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程安排

  • 上午

  • 下午

  • 主持人:王广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09:00-09:20

    领导致辞
    洪 崎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
    董志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09:20-11:20

    主题演讲
    贾 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苏 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剑辉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甘 犁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
    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
    马蔡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海鸣 招商银行研究院副总经理
    许小乐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

    11:20-12:20

    圆桌讨论:中国房地产走势前瞻
    主持人:
    苏 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言嘉宾:
    甘 犁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
    冯 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刘陈杰 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
    董少鹏 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辑

  • 主持人:贾 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14:00-14:20

    领导致辞
    王广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孙庆生 企业管理出版社社长
    任欢 新商帮CEO、新商帮商学院院长

    14:20-14:30

    新书揭幕仪式

    14:30-14:50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
    新书作者主旨演讲
    黄剑辉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14:50-16:00

    专家演讲
    冯俏彬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
    金海年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
    谭海鸣 招商银行研究院副总经理

最新新闻

金海年:试论开放大国的经济体模型
金海年:试论开放大国的经济体模型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一、经济体开放的概念 经济体开放,意味着两个含义:一是世界上存在多个经济体,每个经济体有着自己的边界;二是这些不同的经济体存在着彼此的联系,需要探讨相互联系的要素。 经济体的独立性或者边界往往是和国家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核心是具有独立的市场,具有边界,这个边界既包括地域疆界的主权边界,也包括制度的主权边界,主要体现在企业、资源、资本、人员和商品等市场要素的政策制度体系,以及税收、财政、货币和公共服务的边界等方面,还可能包括文化和文明的边界。 相对于独立性,经济体的开放则是指商品、资源、资本与金融、人员、技术和企业等要素的流动与链接方面。 从历史经验看,开放可以带来对外市场的拓展和对己创新进步两大方面的好处。中国历史上,开放的好处数不胜数,尤其体现在创新进步方面,从青铜器的引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到盛唐的开放,玉米、土豆、番茄、苹果等农作物的引入,大大促进了技术与产品品种的创新,再到近代开放的曲折历史,都对中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现代,没有开放,我们就无法分享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科技进步创造的巨大成就,我们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世界典型经济体开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从历史上看,人类经济体开放的演变可以划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文明接触时代(人类文明诞生-公元前2世纪)。自人类文明出现,各文明间就在进行接触,由于交通技术的不发达和经济的不发达,接触的频率不定,交流的内容也比较有限。我们已经知道,古代中国与两河流域以及更西方的文明都有接触,青铜器是其中交流重要的成果。在古代中国成为比较稳定的统一体前,中华大地的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交流就催生了货币,其中公元前3300-27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就发现了贝币和玉币,在内陆的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1900年)遗址发现了来自海边的贝币和五孔刀(玉币)。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交流时代(公元前2世纪-14世纪)。公元前2世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1],唐朝通海夷道(海上丝绸之路)也繁荣起来,开启了中西方交流的新开放时代,到郑和下西洋达到了鼎盛。在这个阶段,中国的丝绸、冶铁、瓷器、茶叶等流入西域、中亚、印度直至欧非,中国也得到了“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等香料和染料,葡萄、核桃、石榴、胡椒、蚕豆、胡萝卜、洋葱等传入中原,而特别是番薯(地瓜)、玉米、马铃薯等美洲农作物在16世纪后期(仍以农业文明交流方式,康乾时期推广)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中国的人口承载能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另一方向,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开展各种活动,造纸、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技术的西传,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是重商主义时期(15世纪-17世纪)。从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开始,欧洲成为推动开放的主角,寻求顺差、获取金银,从新市场掠夺财富,以不对等贸易为主。 第四阶段是殖民主义时期(17世纪-1940年代)。以英国荷兰陆续成立东印度公司为标志,西方陆续将“新市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自由贸易”为幌子,把殖民地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资源、廉价人力的来源地,完成了其走向发达的原始积累。 第五阶段是国际规则贸易时期(1940年代-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陆续独立,以联合国的成立和关贸总协定(GATT:WTO的前身)拟定为标志,世界各国关系进入到平等交流的阶段,开放为各国带来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飞速的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搞好了,国家和经济体就能很好的发展,甚至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如果不开放封闭自己或者开放的战略失误,就会导致落后。 以美国为例,其开放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一个殖民地独立形成的新兴国家,成为经济科技绝对领先的世界霸主。第一阶段是建国到19世纪初,美国刚刚独立,比英德法等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奉行保护主义,主要精力放在北美洲的疆域拓展(到1840年代领土已经拓展到太平洋)和国内问题;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中-1910年代的崛起阶段,1815年开始,美国全面学习德国的大学体系(当时世界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内战后,大力学习欧洲的工业革命,1880-1910年被称为美国的“进步时代”,这一阶段的开放让美国完成追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学生”成长为第二产业革命(电气革命)的“老师”;第三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其优越的科教、市场环境,吸引了全球优秀人才尤其是来自德国等欧洲动乱地区的精英,奠定了其世界霸主地位;第四阶段是领导成立联合国、关贸总协定等全球组织至今,是世界开放的领导者,尤其是1944年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推动美元成为世界货币,成立IMF和世界银行,成为世界科技、金融和贸易的中学。开放为美国带来了科技、人才、市场,决定了其崛起的过程。 相比而言,南美洲的巴西等国家在早期通过开放成为发达国家,而后期开放战略的失误又导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前苏联的解体及发展模式的失败,这些教训都必须认真汲取。欧洲从欧共体到欧盟,建立了统一的货币体系,开始了多层次经济体开放的新尝试。 三、再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美国的进步时代和亚洲四小龙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太多不同,若要从发展中国家成长为发达国家,就必须汲取他国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自身的特点,分清哪些是阶段差异、哪些是真正的特色,关键在于剖析清楚后发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首先,后发经济体往往具有六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发展快。学习别人成熟的科学技术、各类制度和经济与企业管理经验,可以少走弯路,显然比自己寻找要快的多。 二是风险少。由于可以汲取前人的教训,就能减少自己探索与尝试失败的风险,降低风险损失。 三是效率高。由于学习榜样目标确定,可以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项,按成熟计划执行效率高。 四是成本低。后发经济体在发展的早期具有明显的人工成本优势,对外资吸引力大,商品价格低,具有较大的出口比较优势。 五是增速高。由于原来经济基数小,所以很容易取得较大比例的增长速度。 六是动力足。由于落后,追赶和改变贫穷而致富的意愿往往更加强烈,更容易激发各方面发展的动力。 我们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进步,正式充分发挥了这些后发优势。如果我们要像美国的进步时代、日本的战后30年、韩国的高速增长42年一样完成赶超,就必须同时看到后发经济体可能具有的六个劣势,只有认识和克服了这些劣势,才能继续快速发展,实现到发达经济体的跨越。 第一个劣势是路径依赖。追赶早期靠学习可以实现高速发展,但当差距逐渐缩小时,学习型发展的边际效应将快速减弱,我们的人均工资不断提高(这当然发展的目标,即提高人们收入),但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因此必须逐渐增加自我创新的比例,改变原来的追赶型发展模式。同时,要提升因落后学习而形成的品牌形象是非常困难的,也容易导致自大或自卑的极端化情绪,要完成从追赶到超越的转型,挑战巨大。 第二是修昔底德陷阱风险。已经领先的经济体大都具有规则与定价权,处于国际分工的优势地位,具有制高点先机和实力优势,要想赶超可能会遇到领先者的压制。 第三是基础不扎实。由于追赶时发展太快,许多体制方面的制度配套和需要几代人传承积累的习惯与观念积淀不一定都能跟上,发展的基础需要补足。 第四是人才劣势。先发经济体有培养体系和吸引全球人才优势,后发追赶者需要补更多的课,吸引人才也面临更大的竞争。 第五是资源更稀缺。在发展早期,石油等能源和资源比较丰富,开采容易、价格便宜,而等到更多追赶者发展时,面临更稀缺的资源和更高的价格,同时前期累计的污染等生态问题开始从局部问题逐渐变为全球性问题,约束条件大大增加。 第六是后发高速悖论。由于发达门槛日益提升,发展越晚差距越大,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以前相同的追赶,例如美国用了3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化和到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追赶,日本用了30年完成了与当时中国人均GDP相近到与美国人均GDP相近的追赶,韩国用了42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而我们经过了40年的高速增长,却仍在发展中国家行列,甚至没有达到世界人均GDP的平均数。 四、大国模型与小国模型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并未讨论经济体规模对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这方面需要进行理论补充。 所谓大国,就是人口多、疆域大,主要特征将由其规模效应和人均效应的矛盾体现。第一,大国的人口多,所以各方面需求大,具有市场大的优势;第二,正因为需求大,所以难以完全依靠进口满足,因此必须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无法像小国一样,仅凭一个或几个特色产业而立国;第三,由于人口多,无法通过一个中心城市或一个城市带来完成城镇化,必须发展多个城市带或城市群;第四,由于疆域大,往往资源丰富,同时又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又未必丰富;第五,疆域大可能带来区域的不平衡和城乡的不均衡;第六,由于大,可能产生更大的经济影响力、金融影响力,要求具有更加独立的货币、财政和资本独立性;第七,大国也往往具有更大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也可能有更强的凝聚力;第八,大国可能具有更强的文明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制度榜样、科技贡献、经济规模和军事力量。 因此,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与德国、日本、瑞士、新加坡等小国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整体发展路径必然不同,虽然具体事项可以参照,应当比较的对象只有美国、欧洲(如果可以进一步融合成为整体)、印度、巴西这四个经济体,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虽然地域大,但人口较少,其产业完整性需求不明显。 正如经济体内部城市带或城市群的格局,世界各经济体开放关系的格局可能也不是分散的各个经济体之间简单多对多的关系,而是可能形成几个有独立文明影响力的大国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一些中小经济体的多中心格局。 五、开放经济体的核心要素 无论大国经济体还是小国经济体,其对外开放交流都有四个核心要素:经济、金融、科教和文化。 经济要素主要包括商品与服务的贸易和市场的全球化(开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全球布局(开放)、企业的跨国化(开放)、资源整合的全球化(开放);金融要素主要包括货币的全球化(如人民币全球化等开放形式)、资本与资产市场的开放(全球化衔接)、投资与融资链条的全球化(开放);科教因素主要包括科技体系的全球化整合(开放)、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体系与标准开放)、生源与师资的全球化(开放)、企业人才的全球化整合(开放);文化要素的开放主要包括法制政策等制度的全球化衔接(开放)、文化软性制度的全球化双向融合(GLOBALIZATION AND CHINALIZATION)。 中国要继续发展,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与世界更和谐的开放融合,只有开放,才能实现科技的持续创新和持续进步,才能保持经济的活力,才能促进文化与文明的进化,才能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青春,才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一个大国、强国应有的贡献,才能继续带来像原来的四大发明一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N大发明,让全球共享中华文明的智慧成果,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促进多元文明相互良性竞争、合作发展。  [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24日 10:27
谭海鸣:进一步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的逻辑
谭海鸣:进一步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的逻辑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招商银行研究院副总经理谭海鸣出席并发表演讲。 在谈到“进一步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时,谭海鸣表示,第一,要有法制的精神。第二要有全局的视野。第三,开放的思维。第四,要有激励相容,凝心聚力的机制设计。第五有科技的助力。第六,积极又审慎的态度。 对于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他提出七点建议。首先,要有顶层设计。第二,有关各方要寻找最大公约数。第三,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第四,建设内外融合的金融市场。第五,激励相容。第六,通过金融科技拓展可能性边界。最后,要选好时机,适当容错,要管理好风险,只有风险可控了,各方各面才能凝聚共识,才能最后做到最好。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谭海鸣:新供给2049课题又出了新成果,作为成员我深受鼓舞。借新书发布的机会,,我汇报一下开放经济方面的一个相关研究——《“融合式”双向对外开放的经验》。我们在推动开放过程中,可以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融合,推动思维不断的开放,并以开放引领改革创新,更好地贯彻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 一、英国脱欧、瑞士加入欧盟,以及欧盟一体化的国际经验 英国脱欧的经验。英国脱欧一波三折吸引眼球的背后,具体的脱欧协议更加值得研究和借鉴。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内地九个城市和香港、澳门要进一步加强融合。英国关于脱欧后与欧盟发展双边关系的设想,在既保留国内相对独立的经济金融政策,实现与欧盟经济金融市场一定程度的融合。这比较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情况,可参考借鉴。例如,区内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绝大部分货物贸易的自由化;最小化跨境服务贸易的障碍,推动广泛的职业资格互认;基于共同的规则对跨境金融服务开展监管,开展广泛的监管对话、合作和信息共享,跨境资金流动有序高效便捷;人员跨境流动、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进一步提升,通关检查、医疗教育养老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瑞士融入欧洲的经验。瑞士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在如何融入欧盟这个大经济体方面,采取灵活和务实的方法,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区域融合发展之路。瑞士从90年代末期开始,通过与欧盟签订一系列的双边协定,在不加入欧盟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深度参与欧洲一体化的目标,这些国际经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法律约定,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欧盟一体化的经验。具体来说,在金融市场一体化方面,欧盟建立了几个特殊的机制。 一是“单一通行证”机制,根据欧盟通行证原则,只要金融机构所在成员国(所在地)批准准入,金融机构便可在欧盟其他成员国开展业务,其他成员国原则上不能施加其他额外的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也无需额外设立单独的子公司或单独申请准入许可。这个机制也正在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开放实践中,比如内地和香港的基金互认。下一步,可以研究内地和香港、澳门地区的金融机构在经过统一的认证以后,也能跨境提供金融服务。比如,在深圳的前海,可以有一些经过共同认证的理财产品、保险的产品双向开放投资和交易,这需要有一些标准化的设计。 二是统一的金融监管以及作为支撑的快速灵活立法程序。欧洲大陆是大陆法系,英国是英美法系,判例法系,怎么融合这两类法系呢?欧盟建立了四个层次的快速立法机制.第一层次立法主要是进行框架原则性立法,第二层次立法由欧盟委员会联合相应的泛欧金融监管机构制定,不需要通过普通立法程序。第三层次立法侧重成员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以及监管标准的趋同,主要是三个泛欧金融监管机构发布的“软法律”,例如监管建议、监管指引和监管释疑等。第四层次立法侧重有效执行层面,主要是欧盟委员会监督各成员国具体实施欧盟指令和规章。中国在走出去过程中,我们的大陆法系法律安排也需要很多欧美英美法系的经济体进行融合,特别时内地和港澳的法律对接问题,可以充分借鉴欧盟的做法。 三是对跨境金融业务进行对等监管。 四是遵循共同的国际标准。要有共同的原则,对话合作、流程透明,稳健可预期。 五是推动更加便利的人员跨境流动,无歧视无障碍的提供跨境服务。英国脱欧以后,成为单独的关税区,货物和人员跨境要单独审核,执行单独的移民政策。这个过程中,英国通过三方面的安排保证自身经济体系金融体系的竞争力:第一,支持企业提供跨境商务服务以及对员工的跨境部署。只要为跨境商务服务员工的跨境就业还是要提供便利。第二,更加简化的通关手续,跟过去相比还是要复杂一些,过去虽然没有加入申根,但是在欧盟一体化的认证体系中还是比较边界的,现在要重新设计一套。第三,为跨境旅游、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二、推动自贸区建设和金融市场跨境联通的国内经验 自贸试验区的经验。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18个自贸区,在满足市场主体金融需求,构建与国际更加接轨的金融市场,探索金融监管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自贸区建设的经验,一是金融改革要有适宜的内外部环境。上海自贸区推出以后,没过多久就遇到了美元升值的周期,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贬值压力。过去很多设想的开放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很多金融机构和企业都没有能够适应这些调整,对这个自贸区也有一些失望的情绪。以后我们如果再要推进类似试验时,要选择适宜的时机。二是充分发挥特殊区域的试验田功能,减少象征意义较强的试点内容,每个地方因地制宜,再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三是保持金融单项改革试点和金融系统性改革间的协调推进。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市场的统一性使得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这样的宏观金融改革较难在自贸区内实现实质性突破,这也限制了自贸区内相关试点政策的实际落地和成效的显现。四是建好容错机制,避免出现“宁可不做,也不犯错”逆向选择、负向激励。同时,也要避免矫枉过正,对容错尺度设置失之于宽,产生“做错也不用担责”的道德风险。 金融市场跨境连通机制的经验。最经典的就是沪深港通,2013年提出沪深港通的时候确实是挺新颖的,而且也觉得挺难实现。在沪深港通之前,天津曾推动建设“港股直通车”,但被叫停了。“港股直通车”是境内个人投资者单向对外投资,而且是在某一个地方,通过某一些特定的商业性机构,对某一些特定人群开展试点。而沪深港通则不同,资金跨境流动是双向的,没有地域限制,符合条件的个人都可以申请,办理的渠道是公开的交易所而不是特定的几个金融机构。沪港通2014年开通以来,运行非常顺畅,2016年又顺利开通深港通,随后交易量连年翻倍增长,与其普适性是分不开的。另外,沪深港通被设计为在场内(交易所)交易,交易的对象是标准化的证券,交易的渠道也公开透明,交易的数据信息也实现了实时公布。即便在汇率大幅波动、资金跨境流动压力加大的时候,沪深港通“标准化”的机制也没有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 除了沪深港通,还有人民币原油期货、黄金国际板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这些机制在推出前都筹备了很长时间。原油期货是上海期货交易所主推的一个划时代的国际化品种,从2012年开始酝酿,当时上海期货交易所一把手亲自挂帅推进,证监会、人民银行、商务部等多个部门均参与政策设计。但受当时宏观经济波动、交易所领导变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原油期货产品一直被搁置至2018年。但在这6年期间,政策设计的核心团队并未解散,旨在推出原油期货的目标并未改变,正因为如此,在等到合适的政策窗口期后,原油期货才可以正式推出,成为国际三大原油期货产品之一。黄金国际板是中国黄金交易所2014年9月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的一个专门平台,引入境外交易者和境内交易者进行黄金品种交易,但国际板设立后业务开展因遇到美元升值周期而暂缓,直到2016年4月19日才推出了人民币“上海金基准价”定价机制。但即便经历如此波折,黄金国际板政策设计的核心团队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因此,遇到合适的窗口期后,政策最终仍能落地开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从2011年开始酝酿,起初就系统建设由谁负责、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线等争论了很久,但当决定由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牵头负责建设后,工作的推进速度就明显加快。虽然2015年CIPS一期上线后,运行不是很理想,但到2018年CIPS二期上线时,运行已颇为顺畅,业务量快速增加。 三、进一步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的逻辑 第一,要有法制的精神。第二要有全局的视野。第三,开放的思维。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激励相容,凝心聚力的机制设计,比如沪深港通,比如原油期货,都是因为激励机制到位了,能够凝聚各方面的共识。第五有科技的助力。第六,积极又审慎的态度。推进过程中想的可能很好,但是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击,比如自贸区开放以后,遇到了美元升值的周期,跨境资本流动进行宏观审慎的管理。这个时候设计成沪深港通标准化、透明化的机制,既积极,又有最开始小的额度,最后有一个大的额度,最后完全放开,这种审慎分步走措施是有效的。 相应的,我们也有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的一些建议。首先,要有顶层设计。第二,有关各方要寻找最大公约数。比如,粤港澳湾区在前海找了两个着力点,一是理财通,二是保险通,正在设计的过程中。第三,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第四,建设内外融合的金融市场。第五,激励相容。第六,通过金融科技拓展可能性边界。最后,要选好时机,适当容错,要管理好风险,只有风险可控了,各方各面才能凝聚共识,才能最后做到最好,这是我们对推动融合式双向开放的一些思考,恰好也对黄院长构建开放型经济体战略研究大课题一个小的补充。 在此汇报给大家。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22日 09:14
黄剑辉:对外开放国际经验的七点启示
黄剑辉:对外开放国际经验的七点启示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出席并以《我国房地产市场新型宏观调控框架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剑辉:今天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还有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这样一个群体在北大这样一个中国最高的学术殿堂共同举办会议,今天上午是2019年三季度的宏观会,研讨的主题也很有意义,创新制度供给,实现居者有其屋。 现在,我怀着特别高兴的心情来出席,并向大家汇报我们最新出版的这本书,《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首先要感谢企业管理出版社对我们这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很多的心血,感谢孙社长,还有相关的编辑对我们的帮助。 第二,也要感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院长、苏教授对我们提供这个发布的场地。 第三,感谢在座的各位嘉宾的出席和对我们的勉励。 第四,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们今天下午新书发布会相关的报道。 下面具体简要地给大家汇报一下这本书的核心要点。这本书就像贾首席、广宇院长和孙社长刚才致辞里谈到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12年、2013年成立以后,启动了一个大型的课题——《迈向2049的中国》,后来整个成果就成为走向2049的国家发展战略丛书这么一个系列。 当时这个课题是一个主报告叫《迈向2049的中国》,这是我们在去年夏天、2018年8月份正式出版,历经了四年的时间。随后几个月,包括海年院长主编的《迈向2049的农业》,谈农业现代化问题,主报告后面还有15个专题,今天给大家汇报这个专题,今天新书发布这个专题是15个专题里最后一个,聚焦开放问题。 因为回望我们的祖国,刚经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更早一点,从1840年以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长期积贫积弱。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思考中国如何能够摆脱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局面,重新振兴中华这样一个目标。 思考的结果,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在去年出版的《迈向2049的中国》这本书,整个这套书的主线就是改革开放,而且把改革开放不是从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而是变成一个既对中国有普适价值,我们整个中国的发展如果坚持改革开放就能够强大。如果闭关锁国就会走向衰败,同时也把这个概念放到了全球,其实对全球各个国家都适用的。所以,这4个字是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改革开放。 再聚焦到今天这本书,我们谈的是一个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发言的题目是强国之道:迈向全面开放型经济体,正过来说只有迈向全面开放型经济体才是我们的强国之道。 这本书我2014年底,2015年初从国开行研究院副院长的职位来到民生银行组建了民生银行研究院,但是整个过程从2012年以后一直跟贾院长、广宇院长在洪董事长的领导下研究新供给,在2013、2014年跟社科院张宇燕所长团队,以前带领国开行研究院的部下跟社经政所启动了这本书课题的研究,这两年在新供给在民生银行研究院的团队在原来这个课题成果基础上又做了内容的补充和情况的更新。所以,整个这本书由7章构成。 第一章是核心的观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及全球化面临新问题、新格局。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从问题导向入手,格局是什么。从问题方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党的十九大,以至于在“十三五”研究的前期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第四个词就是“开放”,只有开放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世界梦,全球和平发展的实现来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把视野回到中国,我们会看到从2018年以来,全球的经济发展,还有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环境都发生了改变。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由一个80年代、90年代和2008年之前的总量增长型,逐渐走向质量提升型,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同时要通过加快开放来实现新一轮的发展。 站在2015年前后来看,以至于站在今天这个时点看,我们国家的经济体进入到了一个内生驱动全球布局的新的战略机遇期,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从1978年来看,80年代,90年代是以引进来为主,到了2008年危机以后,尤其是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开放度的不断提升,形成为一个既关注引进来,招商引资,同时也通过“一带一路”这样一个战略开始走出去,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全球格局。 2008年的危机要彻底走出至今也没有完全走出,因为全球性的需求不足,背后是供给侧在资本、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方面都有结构性的失衡。要破解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国家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这样一个以走出去来形成新的开放经济体这样一个新战略,来解决全球面临的供给侧的结构性的缺口这样一个失衡问题。这是从问题和格局方面。 第二方面,我们分析了一下,只有构建开放经济体才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一下我们国家在全球的位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全球来看是一个C型的,英文China的第一个字母是C,从地理格局上,我们国家的北、西、南都是陆地,C的开口的方向就是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C型的方向。这个地理格局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还有所处的格局是一个陆海兼备的格局。思考中国的问题要从“一弓两箭”的格局分析,“一弓”就是海岸线,“两箭”的一支箭是由东往西射,从京津冀沿着关中天水往欧洲方向。另外一支箭从成渝经济带沿着长江到长三角,再沿着福建、浙江的方向往珠三角,进而往东南亚非洲方向,未来几百年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基本的经济格局就是一弓两箭的经济格局。 思考我们开放型经济体的发展和未来经济发展都要从“一弓两箭”出发,这个过程中很清楚的看到“一带一路”就是这两支箭,一个从东往西射,一个是从西往东射,引领全球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工业文明的形态来看,必然都是经过了一个从封闭型经济走向内向型经济,再往外向型经济,还有开放型经济的新的阶段。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40年,是一个从内向型经济到开放经济转变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核心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与这7个方面有关,包括:世界经济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带来的挑战,还有全球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布局调整的挑战,以及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挑战,生产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构建开放经济体势在必行,如果不进一步加大开放就很难实现发展,因为必须要构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基本格局。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外开放关乎了国运的兴衰,世界大国的崛起,从15世纪以后近500年大国崛起的规律,也是只有开放才能有利于发展。 具体看一下这本书第三章,我们具体分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启示,平常谈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经常都是从1978年开始思考,其实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穿透整个历史长河可以看到在先秦时期对外开放是不太受重视的,还是内向型的农耕文明,汉朝的时候对外开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就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启的,还有班超,隋朝隋文帝主张开放,唐朝是万国来朝的状态,对外开放达到很高的水平,宋朝南宋政权的建立,东南沿海港口和泉州都是新的贸易中心,元代也是实行积极的对外政策,到元代还是很开放的。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开始搞禁海政策,海外贸易断断续续,后来有所谓倭寇,其实倭寇里不少是中国的沿海渔民,并不是完全的倭寇,真正的日本人并不是很多,跟禁海政策有关。 到了清末,所谓的康乾盛世搞的是闭关锁国,英国的大使来拜访乾隆的时候,乾隆是很不以为然的,所谓康乾盛世也有学者认为根本不存在,也是原来的农耕文明到了一个顶端。清朝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之后有一个清朝的中兴,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搞洋务运动,包括派童子到美国留学,又开启了新一轮开放。所以,晚清时期、民国时期还是比较开放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对苏联开放过一段时间,70年代末以后,五六十年代又走向了封闭,尤其跟苏联的关系破裂以后,就彻底封闭了一段时间,70年代初,随着重新回到联合国我们又重新对外开放。 1978年以来的开放分了几个阶段,一个是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阶段,包括建立深圳、珠海特区,再加速向纵深推进,加快沿江沿边的开放。第三阶段,2001年加入WTO以后的对外开放显著提升。第四阶段,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向全球发出我们要推进“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所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是分了几个阶段。 刚才从先秦以来,两三千年的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到中国对外开放有四点结论:一个是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和崛起的必由之路,开放之后就很繁荣,封闭的时候,马上就落后;第二方面,开明的国家意志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提。开放可能不取决于民众,包括明朝的时候,民众是想开放的,但是政府端的国家意志成为了影响开放的重要前提。第三,以点扩面是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发展路径。80年代以来的开放也是先从很多点状入手。 最近这两年推进自贸区,也是由一个点入手,从上海自贸区逐渐推到18个自贸区,也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未来的方向应该是迈向一个全面开放的经济体,这种自贸区推广后在全中国都是要按照“零关税、零贸易壁垒、零补贴”这样“三个零”作为适应全球WTO改革的方向。第四章,分析了发展开放型经济战略的国际借鉴,从美国的经验教训,欧盟、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还有新兴经济体,包括巴西、阿根廷更多的是教训,它搞的是进口替代,凡是搞进口替代政策的都没有发展好,落入到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需要在开放过程中去思考的,国家战略搞进口替代看样子是一个误区。 通过总结欧美成功的开放经验,吸取巴西、阿根廷这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教训,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总结了国际经验的七点启示。 第一点,构建开放经济体需要有强大的生产能力、金融实力、创新能力和足够规模的国内外市场为基础,开放固然好,但是也不是一天内就开放或者快速开放就一定好,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渐进。 第二是我们的内生动力,刘明康就提过一个观点:凡是我们国家从2001年以后开放,因为那一轮加入WTO,主要的特点就是开放中国的制造业,当年很怕开放汽车业冲垮中国的汽车,但是不仅没有冲垮,凡是开放的领域都变成了世界第一,汽车也好,家用电器也好,汽车当年几百万辆现在变成了三千多万辆。现在发展比较落后的,还有民众现在批评比较多的教育、医疗、服务业,包括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些行业当年加入WTO,一致认为是从爱国的角度要保护的领域,包括农业,都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国际竞争力不强。所以,刘主席这番话我当天晚上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也印证了这本书的基本观点。 开放需要渐进,这个我们是同意的,因为要有强大的生产能力,金融实力,创新能力作基础。我刚刚讲到银行业同意开放的四力,一个是外部的压力,一个内生的动力,刘主席讲的这点。三是实力,今天的中国银行业为什么能够有信心开放?因为现在全球一千家银行的前30家里将近一半是中资银行,我们民生银行排在28位,前面的一二三四名如工农中建,招行也排的比较靠前。所以,中国银行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实力也比较强了。还有第四个是能力,包括我们这些中资的咨询机构,包括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这样的智库,一二十年前中国的智库没有今天这个水平,看到麦肯锡,看到高盛的时候必须仰视很久。基于这四力到今天应该是可以开放,而且在中国的土地上可以赢得这场竞争。第二需要有完善、透明的法律体系和权威、高效的执法能力为保障。 第三,需要不同部门的充分动员和配合。2001年加入WTO,为什么我们国家能够安然度过,而且形成了竞争力,不仅没有被冲垮,还做成了世界第一,跟90年代我们国家入世长达十几年的谈判,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法律法规思想方面的准备。我在国开行的时候90年代末刚做副处长,当时思考加入WTO对金融业的影响和对策,我写的是加入WTO对国开行的影响和对策。准备很充分就能很好的应对,也不能什么都没准备好就把门打开,也不行。 第四,需要保持足够的政策自由度,预留一些空间。国内可有一点保护。 第五,避免落入国际分工陷阱。马来西亚、泰国有一个阶段也是很开放,但是外资一撤,对外资依赖特别大,没有自己的自主性,这样国民经济也是会受损。所以,在开放过程中,开放固然好,还要考虑逐步推进。 第六,对一个大国来说,构建开放经济体需要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争取其他志同道合国家的接受。“一带一路”就是特别好的战略,有我们国家自己的机遇,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价值观,以亚投行为标志,争取志同道合国家的参与。 第七,货币国际化是大国构建开放经济体的重要内容。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在推动中国的开放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从国际上多个国家开放的经验教训,这7条是需要在开放过程中,也不是一开就好,开放是大的方向,过程中需要基于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五章主要谈了构建开放经济体的新的战略,总的方向要从外向到开放,过去80年代都是谈发展“外向型经济”,现在是一个走向开放型经济,总的目标就是要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前面提到国际经验的时候也提到需要很多的准备,这些准备的过程就是调整我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经济各方面、各个主体,包括北大也好,民生银行,国开行也好,都要做好相关的准备。怎么准备推进?就是改革,凡是不适应开放要求的,不适应自贸区要求的,该改的要改。美国方面这次中美谈判也是要求我们国家做一些结构性改革,改是必须的,但是如何改,用什么步骤适应这个开放的要求,是需要思考的。 总的目标,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促进国际国内要素的有序流动,资源的高度配合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的优势,要有这种能力,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这两个良性互动。战略布局方面,要主动出击,多方突破,由上海自贸区这样一个单一的自贸区向粤港澳、广东自贸区现在也在推进东北、西安方向的。 第二,第三批自贸区的扩散,同时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去引进来比较多,现在要加快走出去。第三,与有关国家商签投资协定。 第五方面,加快自贸区的建设,像海南自贸区过一段儿也会有更大举措的从关税到个人所得税的政策。扩大内陆的沿边开放,除了海上开放还要沿边的开放,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外资外储的运用,境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国际贸易方面可以采取很多具体措施,包括资本账户的开放问题,人才的培养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内层面、地区层面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汇率制度的改革,也是需要很好的去思考的。 中国“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我们也构建新的体制,以自贸区谈判为契机促进改革,以美国、欧洲、日本投资协定的签订推动纡子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扩大内戮沿边开放为契机完善口岸的管理机制。 第六章我们主要是分析了,刚才是从战略重点方向,从管理体制方面,从国际上来看,管理体制就指各国政府为了适应开放的要求应该怎么做。美国是综合运用政府机制、市场机制,两只手,社会福利的水平也是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英国方面政府职能的方案也要系统设计,稳步推进,讲究实际效果。 日本的管理体制也是注重广泛的集中民智,综合反映各方面的要求,注重与法治建设相结合,这些国家在开放方面,包括ODA对外援助方面的经验对我们国家下一步推进开放都有相关的启示。包括人才的机制,怎么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有机结合。 最后一章基于前面分析的欧美日这些国家从政府层面、管理体制方面推进开放的经验,我们中国下一步适应这种开放型经济体的构建,应该构建一个什么体制,体制进行了思考,我们觉得要建立我们国家适应于开放型经济体需要的依赖的成本、产能、资金三种能力,这三种是根本。与此对应的建立三个平台,包括实体经济的平台,还有国家开发署,这个建议是几年前写的,2018年3月的新的一届政府已经设立了国际开发署,还有新的金融体系平台,美国也有一个国际开发署,同时构建新的金融体系的平台。 五位一体包括基础设施平台、金融体系平台、实体经济平台,同时要以国际人才开发平台为引领,因为没有人才这些都是没法做的,事情都需要人来做。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有一个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平台。 具体来看,基础设施开发平台我们主要建议要通过与相关的国家构建这种基础设施发展公司,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就是跨国合作的一个典范,以前在国开行时研发了很久,跨国的基础设施发展公司,把世行的资金,各方面的资金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才能实现与有关国家的合作共赢。 我们觉得需要构建一组开发银行,并做了系统设计。最近我们在给吉林省做咨询的时候,在那个报告也提到,建议在长春设一个中国东北亚合作开发银行,比如在南宁一个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以亚投行和相关的国家金砖银行世行,与有关区域性的政府合作打造一个国际性的合作开发银行的一个体系。比如在西安能不能设一个中国新丝路合作开发银行,昆明设一个中国南亚国家的合作开发银行,非洲坦桑尼日利亚、东非、南非设立一组,把当地国家的力量吸引过来,把他们的利益捆在一起,也分散了风险,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完善的金融平台也很关键。 前面提到基础设施要合作共赢的平台,金融供给方面,融资方面不能光是我们国开行,光是民生银行,还有亚投行,单方面风险很高,必须发挥当地的作用。以此为基础,同时推进国内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第四打造实体经济平台,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国际合作方面向更远的区域推进全方位的合作才能很好的实现。金融也好,基础设施也好,最终都是要为其他的中小企业、制造业在当地发展走出去业务来做基础的。 人才平台方面也可以依托相关的既有短期的培训计划,也有依托学校机构的培训平台,打造多方面的开放型的人才,引进机制和防止人才流失相结合。 金融风险也好,实体经济,大家经常会在媒体上听到哪个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损失很大,时不时有这种新闻报道出来,很重要的一点,如何防范这种风险,就需要从政府推进风险管理的政府层面要推进相关的基础设施制度建设。同时,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实体本身也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政府、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多方进行结合,形成一个有效防范风险的整体的机制。 我就给大家汇报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一共七章,我们很期待我们国家能够在继续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打造全面开放经济体的进程,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星实业不断的推向进步。谢谢各位。[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21日 11:10
新商帮任欢:企业拼勤奋不行了 应重新设计商业模式
