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营经济第一城”何以养成

深圳——“民营经济第一城”何以养成
2023年11月25日 00:35 媒体滚动

  证券时报记者 周春媚 卓泳

  生于1990年的张峻彬,时常还会想起小时候去深圳华强北赛格广场买电子元器件的时光。他在深圳长大,从小热衷鼓捣机器人,总能在华强北“淘”到需要的零件。那时,赛格广场有很多小摊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是一个创业的集市”,奋斗的氛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一颗创业的种子,在少年的心中埋下,并结出了硕果。长大后,张峻彬创立了云鲸智能创新(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鲸智能”),主要做家庭扫拖地机器人。事实上,当小张峻彬流连于华强北时,一家名叫腾讯的公司正在赛格科技园里孵化。这家公司后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互联网和高新科技的一张名片,是深圳最为知名的民营企业之一。

  深圳被誉为“民营经济第一城”,与其他城市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民营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实力强。一方面,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前十名有4家来自深圳;另一方面,深圳的商事主体已突破400万户,创业密度居于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每5个人中就有1个“老板”。

  不仅拥有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批家喻户晓的世界级巨头,还有千千万万如云鲸智能般蓬勃生长的中小企业。是什么样的制度机制、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让深圳得以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民营经济繁荣生态?证券时报记者近日深度走访政府部门、民营企业、金融机构、专家学者,探寻这片民营经济热土背后的发展密码。

  改革开放孕育独特创新风气

  22年前,吴宪拿着两万块钱,来到深圳创办公司。她表示,年轻时的自己“不太安分”,总希望到一个没有太多约束的地方“做点事”,深圳在她看来就是最好的地方——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经过多年打拼,如今她所创办的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在2017年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新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

  “深圳的创新风气与创业气质,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伴随改革开放政策诞生,如同一张崭新的白纸,能包容来自天南海北的创业者,敢于尝试和挑战,不恐惧失败和失去。

  “大家常常说‘来了就是深圳人’,但我更喜欢深圳的另一句话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表示,华大集团在全球30多个国家、全国的每个省会城市都有分支,但在他的观察中,能像深圳这样明确提出“宽容失败”的并不多见,“敢为天下先”是深圳独特的基因。

  正因如此,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大力支持前沿技术与新兴产业发展。例如,当前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逐的“必争之地”,深圳在今年5月就率先发布了《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各领域高水平应用。

  作为一家人工智能音频企业,北科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科瑞声”)深感“在深圳创业非常幸运”。其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深圳在加快开放场景和先行先试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很多具体的支持政策,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创新,使公司产品扩展了很多行业应用。“例如,福田区政府在数字化转型中就应用了我们的智能语音产品。”北科瑞声相关负责人说。

  企业敢于创新,政府鼓励创新,民营企业在这片创新乐土上蓬勃生长。根据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最新数据,深圳的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达734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822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7家。深圳已形成具有“6个90%”鲜明特征的创新体系,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有为政府培育

  优质营商土壤

  “深圳为民营企业做了很多雪中送炭的事。”谈起十多年前那次艰难却影响深远的技术攻关,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贝特瑞”)相关负责人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贝特瑞正采取有别于国外的技术路线研发硅基负极材料,可在研发的关键时刻,公司却面临资金难题。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深圳市发改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及时向公司资助了1000余万元。经过几年不懈研发,贝特瑞于2013年率先实现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大幅提高了电池续航时间,目前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北科瑞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次政府部门到公司调研或考察指导时,都会充分为企业考虑,在协商时间时反复强调要在不影响公司经营的时间前去访问。“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尊重,这种支持是潜移默化的。”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这是深圳民营经济发达的关键所在。在去年年底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深圳连续第三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这一成绩,源于深圳自2018年起就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重点抓,持之以恒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业经济“30条”、接续稳发展“20条”、纾困解难“30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经济稳增长“30条”……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减负超过15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过750万家次。

  政策支持加力,企业创新更有底气。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告诉记者,公司近年来获得深圳近两万平方米的政府优惠性产业政策办公用房和数千万元的资金扶持、税收优惠。“这些扶持政策的及时‘供氧’,让我们这样的科创企业得以专注产品研发,不断巩固技术‘护城河’。” 张峻彬说。

  “我们持续组织开展帮企业找市场、找资金、跑手续等7个专项行动,为企业链接市场、资源、政策、服务,解决诉求1.9万件。”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深圳全力建设“深i企”一站式市场主体培育和服务平台,平台累计注册个人用户292万人、商事主体用户272万家,上线政策、政务、诉求、金融等八大板块以及企业码1个功能载体,发布各级涉企政策1.4万条、资金扶持事项超过3500个。

  产业集群

  汇聚各类发展要素

  旭宇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旭宇光电”)是一家扎根深圳12年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从事半导体功能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服务。“我们对深圳及周边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感受非常明显。”旭宇光电董事、研发总监陈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所从事的发光器件生产制造,该产业链上下游集中在华南、华东地区,公司需要什么东西,周边的供应商很快就能响应,客户也比较集中,沟通起来非常方便。

