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西盟:阿佤山上的山河盟誓
■郑蜀炎
出征。
一切景语皆情语。言及千里万里之外的边塞要隘,人们常常会想起这样两个词:山美水美、山高路远。
边关意味着遥远,但遥远从来不等于蛮荒。阔野深谷间,即便是峭壁断崖,也逶迤着野性的姹紫一片;即便万重烟水,也挥洒着苍茫的笔墨澜翻。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恰恰就因为这山美水美、山高路远的独特赋形,才使得边关拥有了超越一般审美品位和美学容量的景观,用更为广阔的视野讲述着山河文化的流动性与坚固性。
野花红紫多斓斑,唯有寒梅旧所识。地处西南边陲阿佤山腹地的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便是这样一枝岩间寒梅、一篇山水文章。
南部战区陆军某连官兵走在边防巡逻路上。
在点位观察情况。
云雾缭绕的南陲深山。
远古的回声
你可能没有到过西盟,但你一定听过那首诞生在西盟的著名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其旋律之所以如此优美,是因为身为“歌唱的民族”,西盟佤族的历史是那么厚重漫长。
按标准的解释,西盟得名是因其所处之山脉蕴藏金矿。佤语:西即金;盟则是地方。
但我更喜欢诗人的诗意之解:在大西南的西端,阿佤山传来同胞们对祖国的盟誓……
佤族之佤,在佤语里意为“住在大山里的人”。人们喜欢把西盟和阿佤山称为秘境般的土地。借专家之语,这里是一个古老沧桑的符号。但是,它古老却并不遥远,沧桑而如此清晰——因为它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祖国山河版图,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同根共源。
不是诗化形容也不是修饰辞令,“自古以来”可谓古矣——周、秦年代的文献中就可辨寻其影踪;《山海经》里亦有这个民族的描写;明朝初建,朱元璋颁发敕令:“令天下州郡绘上山川险易图。”而后绘制的山川舆图中,就有阿佤山……
佤族先民在历史上曾有过“望”人之称。望者,眺望中原也。在阿佤山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公元225年前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南征,构成了一段非虚构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记忆。
当时,诸葛亮兵屯“南中”(佤族居住地就属此域)。大约9个多月时间里,诸葛亮以对少数民族的“和抚”政策,以及通过推行内地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边疆经济的种种做法,使之形象得以赋魅,佤族先民尊称其为“诸葛阿公”。
“没有文字,我们记得住祖先走过的路;没有书本,我们说得出祖先说过的理。”这是佤族人爱说的话。许多历史口传心授保留下来,其中一段传为千古美谈的故事,就是佤族同胞当时与诸葛亮签约盟誓——世代镇守大汉边疆。
虽然许多史实已经很难考据,但何妨借用高尔基的话作为解读:“在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听到远古的回声。”
什么是远古的回声,那就是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感,边疆群众对祖国山河的归属感。这种铮铮作响的回声,化作千年岁月间召唤战士征战杀伐的木鼓声声,化作世世代代为捍卫边疆血洒山河的千金之诺。就如同佤族谚语:“一条盟誓比十座金山还重。”
一位哲人曾说:“任何一种对存在的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对祖国的承诺与坚守,从来是贯穿阿佤山文明史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存在。如果说此前的叙事缺少了一些文字史料,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就要从真实的历史档案讲起。
去年,一份珍贵的佤族历史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即《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卡瓦为佤族旧称)。这是一段载入中国近代史的史实——1934年,为了掠夺矿产资源,英国殖民者派出数千人的军队入侵阿佤山,赤裸裸地在银矿资源富集的班洪地区强行采掘矿砂,同时软硬兼施,扬言要诉诸武力、以战迫降。
强敌压境,当地的17位部落首领紧急聚会,共商抗英大计。他们泣血砍指盟誓:“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责;誓洒热血,不作英殖之奴。”这份令人血脉偾张的“告同胞书”一出,立即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当地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响应。一支“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高举反侵略的义旗,经过4个多月的战斗,终于将侵略者赶了出去。战斗中,有44位佤族兄弟血洒山河。
战场上没占到便宜,英国殖民者提出要勘界谈判。佤族首领在会上展示了3件东西——明代册封佤族头人的金印、官服,还有刻于木片的朝廷开矿批准书。
“英使愕然,竟无对。”阿佤山归属,法度厘然,自古就属中国的铁证如山。佤族人民以不屈的抗争捍卫了祖国领土,同时有理有据地维护了民族尊严。为了嘉其义其勇,当地政府给几位佤族首领授名“保卫国、保卫厂(矿厂)、保卫民”。从此,佤族姓氏里有“保”氏。
烫滚滚的红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佤族群众还处于刻木记事的落后状态。但这个勤劳聪慧的民族却拥有着像山野森林一样灵动鲜活的语言。比如,夜是深漆漆的黑,树是浓浓的绿;而血,则是烫滚滚的红……
这种烫滚滚的红,注疏着阿佤人生命的庄严,叙述着阿佤山充满血色记忆的英雄史诗。
“横风高弓弩,笙伴箭矢鸣。”言及阿佤人,大都少不了剽悍、善战、勇武等印象。而翻开佤族史你会发现,这些印象的产生,大都源于阿佤人民保家园卫疆域的历史风云间。