新商帮任欢:企业拼勤奋不行了 应重新设计商业模式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新商帮CEO、新商帮商学院院长任欢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任欢:各位专家、学者、嘉宾,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来参加华夏新供给研究院新书的发布,包括上午的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对我们做企业的人来讲,我们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是特别关注的,因为这完全会决定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容易有产出的地方,并且一定要符合国家整体的战略。所以,我今天再次感谢华夏新供给研究院的邀请,也谢谢各位专家。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新商帮。新商帮成立的初衷也是希望像民间的这些智库,特别优秀的经济学家,能把他研究的成果带给更多的企业,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一些智力上的支持。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企业,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缺资金的,我们也是不缺人的,我们更不缺的就是勤奋努力,但是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在整个世界的商业舞台上影响力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的? 我一直在和国外的同事在沟通交流,为什么美国的一些企业,美国人很少会提“996”,但在整个商业的舞台中,在核心关键的高科技领域永远都是国外的企业。所以,这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 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战略制定是特别关键的,因为我觉得在现在经济下行的周期内,国内很多企业再拼勤奋努力,再拼资金已经不行了,我们一定要重新设计整个商业模式。如何设定商业模式?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提的很多理论和概念对企业构建短期、中期、长期的战略规划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企业的发展一定要配合国家整体的战略布局,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为很多的企业家带来一些特别好的启发。 新商帮也是希望未来可以更多的参与到华夏新供给研究院,包括以后在座的各位嘉宾在整个商业领域我们也希望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大卖,能给更多的企业家带来智慧上的启迪。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20日 16:50
孙庆生:"构建开放型经济体战略研究"为开放提供启示
孙庆生: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企业管理出版社社长孙庆生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孙庆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这本著作的出版方代表,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向社会隆重发布推广这本重要的著作。 我代表企业管理出版社向本书的隆重发布表示祝贺,向这本书的作者黄剑辉先生等表示祝贺和感谢,向参与组织这次发布会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和新商帮商学院表示感谢! 借这个机会我从出版方的角度介绍一下这本书,还有这套书,再向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我们出版社的简单的情况。 首先,关于这本书。几年前,我们出版社副总编聂无逸博士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以及贾康等领导和专家反复酝酿、沟通、策划,在贾康先生等一批中国经济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企业管理出版社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联合推出了“走向2049的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今天新出版的这本书就是这套丛书的其中一本重要的著作。《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一书以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理论框架和中国2049战略研究方法为抓手,以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当前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背景与现实意义,在借鉴国外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富有启示性的战略思维与体制框架。 这本著作反映了研究专家、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思维视野,相信这本重要的著作必将产生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关于这套书。这套丛书由刘明康、刘世锦同志任学术顾问,洪崎、贾康、黄剑辉同志任丛书主编,是由一批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坚力量组成研究团队合作者队伍,历经四五年的潜心研究,共同打造成的研究成果。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套跨越30年以上的系统性规划研究,既填补了经济学术研究的空白,又填补了学术图书的空白,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彰显了共和国开拓进取的时代主旋律,又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广阔深厚的学术洞察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我们在做这套书的选题论证和市场调研过程中,感受到这套书巨大的社会价值。这套书与一般图书的选题项目不一样,一般的图书选题都要做一次选题论证,这本书做了两次选题论证,一次选题论证可以出版这套书,第二次选题论证可以参加国家出版基金的申报工作,当时选题论证的时候,这个项目是唯一没有异议的,大家一直以为这套书有很多的社会价值。 这套书是企业管理出版社重点打造的精品项目,到今年年底基本上可以出全,现在大部分已经出来了。我们很荣幸能作为这套书的出版发行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开展良好的合作,并做好出版服务工作。在此,我要感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感谢参与这套丛书的规划、研究和创作的所有专家学者。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加大图书馆馆配和市场运作力度,以及加强公益、赠阅等形式向社会大力推广这本书和这套书。让这套书体现出它应有的社会价值。 第三,关于企业管理出版社,我在这里向各位专家和朋友介绍一下。企业管理出版社是国务院国资委主管,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的一家中央部委出版社,是一家由国务院出资,财政部作为国有资产监管的中央文化企业,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家管理类专业出版社,40多年来,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了包括《中国企业管理本科全书》等大量的管理类、经济类专业书,既有学术专著,又有教材,还有大量的面向市场的书,国内第一本《资本运营论》也是我们出版社出的,当时发行了几十万,当时荣登国内畅销书年度排行榜;还有特朗普《做生意的艺术》也是我们出的,是1991年出版的,卖的也不错;还有《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样的畅销书,当时卖了一百多万册。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将来有什么研究成果需要我们做出版服务的,我们一定会做好服务。今天带来我们一位年轻的编辑部主任,郑亮同志。以后大家有什么出版的服务工作可以直接跟郑亮主任交流沟通,也可以直接和我们联系,最后,祝愿今天的新书有出色的社会表现和市场表现,祝愿各位老师和朋友们健康快乐。谢谢![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20日 16:43
王广宇:去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开放政策领先于其他领域
王广宇:去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开放政策领先于其他领域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广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欢迎大家参加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新书发布会。在座各位有不少是我们研究院的老朋友,也有不少新的朋友,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研究院。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是2013年成立的一家民间智库,秉承着“求真务实、融汇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的理念,积极的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在供给经济学领域方面,这5年多的时间做了一些探索。在贾康首席、剑辉院长的带领下,研究院在供给经济学理论、在政策建议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形成了供给经济学在国内研究推广的态势。 其次,我们也积极的启动一些重大课题,包括研究院的另外一个平台——中国养老金融论坛,中国是人口大国,很快要变成老年人口大国,养老问题会是一个重要但是当前又不太受重视的话题。养老金融这个课题在过去四五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连续出版了第五年的中国养老金融蓝皮书,也在业界引起比较大的反响。 我们还有一个课题就是2049课题,从2014年开始启动,今年已经进入到第五个年头。当时的“十三五”规划还没有完全出台,那个时候我们意识到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大多数都是以五年为单位做五年规划,很少有规划可以贯穿更长时间,看到更长周期,讨论在更长时间变量之下整个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包括各个产业、国家经济体制会发展到什么水平。所以,这项研究贯穿五年的时间,我们形成了一个总的报告《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去年出版了。 我们最近把这些书推广到各个地方,比如甘肃和其他省份的一些版本推出,也受到各地领导的重视。今天的这本书《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总体也属于2049战略的一本新书,今天这个机会是祝贺这本新书的出版。 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除了做学术研究,我们积极的还在做一些社会活动,包括今天上午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每年有四场,还有各种各样内部的闭门研讨会,新书发布会和研讨会每年开不少场,五年累计开过上百场学术研讨会,在推广供给经济学,推动中国在40年改革开放之后走向进一步深化,能够创新体制,使得制度供给这样的新改革措施贯穿到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不遗余力的在做事情。 今天的新书《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既贯穿了剑辉他们团队之前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包含了这些年在新供给这个平台上探讨的一些成果。今天这个时代,谈“开放”这个理念特别的重要,想一想我们40年的改革开放,核心词大家更多谈的改革,但想来想去,改革和开放是同样重要的,开放可能在很长时间被我们忽视了。因为我们自然而然认为改革就是开放,改革的内容就是开放。 在今天这个时代为什么觉得开放特别重要呢?因为今天的世界其实是个开放的世界,首先经过三四百年的工业革命之后,今天的时代处于真正的新一场工业革命的前夕,我们非常难得的看到,各项核心技术在今天各期叠加都到了一个新的实用、应用的时代。 比如人工智能的技术,其实也并非特别新的技术,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大数据技术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物联网技术也差不多有20年的时间,互联网是1960年开始出现的技术,但是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我们会非常惊奇的看到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区块链这样的技术同时成熟进入可以应用的阶段,包括5G这样的技术同时成熟进入应用阶段,我们的社会进入深刻的科技改变。 今天社会中的任何经济形态,任何经济主体,包括我们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没办法脱离开科学技术。在今天这个时代,科技已经把世界真正变成了平的。如果要改变开放的理念,在今天的科技时代是没办法发展的。 另外大家也意识到今天各个经济体在全球化时代,各个经济体也变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不光以贸易的形态存在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交流,金融、外汇,资本项下的流动,使得各个经济体彻底变成了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业态,金融体系完全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去年以来,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政策大大领先于其他领域,上个礼拜取消了外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在中国的持股比例。因为技术的开放,因为金融体系的开放,各个国家开放经济的策略已经不能遏制,也不能改变,总结中国过去40年发展的基础上,未来怎么更长远的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增长,开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 这本书里提了非常好的整个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总体的战略规划,以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的战略,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点,以对外开放来引领国内的经济发展。多个方面都有很多的真知灼见,我想这也是跟新供给的学术理想、学术原则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借这个机会祝贺这本新书的出版,向新书出版中做出贡献的研究院的专家、同事,包括出版署的孙社长和编辑,向各位媒体界的朋友表示感谢,再次邀请大家以后多支持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的各项活动。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20日 16:36
圆桌讨论:中国房地产走势前瞻
圆桌讨论:中国房地产走势前瞻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甘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冯科,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刘陈杰,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辑董少鹏出席“中国房地产走势前瞻”圆桌讨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剑担任主持。[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20日 12:24
贝壳许小乐:住房制度不应学新加坡 而是学德国和日本
贝壳许小乐:住房制度不应学新加坡 而是学德国和日本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出席并以《加快构建包容可持续的住房供给体系》为题发表演讲。 许小乐呼吁加快建立一个包容性、可持续的住房供给体系。第一,坚持包容性的原则,这需要关注城市里两亿的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这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未来市场的可持续问题”。 第二,坚持可持续的原则,“今天不是要通过新增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是要盘活存量,把租和购两者之间打通,鼓励人们买房子并用来出租”。 第三,坚持市场化的原则。“政府要向市场赋能,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的,满足多元需求的住房产品。我们认为,中国未来住房不是要学新加坡,而是要学德国和日本。新加坡的模式90%是组屋,类似我们的经济适用房,供给主体单一。德国和日本战后政府通过信贷和税收减免的方式鼓励大量的社会组织、民间组织、NGO建房子,很好地解决了住房问题。中国发展租赁也好,发展保障性住房也好,一定要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做”。 第四,政府中性原则。不能以人为方式抑制房价适应需求,而是不打压,不刺激,让市场需求自然释放。 “建立包容性、可持续住房体系的几个关键举措,第一要发挥市场力量,补足租赁市场不足的短板。第二,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许小乐说。 谢谢大家。 以下为演讲实录: 许小乐:首先感谢新供给研究院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今天主要讲中国住房的AB点。 什么叫AB点?A点是我们今天在哪里,B点是我们将来要去到的地方,以及我们怎么从A点到B点。今天会议的题目叫“居者有其屋”,但另一个关键词叫“住有所居”,这两个只是提法不同吗?到底B点是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还是我们要让每个想住房子的人有一个合适的居所?这是住房发展方向的差异。 因此,我们从中国70年的住房转型发展历史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中国住房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性拐点。我们从住房政策目标框架理解这个事情。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阶段,整个住房的制度设计都需要遵循民生保障、促进增长、金融安全这三个目标,因为住房本身具有三个不可分割功能。 第一是增长功能,住房在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任何时间都是一个宏观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依靠房地产,但是怎么依赖我们还得看到其他的约束。第一,民生的约束,房价涨得过高了,大量城市流动人口没办法获得体面的住房,政府保障民生问题需要考虑房价的可支付性。第二,风险问题,过去通过金融的方式鼓励大家买房,房地产是发展起来了,但是金融风险高起来了。所以,如果我们今天在面临这政策约束的时候,我们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中国房地产今天正处于一个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移的过程中。我们今天住房已经达到了一个总体均衡的水平,今天人均住房面积40平左右,同时户均住房套数在1.06-1.09左右,意味着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已经告别了住房短缺的问题,进入住房的结构调整和品质改善的时代。这个判断非常重要,意味着我们不能以过去增量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解决今天存在的存量的问题。 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今天的A点是怎么实现的?二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二战后德国、日本都面临大量的住房短缺,其他国家在民生方面建设公共住房,特别是在战后市场还没启动起来的时候,政府的目的是激活市场,对私人企业开展一些补贴或者贷款的方式促进市场的供给。在增长方面,也是更加看重房地产对整个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的作用。第三,在金融风险方面,美国和其他国家也会通过金融手段增加开发供给和提高购买力,但是过度的依赖金融也造成了美国日本两次大的金融危机。 一些经济学家用的人口、经济增长这套市场的模型来观察和解释中国的房价问题,实际上大家可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中国住房70年发展是一个转型增长的模式,这是其他国家里不具备的。 我国从1949年到1976年是一个福利分房时代,这种方式结果就是高补贴及高短缺。到改革开放之前人均住房面积比1949年还要低,原因是我们的供给体系没有激发市场的活力。这套方式走不下去,我们不得不转向了市场模式,包括存量公房私有以及新建商品住房,形成了第一批有房群体和无房群体。1998年之后我们迎来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之后又是一个新的分水岭,我们进入了资产化的十年。 过去10年,以金融推动住房自有率的政策使土地、金融和住房三个系统不断耦合,相互缠绕。国家也一直在做调控,但是这个调控是有周期的。调控的目标在民生、增长和防风险目标之间不断发生迁移。这种调控只能控制周期问题,却不能解决结构性矛盾。 因此,A点核心的问题是住房短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结构转移的矛盾非常大,第一是核心城市住房可支付的问题,特别是广大的流动人口,刚毕业的大学生,农民工,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既买不起房,同时也面临一个越来越租不起房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住房杠杆率过去以加杠杆、提高住房自有率的情况下,杠杆率非常高了,北京、深圳一些城市家庭的偿债收入比是非常高的。从住房历史演变看,导致今天这种状况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个是住房制度转型导致的分配效益,第二个是过度市场化导致的住房差距过大,第三,土地供给制度不仅没有跟需求相结合,反而人为制造了稀缺,让住房的资产化更加严峻。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金融加杠杆或财政补贴都会转嫁成为房价。 我们过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存在很大偏差。第一是我们试图以产权型的保障方式去保障低收入人群,但产权性的保障方式内在固有的矛盾解决不了,最后只能成为补贴转移的工具。第二,对市场租赁的重视程度和发展是严重不足。第三,试图以行政管控的方式让房价适应购买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因此,我们需要加快建立一个包容性可持续的住房供给体系。 第一,我们坚持包容性的原则,我们需要关注城市里两亿的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这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未来市场的可持续问题。因为今天没有刚需进入的情况下,换房市场也换不动,整个市场会陷入自我遏制的状态。 第二,可持续的原则,今天不是要通过新增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是要盘活存量,把租和购两者之间打通,鼓励人们买房子并用来出租。 第三,坚持市场化原则,我们要调整过去过度依赖市场的情况,但是保障并不意味着一定由政府做,政府要做的事情是向市场赋能,是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的,满足多元需求的住房产品。我们认为,中国未来住房不是要学新加坡,而是要学德国和日本。新加坡的模式90%是组屋,类似我们的经济适用房,供给主体单一。德国和日本战后政府通过信贷和税收减免的方式鼓励大量的社会组织、民间组织、NGO建房子,很好地解决了住房问题。中国发展租赁也好,发展保障性住房也好,一定要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做。 第四,政府中性原则。我们不能以人为方式抑制房价适应需求,而是不打压,不刺激,让市场需求自然释放。 建立包容性、可持续住房体系的几个关键举措,第一要发挥市场力量,补足租赁市场不足的短板。第二,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今天的金融风险主要是在结构性的,主要在低收入购房人群。这个情况下如果要发挥房地产稳增长作用,只有允许和鼓励改善型换房需求释放,通过以旧换新维持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这可能是目前形势下唯一一条通道。 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20日 12:21
招商银行谭海鸣:2021-2025年房价将普跌
招商银行谭海鸣:2021-2025年房价将普跌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招商银行研究院副总经理谭海鸣出席并以《行动的勇气——2020年宏观经济和政策展望》为题发表演讲。 谭海鸣表示,星期五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增速只有6%,已经到了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下限。往后,无论是从人口性长周期看,还是从贸易性中周期看,抑或是从明年的短周期看,经济潜在增速还会向下,各方面风险上升,需要果断行动,增开支、降成本、添动能。 对于GDP的预测,他提出,中性情境下,明年GDP增速为6.1%,但是这需要降准3次,LPR利率降低35bp,财政赤字率提升到3.0%,专项债发行规模提高到3.2万亿元。审慎情形下,需要降准4次,LPR降低45bp,赤字率提升到3.2%,专项债发行规模扩大到3.5万亿元,方能实现6.0%的增速。乐观情形下,GDP增速可以提升到6.2%,而且此时只需要降准两次,LPR降低20bp,赤字率稍微提升到2.9%,专项债发行3.0万元。 “在这三种情形下,我们均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可控,年均汇率水平分别为7.15,7.25和和7.0”,他说。 此外,在谈到人口长周期时,他引述《老龄化、人口迁移、金融杠杆与经济长周期》称,模型模拟分析显示,受老龄化影响,2021-2030年中国经济增速会明显下台阶。2021-2025年房价普跌,2026-2030年有所恢复;经历了下跌后,一线城市房价还能创新高,二线城市房价还能回归2020年水平,三四线城市则回不到2020年前的好时光了。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谭海鸣:今天的议题是房地产改革,前面各位专家、老师已经描绘了大的蓝图,下面我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参加讨论。我汇报的题目的《行动的勇气——2020年宏观经济和政策展望》。 星期五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增速只有6%,已经到了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下限。往后,无论是从人口性长周期看,还是从贸易性中周期看,抑或是从明年的短周期看,经济潜在增速还会向下,各方面风险上升,需要果断行动,增开支、降成本、添动能。房地产方面,房住不炒,棚改缩量,房地产投资下行,需要中性的、分城施策的房地产政策。 长周期看,全球都在老去,中国速度第一。新供给旗下的养老金融论坛在2016年发布了CAFF50宏观模型《老龄化、人口迁移、金融杠杆与经济长周期》,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长周期走势进行了展望。 文章回顾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历史经验。发现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经济增速下台阶,人口在不同层级的城市间“潮汐”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分化。模型模拟分析显示,受老龄化影响,2021-2030年中国经济增速会明显下台阶。2021-2025年房价普跌,2026-2030年有所恢复;经历了下跌后,一线城市房价还能创新高,二线城市房价还能回归2020年水平,三四线城市则回不到2020年前的好时光了。 中周期看,全球贸易周期性下行,除了贸易摩擦的影响之外,更根本的原因是全球经济普遍下行。IMF、美联储、欧央行均认为经济将下行。IMF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未来五年,美国、欧元区、中国三大经济体的增速均下行。 从OECD领先指标看,中期内全球经济仍然低迷。全球经济的龙头美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拉低住宅建造支出增速。另外,美国核心CPI已经持续低于2%目标,在未来一段时间也难以改善。美国就业的绝对人数看似很好,但就业人口的增速已经在下降。 分细项看,美国新增就业中医护人员比例上升很快,制造业、建筑业等“实体经济”就业比例下滑。当前全球市场都关注美国国债收益率利差倒挂现象,担心下一步陷入经济衰退,美国股市高位大幅下跌,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冲击。 从贸易周期看,全球的龙头还是美国。美国进口PMI指数增速驱动日本出口增速起伏,而日本-韩国-中国形成一个亚洲出口的“涟漪”,三国出口增速高度相关,日韩领先中国一到两个月。因此,当美国经济减速,也会带动全球贸易周期的下滑。IMF的研究表明,2017年,全球贸易连续超预期,驱动全球经济超预期;2019年则相反。 长周期和中周期均向下,从短周期看明年,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更是同时面临压力。我们预计明年GDP能够实现6.1%的增速,但这是以宏观政策“稳增长”为前提的。 这是我们对2020年经济数据的预测。中性情境下,GDP增6.1%,但是这需要降准3次,LPR利率降低35bp,财政赤字率提升到3.0%,专项债发行规模提高到3.2万亿元。审慎情形下,需要降准4次,LPR降低45bp,赤字率提升到3.2%,专项债发行规模扩大到3.5万亿元,方能实现6.0%的增速。乐观情形下,GDP增速可以提升到6.2%,而且此时只需要降准两次,LPR降低20bp,赤字率稍微提升到2.9%,专项债发行3.0万元。在这三种情形下,我们均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可控,年均汇率水平分别为7.15,7.25和和7.0。 房地产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轮的房地产的下行周期比前几轮都长,“房住不炒”已经发挥了作用。初步测算,棚改货币化退潮拖累房地产销售增速9.3个百分点,拖累房地产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山东、贵州、河南、陕西、黑龙江、山西等地区的三四线城市受到的影响最大。在这种背景下,“房住不炒”,但是“要买”,需要中性的、分城施策的房地产政策。一方面,这些有风险的城市,需要拉动房地产的消费才能稳定市场,稳定税收,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对那些风险暂时不大的城市来说,连续的下行周期可能已经接近底部,在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利率下行背景下,有望反弹。 全球经济下行,陷入“存量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经济态势优于至少不大幅落后其他主要国家,是国民信心的基础,是全球资本对中国信心的基础,是人民币汇率稳定、跨境资本流动稳定的基础。为此,必须勇于行动,但行动有前提。 首先,对外部门仍有承受力,为我们采取行动赢得了时间和空间。虽然面临贸易摩擦压力,但是我们的产品还有竞争力。我们把中国输美的11大产品(占比45%)的替代率测算了一下,平均为46.5%,也就是不到一半,这减缓了我们的压力。我们输美产品,有明显的“头部效应”。我们计算了中国输美的500亿、2000亿和3000亿清单的加权平均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4.4%、45.9%和66.5%。关税加至3000亿清单时,美国就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找到替代品了。而且,加征关税中消费品比例越来越高,美国民众需要承受消费价格上升的压力,这为我们谈判增加了筹码。 伴随着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明显贬值。但是,如果我们对比亚洲主要货币,会发现贬值是个“集体行为”。我们现在的汇率弹性,已经超过了新加坡元,离日元也不远了。从技术上看,人民币汇率贬值到7.15附近时,已经明显超调,汇率套利机制起到了自动稳定器作用。总的来看,这一轮汇率贬值过程中跨境资金流动比较稳定,沪深港通代表的短端资金流动已经由负转正。从2015年以来的贬值周期来看,人民币贬值幅度在全球主要货币中处于中游,是一个“中庸”的货币。往后,我们可以平常的心态看待人民币汇率,并不用太担心汇率对经济造成的冲击。 外部冲击不足虑后,我们眼光向内。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专项债还可以发行更多。国企分红的比例还可以提高,用来支持公共财政。中央和地方预算稳定基金也可以形成开支的资金来源。货币政策还有放松空间。降准、降息都是可以采用的方法。过去两年每次春节前都降准,2020年春节提前,下一次降准可能就在今年12月。降息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企业信贷需求。支持实体经济。 十五年前,我们从发行央票置换正回购,到直接发行央票收回流动性,进一步全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政策层层收紧。同时实施了汇改,放开了存款利率下限。今天,我们的政策正在逐步放松,汇率和利率弹性也明显提升。历史就是今天的一面镜子。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从来不缺乏勇气。 我们还要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半导体、5G和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是我们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是个一个大国,还是一个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动力电池的每千瓦时的单位成本,即将跌破0.75元,这是电车全面超越油车的开始,这个革命将首先发生在中国,因为只有中国,才有如此大规模的电车应用场景。另外,我们5G的场景也是全球最丰富的。这是我们短期果断保增长的底气。因为我们今天的行动,不是挥霍无度,也不是大水漫灌,而是保留明天的火种,期待未来的燎原之势。[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20日 12:20
南开教授马蔡琛:房地产税应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来源
南开教授马蔡琛:房地产税应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来源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蔡琛出席并以《居者有其屋的财税思考》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马蔡琛: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到北京大学向大家学习。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个命题作文,会议主题中有句话“居者有其屋”,我本人其实是搞财政学的,所以,直接就把主语和定语组合了一下,有了这么个题目——居者有其屋的财税思考。 我这些年会议发言开篇加的小节目叫历史上的今天,35年前的今天,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篇的时候,洪崎董事长讲到莫干山精神,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很多贡献都体现在这一决定之中。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日子来回顾和展望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居者有其屋,我查了一下到底哪来的。有人说是《孟子》里面说的,结果有人查看后发现,孟子没说过这话。我先从“有”字说起,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是什么?有人说循环往复,有人说相反,对立面。看来有还是生于无。到底有和无什么关系?居者有其屋的“有”是指完整意义上的产权,还是你有个地方住,这是不太一样的两个概念,怎么界定这个“有”是很重要的。 关于房价问题,一些特殊现象是不是需要剔除,比如北上广深这些地方的房价未必代表整个的房价趋势。是否需要考虑把一些特殊样本剔除掉再讨论房价问题。 再一个,我们要回到1994年的税制改革,实际这套税制是在1993年宏观调控背景下推出的,当时已经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问题。于是设置一个土地增值税,这个税实际就上是房地产暴利税,最高边际税率60%,采用四级超率累进税率。譬如,开发一个楼盘投进去一个亿,最后卖了七亿,七亿减一亿毛利六亿,大概算下来土地增值税要交3.5亿。但后来这个税没有发挥好预期作用。  再说说个人所得税,有一个财产转让所得的税目,按照卖出价减掉买入价乘以20%的税率,简单说一套房100万买的,涨到500万卖了,赚了400万,乘以20%,交80万的个人所得税。这是税法的规定。实际操作中却按照你的卖价500万乘1%只交5万块钱个税。个人所得税又没能发挥它相应的调节功能。 关于房产税能否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地方政府的英文是Local government,其实是基层政府的意思,不能机械的译成地方政府。也就是说房产税只能作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而不能是包含、省、县、乡的四个层级的主要收入来源。 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房产税是个定额税还是从价税?是否应该规定免税面积?是应该叫房产税还是物业税?是否可以考虑将现行物业费改造成物业税或者房产税?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以上是我的发言,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0月20日 12:18
金海年:试论开放大国的经济体模型
金海年:试论开放大国的经济体模型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一、经济体开放的概念 经济体开放,意味着两个含义:一是世界上存在多个经济体,每个经济体有着自己的边界;二是这些不同的经济体存在着彼此的联系,需要探讨相互联系的要素。 经济体的独立性或者边界往往是和国家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核心是具有独立的市场,具有边界,这个边界既包括地域疆界的主权边界,也包括制度的主权边界,主要体现在企业、资源、资本、人员和商品等市场要素的政策制度体系,以及税收、财政、货币和公共服务的边界等方面,还可能包括文化和文明的边界。 相对于独立性,经济体的开放则是指商品、资源、资本与金融、人员、技术和企业等要素的流动与链接方面。 从历史经验看,开放可以带来对外市场的拓展和对己创新进步两大方面的好处。中国历史上,开放的好处数不胜数,尤其体现在创新进步方面,从青铜器的引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到盛唐的开放,玉米、土豆、番茄、苹果等农作物的引入,大大促进了技术与产品品种的创新,再到近代开放的曲折历史,都对中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近现代,没有开放,我们就无法分享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科技进步创造的巨大成就,我们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世界典型经济体开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从历史上看,人类经济体开放的演变可以划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文明接触时代(人类文明诞生-公元前2世纪)。自人类文明出现,各文明间就在进行接触,由于交通技术的不发达和经济的不发达,接触的频率不定,交流的内容也比较有限。我们已经知道,古代中国与两河流域以及更西方的文明都有接触,青铜器是其中交流重要的成果。在古代中国成为比较稳定的统一体前,中华大地的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交流就催生了货币,其中公元前3300-27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就发现了贝币和玉币,在内陆的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1900年)遗址发现了来自海边的贝币和五孔刀(玉币)。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交流时代(公元前2世纪-14世纪)。公元前2世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1],唐朝通海夷道(海上丝绸之路)也繁荣起来,开启了中西方交流的新开放时代,到郑和下西洋达到了鼎盛。在这个阶段,中国的丝绸、冶铁、瓷器、茶叶等流入西域、中亚、印度直至欧非,中国也得到了“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等香料和染料,葡萄、核桃、石榴、胡椒、蚕豆、胡萝卜、洋葱等传入中原,而特别是番薯(地瓜)、玉米、马铃薯等美洲农作物在16世纪后期(仍以农业文明交流方式,康乾时期推广)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中国的人口承载能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另一方向,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开展各种活动,造纸、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技术的西传,奠定了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是重商主义时期(15世纪-17世纪)。从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开始,欧洲成为推动开放的主角,寻求顺差、获取金银,从新市场掠夺财富,以不对等贸易为主。 第四阶段是殖民主义时期(17世纪-1940年代)。以英国荷兰陆续成立东印度公司为标志,西方陆续将“新市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自由贸易”为幌子,把殖民地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资源、廉价人力的来源地,完成了其走向发达的原始积累。 第五阶段是国际规则贸易时期(1940年代-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陆续独立,以联合国的成立和关贸总协定(GATT:WTO的前身)拟定为标志,世界各国关系进入到平等交流的阶段,开放为各国带来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飞速的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搞好了,国家和经济体就能很好的发展,甚至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如果不开放封闭自己或者开放的战略失误,就会导致落后。 以美国为例,其开放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一个殖民地独立形成的新兴国家,成为经济科技绝对领先的世界霸主。第一阶段是建国到19世纪初,美国刚刚独立,比英德法等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奉行保护主义,主要精力放在北美洲的疆域拓展(到1840年代领土已经拓展到太平洋)和国内问题;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中-1910年代的崛起阶段,1815年开始,美国全面学习德国的大学体系(当时世界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内战后,大力学习欧洲的工业革命,1880-1910年被称为美国的“进步时代”,这一阶段的开放让美国完成追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学生”成长为第二产业革命(电气革命)的“老师”;第三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其优越的科教、市场环境,吸引了全球优秀人才尤其是来自德国等欧洲动乱地区的精英,奠定了其世界霸主地位;第四阶段是领导成立联合国、关贸总协定等全球组织至今,是世界开放的领导者,尤其是1944年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推动美元成为世界货币,成立IMF和世界银行,成为世界科技、金融和贸易的中学。开放为美国带来了科技、人才、市场,决定了其崛起的过程。 相比而言,南美洲的巴西等国家在早期通过开放成为发达国家,而后期开放战略的失误又导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前苏联的解体及发展模式的失败,这些教训都必须认真汲取。欧洲从欧共体到欧盟,建立了统一的货币体系,开始了多层次经济体开放的新尝试。 三、再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美国的进步时代和亚洲四小龙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太多不同,若要从发展中国家成长为发达国家,就必须汲取他国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自身的特点,分清哪些是阶段差异、哪些是真正的特色,关键在于剖析清楚后发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首先,后发经济体往往具有六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发展快。学习别人成熟的科学技术、各类制度和经济与企业管理经验,可以少走弯路,显然比自己寻找要快的多。 二是风险少。由于可以汲取前人的教训,就能减少自己探索与尝试失败的风险,降低风险损失。 三是效率高。由于学习榜样目标确定,可以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项,按成熟计划执行效率高。 四是成本低。后发经济体在发展的早期具有明显的人工成本优势,对外资吸引力大,商品价格低,具有较大的出口比较优势。 五是增速高。由于原来经济基数小,所以很容易取得较大比例的增长速度。 六是动力足。由于落后,追赶和改变贫穷而致富的意愿往往更加强烈,更容易激发各方面发展的动力。 我们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进步,正式充分发挥了这些后发优势。如果我们要像美国的进步时代、日本的战后30年、韩国的高速增长42年一样完成赶超,就必须同时看到后发经济体可能具有的六个劣势,只有认识和克服了这些劣势,才能继续快速发展,实现到发达经济体的跨越。 第一个劣势是路径依赖。追赶早期靠学习可以实现高速发展,但当差距逐渐缩小时,学习型发展的边际效应将快速减弱,我们的人均工资不断提高(这当然发展的目标,即提高人们收入),但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因此必须逐渐增加自我创新的比例,改变原来的追赶型发展模式。同时,要提升因落后学习而形成的品牌形象是非常困难的,也容易导致自大或自卑的极端化情绪,要完成从追赶到超越的转型,挑战巨大。 第二是修昔底德陷阱风险。已经领先的经济体大都具有规则与定价权,处于国际分工的优势地位,具有制高点先机和实力优势,要想赶超可能会遇到领先者的压制。 第三是基础不扎实。由于追赶时发展太快,许多体制方面的制度配套和需要几代人传承积累的习惯与观念积淀不一定都能跟上,发展的基础需要补足。 第四是人才劣势。先发经济体有培养体系和吸引全球人才优势,后发追赶者需要补更多的课,吸引人才也面临更大的竞争。 第五是资源更稀缺。在发展早期,石油等能源和资源比较丰富,开采容易、价格便宜,而等到更多追赶者发展时,面临更稀缺的资源和更高的价格,同时前期累计的污染等生态问题开始从局部问题逐渐变为全球性问题,约束条件大大增加。 第六是后发高速悖论。由于发达门槛日益提升,发展越晚差距越大,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以前相同的追赶,例如美国用了3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化和到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追赶,日本用了30年完成了与当时中国人均GDP相近到与美国人均GDP相近的追赶,韩国用了42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而我们经过了40年的高速增长,却仍在发展中国家行列,甚至没有达到世界人均GDP的平均数。 四、大国模型与小国模型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并未讨论经济体规模对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这方面需要进行理论补充。 所谓大国,就是人口多、疆域大,主要特征将由其规模效应和人均效应的矛盾体现。第一,大国的人口多,所以各方面需求大,具有市场大的优势;第二,正因为需求大,所以难以完全依靠进口满足,因此必须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无法像小国一样,仅凭一个或几个特色产业而立国;第三,由于人口多,无法通过一个中心城市或一个城市带来完成城镇化,必须发展多个城市带或城市群;第四,由于疆域大,往往资源丰富,同时又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又未必丰富;第五,疆域大可能带来区域的不平衡和城乡的不均衡;第六,由于大,可能产生更大的经济影响力、金融影响力,要求具有更加独立的货币、财政和资本独立性;第七,大国也往往具有更大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也可能有更强的凝聚力;第八,大国可能具有更强的文明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制度榜样、科技贡献、经济规模和军事力量。 因此,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与德国、日本、瑞士、新加坡等小国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整体发展路径必然不同,虽然具体事项可以参照,应当比较的对象只有美国、欧洲(如果可以进一步融合成为整体)、印度、巴西这四个经济体,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虽然地域大,但人口较少,其产业完整性需求不明显。 正如经济体内部城市带或城市群的格局,世界各经济体开放关系的格局可能也不是分散的各个经济体之间简单多对多的关系,而是可能形成几个有独立文明影响力的大国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一些中小经济体的多中心格局。 五、开放经济体的核心要素 无论大国经济体还是小国经济体,其对外开放交流都有四个核心要素:经济、金融、科教和文化。 经济要素主要包括商品与服务的贸易和市场的全球化(开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全球布局(开放)、企业的跨国化(开放)、资源整合的全球化(开放);金融要素主要包括货币的全球化(如人民币全球化等开放形式)、资本与资产市场的开放(全球化衔接)、投资与融资链条的全球化(开放);科教因素主要包括科技体系的全球化整合(开放)、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体系与标准开放)、生源与师资的全球化(开放)、企业人才的全球化整合(开放);文化要素的开放主要包括法制政策等制度的全球化衔接(开放)、文化软性制度的全球化双向融合(GLOBALIZATION AND CHINALIZATION)。 中国要继续发展,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与世界更和谐的开放融合,只有开放,才能实现科技的持续创新和持续进步,才能保持经济的活力,才能促进文化与文明的进化,才能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青春,才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一个大国、强国应有的贡献,才能继续带来像原来的四大发明一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N大发明,让全球共享中华文明的智慧成果,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促进多元文明相互良性竞争、合作发展。  [详情]

