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偏差到自我洞察

  彭凯平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从认知偏差到自我洞察》 大卫·邓宁 著 刘嘉欢 译 中译出版社

  2021年,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各学科最多被引用的前2%科学家名单,心理学领域就有本书作者大卫·邓宁的名字。邓宁现在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认知与决策。在1999年一篇共同发表的文章中,邓宁与贾斯汀·克鲁格共同提出了“邓宁-克鲁格效应”。该效应关注的是人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结论是:在某项任务中表现差劲的参与者更倾向于过高评估自己的表现——通俗地说就是“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邓宁后来为了更全面地总结和介绍与自我认知相关的研究成果,出版了《Self-Insight:Roadblocks and Detours on the Pathto Knowing Thyself》一书,也就是我非常想推荐给大家的这本书。本书主要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品性这两个方面的评价为何往往会偏离客观事实?先看个人能力方面。邓宁认为,在许多领域,能力不足者在评价自己的个人能力时面临着认知与元认知的双重困境: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同时也是评价自己的表现所需的技能。以写一篇优秀的论文为例。要写一篇优秀的论文,你需要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述观点,如何构建有逻辑的论证,如何谋篇布局,等等;但是,这些知识同时也是评价一篇论文是否优秀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在认知层面不知道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那么他在元认知层面也不知道自己的论文是否优秀。因此,对能力不足者而言,他在自己能力不足的领域就面临着这种双重困境。

  不仅如此,邓宁通过对人们自我评价过程的研究揭示,人们的元认知过程是不完善的:当人们有明确的理由支持其判断时,当人们能流利地给出答案时,当人们事先认为自己擅长相关领域时,他们会对自己当下的表现尤为自信。

  不少读者可能会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经验的增加,人们的自我洞察力会进一步提升,但邓宁给我们分享的研究结论有点让人沮丧,他说:“人们可以积累大量的经验,但由于诸多原因,他们通过这些经验只能获得少许自相矛盾的自我洞察。”

  再看个人品性方面。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独特性,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这通常与相关品质的可控性、可观察性和不明确性有关。

  先说可控性,对那些认为自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掌控品质或结果的人们来说,他们更有可能认为自己优于其他人。例如,心理学家N·D·温斯坦教授的研究表明——人们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有可能避免离婚、在第一份工作中被解雇等情况。

  这是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掌控事情的发展方向,而不相信别人能付出同样的努力。

  再说可观察性。个人的特质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种,外在特质包括肤色、高矮等,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可观察的;但人们更本质的特质是内在的,它们大多是只有我们自己能“观察”到的态度和想法,如不安、自我质疑、认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等。正因为这些特质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而且人们无法观察到其他人的内在特质,所以,人们倾向过于肯定自己的独特性。

  最后是不明确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明确的信息,比如,有人在工作中被领导评价“很不错”,那么该评价既可以被理解为“非常优秀”,也可以被理解为“不错,但还算不上优秀”。邓宁所引用的实验表明,对于这类信息,人们倾向于做出自利性的解释,认为“很不错”的意思是“非常优秀”。

  本书不仅分享了能力不足者在以上两个方面容易高估自己的实际表现,而且表明,能力杰出者在自我评价时同样面临着难题: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可能为他人所掌握,因而会低估自己的实际表现。这真是个有趣的结论!

  如此看来,自我评价真是“难于上青天”,不仅能力不足者无法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连能力杰出者也无法准确地评价自己!难道真如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唯一真正的智慧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当然,事情并没有那么悲观与不可救药。邓宁在分析人们错误自我评估的倾向和原因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避免这些自我评估时的认知偏差,如“个人之外”“改变元认知技能”“克服可控性偏见”等。这些内容在本书中都通过独立的章节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这些方法,人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更为准确的自我洞察。

  除了上面这些颇具洞见和启发性的分析,作者还讨论了很多有意思的概念和效应。比如,借用医学领域的“病觉缺失”概念,来类比人们在认知和心理领域无法认识到自己缺陷的现象;用来解释听起来似乎有道理的“读心术”和“占星术”的“巴纳姆效应”等等。

  总之,阅读本书让我们兴致盎然。我们不仅可以在认知方面认识到自我评估时经常遇到的陷阱,了解形成陷阱的原因,掌握破解陷阱的方法,形成准确的自我洞察;而且,基于准确的自我洞察,我们可以制订更符合实际的人生规划,做出更可行的决策,过上“自知者明”的生活。

  邓宁教授也是我个人的好朋友。1997年,我从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毕业寻找教授职位的时候,第一个给我工作机会的就是邓宁教授当时任教的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他还亲自赶到机场去接我。初春的季节,大学所在的小城伊萨卡还有些寒意,但在暮色的辉映下,大学校园里古典的希腊式建筑,反射出的金色的光芒,让人感到全身的温暖。当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诗《伊萨卡》:“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希望邓宁教授的这本书也成为你的一个好朋友,温暖你的人生与你的心灵。也祝福所有的朋友,在探索自我和真理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充满惊喜,收获幸福!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09 浙江国祥 603361 --
  • 09-27 润本股份 603193 --
  • 09-27 陕西华达 301517 --
  • 09-22 中集环科 301559 24.22
  • 09-21 浩辰软件 688657 103.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