1942年,日本侵略军入侵阿佤山。我党地下党员以记者身份来到阿佤山,发动各族群众、团结佤族头人,组织起了充满传奇色彩的“阿佤山抗日游击队”。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赶走了侵略者,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1949年,国民党残匪向西盟逃窜。鸡毛火炭(佤族传递消息的信号)紧急传来后,佤族民兵立即出动设防堵截。经过3天的阻击战,配合大军围歼了这股残匪。
1952年,根据形势的需要,人民解放军作出了“军事解决西盟问题”的决定。佤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一道,组织起千人的支前队伍。不仅担负起运输、担架、翻译、向导等职责,还主动投入一些零星战斗。他们凭着世代生活在阿佤山的优势,胜利地完成了支前任务。我军发兵3日,五星红旗就飘扬在西盟……
这种烫滚滚的红,构成新一代阿佤人信仰的底色。
西盟旅游手册上爱用色彩介绍阿佤山。比如,无垠原始森林的“绿”,丰富矿产资源的“金”……可阿佤人最为自豪的是“红”——西盟已被确认为“革命老区县”,红色的历史如同引领阿佤人走出千年黑暗的火炬,使阿佤山一跃千年,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佤族最大最古老的村寨马散,佤族人民第一次发出“永远跟共产党走”的呼喊,西盟的第一个共青团员、第一个共产党员、第一个党组织都诞生于此。今天,这个村子以“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新风采,在红色阿佤山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1945年,我党两位地下党员来到西盟“保国民小学”任教,以此开辟党的地下交通站。同时,他们把讲台当阵地,宣传共产党主张,讲解党的民族团结政策。虽然只有两年多时间,但学校成为了阿佤山的“红色摇篮”,为后来解放和建设西盟,培养出阿佤山第一代民族干部。
这种烫滚滚的红,赓续着与中华各民族相连的血脉,奔涌着与五星红旗交相辉映的鲜红。
1950年,西盟佤族代表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代表团的成员,到北京参加了国庆大典。他们一路上参观祖国风貌,应邀出席国庆观礼,并在周总理主持的国庆盛宴上,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他们回到西盟后,于1951年5月1日,动员阿佤山几百个部落的首领代表3000人聚集西盟,宣传此行的见闻,并按照佤族最庄严的礼仪,举行了剽牛盟誓。代表们垒石为信,用3000块石头堆砌起“民族团结盟誓塔”,并勒碑刻铭:“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和平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虽然每一片山石都不著颜色,但在西盟佤族人民心中,“盟誓塔”是红色的。在70余年的岁月里,塔如火把,照亮着阿佤山民族团结的道路。
西盟的早晨
阿佤山的千年古崖画、神谷祭祖圣地、“中国最后一个原始村落”等,都是阿佤山极具特色的“非遗”景区。问及驻当地部队的几名官兵,他们对这些旅游路线并不十分熟悉。不过,对另外一条路线——西盟县所属的89.33公里国境线,6个边境乡镇,14个边境村,121个抵边村民小组,他们如数家珍,其熟悉度用佤族俗语来说,就是“脚底板都认得路”。
“凤凰进山百鸟迎,阿佤喜欢解放军。”用铁血之战解放了西盟边疆的人民解放军,依然在用忠诚与勇敢,铸就固边强边的新诗篇。
一些文艺作品曾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譬如,1952年,几十个马帮随部队来到西盟,阿佤山第一次有了商店,但售货员都是荷枪的战士。不用说,这是《山间铃响马帮来》……
由此可见,自从踏上阿佤山的第一天起,我军官兵就把提高和改善佤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作为自己的肩头之责。今天,战火中的愿望已经变为和平岁月里的现实,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佤族同胞尽享着幸福的时光,“一带一路”的愿景也带来新的发展景观,昔日的边远之地已是祖国面向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拔剑说峥嵘,横枪忆侠骨。可即便是和平的年代,戍边英雄卫国豪杰的风采,永远如阿佤山一般峭拔耸立、惊艳时光,构成一种永恒的价值载体。
——在边境作战中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佤族士兵李光辉,至今依然名震阿佤山;
——最早进军西盟的边防某部,调防到前线后,屡见战绩,获“戍边英雄连”之誉,有“八十年代上甘岭”之称。西盟人民为他们写下了这样的对联:一山一岭唱战歌,一兵一卒称好汉;
——阿佤民兵继承了先祖的血性,戍边卫国战功赫赫。西盟小新寨民兵排被云南省政府记一等功,被誉为“红旗民兵排”。有歌为证:“阿佤山上小新寨,一杆红旗升起来。”
——就连边防部队的军嫂,也令人刮目相看。20世纪60年代,阿佤山通往外界的路上,有4位军嫂承担起一家旅店兼饭店的工作。她们自己养猪种菜、开荒种粮,克服困难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她们当中的代表,受周总理邀请参加了国庆庆典。
尽管她们不是佤族,但“阿佤山四大嫂”已是今天阿佤山的一张名片……
人们爱说“诗与远方”,来到远方的阿佤山,心头往往难抑诗歌的涌出。1954年,军旅诗人公刘跟随大军进军阿佤山,且行且歌,挥笔写下一首《西盟的早晨》。近70年过去了,远方不再遥远,但诗中那些“带枪的人”依旧英武巍然,他们所保卫的“西盟的早晨”,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粲然——
在哨兵的枪刺上,
凝结着昨夜的白霜。
军号以激昂的高音,
指挥着群山每天最初的合唱。
早安,边疆!
早安,西盟!
带枪的人都站立在岗位上,
迎接美好生活中的又一个早晨。
(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