谭海鸣:进一步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的逻辑
谭海鸣:进一步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的逻辑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招商银行研究院副总经理谭海鸣出席并发表演讲。 在谈到“进一步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时,谭海鸣表示,第一,要有法制的精神。第二要有全局的视野。第三,开放的思维。第四,要有激励相容,凝心聚力的机制设计。第五有科技的助力。第六,积极又审慎的态度。 对于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他提出七点建议。首先,要有顶层设计。第二,有关各方要寻找最大公约数。第三,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第四,建设内外融合的金融市场。第五,激励相容。第六,通过金融科技拓展可能性边界。最后,要选好时机,适当容错,要管理好风险,只有风险可控了,各方各面才能凝聚共识,才能最后做到最好。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谭海鸣:新供给2049课题又出了新成果,作为成员我深受鼓舞。借新书发布的机会,,我汇报一下开放经济方面的一个相关研究——《“融合式”双向对外开放的经验》。我们在推动开放过程中,可以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融合,推动思维不断的开放,并以开放引领改革创新,更好地贯彻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 一、英国脱欧、瑞士加入欧盟,以及欧盟一体化的国际经验 英国脱欧的经验。英国脱欧一波三折吸引眼球的背后,具体的脱欧协议更加值得研究和借鉴。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内地九个城市和香港、澳门要进一步加强融合。英国关于脱欧后与欧盟发展双边关系的设想,在既保留国内相对独立的经济金融政策,实现与欧盟经济金融市场一定程度的融合。这比较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情况,可参考借鉴。例如,区内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绝大部分货物贸易的自由化;最小化跨境服务贸易的障碍,推动广泛的职业资格互认;基于共同的规则对跨境金融服务开展监管,开展广泛的监管对话、合作和信息共享,跨境资金流动有序高效便捷;人员跨境流动、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进一步提升,通关检查、医疗教育养老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瑞士融入欧洲的经验。瑞士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在如何融入欧盟这个大经济体方面,采取灵活和务实的方法,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区域融合发展之路。瑞士从90年代末期开始,通过与欧盟签订一系列的双边协定,在不加入欧盟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深度参与欧洲一体化的目标,这些国际经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法律约定,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欧盟一体化的经验。具体来说,在金融市场一体化方面,欧盟建立了几个特殊的机制。 一是“单一通行证”机制,根据欧盟通行证原则,只要金融机构所在成员国(所在地)批准准入,金融机构便可在欧盟其他成员国开展业务,其他成员国原则上不能施加其他额外的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也无需额外设立单独的子公司或单独申请准入许可。这个机制也正在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开放实践中,比如内地和香港的基金互认。下一步,可以研究内地和香港、澳门地区的金融机构在经过统一的认证以后,也能跨境提供金融服务。比如,在深圳的前海,可以有一些经过共同认证的理财产品、保险的产品双向开放投资和交易,这需要有一些标准化的设计。 二是统一的金融监管以及作为支撑的快速灵活立法程序。欧洲大陆是大陆法系,英国是英美法系,判例法系,怎么融合这两类法系呢?欧盟建立了四个层次的快速立法机制.第一层次立法主要是进行框架原则性立法,第二层次立法由欧盟委员会联合相应的泛欧金融监管机构制定,不需要通过普通立法程序。第三层次立法侧重成员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以及监管标准的趋同,主要是三个泛欧金融监管机构发布的“软法律”,例如监管建议、监管指引和监管释疑等。第四层次立法侧重有效执行层面,主要是欧盟委员会监督各成员国具体实施欧盟指令和规章。中国在走出去过程中,我们的大陆法系法律安排也需要很多欧美英美法系的经济体进行融合,特别时内地和港澳的法律对接问题,可以充分借鉴欧盟的做法。 三是对跨境金融业务进行对等监管。 四是遵循共同的国际标准。要有共同的原则,对话合作、流程透明,稳健可预期。 五是推动更加便利的人员跨境流动,无歧视无障碍的提供跨境服务。英国脱欧以后,成为单独的关税区,货物和人员跨境要单独审核,执行单独的移民政策。这个过程中,英国通过三方面的安排保证自身经济体系金融体系的竞争力:第一,支持企业提供跨境商务服务以及对员工的跨境部署。只要为跨境商务服务员工的跨境就业还是要提供便利。第二,更加简化的通关手续,跟过去相比还是要复杂一些,过去虽然没有加入申根,但是在欧盟一体化的认证体系中还是比较边界的,现在要重新设计一套。第三,为跨境旅游、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二、推动自贸区建设和金融市场跨境联通的国内经验 自贸试验区的经验。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18个自贸区,在满足市场主体金融需求,构建与国际更加接轨的金融市场,探索金融监管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自贸区建设的经验,一是金融改革要有适宜的内外部环境。上海自贸区推出以后,没过多久就遇到了美元升值的周期,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贬值压力。过去很多设想的开放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很多金融机构和企业都没有能够适应这些调整,对这个自贸区也有一些失望的情绪。以后我们如果再要推进类似试验时,要选择适宜的时机。二是充分发挥特殊区域的试验田功能,减少象征意义较强的试点内容,每个地方因地制宜,再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三是保持金融单项改革试点和金融系统性改革间的协调推进。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市场的统一性使得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这样的宏观金融改革较难在自贸区内实现实质性突破,这也限制了自贸区内相关试点政策的实际落地和成效的显现。四是建好容错机制,避免出现“宁可不做,也不犯错”逆向选择、负向激励。同时,也要避免矫枉过正,对容错尺度设置失之于宽,产生“做错也不用担责”的道德风险。 金融市场跨境连通机制的经验。最经典的就是沪深港通,2013年提出沪深港通的时候确实是挺新颖的,而且也觉得挺难实现。在沪深港通之前,天津曾推动建设“港股直通车”,但被叫停了。“港股直通车”是境内个人投资者单向对外投资,而且是在某一个地方,通过某一些特定的商业性机构,对某一些特定人群开展试点。而沪深港通则不同,资金跨境流动是双向的,没有地域限制,符合条件的个人都可以申请,办理的渠道是公开的交易所而不是特定的几个金融机构。沪港通2014年开通以来,运行非常顺畅,2016年又顺利开通深港通,随后交易量连年翻倍增长,与其普适性是分不开的。另外,沪深港通被设计为在场内(交易所)交易,交易的对象是标准化的证券,交易的渠道也公开透明,交易的数据信息也实现了实时公布。即便在汇率大幅波动、资金跨境流动压力加大的时候,沪深港通“标准化”的机制也没有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 除了沪深港通,还有人民币原油期货、黄金国际板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这些机制在推出前都筹备了很长时间。原油期货是上海期货交易所主推的一个划时代的国际化品种,从2012年开始酝酿,当时上海期货交易所一把手亲自挂帅推进,证监会、人民银行、商务部等多个部门均参与政策设计。但受当时宏观经济波动、交易所领导变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原油期货产品一直被搁置至2018年。但在这6年期间,政策设计的核心团队并未解散,旨在推出原油期货的目标并未改变,正因为如此,在等到合适的政策窗口期后,原油期货才可以正式推出,成为国际三大原油期货产品之一。黄金国际板是中国黄金交易所2014年9月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的一个专门平台,引入境外交易者和境内交易者进行黄金品种交易,但国际板设立后业务开展因遇到美元升值周期而暂缓,直到2016年4月19日才推出了人民币“上海金基准价”定价机制。但即便经历如此波折,黄金国际板政策设计的核心团队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因此,遇到合适的窗口期后,政策最终仍能落地开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从2011年开始酝酿,起初就系统建设由谁负责、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线等争论了很久,但当决定由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牵头负责建设后,工作的推进速度就明显加快。虽然2015年CIPS一期上线后,运行不是很理想,但到2018年CIPS二期上线时,运行已颇为顺畅,业务量快速增加。 三、进一步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的逻辑 第一,要有法制的精神。第二要有全局的视野。第三,开放的思维。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激励相容,凝心聚力的机制设计,比如沪深港通,比如原油期货,都是因为激励机制到位了,能够凝聚各方面的共识。第五有科技的助力。第六,积极又审慎的态度。推进过程中想的可能很好,但是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击,比如自贸区开放以后,遇到了美元升值的周期,跨境资本流动进行宏观审慎的管理。这个时候设计成沪深港通标准化、透明化的机制,既积极,又有最开始小的额度,最后有一个大的额度,最后完全放开,这种审慎分步走措施是有效的。 相应的,我们也有推动融合式的双向对外开放的一些建议。首先,要有顶层设计。第二,有关各方要寻找最大公约数。比如,粤港澳湾区在前海找了两个着力点,一是理财通,二是保险通,正在设计的过程中。第三,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第四,建设内外融合的金融市场。第五,激励相容。第六,通过金融科技拓展可能性边界。最后,要选好时机,适当容错,要管理好风险,只有风险可控了,各方各面才能凝聚共识,才能最后做到最好,这是我们对推动融合式双向开放的一些思考,恰好也对黄院长构建开放型经济体战略研究大课题一个小的补充。 在此汇报给大家。谢谢。[详情]