  不仅如此,得益于深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旭宇光电正在拓展新业务——集成电路封测。陈磊告诉记者,公司从2020年开始投入,现在已经开始批量出货。“这个项目在深圳一年之内就落地了,在其他地方是难以想象的,这就是产业链上下游集聚的最大优势。”陈磊表示。

  链主领头,产业集聚,汇集要素,培育生态,深圳走出了一条以产业集群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2022年6月,深圳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细分领域和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引领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群是深圳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集群内,大型链主企业给产业链各段的企业提供新产品验证的机会。中小企业则作为供应链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共同形成链主企业的发展土壤。二者相互哺育、共生共荣。”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钟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企业并不孤单,我们是在产业链上共同作战。”贝特瑞介绍,作为锂电子材料领域的企业,贝特瑞所在的光明区聚集了好几家全球领先的龙头企业,彼此之间交流频繁、合作紧密。龚晓峰认为,深圳产业集群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生产要素上高度融合。一方面,零部件上下游可配套,可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有序分工协作;另一方面,集群企业得以共享土地、人才等发展要素。

  南山区智能终端芯片设计产业、宝安区锂电池设备制造产业、龙岗区高端智能车载设备产业、龙华区新型显示器件产业……一个个居于前沿、面向未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业集群在深圳落地开花,结出丰硕果实。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0393.67亿元,同比增长8.3%,占GDP比重提升至42.5%,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越来越强劲的新引擎。

  金融化身“及时雨”

  呵护企业成长

  对于广大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来说,资金时常是成长道路上会遇到的“坎”,跨过去了,公司便能加速腾飞,跨不过去,便徒留“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慨叹。

  在资金问题上,贝特瑞无疑是幸运的。“我们曾接受过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深高新投”)100万元的‘滴水之恩’,如果没有这100万元,很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贝特瑞。”贝特瑞相关负责人介绍,创业早期,公司曾面临资金困境,所幸深圳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发现,并将贝特瑞的创业项目推荐给了深高新投。深高新投为公司注入了关键的100万元,犹如从天而降的及时雨,呵护贝特瑞这棵小幼苗成长为今天的“小巨人”。

  深高新投是深圳金融机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据介绍,深高新投充分发挥“债权+股权”优势,重点布局深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策略,目前已投资民营企业4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100余家,总体投资金额达60多亿元。从华为、比亚迪、大族激光,到海能达、欧菲科技,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其精准滴灌下孵化和壮大,许多已成功上市。

  除了创投行业直接融资,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间接融资,在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缪氏川菜是一家扎根深圳多年的老牌川菜馆,其创始人缪良告诉记者,去年疫情期间公司现金流非常紧张,“房租、职工工资、供应商的贷款等等,像巨石一样压在身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缪良回忆。幸运的是,他通过微众银行申请到了“微业贷”,资金及时到位,而且还享受到了免息券等优惠,顺利度过了这段“最难的时光”。

  缪良所说的微业贷,是微众银行推出的一款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据微众银行介绍,该产品无须抵押担保、无须线下开户、无须提供纸质资料,旨在降低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门槛,打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已有包括建设银行、微众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6家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破千亿。截至9月末,深圳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2.9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个百分点。金融活水向民营企业倾斜,精准滴灌,助力“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茁壮生长。

  以深度创新

  破除“技术陷阱”

  无论是企业数量、创业密度,还是科技创新成果、领军企业数量,深圳民营经济的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然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竞争与科技竞逐日趋激烈,深圳民营企业要继续做大做强,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龚晓峰表示,市场驱动、需求导向,这是深圳民营企业的突出特点。过去,深圳许多成功的技术公司往往是先做出一个市场需要的产品,抢占市场,获取利润,再通过技术改进,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与品质。多年前,深圳摆脱“山寨之城”的标签,向“深圳制造”“深圳创造”转型,走的便是这样一个路径。但由于过去重成果应用,轻前端研发,深圳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方面基础还比较薄弱,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不足,尖端人才也尚有缺口。

  “深圳民营企业善于做市场,习惯在国际创新体系中吸收养分,存在部分依赖国际供应链与产业链的情况,不利于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容易陷入发达国家的‘技术陷阱’。”曹钟雄表示,要破除这一陷阱,需要深度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的创新共同体。

  事实上,构建产学研创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深圳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行动。一方面,积极布局和发展“20+8”重点产业集群,尤其是合成生物、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富有前瞻性的未来产业,凸显了深圳攻克前沿科学,抢占创新制高点的决心。另一方面,努力优化合作模式,搭建创新平台,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

  例如,光明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合作共建的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 “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同在一栋大楼,楼上做科学研究,楼下孵化企业,一次串门、一场偶遇,都可能促成一次转化、一桩合作,实现产学研无缝链接。最近,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成立,将集医学综合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于一体,鼓励源头创新,聚焦前沿与应用,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随着一个个创新共同体的落地,深圳正在加速成为前沿科学与尖端技术的新高地,吸引更多顶尖人才来这里筑梦、逐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夯实更坚固的创新根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倩

深圳市 创业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4 丰茂股份 301459 --
  • 12-04 索宝蛋白 603231 --
  • 11-30 永达股份 001239 --
  • 11-29 中远通 301516 --
  • 11-27 艾森股份 688720 28.0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