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总第863期),原题为《京郊“民宿+”》。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编辑覃柳笛
那些对未来前景抱有信心的京郊民宿,往往都注重结合当地的“人、文、地、产、景”资源,使民宿超越单一住宿功能而实现多元复合功能的叠加。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拓展共享农业、手工制造、特色文化体验、农副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综合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有效发挥带动效应。”
在从业者口中,民宿的多元业态经营也被称为“民宿+”。
作为我国北方的代表性民宿集群,京郊民宿近年来依托区位优势以及自然人文资源禀赋,发展迅速。《瞭望东方周刊》近期在调研京郊多家代表性民宿后发现,“民宿+”已成为这些民宿经营的重要方向。
京郊“民宿+”怎样做加法?“民宿+”又如何与地区发展相结合,进而发挥带动效应?
瞄准市民需求
从北京市区五环路驱车70分钟,就来到延庆区井庄镇。穿过三司白河渡槽下一处涵洞,便进入了三司村。村中的主干路柳树成荫,民居院墙多用石头垒砌,路边还有石碾和古井。
紧邻白河渡槽,有处青砖建筑,是“原乡里·三司”民宿的接待中心。
“原乡里·三司”在三司村已深耕5年,是原乡里民宿在延庆区的第二个落地项目。原乡里民宿创始人、延庆区民宿联盟会长曹一勇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让顾客亲身感受城市体验不到的乡野生活和农事活动,一直是原乡里民宿的重要运营内容。
三司村的黄土土质优良,曾被用来制作长城砖,也可以用来砌制大地窑,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制窑,再用其烤制叫花鸡、面包等食物。除此之外,拓瓦片、松塔彩绘、手磨豆浆等体验也颇受游客欢迎。
暑期正是研学旅游的高峰期。夏日午后,来“原乡里·三司”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结束了午休,在民宿管家和夏令营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坐上电动三轮车,叽叽喳喳向着村庄南侧的山上出发,收集松塔和石子去了。
在井庄镇窑湾村的“大隐于世·富春山居”民宿,《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偶遇了另一群参加夏令营的孩子,该夏令营由玩转天下团队带队,他们当天的活动有山中徒步、水枪大作战,还有制作盲童触摸书、读书分享和学习烹饪。
玩转天下团队的带队老师月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夏令营活动一般为期五天。城市里的家长希望工作日减轻照顾孩子的负担,同时让孩子体验自然、学习更多技能,郊区的民宿交通方便,又往往有山有水,特别适合举办夏令营。”
城市消费需求的带动,让“民宿+研学”“民宿+团建”在近年来成为京郊民宿运营的热门选项之一。
“由于我们每栋建筑配有大空间厨卫,能容纳十余人同时居住,同时配有花园绿地和依山坡修建的窑洞,窑洞中配有酒吧、咖啡馆等业态,因此比较受企业大型团建的欢迎。”北京富春山居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康贵春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22年7月10日起,北京市文旅局通过旅行平台分三期向消费者发放总金额不超过3000万元的京郊住宿券,覆盖10个区的酒店和乡村民宿,目前,凭券消费者平均每笔订单可补贴819元。
相关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北京市民对于京郊民宿的消费热情。据去哪儿大数据,自京郊住宿消费券发放以来,截至2022年7月28日,京郊住宿预订量环比上个月同期增长近4倍,京郊住宿消费额达到2021年同期的2.5倍、2020年同期的8.9倍、2019年同期的2.3倍。
不止于住宿
尽管乡村民宿发展方兴未艾,但也有不少民宿面临同质化、收入结构仅靠房源收入、业态品质不高等问题。
曹一勇认为,受两年多来疫情影响,北京市民远距离旅游的需求未得到全部释放,京郊民宿因郊区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而获得市场机遇,未来一旦旅游市场全面复苏,京郊民宿将会重新洗牌,一些收入结构单一、业态品质不佳的乡村民宿恐被首先淘汰。
曹一勇说:“如果只做住宿,那么乡村民宿在城乡间顶多是一个流量入口,无论对自身经营的可持续性,还是对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而言,都难以有效赋能。”
《瞭望东方周刊》调研发现,那些对未来前景抱有信心的京郊民宿,往往都注重结合当地的“人、文、地、产、景”资源,使民宿超越单一住宿功能而实现多元复合功能的叠加。
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寨村有一处名为“杏福小寨”的民宿,由北京乡博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乡博博”)运营。
北寨村盛产红杏,这也是民宿命名的缘由。基于红杏产业,“杏福小寨”以民宿为平台打造了农文旅业态融合内容:春天,村中红杏林杏花盛开,游客可以观景、摄影;夏天,新鲜红杏可供游客尽情采摘;其他季节,游客可以购买村民制作的杏脯杏干。
乡博博目前在平谷区的12个乡镇中落地了27家民宿,均尝试将村庄的特色资源与民宿相结合。乡博博创始人张海龙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这些尝试是一个起点,他希望未来以民宿为平台,与平谷区全域的乡村农副产品产业链发展深度融合。
北京市延庆区康庄镇火烧营村的“荷府”民宿,则在尝试将共享农庄与民宿结合。“荷府”主人袁野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游客可以通过“荷府”成为共享农庄的会员,农庄的20余个大棚可以为300个会员每周供应一次有机蔬菜。
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民宿“石光长城”正在显现“民宿+”的赋能效应。