黄剑辉:对外开放国际经验的七点启示
黄剑辉:对外开放国际经验的七点启示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出席并以《我国房地产市场新型宏观调控框架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剑辉:今天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还有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这样一个群体在北大这样一个中国最高的学术殿堂共同举办会议,今天上午是2019年三季度的宏观会,研讨的主题也很有意义,创新制度供给,实现居者有其屋。 现在,我怀着特别高兴的心情来出席,并向大家汇报我们最新出版的这本书,《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首先要感谢企业管理出版社对我们这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很多的心血,感谢孙社长,还有相关的编辑对我们的帮助。 第二,也要感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院长、苏教授对我们提供这个发布的场地。 第三,感谢在座的各位嘉宾的出席和对我们的勉励。 第四,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们今天下午新书发布会相关的报道。 下面具体简要地给大家汇报一下这本书的核心要点。这本书就像贾首席、广宇院长和孙社长刚才致辞里谈到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12年、2013年成立以后,启动了一个大型的课题——《迈向2049的中国》,后来整个成果就成为走向2049的国家发展战略丛书这么一个系列。 当时这个课题是一个主报告叫《迈向2049的中国》,这是我们在去年夏天、2018年8月份正式出版,历经了四年的时间。随后几个月,包括海年院长主编的《迈向2049的农业》,谈农业现代化问题,主报告后面还有15个专题,今天给大家汇报这个专题,今天新书发布这个专题是15个专题里最后一个,聚焦开放问题。 因为回望我们的祖国,刚经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更早一点,从1840年以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长期积贫积弱。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思考中国如何能够摆脱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局面,重新振兴中华这样一个目标。 思考的结果,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在去年出版的《迈向2049的中国》这本书,整个这套书的主线就是改革开放,而且把改革开放不是从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而是变成一个既对中国有普适价值,我们整个中国的发展如果坚持改革开放就能够强大。如果闭关锁国就会走向衰败,同时也把这个概念放到了全球,其实对全球各个国家都适用的。所以,这4个字是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改革开放。 再聚焦到今天这本书,我们谈的是一个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发言的题目是强国之道:迈向全面开放型经济体,正过来说只有迈向全面开放型经济体才是我们的强国之道。 这本书我2014年底,2015年初从国开行研究院副院长的职位来到民生银行组建了民生银行研究院,但是整个过程从2012年以后一直跟贾院长、广宇院长在洪董事长的领导下研究新供给,在2013、2014年跟社科院张宇燕所长团队,以前带领国开行研究院的部下跟社经政所启动了这本书课题的研究,这两年在新供给在民生银行研究院的团队在原来这个课题成果基础上又做了内容的补充和情况的更新。所以,整个这本书由7章构成。 第一章是核心的观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及全球化面临新问题、新格局。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从问题导向入手,格局是什么。从问题方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党的十九大,以至于在“十三五”研究的前期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第四个词就是“开放”,只有开放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世界梦,全球和平发展的实现来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把视野回到中国,我们会看到从2018年以来,全球的经济发展,还有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环境都发生了改变。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由一个80年代、90年代和2008年之前的总量增长型,逐渐走向质量提升型,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同时要通过加快开放来实现新一轮的发展。 站在2015年前后来看,以至于站在今天这个时点看,我们国家的经济体进入到了一个内生驱动全球布局的新的战略机遇期,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从1978年来看,80年代,90年代是以引进来为主,到了2008年危机以后,尤其是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开放度的不断提升,形成为一个既关注引进来,招商引资,同时也通过“一带一路”这样一个战略开始走出去,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全球格局。 2008年的危机要彻底走出至今也没有完全走出,因为全球性的需求不足,背后是供给侧在资本、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方面都有结构性的失衡。要破解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国家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这样一个以走出去来形成新的开放经济体这样一个新战略,来解决全球面临的供给侧的结构性的缺口这样一个失衡问题。这是从问题和格局方面。 第二方面,我们分析了一下,只有构建开放经济体才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一下我们国家在全球的位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全球来看是一个C型的,英文China的第一个字母是C,从地理格局上,我们国家的北、西、南都是陆地,C的开口的方向就是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C型的方向。这个地理格局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还有所处的格局是一个陆海兼备的格局。思考中国的问题要从“一弓两箭”的格局分析,“一弓”就是海岸线,“两箭”的一支箭是由东往西射,从京津冀沿着关中天水往欧洲方向。另外一支箭从成渝经济带沿着长江到长三角,再沿着福建、浙江的方向往珠三角,进而往东南亚非洲方向,未来几百年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基本的经济格局就是一弓两箭的经济格局。 思考我们开放型经济体的发展和未来经济发展都要从“一弓两箭”出发,这个过程中很清楚的看到“一带一路”就是这两支箭,一个从东往西射,一个是从西往东射,引领全球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工业文明的形态来看,必然都是经过了一个从封闭型经济走向内向型经济,再往外向型经济,还有开放型经济的新的阶段。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40年,是一个从内向型经济到开放经济转变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核心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与这7个方面有关,包括:世界经济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带来的挑战,还有全球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布局调整的挑战,以及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挑战,生产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构建开放经济体势在必行,如果不进一步加大开放就很难实现发展,因为必须要构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基本格局。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外开放关乎了国运的兴衰,世界大国的崛起,从15世纪以后近500年大国崛起的规律,也是只有开放才能有利于发展。 具体看一下这本书第三章,我们具体分析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启示,平常谈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经常都是从1978年开始思考,其实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穿透整个历史长河可以看到在先秦时期对外开放是不太受重视的,还是内向型的农耕文明,汉朝的时候对外开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就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启的,还有班超,隋朝隋文帝主张开放,唐朝是万国来朝的状态,对外开放达到很高的水平,宋朝南宋政权的建立,东南沿海港口和泉州都是新的贸易中心,元代也是实行积极的对外政策,到元代还是很开放的。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开始搞禁海政策,海外贸易断断续续,后来有所谓倭寇,其实倭寇里不少是中国的沿海渔民,并不是完全的倭寇,真正的日本人并不是很多,跟禁海政策有关。 到了清末,所谓的康乾盛世搞的是闭关锁国,英国的大使来拜访乾隆的时候,乾隆是很不以为然的,所谓康乾盛世也有学者认为根本不存在,也是原来的农耕文明到了一个顶端。清朝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之后有一个清朝的中兴,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搞洋务运动,包括派童子到美国留学,又开启了新一轮开放。所以,晚清时期、民国时期还是比较开放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曾经对苏联开放过一段时间,70年代末以后,五六十年代又走向了封闭,尤其跟苏联的关系破裂以后,就彻底封闭了一段时间,70年代初,随着重新回到联合国我们又重新对外开放。 1978年以来的开放分了几个阶段,一个是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阶段,包括建立深圳、珠海特区,再加速向纵深推进,加快沿江沿边的开放。第三阶段,2001年加入WTO以后的对外开放显著提升。第四阶段,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向全球发出我们要推进“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所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是分了几个阶段。 刚才从先秦以来,两三千年的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到中国对外开放有四点结论:一个是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和崛起的必由之路,开放之后就很繁荣,封闭的时候,马上就落后;第二方面,开明的国家意志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提。开放可能不取决于民众,包括明朝的时候,民众是想开放的,但是政府端的国家意志成为了影响开放的重要前提。第三,以点扩面是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发展路径。80年代以来的开放也是先从很多点状入手。 最近这两年推进自贸区,也是由一个点入手,从上海自贸区逐渐推到18个自贸区,也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未来的方向应该是迈向一个全面开放的经济体,这种自贸区推广后在全中国都是要按照“零关税、零贸易壁垒、零补贴”这样“三个零”作为适应全球WTO改革的方向。第四章,分析了发展开放型经济战略的国际借鉴,从美国的经验教训,欧盟、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还有新兴经济体,包括巴西、阿根廷更多的是教训,它搞的是进口替代,凡是搞进口替代政策的都没有发展好,落入到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需要在开放过程中去思考的,国家战略搞进口替代看样子是一个误区。 通过总结欧美成功的开放经验,吸取巴西、阿根廷这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教训,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总结了国际经验的七点启示。 第一点,构建开放经济体需要有强大的生产能力、金融实力、创新能力和足够规模的国内外市场为基础,开放固然好,但是也不是一天内就开放或者快速开放就一定好,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渐进。 第二是我们的内生动力,刘明康就提过一个观点:凡是我们国家从2001年以后开放,因为那一轮加入WTO,主要的特点就是开放中国的制造业,当年很怕开放汽车业冲垮中国的汽车,但是不仅没有冲垮,凡是开放的领域都变成了世界第一,汽车也好,家用电器也好,汽车当年几百万辆现在变成了三千多万辆。现在发展比较落后的,还有民众现在批评比较多的教育、医疗、服务业,包括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些行业当年加入WTO,一致认为是从爱国的角度要保护的领域,包括农业,都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国际竞争力不强。所以,刘主席这番话我当天晚上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也印证了这本书的基本观点。 开放需要渐进,这个我们是同意的,因为要有强大的生产能力,金融实力,创新能力作基础。我刚刚讲到银行业同意开放的四力,一个是外部的压力,一个内生的动力,刘主席讲的这点。三是实力,今天的中国银行业为什么能够有信心开放?因为现在全球一千家银行的前30家里将近一半是中资银行,我们民生银行排在28位,前面的一二三四名如工农中建,招行也排的比较靠前。所以,中国银行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实力也比较强了。还有第四个是能力,包括我们这些中资的咨询机构,包括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这样的智库,一二十年前中国的智库没有今天这个水平,看到麦肯锡,看到高盛的时候必须仰视很久。基于这四力到今天应该是可以开放,而且在中国的土地上可以赢得这场竞争。第二需要有完善、透明的法律体系和权威、高效的执法能力为保障。 第三,需要不同部门的充分动员和配合。2001年加入WTO,为什么我们国家能够安然度过,而且形成了竞争力,不仅没有被冲垮,还做成了世界第一,跟90年代我们国家入世长达十几年的谈判,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法律法规思想方面的准备。我在国开行的时候90年代末刚做副处长,当时思考加入WTO对金融业的影响和对策,我写的是加入WTO对国开行的影响和对策。准备很充分就能很好的应对,也不能什么都没准备好就把门打开,也不行。 第四,需要保持足够的政策自由度,预留一些空间。国内可有一点保护。 第五,避免落入国际分工陷阱。马来西亚、泰国有一个阶段也是很开放,但是外资一撤,对外资依赖特别大,没有自己的自主性,这样国民经济也是会受损。所以,在开放过程中,开放固然好,还要考虑逐步推进。 第六,对一个大国来说,构建开放经济体需要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争取其他志同道合国家的接受。“一带一路”就是特别好的战略,有我们国家自己的机遇,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价值观,以亚投行为标志,争取志同道合国家的参与。 第七,货币国际化是大国构建开放经济体的重要内容。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在推动中国的开放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从国际上多个国家开放的经验教训,这7条是需要在开放过程中,也不是一开就好,开放是大的方向,过程中需要基于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五章主要谈了构建开放经济体的新的战略,总的方向要从外向到开放,过去80年代都是谈发展“外向型经济”,现在是一个走向开放型经济,总的目标就是要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前面提到国际经验的时候也提到需要很多的准备,这些准备的过程就是调整我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经济各方面、各个主体,包括北大也好,民生银行,国开行也好,都要做好相关的准备。怎么准备推进?就是改革,凡是不适应开放要求的,不适应自贸区要求的,该改的要改。美国方面这次中美谈判也是要求我们国家做一些结构性改革,改是必须的,但是如何改,用什么步骤适应这个开放的要求,是需要思考的。 总的目标,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促进国际国内要素的有序流动,资源的高度配合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的优势,要有这种能力,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这两个良性互动。战略布局方面,要主动出击,多方突破,由上海自贸区这样一个单一的自贸区向粤港澳、广东自贸区现在也在推进东北、西安方向的。 第二,第三批自贸区的扩散,同时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去引进来比较多,现在要加快走出去。第三,与有关国家商签投资协定。 第五方面,加快自贸区的建设,像海南自贸区过一段儿也会有更大举措的从关税到个人所得税的政策。扩大内陆的沿边开放,除了海上开放还要沿边的开放,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外资外储的运用,境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国际贸易方面可以采取很多具体措施,包括资本账户的开放问题,人才的培养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内层面、地区层面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汇率制度的改革,也是需要很好的去思考的。 中国“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我们也构建新的体制,以自贸区谈判为契机促进改革,以美国、欧洲、日本投资协定的签订推动纡子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扩大内戮沿边开放为契机完善口岸的管理机制。 第六章我们主要是分析了,刚才是从战略重点方向,从管理体制方面,从国际上来看,管理体制就指各国政府为了适应开放的要求应该怎么做。美国是综合运用政府机制、市场机制,两只手,社会福利的水平也是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英国方面政府职能的方案也要系统设计,稳步推进,讲究实际效果。 日本的管理体制也是注重广泛的集中民智,综合反映各方面的要求,注重与法治建设相结合,这些国家在开放方面,包括ODA对外援助方面的经验对我们国家下一步推进开放都有相关的启示。包括人才的机制,怎么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有机结合。 最后一章基于前面分析的欧美日这些国家从政府层面、管理体制方面推进开放的经验,我们中国下一步适应这种开放型经济体的构建,应该构建一个什么体制,体制进行了思考,我们觉得要建立我们国家适应于开放型经济体需要的依赖的成本、产能、资金三种能力,这三种是根本。与此对应的建立三个平台,包括实体经济的平台,还有国家开发署,这个建议是几年前写的,2018年3月的新的一届政府已经设立了国际开发署,还有新的金融体系平台,美国也有一个国际开发署,同时构建新的金融体系的平台。 五位一体包括基础设施平台、金融体系平台、实体经济平台,同时要以国际人才开发平台为引领,因为没有人才这些都是没法做的,事情都需要人来做。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有一个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平台。 具体来看,基础设施开发平台我们主要建议要通过与相关的国家构建这种基础设施发展公司,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就是跨国合作的一个典范,以前在国开行时研发了很久,跨国的基础设施发展公司,把世行的资金,各方面的资金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才能实现与有关国家的合作共赢。 我们觉得需要构建一组开发银行,并做了系统设计。最近我们在给吉林省做咨询的时候,在那个报告也提到,建议在长春设一个中国东北亚合作开发银行,比如在南宁一个中国东盟合作开发银行,以亚投行和相关的国家金砖银行世行,与有关区域性的政府合作打造一个国际性的合作开发银行的一个体系。比如在西安能不能设一个中国新丝路合作开发银行,昆明设一个中国南亚国家的合作开发银行,非洲坦桑尼日利亚、东非、南非设立一组,把当地国家的力量吸引过来,把他们的利益捆在一起,也分散了风险,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完善的金融平台也很关键。 前面提到基础设施要合作共赢的平台,金融供给方面,融资方面不能光是我们国开行,光是民生银行,还有亚投行,单方面风险很高,必须发挥当地的作用。以此为基础,同时推进国内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第四打造实体经济平台,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国际合作方面向更远的区域推进全方位的合作才能很好的实现。金融也好,基础设施也好,最终都是要为其他的中小企业、制造业在当地发展走出去业务来做基础的。 人才平台方面也可以依托相关的既有短期的培训计划,也有依托学校机构的培训平台,打造多方面的开放型的人才,引进机制和防止人才流失相结合。 金融风险也好,实体经济,大家经常会在媒体上听到哪个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损失很大,时不时有这种新闻报道出来,很重要的一点,如何防范这种风险,就需要从政府推进风险管理的政府层面要推进相关的基础设施制度建设。同时,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实体本身也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政府、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多方进行结合,形成一个有效防范风险的整体的机制。 我就给大家汇报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一共七章,我们很期待我们国家能够在继续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打造全面开放经济体的进程,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星实业不断的推向进步。谢谢各位。[详情]

