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出席并以《我国房地产市场新型宏观调控框架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剑辉:今天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还有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这样一个群体在北大这样一个中国最高的学术殿堂共同举办会议,今天上午是2019年三季度的宏观会,研讨的主题也很有意义,创新制度供给,实现居者有其屋。
现在,我怀着特别高兴的心情来出席,并向大家汇报我们最新出版的这本书,《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首先要感谢企业管理出版社对我们这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很多的心血,感谢孙社长,还有相关的编辑对我们的帮助。
第二,也要感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院长、苏教授对我们提供这个发布的场地。
第三,感谢在座的各位嘉宾的出席和对我们的勉励。
第四,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们今天下午新书发布会相关的报道。
下面具体简要地给大家汇报一下这本书的核心要点。这本书就像贾首席、广宇院长和孙社长刚才致辞里谈到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12年、2013年成立以后,启动了一个大型的课题——《迈向2049的中国》,后来整个成果就成为走向2049的国家发展战略丛书这么一个系列。
当时这个课题是一个主报告叫《迈向2049的中国》,这是我们在去年夏天、2018年8月份正式出版,历经了四年的时间。随后几个月,包括海年院长主编的《迈向2049的农业》,谈农业现代化问题,主报告后面还有15个专题,今天给大家汇报这个专题,今天新书发布这个专题是15个专题里最后一个,聚焦开放问题。
因为回望我们的祖国,刚经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更早一点,从1840年以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长期积贫积弱。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思考中国如何能够摆脱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局面,重新振兴中华这样一个目标。
思考的结果,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在去年出版的《迈向2049的中国》这本书,整个这套书的主线就是改革开放,而且把改革开放不是从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而是变成一个既对中国有普适价值,我们整个中国的发展如果坚持改革开放就能够强大。如果闭关锁国就会走向衰败,同时也把这个概念放到了全球,其实对全球各个国家都适用的。所以,这4个字是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改革开放。
再聚焦到今天这本书,我们谈的是一个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发言的题目是强国之道:迈向全面开放型经济体,正过来说只有迈向全面开放型经济体才是我们的强国之道。
这本书我2014年底,2015年初从国开行研究院副院长的职位来到民生银行组建了民生银行研究院,但是整个过程从2012年以后一直跟贾院长、广宇院长在洪董事长的领导下研究新供给,在2013、2014年跟社科院张宇燕所长团队,以前带领国开行研究院的部下跟社经政所启动了这本书课题的研究,这两年在新供给在民生银行研究院的团队在原来这个课题成果基础上又做了内容的补充和情况的更新。所以,整个这本书由7章构成。
第一章是核心的观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及全球化面临新问题、新格局。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从问题导向入手,格局是什么。从问题方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党的十九大,以至于在“十三五”研究的前期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第四个词就是“开放”,只有开放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世界梦,全球和平发展的实现来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把视野回到中国,我们会看到从2018年以来,全球的经济发展,还有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环境都发生了改变。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由一个80年代、90年代和2008年之前的总量增长型,逐渐走向质量提升型,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同时要通过加快开放来实现新一轮的发展。
站在2015年前后来看,以至于站在今天这个时点看,我们国家的经济体进入到了一个内生驱动全球布局的新的战略机遇期,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从1978年来看,80年代,90年代是以引进来为主,到了2008年危机以后,尤其是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开放度的不断提升,形成为一个既关注引进来,招商引资,同时也通过“一带一路”这样一个战略开始走出去,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全球格局。