“石光长城”创始人贺玉玲是北京市延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贺氏酱猪脸技艺传承人,在进入石峡村之初,她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本地食材和人文特色,开发出了长城石烹宴——结合石峡村这座“石头村”的村貌特色,以滚烫鹅卵石二次烹制酱猪脸,搭配特色白馍、山野菜、石烹土鸡蛋和海棠汁。
石峡村附近有很多海棠树,但一直没有作为特产加以开发。2015年来到石峡村时,正是海棠结果的季节,贺玉玲看着满地落下的果子深感可惜,几经试验,研发出了极受欢迎的海棠汁。
如今,“石光长城”会定期收购农户的粮食,以及村民采摘的山野菜、药材和海棠果,将之加工成白酒、海棠汁、黄芪山茶。游客在住宿之外,可通过“石光长城”线上线下购买这些产品,还可以走入“石光长城”在村中开发的酒坊了解白酒酿造过程。
深耕文化,融入创意
在“石光长城”接待院正门,悬挂了北京市延庆区制作的铭牌——长城人家001号。
2019年,为推进当地民宿规模化、整体提升地区民宿群的品牌影响力,通过整合,延庆区陆续推出了世园人家、长城人家、冬奥人家和山水人家四个区域性民宿品牌。
培育长城人家系列民宿,也是延庆区推动长城文化带建设的一项举措。这些融入长城文化、长城元素的主题民宿,不仅为游客提供长城脚下的生活体验和度假方式,还注重加强文物保护、挖掘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
“石光长城”正是延庆区首个入选长城人家的民宿。
走进石峡村,处处能看见长城文化的踪迹。站在村中高处,可远望长城烽火台;沿着“石光长城”整饬的石板路,是一条由藤架阴凉覆盖、两侧展示着长城摄影作品的长廊。
穿过长廊便是石峡峪堡遗址,不远处则是“石光长城”与村两委合作建设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其中展示着村史和老物件、周边长城文化与非遗文化。这里不时有非遗传承人指导村民和游客体验非遗手工艺,还有长城义务守护员、78岁的村民梅景田讲述长城故事。
“原乡里·三司”也是一处长城人家。2022年初,由原乡里民宿发起的原乡长城志愿服务队成立;8月,在三司村举行的长城文物保护公益活动及“民宿+”产品发布会上,长城故事会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期间,原乡长城志愿者服务队与延庆区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将共同挖掘当地长城文化故事并向游客讲解。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张佰明认为,民宿的本质是以文化为核心的新型文旅融合业态,是城市时尚文化与乡村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品。
近年来,不少京郊民宿都在尝试将文创融入民宿业态,如“大隐于世”曾推出剧本杀主题产品,“山宿吾院”引入了沉浸式话剧和脱口秀等演艺内容等。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的民宿“爨舍”,则以爨底下村的“爨”字为核心,打造自己的文创产品。
爨舍民宿的接待中心也是文创商店爨造社所在,走进其中,几十种文创产品无不印刻着各种字体的“爨”字符号。爨舍民宿创始人韩永聪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爨底下村的人文资源和品牌效应在京郊独树一帜,因此我们一直将文创开发与民宿经营并轨而行。”
爨底下村的人文资源便是村落本身,这里是著名的古村落景区,拥有京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四合院群落。这里的品牌效应则来自“爨”——“爨”既是一个字,也是一种书法字体。
通过与各地书法家的联系,“爨舍”收集了各样的“爨”字,将之与本地文化符号结合,开发了多样的文创产品:名为爨小杯的茶杯造型犹如微缩的农家水缸,“爨”字冰箱贴则以村中建筑的青瓦为造型,各样字体的“爨”字印,可以印在带有爨底下风光摄影的明信片上……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2019年底,北京市出台《关于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全国首部有关民宿发展的省级指导意见,大大简化了民宿经营的前置流程,同时对民宿的安全、消防等管理制度作出规定,在释放政策效应的同时,也加速了京郊民宿的品质化进程。
在调研中,《瞭望东方周刊》发现,在发展民宿经济前,不少京郊村庄面临着“缺产业”的困境——京郊多山,发展农业种植受限,过去曾依赖的开山采矿已废止,处在北京生态涵养区范围下的广袤郊区要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就必须找到全新的产业落脚点。
从经营角度看,“民宿+”与各样业态的融合旨在丰富民宿的主题内容。从乡村振兴角度来看,“民宿+”被从业者认为是生态文明下农村产业振兴、多产融合的有效路径。
2017年,北京市密云区金叵罗村与老友季花园民宿开启合作,民宿入驻村内后,其创始人梁晴积极帮助金叵罗村建立了有机农场营销体系、策划和实施农民丰收节、引进了农业研究机构和休闲农业咨询等助农机构。
在老友季花园民宿的牵引下,这些有志于帮助村庄的专业人士组成了“金叵罗11队”。如今,“金叵罗11队”已成为金叵罗村产业振兴和乡村社区建设的智囊。
在延庆区,民宿与乡村社区共生、共融、共享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已成为政府与代表性民宿企业的共识,形成了以共生社区理念为引领的“延庆模式”。无论是“石光长城”“原乡里·三司”还是“荷府”,均深度参与到了乡村社区的建设之中,诸如梳理村庄文化资源、助力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建设村史馆、开办老年食堂、整饬村庄面貌、为乡村规划建言献策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民宿+”的加号后面是什么,这一算式等号右边的答案都是明确的。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认为:“乡村民宿是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是整合乡村资源的黏合剂,需以‘民宿+’为抓手,开展多元业态经营,全面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全面助力‘民宿+’的三产融合模式,激活乡村的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民宿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