新商帮任欢:企业拼勤奋不行了 应重新设计商业模式
新商帮任欢:企业拼勤奋不行了 应重新设计商业模式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新商帮CEO、新商帮商学院院长任欢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任欢:各位专家、学者、嘉宾,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来参加华夏新供给研究院新书的发布,包括上午的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对我们做企业的人来讲,我们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是特别关注的,因为这完全会决定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容易有产出的地方,并且一定要符合国家整体的战略。所以,我今天再次感谢华夏新供给研究院的邀请,也谢谢各位专家。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新商帮。新商帮成立的初衷也是希望像民间的这些智库,特别优秀的经济学家,能把他研究的成果带给更多的企业,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一些智力上的支持。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企业,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缺资金的,我们也是不缺人的,我们更不缺的就是勤奋努力,但是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在整个世界的商业舞台上影响力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的? 我一直在和国外的同事在沟通交流,为什么美国的一些企业,美国人很少会提“996”,但在整个商业的舞台中,在核心关键的高科技领域永远都是国外的企业。所以,这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 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战略制定是特别关键的,因为我觉得在现在经济下行的周期内,国内很多企业再拼勤奋努力,再拼资金已经不行了,我们一定要重新设计整个商业模式。如何设定商业模式?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提的很多理论和概念对企业构建短期、中期、长期的战略规划来讲是特别重要的。企业的发展一定要配合国家整体的战略布局,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为很多的企业家带来一些特别好的启发。 新商帮也是希望未来可以更多的参与到华夏新供给研究院,包括以后在座的各位嘉宾在整个商业领域我们也希望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大卖,能给更多的企业家带来智慧上的启迪。谢谢。[详情]

孙庆生:"构建开放型经济体战略研究"为开放提供启示
孙庆生: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企业管理出版社社长孙庆生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孙庆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这本著作的出版方代表,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向社会隆重发布推广这本重要的著作。 我代表企业管理出版社向本书的隆重发布表示祝贺,向这本书的作者黄剑辉先生等表示祝贺和感谢,向参与组织这次发布会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和新商帮商学院表示感谢! 借这个机会我从出版方的角度介绍一下这本书,还有这套书,再向各位老师介绍一下我们出版社的简单的情况。 首先,关于这本书。几年前,我们出版社副总编聂无逸博士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以及贾康等领导和专家反复酝酿、沟通、策划,在贾康先生等一批中国经济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企业管理出版社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联合推出了“走向2049的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今天新出版的这本书就是这套丛书的其中一本重要的著作。《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一书以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理论框架和中国2049战略研究方法为抓手,以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当前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背景与现实意义,在借鉴国外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富有启示性的战略思维与体制框架。 这本著作反映了研究专家、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思维视野,相信这本重要的著作必将产生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关于这套书。这套丛书由刘明康、刘世锦同志任学术顾问,洪崎、贾康、黄剑辉同志任丛书主编,是由一批中国经济学界的中坚力量组成研究团队合作者队伍,历经四五年的潜心研究,共同打造成的研究成果。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套跨越30年以上的系统性规划研究,既填补了经济学术研究的空白,又填补了学术图书的空白,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彰显了共和国开拓进取的时代主旋律,又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广阔深厚的学术洞察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我们在做这套书的选题论证和市场调研过程中,感受到这套书巨大的社会价值。这套书与一般图书的选题项目不一样,一般的图书选题都要做一次选题论证,这本书做了两次选题论证,一次选题论证可以出版这套书,第二次选题论证可以参加国家出版基金的申报工作,当时选题论证的时候,这个项目是唯一没有异议的,大家一直以为这套书有很多的社会价值。 这套书是企业管理出版社重点打造的精品项目,到今年年底基本上可以出全,现在大部分已经出来了。我们很荣幸能作为这套书的出版发行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开展良好的合作,并做好出版服务工作。在此,我要感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感谢参与这套丛书的规划、研究和创作的所有专家学者。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加大图书馆馆配和市场运作力度,以及加强公益、赠阅等形式向社会大力推广这本书和这套书。让这套书体现出它应有的社会价值。 第三,关于企业管理出版社,我在这里向各位专家和朋友介绍一下。企业管理出版社是国务院国资委主管,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的一家中央部委出版社,是一家由国务院出资,财政部作为国有资产监管的中央文化企业,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家管理类专业出版社,40多年来,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了包括《中国企业管理本科全书》等大量的管理类、经济类专业书,既有学术专著,又有教材,还有大量的面向市场的书,国内第一本《资本运营论》也是我们出版社出的,当时发行了几十万,当时荣登国内畅销书年度排行榜;还有特朗普《做生意的艺术》也是我们出的,是1991年出版的,卖的也不错;还有《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样的畅销书,当时卖了一百多万册。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将来有什么研究成果需要我们做出版服务的,我们一定会做好服务。今天带来我们一位年轻的编辑部主任,郑亮同志。以后大家有什么出版的服务工作可以直接跟郑亮主任交流沟通,也可以直接和我们联系,最后,祝愿今天的新书有出色的社会表现和市场表现,祝愿各位老师和朋友们健康快乐。谢谢![详情]

