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红星新闻网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姜振宇
21世纪是一个在过去两百年间被反复书写、反复描摹的“未来”。这种想象未来的文化过程,始于全球各地现代化的起点,而在“未来已来”的今天,人类正在呼唤新的文化繁荣。当下在成都召开的世界科幻大会,正是一个突破瓶颈、创新文化的标志性“奇点”。
怀揣兼收并蓄的文化胸襟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始于鲁迅和梁启超,经由童恩正、郑文光、叶永烈抵达刘慈欣、韩松等的中国科幻,正在形成越来越坚实的全新文化风格。中国科幻一方面深深地扎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另一方面又从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全世界的故事与想象中汲取资源。
那么,为什么是成都?在中国科幻的百年发展历史上,成都要迟至80年代初期,才成为科幻文化汇聚的中心之一。为什么到了今天,成都作为中国“科幻之都”,或者说中国科幻文化高地的定位,却日渐夯实?
从成都以及成渝、川渝的文化基因来看,它最重要的特征,是一开始就处在一系列的“边缘”,即它是一系列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的第一线。于是“边缘”实际上近乎“前沿”——这是让科幻文化枝繁叶茂的宏大根系。本地的巴蜀文化,周边的藏区文化、中原文化,乃至西南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多民族文化和民间信仰……在杂居交融的生活现场,文化之间的差别通过沟通、理解最终共存于同一时空当中,这就给文化流变、创新和演化,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当人类开始迈进现代世界之后,“别处”“别样”的幻想,在此通行无碍。
让科幻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这些对世界的想象图景在成都汇聚之后,迅速地融入成都的“日常”——与其说成都生活是“市井”的,倒不如认为,它总是能够将时间与空间上的别处、他者,迅速地纳入到每个人的体验和想象当中,并且将之视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科幻正在与两千年前的武侯祠、四百年前的豆瓣酱、八十年代的火锅和熊猫符号一样,成为成都的文化“日常”——你能在学校、企业、政府的各个角落,找到科幻的身影。
2023年成都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科幻季活动中,孩子们沉浸式体验科幻魅力 图源:2023年成都科幻大会组委会
成都文化的热络,似乎不会把科幻定义成“别人的事情”:只要它发生在身边,成都人的好奇心就会在心理坐标中给它留好位置。就这样,科幻成了“我身边的日常”,就像菁蓉湖畔的科幻馆,正在成为新的文化地标。
当然,更重要的功劳,仍然要归结到具体的科幻文化载体身上:科幻迷们围绕在成都科幻世界、八光分、赛凡,银河奖、星云奖、未来科幻大师奖,以及各个高校、中学里的科幻协会周围,努力作出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们是理性的读者,即便有着阅读口味的偏好,也总是对着整个人类的科幻史开放;他们总是深深地介入到人类的现代化历程当中,对前沿科技有着关乎自身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乐于热忱地、脚踏实地地迈向通往星空之路——科幻给这些个体带来了超越地球表面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同,而他们也让处于“边缘”的科幻进入本地的“日常”当中,成都文化也因此彰显了面向未来的可能。
以平视姿态建构未来科幻
在成都召开世界科幻大会,也许还标志着另一种关于未来文化的平视心态。
当2015年刘慈欣在世界科幻大会上获得雨果奖时,我们认为这次事件的重要性在于,刘慈欣是“在美国人的地盘上按照美国人的规则获得了美国人的奖项”,尽管它号称“世界”。当时我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人类的现代文化可以不止一种,人类的未来可能也不止一种,就像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也已然不止一种。
如今,当世界科幻的舞台抵达中国,我们开始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去想象、探索,并终于建构起“我们的未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