2008年的危机要彻底走出至今也没有完全走出,因为全球性的需求不足,背后是供给侧在资本、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方面都有结构性的失衡。要破解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国家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这样一个以走出去来形成新的开放经济体这样一个新战略,来解决全球面临的供给侧的结构性的缺口这样一个失衡问题。这是从问题和格局方面。
第二方面,我们分析了一下,只有构建开放经济体才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一下我们国家在全球的位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全球来看是一个C型的,英文China的第一个字母是C,从地理格局上,我们国家的北、西、南都是陆地,C的开口的方向就是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C型的方向。这个地理格局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还有所处的格局是一个陆海兼备的格局。思考中国的问题要从“一弓两箭”的格局分析,“一弓”就是海岸线,“两箭”的一支箭是由东往西射,从京津冀沿着关中天水往欧洲方向。另外一支箭从成渝经济带沿着长江到长三角,再沿着福建、浙江的方向往珠三角,进而往东南亚非洲方向,未来几百年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基本的经济格局就是一弓两箭的经济格局。
思考我们开放型经济体的发展和未来经济发展都要从“一弓两箭”出发,这个过程中很清楚的看到“一带一路”就是这两支箭,一个从东往西射,一个是从西往东射,引领全球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工业文明的形态来看,必然都是经过了一个从封闭型经济走向内向型经济,再往外向型经济,还有开放型经济的新的阶段。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40年,是一个从内向型经济到开放经济转变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核心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与这7个方面有关,包括:世界经济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带来的挑战,还有全球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布局调整的挑战,以及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挑战,生产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构建开放经济体势在必行,如果不进一步加大开放就很难实现发展,因为必须要构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基本格局。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外开放关乎了国运的兴衰,世界大国的崛起,从15世纪以后近500年大国崛起的规律,也是只有开放才能有利于发展。
具体看一下这本书第三章,我们具体分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启示,平常谈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经常都是从1978年开始思考,其实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穿透整个历史长河可以看到在先秦时期对外开放是不太受重视的,还是内向型的农耕文明,汉朝的时候对外开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就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启的,还有班超,隋朝隋文帝主张开放,唐朝是万国来朝的状态,对外开放达到很高的水平,宋朝南宋政权的建立,东南沿海港口和泉州都是新的贸易中心,元代也是实行积极的对外政策,到元代还是很开放的。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开始搞禁海政策,海外贸易断断续续,后来有所谓倭寇,其实倭寇里不少是中国的沿海渔民,并不是完全的倭寇,真正的日本人并不是很多,跟禁海政策有关。
到了清末,所谓的康乾盛世搞的是闭关锁国,英国的大使来拜访乾隆的时候,乾隆是很不以为然的,所谓康乾盛世也有学者认为根本不存在,也是原来的农耕文明到了一个顶端。清朝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之后有一个清朝的中兴,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搞洋务运动,包括派童子到美国留学,又开启了新一轮开放。所以,晚清时期、民国时期还是比较开放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对苏联开放过一段时间,70年代末以后,五六十年代又走向了封闭,尤其跟苏联的关系破裂以后,就彻底封闭了一段时间,70年代初,随着重新回到联合国我们又重新对外开放。
1978年以来的开放分了几个阶段,一个是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阶段,包括建立深圳、珠海特区,再加速向纵深推进,加快沿江沿边的开放。第三阶段,2001年加入WTO以后的对外开放显著提升。第四阶段,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向全球发出我们要推进“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所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是分了几个阶段。
刚才从先秦以来,两三千年的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到中国对外开放有四点结论:一个是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和崛起的必由之路,开放之后就很繁荣,封闭的时候,马上就落后;第二方面,开明的国家意志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提。开放可能不取决于民众,包括明朝的时候,民众是想开放的,但是政府端的国家意志成为了影响开放的重要前提。第三,以点扩面是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发展路径。80年代以来的开放也是先从很多点状入手。