王广宇:去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开放政策领先于其他领域
王广宇:去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开放政策领先于其他领域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广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欢迎大家参加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新书发布会。在座各位有不少是我们研究院的老朋友,也有不少新的朋友,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研究院。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是2013年成立的一家民间智库,秉承着“求真务实、融汇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的理念,积极的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在供给经济学领域方面,这5年多的时间做了一些探索。在贾康首席、剑辉院长的带领下,研究院在供给经济学理论、在政策建议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形成了供给经济学在国内研究推广的态势。 其次,我们也积极的启动一些重大课题,包括研究院的另外一个平台——中国养老金融论坛,中国是人口大国,很快要变成老年人口大国,养老问题会是一个重要但是当前又不太受重视的话题。养老金融这个课题在过去四五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连续出版了第五年的中国养老金融蓝皮书,也在业界引起比较大的反响。 我们还有一个课题就是2049课题,从2014年开始启动,今年已经进入到第五个年头。当时的“十三五”规划还没有完全出台,那个时候我们意识到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大多数都是以五年为单位做五年规划,很少有规划可以贯穿更长时间,看到更长周期,讨论在更长时间变量之下整个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包括各个产业、国家经济体制会发展到什么水平。所以,这项研究贯穿五年的时间,我们形成了一个总的报告《战略与路径——迈向2049的中国》去年出版了。 我们最近把这些书推广到各个地方,比如甘肃和其他省份的一些版本推出,也受到各地领导的重视。今天的这本书《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总体也属于2049战略的一本新书,今天这个机会是祝贺这本新书的出版。 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除了做学术研究,我们积极的还在做一些社会活动,包括今天上午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每年有四场,还有各种各样内部的闭门研讨会,新书发布会和研讨会每年开不少场,五年累计开过上百场学术研讨会,在推广供给经济学,推动中国在40年改革开放之后走向进一步深化,能够创新体制,使得制度供给这样的新改革措施贯穿到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不遗余力的在做事情。 今天的新书《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既贯穿了剑辉他们团队之前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包含了这些年在新供给这个平台上探讨的一些成果。今天这个时代,谈“开放”这个理念特别的重要,想一想我们40年的改革开放,核心词大家更多谈的改革,但想来想去,改革和开放是同样重要的,开放可能在很长时间被我们忽视了。因为我们自然而然认为改革就是开放,改革的内容就是开放。 在今天这个时代为什么觉得开放特别重要呢?因为今天的世界其实是个开放的世界,首先经过三四百年的工业革命之后,今天的时代处于真正的新一场工业革命的前夕,我们非常难得的看到,各项核心技术在今天各期叠加都到了一个新的实用、应用的时代。 比如人工智能的技术,其实也并非特别新的技术,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大数据技术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物联网技术也差不多有20年的时间,互联网是1960年开始出现的技术,但是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我们会非常惊奇的看到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区块链这样的技术同时成熟进入可以应用的阶段,包括5G这样的技术同时成熟进入应用阶段,我们的社会进入深刻的科技改变。 今天社会中的任何经济形态,任何经济主体,包括我们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没办法脱离开科学技术。在今天这个时代,科技已经把世界真正变成了平的。如果要改变开放的理念,在今天的科技时代是没办法发展的。 另外大家也意识到今天各个经济体在全球化时代,各个经济体也变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不光以贸易的形态存在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交流,金融、外汇,资本项下的流动,使得各个经济体彻底变成了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业态,金融体系完全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去年以来,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政策大大领先于其他领域,上个礼拜取消了外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在中国的持股比例。因为技术的开放,因为金融体系的开放,各个国家开放经济的策略已经不能遏制,也不能改变,总结中国过去40年发展的基础上,未来怎么更长远的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增长,开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 这本书里提了非常好的整个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总体的战略规划,以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的战略,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点,以对外开放来引领国内的经济发展。多个方面都有很多的真知灼见,我想这也是跟新供给的学术理想、学术原则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借这个机会祝贺这本新书的出版,向新书出版中做出贡献的研究院的专家、同事,包括出版署的孙社长和编辑,向各位媒体界的朋友表示感谢,再次邀请大家以后多支持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的各项活动。谢谢大家。[详情]

圆桌讨论:中国房地产走势前瞻
圆桌讨论:中国房地产走势前瞻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甘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冯科,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刘陈杰,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辑董少鹏出席“中国房地产走势前瞻”圆桌讨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剑担任主持。[详情]

贝壳许小乐:住房制度不应学新加坡 而是学德国和日本
贝壳许小乐:住房制度不应学新加坡 而是学德国和日本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出席并以《加快构建包容可持续的住房供给体系》为题发表演讲。 许小乐呼吁加快建立一个包容性、可持续的住房供给体系。第一,坚持包容性的原则,这需要关注城市里两亿的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这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未来市场的可持续问题”。 第二,坚持可持续的原则,“今天不是要通过新增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是要盘活存量,把租和购两者之间打通,鼓励人们买房子并用来出租”。 第三,坚持市场化的原则。“政府要向市场赋能,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的,满足多元需求的住房产品。我们认为,中国未来住房不是要学新加坡,而是要学德国和日本。新加坡的模式90%是组屋,类似我们的经济适用房,供给主体单一。德国和日本战后政府通过信贷和税收减免的方式鼓励大量的社会组织、民间组织、NGO建房子,很好地解决了住房问题。中国发展租赁也好,发展保障性住房也好,一定要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做”。 第四,政府中性原则。不能以人为方式抑制房价适应需求,而是不打压,不刺激,让市场需求自然释放。 “建立包容性、可持续住房体系的几个关键举措,第一要发挥市场力量,补足租赁市场不足的短板。第二,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许小乐说。 谢谢大家。 以下为演讲实录: 许小乐:首先感谢新供给研究院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今天主要讲中国住房的AB点。 什么叫AB点?A点是我们今天在哪里,B点是我们将来要去到的地方,以及我们怎么从A点到B点。今天会议的题目叫“居者有其屋”,但另一个关键词叫“住有所居”,这两个只是提法不同吗?到底B点是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还是我们要让每个想住房子的人有一个合适的居所?这是住房发展方向的差异。 因此,我们从中国70年的住房转型发展历史角度去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中国住房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性拐点。我们从住房政策目标框架理解这个事情。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阶段,整个住房的制度设计都需要遵循民生保障、促进增长、金融安全这三个目标,因为住房本身具有三个不可分割功能。 第一是增长功能,住房在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任何时间都是一个宏观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依靠房地产,但是怎么依赖我们还得看到其他的约束。第一,民生的约束,房价涨得过高了,大量城市流动人口没办法获得体面的住房,政府保障民生问题需要考虑房价的可支付性。第二,风险问题,过去通过金融的方式鼓励大家买房,房地产是发展起来了,但是金融风险高起来了。所以,如果我们今天在面临这政策约束的时候,我们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中国房地产今天正处于一个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移的过程中。我们今天住房已经达到了一个总体均衡的水平,今天人均住房面积40平左右,同时户均住房套数在1.06-1.09左右,意味着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已经告别了住房短缺的问题,进入住房的结构调整和品质改善的时代。这个判断非常重要,意味着我们不能以过去增量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解决今天存在的存量的问题。 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今天的A点是怎么实现的?二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二战后德国、日本都面临大量的住房短缺,其他国家在民生方面建设公共住房,特别是在战后市场还没启动起来的时候,政府的目的是激活市场,对私人企业开展一些补贴或者贷款的方式促进市场的供给。在增长方面,也是更加看重房地产对整个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的作用。第三,在金融风险方面,美国和其他国家也会通过金融手段增加开发供给和提高购买力,但是过度的依赖金融也造成了美国日本两次大的金融危机。 一些经济学家用的人口、经济增长这套市场的模型来观察和解释中国的房价问题,实际上大家可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中国住房70年发展是一个转型增长的模式,这是其他国家里不具备的。 我国从1949年到1976年是一个福利分房时代,这种方式结果就是高补贴及高短缺。到改革开放之前人均住房面积比1949年还要低,原因是我们的供给体系没有激发市场的活力。这套方式走不下去,我们不得不转向了市场模式,包括存量公房私有以及新建商品住房,形成了第一批有房群体和无房群体。1998年之后我们迎来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之后又是一个新的分水岭,我们进入了资产化的十年。 过去10年,以金融推动住房自有率的政策使土地、金融和住房三个系统不断耦合,相互缠绕。国家也一直在做调控,但是这个调控是有周期的。调控的目标在民生、增长和防风险目标之间不断发生迁移。这种调控只能控制周期问题,却不能解决结构性矛盾。 因此,A点核心的问题是住房短缺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结构转移的矛盾非常大,第一是核心城市住房可支付的问题,特别是广大的流动人口,刚毕业的大学生,农民工,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既买不起房,同时也面临一个越来越租不起房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住房杠杆率过去以加杠杆、提高住房自有率的情况下,杠杆率非常高了,北京、深圳一些城市家庭的偿债收入比是非常高的。从住房历史演变看,导致今天这种状况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个是住房制度转型导致的分配效益,第二个是过度市场化导致的住房差距过大,第三,土地供给制度不仅没有跟需求相结合,反而人为制造了稀缺,让住房的资产化更加严峻。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金融加杠杆或财政补贴都会转嫁成为房价。 我们过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存在很大偏差。第一是我们试图以产权型的保障方式去保障低收入人群,但产权性的保障方式内在固有的矛盾解决不了,最后只能成为补贴转移的工具。第二,对市场租赁的重视程度和发展是严重不足。第三,试图以行政管控的方式让房价适应购买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因此,我们需要加快建立一个包容性可持续的住房供给体系。 第一,我们坚持包容性的原则,我们需要关注城市里两亿的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这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未来市场的可持续问题。因为今天没有刚需进入的情况下,换房市场也换不动,整个市场会陷入自我遏制的状态。 第二,可持续的原则,今天不是要通过新增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是要盘活存量,把租和购两者之间打通,鼓励人们买房子并用来出租。 第三,坚持市场化原则,我们要调整过去过度依赖市场的情况,但是保障并不意味着一定由政府做,政府要做的事情是向市场赋能,是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的,满足多元需求的住房产品。我们认为,中国未来住房不是要学新加坡,而是要学德国和日本。新加坡的模式90%是组屋,类似我们的经济适用房,供给主体单一。德国和日本战后政府通过信贷和税收减免的方式鼓励大量的社会组织、民间组织、NGO建房子,很好地解决了住房问题。中国发展租赁也好,发展保障性住房也好,一定要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做。 第四,政府中性原则。我们不能以人为方式抑制房价适应需求,而是不打压,不刺激,让市场需求自然释放。 建立包容性、可持续住房体系的几个关键举措,第一要发挥市场力量,补足租赁市场不足的短板。第二,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今天的金融风险主要是在结构性的,主要在低收入购房人群。这个情况下如果要发挥房地产稳增长作用,只有允许和鼓励改善型换房需求释放,通过以旧换新维持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这可能是目前形势下唯一一条通道。 谢谢大家。[详情]

招商银行谭海鸣:2021-2025年房价将普跌
招商银行谭海鸣:2021-2025年房价将普跌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招商银行研究院副总经理谭海鸣出席并以《行动的勇气——2020年宏观经济和政策展望》为题发表演讲。 谭海鸣表示,星期五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增速只有6%,已经到了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下限。往后,无论是从人口性长周期看,还是从贸易性中周期看,抑或是从明年的短周期看,经济潜在增速还会向下,各方面风险上升,需要果断行动,增开支、降成本、添动能。 对于GDP的预测,他提出,中性情境下,明年GDP增速为6.1%,但是这需要降准3次,LPR利率降低35bp,财政赤字率提升到3.0%,专项债发行规模提高到3.2万亿元。审慎情形下,需要降准4次,LPR降低45bp,赤字率提升到3.2%,专项债发行规模扩大到3.5万亿元,方能实现6.0%的增速。乐观情形下,GDP增速可以提升到6.2%,而且此时只需要降准两次,LPR降低20bp,赤字率稍微提升到2.9%,专项债发行3.0万元。 “在这三种情形下,我们均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可控,年均汇率水平分别为7.15,7.25和和7.0”,他说。 此外,在谈到人口长周期时,他引述《老龄化、人口迁移、金融杠杆与经济长周期》称,模型模拟分析显示,受老龄化影响,2021-2030年中国经济增速会明显下台阶。2021-2025年房价普跌,2026-2030年有所恢复;经历了下跌后,一线城市房价还能创新高,二线城市房价还能回归2020年水平,三四线城市则回不到2020年前的好时光了。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谭海鸣:今天的议题是房地产改革,前面各位专家、老师已经描绘了大的蓝图,下面我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参加讨论。我汇报的题目的《行动的勇气——2020年宏观经济和政策展望》。 星期五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增速只有6%,已经到了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下限。往后,无论是从人口性长周期看,还是从贸易性中周期看,抑或是从明年的短周期看,经济潜在增速还会向下,各方面风险上升,需要果断行动,增开支、降成本、添动能。房地产方面,房住不炒,棚改缩量,房地产投资下行,需要中性的、分城施策的房地产政策。 长周期看,全球都在老去,中国速度第一。新供给旗下的养老金融论坛在2016年发布了CAFF50宏观模型《老龄化、人口迁移、金融杠杆与经济长周期》,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长周期走势进行了展望。 文章回顾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历史经验。发现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经济增速下台阶,人口在不同层级的城市间“潮汐”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分化。模型模拟分析显示,受老龄化影响,2021-2030年中国经济增速会明显下台阶。2021-2025年房价普跌,2026-2030年有所恢复;经历了下跌后,一线城市房价还能创新高,二线城市房价还能回归2020年水平,三四线城市则回不到2020年前的好时光了。 中周期看,全球贸易周期性下行,除了贸易摩擦的影响之外,更根本的原因是全球经济普遍下行。IMF、美联储、欧央行均认为经济将下行。IMF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未来五年,美国、欧元区、中国三大经济体的增速均下行。 从OECD领先指标看,中期内全球经济仍然低迷。全球经济的龙头美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拉低住宅建造支出增速。另外,美国核心CPI已经持续低于2%目标,在未来一段时间也难以改善。美国就业的绝对人数看似很好,但就业人口的增速已经在下降。 分细项看,美国新增就业中医护人员比例上升很快,制造业、建筑业等“实体经济”就业比例下滑。当前全球市场都关注美国国债收益率利差倒挂现象,担心下一步陷入经济衰退,美国股市高位大幅下跌,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冲击。 从贸易周期看,全球的龙头还是美国。美国进口PMI指数增速驱动日本出口增速起伏,而日本-韩国-中国形成一个亚洲出口的“涟漪”,三国出口增速高度相关,日韩领先中国一到两个月。因此,当美国经济减速,也会带动全球贸易周期的下滑。IMF的研究表明,2017年,全球贸易连续超预期,驱动全球经济超预期;2019年则相反。 长周期和中周期均向下,从短周期看明年,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更是同时面临压力。我们预计明年GDP能够实现6.1%的增速,但这是以宏观政策“稳增长”为前提的。 这是我们对2020年经济数据的预测。中性情境下,GDP增6.1%,但是这需要降准3次,LPR利率降低35bp,财政赤字率提升到3.0%,专项债发行规模提高到3.2万亿元。审慎情形下,需要降准4次,LPR降低45bp,赤字率提升到3.2%,专项债发行规模扩大到3.5万亿元,方能实现6.0%的增速。乐观情形下,GDP增速可以提升到6.2%,而且此时只需要降准两次,LPR降低20bp,赤字率稍微提升到2.9%,专项债发行3.0万元。在这三种情形下,我们均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可控,年均汇率水平分别为7.15,7.25和和7.0。 房地产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轮的房地产的下行周期比前几轮都长,“房住不炒”已经发挥了作用。初步测算,棚改货币化退潮拖累房地产销售增速9.3个百分点,拖累房地产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山东、贵州、河南、陕西、黑龙江、山西等地区的三四线城市受到的影响最大。在这种背景下,“房住不炒”,但是“要买”,需要中性的、分城施策的房地产政策。一方面,这些有风险的城市,需要拉动房地产的消费才能稳定市场,稳定税收,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对那些风险暂时不大的城市来说,连续的下行周期可能已经接近底部,在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利率下行背景下,有望反弹。 全球经济下行,陷入“存量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经济态势优于至少不大幅落后其他主要国家,是国民信心的基础,是全球资本对中国信心的基础,是人民币汇率稳定、跨境资本流动稳定的基础。为此,必须勇于行动,但行动有前提。 首先,对外部门仍有承受力,为我们采取行动赢得了时间和空间。虽然面临贸易摩擦压力,但是我们的产品还有竞争力。我们把中国输美的11大产品(占比45%)的替代率测算了一下,平均为46.5%,也就是不到一半,这减缓了我们的压力。我们输美产品,有明显的“头部效应”。我们计算了中国输美的500亿、2000亿和3000亿清单的加权平均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4.4%、45.9%和66.5%。关税加至3000亿清单时,美国就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找到替代品了。而且,加征关税中消费品比例越来越高,美国民众需要承受消费价格上升的压力,这为我们谈判增加了筹码。 伴随着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明显贬值。但是,如果我们对比亚洲主要货币,会发现贬值是个“集体行为”。我们现在的汇率弹性,已经超过了新加坡元,离日元也不远了。从技术上看,人民币汇率贬值到7.15附近时,已经明显超调,汇率套利机制起到了自动稳定器作用。总的来看,这一轮汇率贬值过程中跨境资金流动比较稳定,沪深港通代表的短端资金流动已经由负转正。从2015年以来的贬值周期来看,人民币贬值幅度在全球主要货币中处于中游,是一个“中庸”的货币。往后,我们可以平常的心态看待人民币汇率,并不用太担心汇率对经济造成的冲击。 外部冲击不足虑后,我们眼光向内。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专项债还可以发行更多。国企分红的比例还可以提高,用来支持公共财政。中央和地方预算稳定基金也可以形成开支的资金来源。货币政策还有放松空间。降准、降息都是可以采用的方法。过去两年每次春节前都降准,2020年春节提前,下一次降准可能就在今年12月。降息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企业信贷需求。支持实体经济。 十五年前,我们从发行央票置换正回购,到直接发行央票收回流动性,进一步全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政策层层收紧。同时实施了汇改,放开了存款利率下限。今天,我们的政策正在逐步放松,汇率和利率弹性也明显提升。历史就是今天的一面镜子。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从来不缺乏勇气。 我们还要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半导体、5G和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是我们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是个一个大国,还是一个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动力电池的每千瓦时的单位成本,即将跌破0.75元,这是电车全面超越油车的开始,这个革命将首先发生在中国,因为只有中国,才有如此大规模的电车应用场景。另外,我们5G的场景也是全球最丰富的。这是我们短期果断保增长的底气。因为我们今天的行动,不是挥霍无度,也不是大水漫灌,而是保留明天的火种,期待未来的燎原之势。[详情]

