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2023年04月01日 13:35 北京晚报

  陈侃章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第一次毕业摄影 1917年6月

  在网上偶然见到《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一书,随即买下。我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此前了解到假如蒋智由听从蔡元培的劝进,接受北洋政府的任命,那么七年内,将有三位诸暨籍学人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这实是罕见的一幕。我想看看此书是如何描述这段历史的。

  这本《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为北京大学官方组织编写,萧超然等编著,1981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了迎接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校方又对此书进行大幅度的修订,1988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增订本。

  何燏时力阻停办,功不可没

  第一位担任北大校长的诸暨人是何燏时(1878-1961),他是诸暨枫桥花明泉人,1913年1月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何燏时字燮侯,早年求学于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1898年公派赴日留学[《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一书误作1896年],1905年7月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何燏时归国后,历任学部专门司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教习、京师大学堂工科监督等职。他对中外教育事业、科技发展的现状比较了解,加之行事果决,担任北大校长后积极谋求教育改革,如提出“凡预科毕业学生,欲入本科者,只有考试合格才能转入本科”。预科学生闻讯滋事,但他谋求改革之心不移,从而使学风有了较大改观。

  正当他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之时,教育部以“费用过多,风纪不正,学生程度尚低”“京津距离太近,不能设两座大学”为由,准备停办北大,将北大并入天津北洋大学。此举一出,立即遭到北大师生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何燏时忧心如焚,赶忙与教育部进行交涉,与此同时向民国大总统呈文:北京大学这所“唯一国立大学”万万不可停办,如果“办理不善,可以改良;经费之虚靡,可以裁节;学生程度之不齐一,可以力加整顿,而此唯一国立大学之机关,实不可遽行停止”。经多方斡旋,教育部停办北大一事就此打住。

  何燏时奔走呼号、上书大总统的举措,得罪了教育部的官员以及利益相关方,他们便迁怒于何燏时,使其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万般无奈之下,他于11月5日递交辞呈。尽管何燏时担任北大校长的时间不满一年,但这是风口浪尖的一年,是关乎北大存亡的一年,他为北大文脉的赓续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何燏时离任后一度赴南洋考察,后来又投身于实业。1932年,旧友郑孝胥、罗振玉请何燏时出任伪教育部长,他严加痛斥,断然拒绝,决不为虎作伥。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他积极参与抗日民主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蔡元培决意辞任,波澜起伏

  蔡元培(1868-1940)祖籍诸暨,生于绍兴山阴(因祖上的宗族纠纷,被迫从诸暨陈蔡外迁至山阴)。他考中进士后,曾兴冲冲地赶到诸暨陈蔡,请求《蔡氏宗谱》记录这一科举信息,竟遭族长拒绝。

  1916年12月,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创造性地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等办学主张,开风气之先。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五四运动”爆发后,一批北大的学生遭到北洋政府的殴打、逮捕和公开侮辱,作为校长的蔡元培以各种方式奔走营救,甚至以身家担保,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北洋政府继而将矛头对准了蔡元培,还扬言解散北大,撤免蔡元培的校长职务。为了向当局表示抗议,保全北大,蔡元培于1919年5月8日递交辞呈,次日离京,南下杭州。同年6月15日,他又发布《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这个“宣言”语调铿锵,义正词严,迅速引爆舆论。

  在北大的百年校史中,蔡元培是一位深孚众望的校长,他经历的狂风骤雨、惊涛骇浪,是旁人难以体味的。但他深爱着北大,没有“一辞了之”——当他心中的继任人选与当局趋于一致时,便竭力劝进,这就是下文要谈及的蒋智由。

  蒋智由公开拒任,耐人寻味

  蒋智由与蔡元培的渊源颇深,二人都是科举出身,且时政观点一致,无话不谈,有过多次合作。

  蒋智由(1865-1929),又名国亮,字观云,别号因明子,诸暨紫东乡(今属店口镇)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授山东曲阜知县,因怀革新之志并未赴任。

  在《自写年谱》中,蔡元培对与蒋智由的交往多有描述:“我是年(1901)常到上海,时相往还有蒋观云、叶浩吾、清漪昆弟等诸君。”

  蒋智由与蔡元培交谈时,还将其子蒋伯器从日本寄来的信拿给蔡元培看,以便让他了解日本人的动向。蔡元培在1901年7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观云)示其子伯器函,言日本人于我国有三主义:一外交主义,面谀而阴掺之……一××主义,见我国人则狎侮之。一社会主义,实心保全,然人数不多……伯器言,我国号为新党者,多为外交主义所蒙。”蒋伯器即蒋尊簋,为蒋智由的长子,其时在日本学习军事,常与父亲谈论时政,商讨救国救民之策。1912年1月,蒋伯器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浙江都督,在任上多有作为。

  1901年11月11日,上海《选报》创刊,时任《选报》主编的蒋智由邀请蔡元培为创刊号撰写序言。据蔡元培回忆,《选报》选辑精严、编次有序、行销颇广。蔡元培还与蒋智由等人创办中国教育会,“表面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号称中国“第一革命团体”。蒋智由是上海爱国女校的主要发起人及首任校长,后来他东渡日本,蔡元培接任校长一职。

  “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主动提出辞去北大校长,此举正中北洋政府的下怀。当局先内定马其昶接任,至1919年6月上旬,又谋划让胡仁源再度出掌。消息一经传出,遭到北大师生的强烈反对。经过反复考察,最终确定由既有教育管理经验、又为蔡元培挚友的蒋智由来接任,这样便自然而然地阻止了蔡元培的复职。为此,北洋政府代总理龚心湛给蒋智由发电报、致专函。