最近这两年推进自贸区,也是由一个点入手,从上海自贸区逐渐推到18个自贸区,也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未来的方向应该是迈向一个全面开放的经济体,这种自贸区推广后在全中国都是要按照“零关税、零贸易壁垒、零补贴”这样“三个零”作为适应全球WTO改革的方向。第四章,分析了发展开放型经济战略的国际借鉴,从美国的经验教训,欧盟、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还有新兴经济体,包括巴西、阿根廷更多的是教训,它搞的是进口替代,凡是搞进口替代政策的都没有发展好,落入到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需要在开放过程中去思考的,国家战略搞进口替代看样子是一个误区。
通过总结欧美成功的开放经验,吸取巴西、阿根廷这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教训,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总结了国际经验的七点启示。
第一点,构建开放经济体需要有强大的生产能力、金融实力、创新能力和足够规模的国内外市场为基础,开放固然好,但是也不是一天内就开放或者快速开放就一定好,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渐进。
第二是我们的内生动力,刘明康就提过一个观点:凡是我们国家从2001年以后开放,因为那一轮加入WTO,主要的特点就是开放中国的制造业,当年很怕开放汽车业冲垮中国的汽车,但是不仅没有冲垮,凡是开放的领域都变成了世界第一,汽车也好,家用电器也好,汽车当年几百万辆现在变成了三千多万辆。现在发展比较落后的,还有民众现在批评比较多的教育、医疗、服务业,包括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些行业当年加入WTO,一致认为是从爱国的角度要保护的领域,包括农业,都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国际竞争力不强。所以,刘主席这番话我当天晚上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也印证了这本书的基本观点。
开放需要渐进,这个我们是同意的,因为要有强大的生产能力,金融实力,创新能力作基础。我刚刚讲到银行业同意开放的四力,一个是外部的压力,一个内生的动力,刘主席讲的这点。三是实力,今天的中国银行业为什么能够有信心开放?因为现在全球一千家银行的前30家里将近一半是中资银行,我们民生银行排在28位,前面的一二三四名如工农中建,招行也排的比较靠前。所以,中国银行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实力也比较强了。还有第四个是能力,包括我们这些中资的咨询机构,包括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这样的智库,一二十年前中国的智库没有今天这个水平,看到麦肯锡,看到高盛的时候必须仰视很久。基于这四力到今天应该是可以开放,而且在中国的土地上可以赢得这场竞争。第二需要有完善、透明的法律体系和权威、高效的执法能力为保障。
第三,需要不同部门的充分动员和配合。2001年加入WTO,为什么我们国家能够安然度过,而且形成了竞争力,不仅没有被冲垮,还做成了世界第一,跟90年代我们国家入世长达十几年的谈判,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法律法规思想方面的准备。我在国开行的时候90年代末刚做副处长,当时思考加入WTO对金融业的影响和对策,我写的是加入WTO对国开行的影响和对策。准备很充分就能很好的应对,也不能什么都没准备好就把门打开,也不行。
第四,需要保持足够的政策自由度,预留一些空间。国内可有一点保护。
第五,避免落入国际分工陷阱。马来西亚、泰国有一个阶段也是很开放,但是外资一撤,对外资依赖特别大,没有自己的自主性,这样国民经济也是会受损。所以,在开放过程中,开放固然好,还要考虑逐步推进。
第六,对一个大国来说,构建开放经济体需要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争取其他志同道合国家的接受。“一带一路”就是特别好的战略,有我们国家自己的机遇,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价值观,以亚投行为标志,争取志同道合国家的参与。
第七,货币国际化是大国构建开放经济体的重要内容。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在推动中国的开放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从国际上多个国家开放的经验教训,这7条是需要在开放过程中,也不是一开就好,开放是大的方向,过程中需要基于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五章主要谈了构建开放经济体的新的战略,总的方向要从外向到开放,过去80年代都是谈发展“外向型经济”,现在是一个走向开放型经济,总的目标就是要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前面提到国际经验的时候也提到需要很多的准备,这些准备的过程就是调整我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经济各方面、各个主体,包括北大也好,民生银行,国开行也好,都要做好相关的准备。怎么准备推进?就是改革,凡是不适应开放要求的,不适应自贸区要求的,该改的要改。美国方面这次中美谈判也是要求我们国家做一些结构性改革,改是必须的,但是如何改,用什么步骤适应这个开放的要求,是需要思考的。
总的目标,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促进国际国内要素的有序流动,资源的高度配合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的优势,要有这种能力,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这两个良性互动。战略布局方面,要主动出击,多方突破,由上海自贸区这样一个单一的自贸区向粤港澳、广东自贸区现在也在推进东北、西安方向的。