南开教授马蔡琛:房地产税应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来源
南开教授马蔡琛:房地产税应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来源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蔡琛出席并以《居者有其屋的财税思考》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马蔡琛: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到北京大学向大家学习。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个命题作文,会议主题中有句话“居者有其屋”,我本人其实是搞财政学的,所以,直接就把主语和定语组合了一下,有了这么个题目——居者有其屋的财税思考。 我这些年会议发言开篇加的小节目叫历史上的今天,35年前的今天,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篇的时候,洪崎董事长讲到莫干山精神,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很多贡献都体现在这一决定之中。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日子来回顾和展望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居者有其屋,我查了一下到底哪来的。有人说是《孟子》里面说的,结果有人查看后发现,孟子没说过这话。我先从“有”字说起,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是什么?有人说循环往复,有人说相反,对立面。看来有还是生于无。到底有和无什么关系?居者有其屋的“有”是指完整意义上的产权,还是你有个地方住,这是不太一样的两个概念,怎么界定这个“有”是很重要的。 关于房价问题,一些特殊现象是不是需要剔除,比如北上广深这些地方的房价未必代表整个的房价趋势。是否需要考虑把一些特殊样本剔除掉再讨论房价问题。 再一个,我们要回到1994年的税制改革,实际这套税制是在1993年宏观调控背景下推出的,当时已经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问题。于是设置一个土地增值税,这个税实际就上是房地产暴利税,最高边际税率60%,采用四级超率累进税率。譬如,开发一个楼盘投进去一个亿,最后卖了七亿,七亿减一亿毛利六亿,大概算下来土地增值税要交3.5亿。但后来这个税没有发挥好预期作用。  再说说个人所得税,有一个财产转让所得的税目,按照卖出价减掉买入价乘以20%的税率,简单说一套房100万买的,涨到500万卖了,赚了400万,乘以20%,交80万的个人所得税。这是税法的规定。实际操作中却按照你的卖价500万乘1%只交5万块钱个税。个人所得税又没能发挥它相应的调节功能。 关于房产税能否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地方政府的英文是Local government,其实是基层政府的意思,不能机械的译成地方政府。也就是说房产税只能作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而不能是包含、省、县、乡的四个层级的主要收入来源。 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房产税是个定额税还是从价税?是否应该规定免税面积?是应该叫房产税还是物业税?是否可以考虑将现行物业费改造成物业税或者房产税?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以上是我的发言,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详情]

金海年:未来10-15年房地产将进入存量调整优化阶段
金海年:未来10-15年房地产将进入存量调整优化阶段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出席并以《 从城镇化的发展规律看中国房地产的价值与价格》为题发表演讲。 金海年表示,中国未来10-15年,城镇化将进入到城市带形成期,房地产也将进入存量调整优化阶段,这一阶段将与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协同进行,风险与机遇并存,对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提前对国内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规律、城镇化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产业结构调整与现代化对人口就业居住流动的发展规律,尤其是都市带和城市群以及空间经济学,包括在不同发展阶段市场与政府的分工优化,进行深入和结合中国特点的全面研究。 以下为演讲实录: 金海年:中国的房地产当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们的需求已从原来的基本居住转向改善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改善供给,而开发商面临融资政策压力;二是房价长期高企导致大量的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而不断上涨的租金也挤占了消费能力,降低了生活质量。归纳起来,一个是效率问题,应该主要由市场解决,另一个是公平问题,应该主要由政府解决。 一、房产的价值与价格 首先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房产的价值和价格。 我们在2016-2017对全国主要城市的商品房价格做了回归分析,发现与城市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比重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即:一个城市外来工作的人口比重越大,当地的商品房价格就越高,这点在深圳、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如下图)。原因就是,每年新增购买商品房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外地流入的工作人口,而户籍人口大多在本地已有住房。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2017年1月。 对于中国商品房价格高于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计算的租售比和房价收入比的困惑,恐怕要从价值和价格两方面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价值是住宅本身的使用价值和给所有者带来的增值效应,价格则是基于价值根据实际的供求关系而达到的均衡。住宅由于其生存居住的需求刚性和低折旧的长期耐用性,带来其价值的丰富内涵,同时中国目前所特有的户籍制度以及子女入园入学的划片机制,为中国城市的商品房带来了额外客观的特殊价值,再考虑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前半程的房价长期高速上涨趋势,决定了中国城市的商品房具有比租售比更高的内在价值;同时,中国家庭的长期高储蓄率积累以及多个关联家庭(夫妻双方父母家庭)的购买力合力,也超出了房价收入比的假设前提,迅速增长的高收入群体以及收入差距问题,也大大推高了商品房的价格。不过,商品房价格的持续和大幅上涨,也是开发商大规模投资房地产开发的动力源头,从而带来房地产开发面积的大幅增加,人均住房面积才有了天翻地覆的增加。 归纳起来,中国的商品房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居住、位置即级差地租等)、投资价值(房价上涨、出租收益、抗通胀价值、传承价值等)和中国特色的额外价值(户籍权利、子女入学、文化传统归属感等)等三大方面因素,价格则由于中国城镇化高速阶段的需求快速增长、多家庭购买力合并、收入差距较大、避险心理和非理性预期等四方面因素导致向上偏离(泡沫)。 在供给一侧,更多需要回顾中国房地产的改革历史(如下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作者整理,2016年12月。 虽然房地产市场化的改革从1992年就已经开始,但决定性的里程碑则是1998年的停止福利分房,彻底改变了中国城镇住房的供给体系,当时设计30%由市场供给,70%由政府保障(由于地方财政能力等历史的原因并未实现)。而房价大幅上涨的开始则是源于2002年推出的土地招拍挂制度,既解决了地方政府土地供应的规范化问题,也产生了城镇化主要的财政来源,但也是商品房价格高涨的根源。 二、房地产发展的背景——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的普遍规律 纵观各国历史,城镇化是房地产行业大发展的基础。对比美国、日本与中国,城镇化存在共同的规律(如下图)。 数据来源:Wind,作者整理。 城镇化因工业化而产生,背后是劳动力及其家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人口大规模迁移到城市,产生了大量的住房需求,一般在30%-70%会呈现明显的高速增长的过程,各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这个过程。例如:美国自1880年开始,城镇化率从28%开始快速提高,直至1970年达到73.6%,其中1930-1940年在56%左右经历了转型期;日本在二战后重启快速城镇化过程,从28%左右快速提高到1975年的76%左右,转型期在1955年的56%左右;中国的高速城镇化则开始于1995年的29%,2017年58%左右进入到转型期,预计在今年(2019年)超过60%。 在转型期前的城镇化快速增长前半程,是各个城市人口大量涌入、房地产快速增长的阶段,转型期后,各城市发展演变为部分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产业链条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带(Megalopolis:都市带、城市群)形成期,房地产市场分化,产业链聚集效应明显。 1957年,法经济学家戈特曼提出都市带(城市群)的概念,我们发现,世界发达经济体都在工业化的后期逐渐形成了都市带,具有几个大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几十个中小城市,人口大规模聚集(往往达几千万以上),以产业为核心的经济规模巨大。目前世界主要有八大都市带(中国以外):其中美国有三个,欧洲有四个,日本有一个。 一是纽约-波士顿-华盛顿都市带(东北城市群):包括了5大中心城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制造业产值占全美30%,是世界最大的贸易与金融中心,人口6500万(占全美的20%),面积13.8km2(占全美的1.5%); 二是芝加哥-匹兹堡都市带(五大湖城市群):包括了4大中心城市和35个中小城市,人口6000万 ,北美制造业中心(汽车、钢铁等),是世界最大期货交易市场,GDP占全美的20%(1967年); 三是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都市带:包括7大中心城市和众多中小城市,著名的硅谷就在其中,是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人口4000万,其中大洛杉矶市GDP占全美21%; 四是伦敦都市圈:包括伦敦、利物浦等6大城市,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人口3700万(占英国的60%),GDP占英国的80%; 五是大巴黎都市圈:包括6大中心城市和40座中小城市,面积是法国的2%,人口1300万(占法国的19%),GDP占法国的28.6%; 六是莱茵-鲁尔城市群:包括5大中心城市和20座中小城市,人口970万,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七是荷兰-比利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等3大中心城市和周边多个国家的中小城市,与巴黎城市群、鲁尔城市群共同拥有4600万人口,构成欧洲西北超级城市群; 八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包括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拥有全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工业产值占全日本的65%,人口7000万(全日本的61%),面积是日本的6%。 三、中国房地产与城镇化的风险防范与发展展望 总结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规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目前恰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前半程与后半程的转换时期,是房地产发展的分化转型期。 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后半程,将是中国主要城市带形成的时期。目前,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城市带(京津冀地区),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带,以深圳、香港、广州等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带(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成型,山东、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区也有城市带形成的潜力,城镇化率若要达到70%的程度,中国13亿人口应当有约9亿人处于这些城市带中,平均一个大的城市带将容纳1亿人口,中国至少需要形成9个大城市带。 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的房地产正在发生六大分化:一是业态分化,住宅、商办(包括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物流(含仓储)、园区(工业园/创业园/科技园等)和农业地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潜力;二是区域分化,与城市带的形成同步,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产业与人口吸附效应,城市内不同城区也显现出不同的走势;三是新旧分化,在许多大城市的二手房交易已大大超过新房交易,租赁、改造运营、再次交易逐渐成为房地产业务的重点;四是业务模式分化,伴随业态、区域和新旧的分化,房地产市场的商业模式正在和即将发生重大变革,拿地开发逐渐向新旧开发、租赁运营等多元化模式演变;五是融资方式分化,由于业务与商业模式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方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创新正在和即将发生,发达国家地区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值得深入比较研究和借鉴;六是供给的分化,市场供给和政府保障将成为人们解决居住需求的多元化选择,尤其针对中低收入人群,政府将承担更多的保障服务。 正如城镇化和房地产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分析日本和美国的危机对中国未来的风险防范尤为重要。日本在1990年初发生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在其城镇化高速发展和工业化已在十几年前完成、与美国发生贸易战之后并伴随股市泡沫的破灭;美国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则是因为个人和家庭的负债率(杠杆率)超过了偿付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警惕的,一是城镇化高速发展是否已经放缓,二是家庭负债是否有超出偿付能力的风险,这点既包括了负债是否增长过快过高,也包括收入的增长是否匹配和有可持续性(包括就业)。从目前看,中国的城镇化率大约在60%左右,只要朝向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的改革不停滞不倒退,日本式危机的风险就暂时不会发生,人们的收入增长和就业稳定性就仍可持续,只要家庭房贷发放符合风险评审规则,美国式房贷危机也可以避免。此外,中国还有两个与其他不同的特别因素,一是土地供给由地方政府控制,二是户籍制度,这两方面的变化影响包括未来可能的户籍制度的改革都需要全面考虑。 在城镇化带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需求背后,是整个人口的变化,中国出生率下降和死亡人口的上升,将逐渐减少城市人口增长的源泉,虽然这个减少与中国总人口减少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此在2019年1月,笔者根据2016年12月原中国保监会正式发布的《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和国家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1949年以来的中国人口数据,对2019-2050年的中国人口变化进行了估算,如下图。 说明:作者于2019年1月预测:1949-2018为国家统计局数据,假设2019年以后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基于育龄女性及生育意愿,死亡率预测基于《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 由此估计,预计中国人口峰值将在2021-2025年之间达到,而城镇化的人口流动峰值将比总人口峰值滞后5-10年左右,同时,中国城镇化率大约在2025-2030年达到70%,因此可以预见,中国房地产的需求峰值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房地产的整体风险应在2025-2030年之前开始谨慎防范,须制订全面的应对方案。 总之,中国未来10-15年,城镇化将进入到城市带形成期,房地产也将进入存量调整优化阶段,这一阶段将与中国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协同进行,风险与机遇并存,对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提前对国内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规律、城镇化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产业结构调整与现代化对人口就业居住流动的发展规律,尤其是都市带和城市群以及空间经济学,包括在不同发展阶段市场与政府的分工优化,进行深入和结合中国特点的全面研究。[详情]

甘犁:居民家庭债务收入比失真 因收入少核算18万亿
甘犁:居民家庭债务收入比失真 因收入少核算18万亿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甘犁出席并以《中国家庭债务的事实、风险及影响》为题发表演讲。 当前,中国居民家庭债务风险引起各界关注,部分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家庭债务收入比已经与美国持平,对此,甘犁认为,中国家庭债务的风险其实没那么高。 甘犁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被低估了,“首先,高收入阶层比较难以入户,他容易拒绝你访问。第二,访问的时候他还有隐瞒收入的问题。所以,你核算出来的总收入是要低估的,这不光是国家统计局的住户调查,全球所有的住户调查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住户部门总收入为39万亿,但甘犁团队的核算结果是57万亿,即人均低估了1.3万元。 在谈到中国家庭的杠杠率问题时,甘犁分析称,我国居民杠杆率的增长主要在多套房上,“这是不对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把它压住、控住,中国家庭在其他方面可以加杠杆,消费可以加杠杆,首套房可以加杠杆,其他问题不大”。 以下为演讲实录: 甘犁:感谢会议的邀请,今天我把我们一些比较新的数据跟大家分享一下。 中国这么大,到底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但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没有搞清楚的。你再北京看北京和成都,再看偏远的山村,情况显然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这个团队在过去十年之间一直在努力想发现中国正在发生了什么。 今天主要谈一下债务,因为今天的主题是“住房”,我把很多债务的问题最后落脚在住房上,本来住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债务问题。 我们从2009年开始做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每两年一次,今年的数据刚刚完成。这个大调查是要入户的,是一个全国和省级代表性的数据,是经过严格抽样,严格执行的调查。 实际上,我们还会有季度回访,给受访户打电话。因为面访非常困难,时间比较长,问题很多,而电话回访,我只需要一个更新,我已经知道你家庭各种情况了,我打个电话回访一下,问你买没买房子,卖没卖房子,对中国经济现在的看法怎么样,你的收入增加还是减少了,10分钟。但是这10分钟结合对你家庭详细的了解,就会形成对中国经济的比较及时的把握,这些数据一直在通过内部和一些外部的渠道,向社会讲一讲中国的故事。这是我们数据的情况。 谈一下债务,刚才洪崎理事长也谈到中国家庭债务风险很高,这是一个去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的数字,我们的债务收入比跟美国接近了,美国是一个借债的国家,中国原来是一个不借债的国家,突然债务收入比变得和美国一样了,很多人说,好吓人,狼来了,家庭不能再加杠杆了,政府不能加了,企业不能加了。 这是一个大事儿,但是这个问题错了,中国家庭债务的风险其实没那么高。债务的数据是人民银行公布的、银行贷款的数据,这谁都没有争议,争议的地方是在收入,美国债务收入比用的是资金流量表的收入,中国用的是家庭住户调查的收入。住户调查的收入与资金流量表的可支配收入存在着30个百分点的差距。 前面几年都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6年中国家庭有32.9万亿的可支配收入,资金流量表是45.6万亿。2017、2018资金流量表还没有出来。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做抽样调查是非常理解的,因为住户调查,入户以后有很多问题,首先是高收入阶层比较难以入户,他容易拒绝你访问。第二,访问的时候他还有隐瞒收入的问题。所以,你核算出来的总收入是要低估的,这不光是国家统计局的住户调查,全球所有的住户调查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这是我讲的情况。 后来,我们有一个非常新的、非常简单的对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估算,估算的基本道理,就把中国住户部门算作一个家庭,看你花出去了多少钱,从外面拿出来多少钱,存下多少钱,把这几个一项项的核算出来,花出去多少钱是可以核算得很准,包括你花了买新房,还有各类投资增加了多少钱,还有一个就是消费,还有一个海外的消费,把这几项全部算出来,这是第一个。一个是可支配收入,一个是从人民银行的借贷,把这个算出来,剩下的就是你的可支配收入。 这个方法在10年以前就已经用过,但和我们这个还有一些差异性。这次新增储蓄的数,新增负债的数,新增消费的数,投资的净支出,国家统计局算出来的2018年住户部门的总收入是39万亿,而我们核算出来的数字是57万亿,这个数不应该有太大的出入,是一个全量的核算,不是一个估算。 换一个说法,我们现在的数据人均低估了1.3万元,自然导致了我们的债务收入高了。所以,整个中国家庭的杠杆率从宏观的大数来说实际是可控的,没有那么严重。 风险是可控的,债务收入比我们和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同样一个水平,我们是低于发达国家的,但是增长的速度很快,这是我下面要谈的。我从另外几个数据跟我的数据匹配,债务收入比只是一种数据来核算我们的家庭杠杆率。第二个,家庭债务在GDP的比重,我们是49.2%,美国是77、80的样子。第三,家庭的资产负债率,这个资产负债率我们是5.7%,只有美国的一半,美国是12.2%。第四,我们的信贷参与率大概30%的样子,美国是70%。所以,从几个数字来看,我们的债务收入比没那么高,我们资产负债率没那么高,我们债务除以GDP的比率没那么高。所以,中国家庭的杠杆率总体来说是可控的。 结构特征,我简单说一下,第一个是增长率非常高,我们的年均增长率,个人住房的贷款余额是23.4%,我们整体住户部门消费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超过20%的年均增速是不可持续的,其中住户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速度非常快,快于其他的部门。然后我把贷款拆分开,看看到底投在什么地方,就发现早期的时候我们还是投在比如2011年27.4%是投在多套房,72.6%大多数投在首套房,2018年65.9%投到多套房,34.1%投到首套房,总体上家庭的住户贷款投到首套房。所以,我们2017年到2018年住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8%,首套房贷款增长只有8%,多套房23%。所以,主要的困难,主要的问题是投资投到多套房。空置房家庭的未偿抵押贷款总额占47.1%,部分原因是只“认贷”。多房房贷是消费贷款增量的60%。 谈中国的住房市场,我的一个判断是中国房子多了,总体上来说房子多了,这个是我们多套房拥有率,2019年数据还是往上走的,我们还没有完全的把它算出来,但是2017年22.1%的家庭有多套房。经过各种数据核算出来的套户比,一线城市是1.09,二线城市是1.18,三线城市是1.19,平均是1.18。其中家庭自有的套户比和单位政府提供的套户比这个数据。 新购房的家庭是以多套房为主,早期是首套房刚需,2018年以后真正的家庭首套购房12.8%,二套房是60.7%,三套房或以上是21.5%。我们数据里知道你购房时手上有几套房子,首套房,二套房,三套房都知道。 刚才谈到住房核心是多套房的问题,房贷的核心也是多套房问题,我们的杠杆率增长就增长在多套房上,这是不对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把它压住、控住,中国的家庭在其他方面可以加杠杆,消费可以加杠杆,首套房可以加杠杆,其他问题不大。 第二,关于结构上,总体杠杆率不高,但是结构上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我们看的不同收入家庭的拥有住房的信贷拥有率,穷人、贫困的家庭也很高,低收入阶层的杠杆率,银行负债收入比是2.91倍,非银行负债,民间和其他是8倍多,加起来是11倍。低收入阶层借的钱是他收入的11倍,很难还得起,而且民间借贷的约定还款期限是两年,正规还能拖长一点,这是我们真正的风险。 但是负债率总体上来说28%,没有那么高,因为我们资产量还很高。所以,换一个说法,以后出现问题这些家庭可以有其他的办法。美国不同的阶层,都在2左右。美国低收入、高收入、中收入都在2。所以,它的风控总体上做的比较好的。 新购房是另外一个风险,低收入购房家庭的负债是我们真正的次贷,如果要担心家庭负债问题的话,要担心的是低收入家庭。 最后,一两分钟时间把负债的问题对房地产的影响谈一下。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担心的,有这么多房子,我们担心房子的价格供给弹性,房价下跌什么家庭卖房子,怎么卖法,大家售房的可能性增加多少,有负债的家庭卖房的比例远远高于无负债的,原因是急需现金。在过去半年售房的家庭有负债的是没负债家庭的两倍,有负债急需现金的也比较多。 我们做的一个回归的分析,分享一下,你会看到影响家庭售房的因素,边际收益的影响,我们知道哪些家庭卖了房,我知道它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你会看到如果它拥有投资性借贷,会增加10个百分点可能性,拥有消费性借贷增加两个百分点,不显著,拥有城镇住房27个百分点,拥有二线城市1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8个百分点,家庭从事工商业3个百分点,经济下行,房价下行什么样的家庭容易买房子?这个表可以给一个比较清晰的回答。房地产下行大家会不会恐慌性集中性的抛售性售房,可能增加市场的风险。[详情]