  蒋智由收到电报和专函后,明确告知北洋政府自己不愿出任北大校长,并在1919年9月2日的《时事新报》上发表了《入山明志告白》:“现以北大开校,蔡先生病未北上,校长莫定。有人拟以智由长大学者。业已驰书决谢,必不往就,坚如铁石。智由以超然之身,发公正之论,必处于不官不党之地,方能副此素志。校长之职,虽异仕途,亦决不投身其中,致受牵率。日内便拟入山,取古人‘如有复我,则在汶上’之义。暂有来往信函,或未及收到,恕失答复。毁誉亦不闻问,明此志于天下。”蒋智由言明,对让他接掌北大之命,他已驰书谢绝,不计毁誉,决不就职——我是超然之身,尽管校长一职有别于仕途,仍不愿投身其中。

  也是在9月2日,蔡元培劝进蒋智由接任,并致专函:“观云先生左右:奉惠函,敬悉。政府拟请公任北大校长,为事择人,可为教育前途庆。在公不愿任此,自有苦心,弟已电告蒋梦麟君,并同时发一快函,详言之矣。惟弟衰病侵寻,久思息肩,如公肯接办,以赎弟数年来溺职之咎,在弟实为深幸。务祈惠然允任,幸勿固辞。专此奉恳,并请道安。弟元培敬启。九月二日。”蔡元培敦请蒋智由接任北大校长,认为请他出掌,是“为事择人”;出于对彼此的了解,蒋智由担任北大校长,对北大有益,这也是“公私一体”。蔡元培可谓苦心孤诣。

  蒋智由9月3日即复蔡元培:“孑民先生:得书深幸。先生乃反劝弟就校长之职耶?弟却未敢劝先生之复职。为之一笑。今取赋诗断章之义,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此之谓也。弟平生正言直行,如果有益大学,欲就则就;今既言不就,则必不就矣,岂有二语哉?谨附上《入山明志告白》一纸,先生览之,亦可知其金石之志。即覆,惟先生万安。弟蒋智由敬启。九月三日。”蒋智由告知蔡元培,我平素正言直行,担任校长既非我志,亦不利于北大。“不就”的原因我已明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在蔡元培劝进的同时,国务总理也亲自出马敦促其上任,真是给足了诚意和面子。然而蒋智由再次拒绝,并在1919年9月12日的《申报》上刊发《蒋智由启事》:“智由前得国务总理一电一书,业已辞谢。心迹昭白,无足更论,谨明此事实耳。蒋智由启。”

  蒋智由又一次以公开登报而非私下告知的方式拒绝了官方任命,不遮不掩,正气凛然。这是诸暨人直率性格的鲜明体现。

  蒋智由是颇有名望的诗人和学者,梁启超十分推崇他,曾作诗“诗界革命谁欤豪?因明巨子天所骄”,将他与夏曾佑、黄公度誉为“诗界三杰”。蒋智由心怀改造社会之志,却对仕途十分淡漠——1918年10月徐世昌就任民国大总统后,欲请他出任教育总长,亦被谢绝。蒋智由的女弟子章乃羹这样评价老师:“其猖介不贰之操,确乎其不可拔。”

  言归正传。没过多久,《申报》又以“北大校长事之蔡、蒋往来函”为题,将两人互致的书信告知天下,从而使北大校长的人选问题再度成为社会热点,这让北洋政府很是难堪。

  由于北大师生“挽蔡”的情绪持续高涨,北洋政府与蔡元培又做不通蒋智由的工作,只得请蔡元培到校复任。1919年9月12日,蔡元培北上返京,于9月20日回到北大任校长。

  在蔡元培辞任北大校长的四个多月里,围绕着“挽蔡”与“驱蔡”,朝野斗智斗勇,时而激烈,时而缓和。实际上,这是一场政治与学术的博弈,此消彼长的角逐无疑是北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蒋智由在这场风急浪高的漩涡中,显示了他的学者气节和处世智慧。

  稍显遗憾的是,《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一书对此着墨甚少,第125页似乎还出现了矛盾的表述,如“7月9日,蔡元培在杭州曾致电……表示了放弃辞职之意”,意谓蔡元培在7月9日就表示放弃辞职,准备复职就任。编著者这般表述当有所据,但前文已引述,9月2日,蔡元培致函蒋智由,表明自己不想继续在北大任职,希望由蒋智由接任;更重要的是,八月底九月初,北洋政府还着力推动蒋智由出任北大校长,这与书中所述蔡元培在7月9日即“表示了放弃辞职之意”,存在时序上的冲突。

  这段稍显矛盾的历史,耐人寻味。难道是蔡元培的想法也伴随社会呼声、政府态度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澎湃,或犹豫不决,或备受煎熬……至于真相究竟如何,想必北大的有识之士是不难探究其中的奥秘的。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蒋智由全集》(王敏红、钱斌、丁胜编注,浙江大学出版社);《民报五周年纪念册》(诸暨民报社1925年编著);《远去归来的昨天》(陈侃章著,浙江人民出版社);《蒋观云先生小传》(章乃羹著);《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萧超然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维新潮英——近代诗人蒋智由事辑》(布谷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蔡元培 诸暨市 北京大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06 索辰科技 688507 --
  • 04-06 森泰股份 301429 --
  • 04-06 恒尚节能 603137 --
  • 04-04 华曙高科 688433 --
  • 04-04 旺成科技 830896 5.53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