第二,第三批自贸区的扩散,同时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去引进来比较多,现在要加快走出去。第三,与有关国家商签投资协定。
第五方面,加快自贸区的建设,像海南自贸区过一段儿也会有更大举措的从关税到个人所得税的政策。扩大内陆的沿边开放,除了海上开放还要沿边的开放,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外资外储的运用,境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国际贸易方面可以采取很多具体措施,包括资本账户的开放问题,人才的培养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内层面、地区层面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汇率制度的改革,也是需要很好的去思考的。
中国“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我们也构建新的体制,以自贸区谈判为契机促进改革,以美国、欧洲、日本投资协定的签订推动纡子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扩大内戮沿边开放为契机完善口岸的管理机制。
第六章我们主要是分析了,刚才是从战略重点方向,从管理体制方面,从国际上来看,管理体制就指各国政府为了适应开放的要求应该怎么做。美国是综合运用政府机制、市场机制,两只手,社会福利的水平也是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英国方面政府职能的方案也要系统设计,稳步推进,讲究实际效果。
日本的管理体制也是注重广泛的集中民智,综合反映各方面的要求,注重与法治建设相结合,这些国家在开放方面,包括ODA对外援助方面的经验对我们国家下一步推进开放都有相关的启示。包括人才的机制,怎么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有机结合。
最后一章基于前面分析的欧美日这些国家从政府层面、管理体制方面推进开放的经验,我们中国下一步适应这种开放型经济体的构建,应该构建一个什么体制,体制进行了思考,我们觉得要建立我们国家适应于开放型经济体需要的依赖的成本、产能、资金三种能力,这三种是根本。与此对应的建立三个平台,包括实体经济的平台,还有国家开发署,这个建议是几年前写的,2018年3月的新的一届政府已经设立了国际开发署,还有新的金融体系平台,美国也有一个国际开发署,同时构建新的金融体系的平台。
五位一体包括基础设施平台、金融体系平台、实体经济平台,同时要以国际人才开发平台为引领,因为没有人才这些都是没法做的,事情都需要人来做。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有一个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平台。
具体来看,基础设施开发平台我们主要建议要通过与相关的国家构建这种基础设施发展公司,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就是跨国合作的一个典范,以前在国开行时研发了很久,跨国的基础设施发展公司,把世行的资金,各方面的资金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才能实现与有关国家的合作共赢。
我们觉得需要构建一组开发银行,并做了系统设计。最近我们在给吉林省做咨询的时候,在那个报告也提到,建议在长春设一个中国东北亚合作开发银行,比如在南宁一个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以亚投行和相关的国家金砖银行世行,与有关区域性的政府合作打造一个国际性的合作开发银行的一个体系。比如在西安能不能设一个中国新丝路合作开发银行,昆明设一个中国南亚国家的合作开发银行,非洲坦桑尼日利亚、东非、南非设立一组,把当地国家的力量吸引过来,把他们的利益捆在一起,也分散了风险,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完善的金融平台也很关键。
前面提到基础设施要合作共赢的平台,金融供给方面,融资方面不能光是我们国开行,光是民生银行,还有亚投行,单方面风险很高,必须发挥当地的作用。以此为基础,同时推进国内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第四打造实体经济平台,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国际合作方面向更远的区域推进全方位的合作才能很好的实现。金融也好,基础设施也好,最终都是要为其他的中小企业、制造业在当地发展走出去业务来做基础的。
人才平台方面也可以依托相关的既有短期的培训计划,也有依托学校机构的培训平台,打造多方面的开放型的人才,引进机制和防止人才流失相结合。
金融风险也好,实体经济,大家经常会在媒体上听到哪个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损失很大,时不时有这种新闻报道出来,很重要的一点,如何防范这种风险,就需要从政府推进风险管理的政府层面要推进相关的基础设施制度建设。同时,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实体本身也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政府、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多方进行结合,形成一个有效防范风险的整体的机制。
我就给大家汇报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一共七章,我们很期待我们国家能够在继续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打造全面开放经济体的进程,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星实业不断的推向进步。谢谢各位。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