限目录,产业禁限目录应基于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技术水平进行评估,避免简单地“一刀切”。
另一方面,制造业要朝高端化方向发展。北京应立足自身的研发与人才优势,紧紧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把握其研发以及应用的高端环节,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打造智能装备核心产品。在京津冀层面,应根据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链协作关系的完整性。发挥北京“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天津、河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构建创新联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加快推动“三新”工作,塑造天津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带动力。高标准打造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强国家科研力量、顶级研究型大学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的科研合作,构建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和创新资源服务共享平台;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链长企业和大型企业引导链上的其他企业聚焦产业链中的短板和有潜力的新兴领域,共同参与创新工作,打造优势互补、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引育创新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创新,培育更多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着重引进关键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强化引才配套政策落实。
二是有效激发产业焕新驱动力。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实做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筑牢制造业发展根基,突破一批基础组件、工业软件、工艺和材料以强化基础支撑,同时在高端工业母机等关键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以加强高端引领;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鼓励当前行业的龙头企业探索和投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以发挥其“头雁效应”;推动现代服务业持续壮大,支持线上消费场景实验场建设,结合天津市城市特色和精神气质、历史传统和红色文化以及潮流趋势和热点风向策划线下促消费活动,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三是持续释放城市更新生产力。推进城市更新与产业导入,发挥比较优势,借助城市更新项目推动主导产业更新和集聚,充分考虑导入产业的市场前景,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设计,避免滋生地方政府增量债务风险;推动城市更新与城市文脉水乳交融,对于可开发利用的历史风貌建筑,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提升建筑及配套设施品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握青年人消费需求,形成有辨识度和差异化的文商旅融合发展项目,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多出文化精品爆款,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以新质生产力要素赋能传统产业,促进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主动吸收北京、天津企业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优势领域产生的技术和知识溢出,促进河北传统产业企业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新产品研发和生产流程改进速度,加强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实现产品升级改造、技术迭代更新。同时,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延伸产业链,实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双重创新,推动河北省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等高端方向转型升级。
二是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北京、天津科技研发潜力和利用优质创新资源。鼓励河北高校、企业等创新组织与北京、天津主动对接,强化协同创新,加速形成区域产学研创新生态,总结出传统产业亟待解决的技术改造难题,利用北京、天津重点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优势,委托其攻克技术难关,贯彻应用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
三是搭建京津冀区域专业化科技成果供需库。运用大数据平台及时公布区域内科技成果供需信息,方便北京、天津的研发机构根据河北省传统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工作,推动北京、天津的科技成果在河北省高效孵化转化,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本文图片来源:新华社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