黄剑辉:房地产税应从增量入手 存量住房不再征收
黄剑辉:房地产税应从增量入手 存量住房不再征收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出席并以《我国房地产市场新型宏观调控框架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为题发表演讲。 黄剑辉认为,我国的房地产税应从增量入手,存量的住房不再征税,“因为法不溯及既往”。第二,房地产税应定位为消费税。“消费得越多,占用住房越多,交的税越多,同时有一个免征额,把一个争论不休、特别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一个住房消费税,可能是解决的这个争论的基本路径”。 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剑辉:尊敬的洪崎理事长,董志勇院长,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特别高兴再次来到北大经济学院,我去年受聘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导,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我国房地产新型宏观调控框架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此后经常参加经济学院的活动。 这个报告的主标题《政府市场双到位,商品房保障房双规并行,供给需求双激活》,简称“三个双”表述了我们的核心观点。住房问题确实像贾康首席所说涉及千家万户,唐代的杜甫先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提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良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最后一句话很感动人,他自己的房子破了受冻死也不足,显示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情怀。 住房问题从国际的视角来看,日本在1985到1995年有一个“平成大萧条”,也是跟住房泡沫破灭有关;从美国来看,2008年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这个根源也跟2003年以后利率进入到一个上调周期,刺破了次贷密切相关。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从美日国际的视野来看地产问题至关重要,不仅涉及千家万户,也涉及宏观经济稳定,金融的发展。为此,我们民生研究院在洪崎董事长和郑万春行长的领导下专门做了研究,今天给大家发的文件袋里也有这个报告,时间关系,讲一下核心的观点,一共7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一下我们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程。从1998年这轮房改以来可以划成6个阶段,我们都有具体的分析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改善了中国居民的住房条件,加快了我们国家城镇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经济1998年以来20年高速的增长。 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现行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房地产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洪崎理事长刚才的致辞中也分析了5方面的问题,包括现在谈长效机制,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把行政化的调控长期化作为长效机制。我们觉得扭曲了政府、市场的关系,同时保障房供给严重不足,住房难、住房贵是大家诟病、批评最多的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金融风险方面也有所积累,居民杠杆高企,长期性的制度供给长期缺位,没有很好的引导市场预期。后面我们对这几个问题都有具体的分析,包括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有分析。在此背景下,今天是三季度的宏观经济分析会,大家都关注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 第三部分,构建新型房地产调控和长效机制已成当务之急。面对中美贸易摩擦这样一个具有相当长期性的外部压力,还有我们国家自身内在的长期经济下行的压力,我们认为在中国当前情况下,要有效的扭转经济下行,构建新型的房地产调控和长效发展机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突出表现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内部面临很多的压力。 对策方面,我们必须要客观的认识房地产行业体量大、辐射能力强的特点,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同时,把实现居者有其屋作为更重要的一个核心的目标,因为你房住不炒的情况下是不是就能有效的基础住房的问题?这是最根本的方面。不炒作居民就要有房了吗?未必。必须把居者有其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具体看,我们研究了全球房地产的经济周期,有本书叫《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基本上从近300年来全球房地产的趋势看,国际上是18年的房地产的周期,美国、日本都印证了这一点。从我们国家来看,从1998年到2016年,这18年应该是走完了一个完整的18年的周期,现在进入到一个新的下行周期,我们有这个看法。具体在报告里都有展开,刚才苏教授也谈到人口问题,我们也非常同意观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从人口的角度来去观察。 第四部分,住房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和启示。要实现研究中国未来构建新型的房地产调控机制,国际经验他山之之石可以很好的借鉴。为此我们研究了德国的模式、新加坡的模式,德国是以住房租赁制度为特点,新加坡是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税收制度方面,前面贾院长,还有董志勇院长就地产税的问题也有过讨论。其实观察一下美国的房地产税,还有日本的房地产税,可以为我们国家未来就这个问题如何去应对,结合中国的国情找到相关的启示和答案。 德国的住房租赁制度很有特点。在德国似乎大家都观察到它近一两百年来都没有发生由住房导致的经济金融危机,而且也没有德国的民众抱怨住房难、住房贵的问题,其中它很重要的构建了有效的住房租赁为核心的住房制度。 现在我们国家很大程度上住房制度是引入了“香港模式”,当前中国大陆的住房制度为什么会有住房难、住房贵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们引入的是“香港模式”,对新加坡模式这种居者有其屋关注的不是很多,只引入了他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日本、美国的住房税的制度可以关注一下。 我个人的观点,中国未来的房地产税应该是从增量入手,存量的住房都不要再征税,因为法不溯及既往。第二方面房产税应该定位为一种消费税。房地产税是一种消费税,你消费的越多,占用住房越多,交的税越多,同时有一个免征额,把一个争论不休、特别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一个住房消费税,可能是解决的这个争论的基本路径。 第五部分,梳理了部分地方政府住房体制改革实践和启示。在看到国际经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地方政府,看完国际经验,从国内来看,深圳最近2018年搞了一个二次房改,北京市也搞了共有产权住房的改革,关于房产税上海重庆也有试点,试点的经验可以为这个问题的争论提供很多的启示,时间关系不展开地方政府的探索。 第六部分,多家民营企业积极作为解决员工住房问题。在研究中国长效的住房机制的问题过程中,我们也关注到中国的多家民营企业积极作为来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这是中国的特色,很有启示的一点。比如像阿里、京东、中兴、格力、华为,都为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做出了很多的探索。我们在这个报告里梳理了像华为在东莞提供3万套员工住房,还有统一定价,很便宜地解决员工居住问题。顺丰、阿里、京东,京东的员工宿舍,阿里的福利房也有很好的探索。中国多家企业破解住房难、住房贵问题,为居者有其屋做出的探索媒体公众也应该有所关注。 第七部分,构建我们国家长效的房地产的调控机制及长效的发展机制。我们给出了一张图,阐明房地产调控机制和制度,什么叫新,新哪里。第一点,建设我国未来根据前面分析的国际经验,地方政府的经验,还有民企的探索,未来长效机制新表现为第一条,要由多年来价格目标型的调控转为发展性调控,我们国家从1998年以来经过多次调控,调控的目标始终是价格,调的是房价,一直没搞对,调的对象不对,不应该把价格,尤其不应该把商品房的价格作为政府调控的目标。 所以,未来要由价格目标型调控转向发展型调控,发展型调控就是你调控的目标是要实现居者有其屋,无论你怎么调控,都是要有效的让民众能拿到很便宜,改善居住条件,发展型的调控。因为你把商品房的价格压下来以后,也未必让居民就能买得起房子。北京的房价降1/3,降一半,居民就买得起房了吗?还是买不起。所以,第一条是这方面。 第二方面,现在的调控方向都是从供给和需求都是抑制型的,未来要转向双激活,既要激活供给,也要激活需求,你才能有好的住房,高质量的住房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供给都没有,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 第三,政府目前在住房领域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越位、错位、缺位,商品房由政府控制价格是越位的,保障房方面又有严重缺位,非常不足,今后应转向“双到位”,政府要做政府该做的事情,让市场做市场该做的事情,企业做企业应该做的事情。由越位、错位、缺位转向双到位,各归其位。同时,要改革土地制度,公积金制度、财税制度,还有法律法规,投融资体制统计制度。这方面贾院长谈了几点,跟我们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一致的。 新型房地产调控和长效机制总的思路,要从创新制度供给入手,实现政府市场的双到位,商品房、保障房双轨运行,由过去聚焦过渡市场化问题,重回住房改革的初心。今年全国上下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住房领域的初心什么?就是实现居者有其屋,如何实现这一点?必须由过去“香港模式”,转向“德国模式+新加坡模式+中国创新”,把德国模式、新加坡模式的优点组合一下,还要有中国模式的创新。从创新调控思路入手实现供给需求的双激活,这是关键。 商品房领域要改革商品房的调控机制,保障房就是要强化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恢复和完善这种双轨三类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保障房的事情由政府管,形成商品房的事情应该基于由市场机制这样一个新的格局。 以此为基础,培育先租后买的理念,建立租购并举的一个制度,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于双轨三类,比如一个北大经济学院的毕业生毕业以后,应该按照他的职业周期,生命周期来设计住房制度,不管你毕业以后进到的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有相应可靠机制,如果是进到体制内,做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或者在北大当老师,1-3年由单位提供单身宿舍,3-10年应成立由所在单位提供保障性住房,同时这种保障房在十年内逐年让渡产权,如果在北大经济学院当老师每当一年获得1/10的产权,在北大经济学院或者在国家发改委工作十年,这个保障房获得一个完整的产权后,房子可以上市。十年以后,把保障房可以出售,再进到商品房市场。 所以,按照一个人的职业周期,先有单身宿舍,第二拥有保障性住房,第三进入到商品房市场。我本人大学毕业以后自身的住房解决历程也是符合这一点的,以前在国开行工作,最早有单身宿舍,后面从国开行分到一个保障性住房,再把保障性住房卖掉买了商品房。 今后必须构建新型住房体制,让80后、90后、00后也能够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体制外的企业员工也可以参照阿里、京东的模式,包括民生银行民营银行也可以。在政府提供一些税收支持以后,比如我们民生银行为员工提供了单身宿舍或者保障性住房,能够在税前进行抵扣,这样也是一种国家层面的政策的让渡来解决住房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目前的公积金的管理中心不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制度安排,未来应该把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改革为专业化的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进而发展成住房合作银行,这是才考虑的一个改革方向。现在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大量的资金在沉淀,效率不高,未来应该有效的转化为一种政策性的住房合作银行。 同时,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调整相关的投融资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现在立法不是很成熟,我们认为应该把经过大家讨论,真正建立长效机制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再进一步进行法治化,从而把我们国家从杜甫老先生畅想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景能够很好实现。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各位。[详情]

贾康:房地产税可压仓促稳 是可选项中的必选项
贾康:房地产税可压仓促稳 是可选项中的必选项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出席并以《打造中国房地产长效机制》为题发表演讲。 在提到房地产税时,贾康表示,这是住房保有环节必须啃硬骨头的改革。他也承认,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健康发展方面,房地产税可能并不会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将房价压下来,但可以使房价均价曲线上扬得不那么陡峭,对房地产市场有“压舱促稳”的建设性的积极的作用。 “这样一个作用不能包打天下,但也不能说不能决定一切事情,我们就可以对它轻视,这是可选项里的必选项”,他强调。 贾康还认为,房地产税将催化居民公共事务参与机制的生成。“千家万户,多多少少涉及到住房税收的缴纳,自然就会催生出百姓会关注‘交了钱以后,政府怎么用?’政府要说清楚,这就是一个倒逼中国法治化、民主化社会建设的很好的催化剂”。 以下为演讲实录: 贾康: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打造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思路与要点的探讨。 第一个方面,想强调一下,在中国房地产的长效机制这个概念上,我觉得它就是要解决治本的问题,而要解决这样一个治本的问题,最关键的核心概念,我认为体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解决房地产相关的“基础性制度建设”问题。 我们中国的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应该讲有相当可观的空间,这个潜力的释放对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用的发挥,是完全可以期待的。作为研究者,我认为中国现在真实的城镇化水平也就是在50%左右,因为没有欠账的城镇化率要看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现在才只有43%出头。 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59%是严重地掺有水分的,比如北京常住人口里面至少有几百万人在北京住了多年,仍然没有市民身份。因为城镇化现在的供给能力,支撑不到让他们取得市民身份,稍微给一点这样的可能性,不光是北京周边,可能全国各个方面都要有大量的人要涌入北京,现在北京等地是招架不住的。 未来几十年,还会有接近4亿人要从农村转为城镇成为市民。这个城镇化潜力空间当然具有它的挑战性,就是怎么打造与之相关的这种“居者有其屋”、以不动产开发支撑整个经济社会生活的相关长效机制,这是构建我们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计民生事项。 我们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上,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来攻坚克难,把握好“标本兼治,治本为上”的要领。 客观地评价,虽然房地产业的发展和相关的调控,有成绩值得肯定,但比较直率地讲,20多年了,多轮的调控始终还是治标不治本,始终还没有形成我们期待中的长效机制。打造长效机制的关键,一定要落在怎么样实现中央所说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要尽快使之见眉目。 第二个方面,我想强调的基本观点是怎么认识这个基础性制度建设?与长效机制相关的这种制度建设,我认为至少包括四大方面的改革。这是制度供给必须攻坚克难解决的问题。 第一就是房地产发展运行的基本前提是国土开发,“不动产”是座落在地皮上的,相关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要能够有效地使合理供地这样一个前提性问题得到优化解决。在全中国来看,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心区域的开发和发展,要在整个中国基本农田占补平衡这个大前提下实现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合理开发,政府的职责当然就必须是“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罩着整个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些房地产的开发供地。 在各个地方政府辖区之内,同样是这个道理:全国的统一规划之下,各个地方政府自己的顶层规划,是“全国一盘棋”情况下进一步做好本区域的优化。这方面的土地制度来解决有效供给的问题。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前些年值得称道的一些探索。比如我个人,还有我接触到的很多研究者,高度关注重庆“地票制度”的改革试点,是把“占补平衡”作为一个大前提,保证粮食安全,同时把远离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可能复垦的宅基地,还有小田变大田腾出的田埂用地等等,鼓励农民、农户复垦,政府加以确认以后还要分成5个等级掌握其产出当量,然后这样的可以确认的复垦面积,进入地票市场做交易,对接市场机制。它的一系列的正面效应,不光是使占补平衡方面得到保证,而且使市场对应于土地要素流动有了一个可行的通道,使远离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可以通过这样的市场对接的机制,来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政府在地票制度交易方面加以引导,能够结合重庆的土地收储制度,在城乡结合部很好配合整个国土开发规划,徐徐供地来满足实际生活中的土地需求。这样的试点,我们觉得应该高度肯定它的意义。 当然也很遗憾,这么多年了,说了多轮,地票制度的试点始终是管理部门只允许重庆一地进行,成都曾经跟进,迅速被叫停。客观地讲,这种状态我认为不符合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智慧引导,“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我们现在可能没人敢提“闯”字,但势必要在“试”的这方面更积极一些吧! 第二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就必须提到住房制度,老百姓特别关心的衣食住行中,住的问题怎么“居者有其屋”或“住有所居”。这种住房在具体的形态上,我觉得应强调的关键词,就是它的改革要解决“双轨统筹”在各地尽可能高水平的解决方案。 任何一个中心区域现在看来概莫能外,必须有政策轨上的保障房这样一个托底轨道的供给,对应的是最低收入阶层和收入夹心层。另外,还必须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天经地义必须供给出来的市场轨上的商品房的供给。这两个轨不可或缺,在可以预见的很长历史时期内不可能只有一轨。 双轨统筹的住房制度的改革,在保障轨上托底的事情,现在终于比较清晰地形成了基本共识,要收拢原来十几种五花八门、非常容易扭曲、非常容易产生设租寻租、跑冒滴漏、弄虚作假的那些各种各样称呼的具体形式,应该收缩在两种主打形式上:一个叫做公租房,一个叫共有产权房。这两种主打形式,前者主要是对应最低收入阶层(比如低保人群),后者主要对应于收入夹心层(比如大学毕业生,年轻白领阶层)。 以这两种主打形式托底,重庆的经验是大概要托到35%-40%的住宅份额,现在深圳提出要托到60%,如果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可以使他的组屋占到80%。这个比重其实不应该一刀切,各地自己要在因地制宜方面动态优化。 但同时另外一个机制,我觉得也是十分值得重视的:这种保障轨上的住房在很大程度上还有一个选择——我们一开始建设的时候,是要以政策倾斜去“补砖头”把它们建出来,实际上在很多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很多的中小城市,那里的房源已经有了,如果把“补砖头”的钱用于“补人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会得到很好的优化,没有必要再筹措资源建一批新的保障房,而是利用现有房源,加上政策的匹配,使房主照样在商言商出租房屋,但是出租的对象、租户如果是低收入阶层或收入夹心层,政府管理之下,补助的钱是可以对应于人头,落实到以国库直接支付这样的方式,打到房东的账户上——房东照样取得市场上的租金回报,而租户实际上只要按照政策出比较低的租金或者政策上给予匹配的他自己可承担的那部分财力,他就解决了“住有所居”的问题。 租户支付能力不足的差额,是政府一定要出的钱,不以补砖头的方式,而是以“补人头”的方式,国库直接支付,减少扭曲而解决了政策目标的实现,使这样一些人住有所居了。而且,这个机制与租房市场的发展可以兼容、内洽。 至于商品房轨方面,政府不用过多操心,政府主要管的就应该是产权保护和竞争中性的制度环境。多层次的商品房供给,在中国,应该从一般商品房到中高档、到最高档的独立别墅,都应该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如果真的把托底的事情解决好以后,商品房这种房屋成交的均价如何,就绝对不会像前些年那样成为一个人人谈论的关键性指标,似乎这个房价的高低跟所有的人直接相关,就是一个房地产市场必须要看的最基本的指标。其实这个指标的意义是有限的,均价能解释的具体的对象性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最高档的独立别墅和一般商品住宅合在一起的均价,说明什么呢?顶多说明一个市场景气而已,本来不应该赋予那么多的意义,不应该成为一个政府整天盯着的指标,天天在那儿说要压这样一个指标,又造成了很多管理部门的弄虚作假。 在这个双轨统筹中间还要有一个规划里的要领:多少年前我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就已强调保障房和商品房应该“花插着建”,不能简单地使区域里某一片全是保障房。这种花插着建,又要具体化因地制宜。我不赞成把高档别墅和保障房硬拼在一起,但一般商品住宅和保障房花插着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都是我们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总结的相关要领。 第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要强调投融资制度改革。既然住房制度必须是双轨统筹,很明显我们相关的投融资支持,也必须是双轨统筹。在不动产的开发中,是要花大钱的,成规模的资金所带动的资源投入,当然需要供方、需方都对应到商业性金融支持,同时还必须要有政策性金融的支持,特别是对保障轨。 保障轨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又不能简单按我们自己的意愿由政府出钱把风险兜起来,这不是好的机制,它一定要对接市场,“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杠杆式放大”,拉动民间资本一起参与,风险共担,绩效提升,使政府有限的资金“四两拨千斤”,这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包括PPP的创新,连片综合开发。北京南边50公里的固安产业新城建设和运营,是华夏幸福作为民营企业在政府批准的规划下做的开发,这个开发中不光有产业新区引入的产能,而且有所有这个区域里的公共设施,包括不同层次的住房,还包括医院学校,包括绿化带,统统打成一个包。这样的创新对中国的意义非同小可,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四个方面,就要说到房地产税,是住房保有环节必须啃硬骨头的改革。我还是简单说说自己的认识。在中国如果要说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健康发展,房地产税它能起作用吗?可能起的作用,并不像有人说的能把房价压下来,它是在房地产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还相当有空间的情况之下,使实际上形成的均价的上扬曲线不那么陡峭,它会使房地产市场上产生“压舱促稳”的建设性的积极的作用。这样一个作用不能包打天下,但也不能说它不能决定一切事情,我们就可以对它轻视,这是可选项里的必选项。 跟房地产相关的这么多复杂因素其中的一个配套事项,就是房地产税,在经济学分析上显然可以说明,它有关保有环节的成本负担,会遏制炒房机制,特别是遏制肆无忌惮的炒房,使房地产泡沫得到经济手段的遏制,而不是一味的靠行政手段治标式地限贷、限购,甚至限价,打击刚性需求,伤害改善性需求。它是个需要积极运用的经济手段。 另外,它绝对不是只针对房地产市场,这样一个机制有一系列其他的正面效应,这些正面效应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得益彰,组合在一个现代化税制和通盘制度安排里,服务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的。 比如促进中国必须解决的分税制体制怎么在省以下贯彻落实、以及实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这和房地产税有内洽关系。地方税体系建设,是现在非常突出的一个现实问题挑战,而地方税体系的打造,无法设想不包括房地产税,虽然它需要慢慢培养。 再有,中国怎么样提高直接税比重?在十八届三中全会“60条”里明确地提出了这个方向,但是现在举步维艰。可选择的改革事项里,房地产税绝对不可忽视。这种直接税比重的提高,和整个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的“自动稳定器”的形成,和我们在整个社会里政府牵头的再分配机制的优化形成,都是不可分割的。 百姓将进入全面小康,但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财产配置的差距,越来越孕育着各种各样我们必须防范的“矛盾累积”风险,在全面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房地产税怎么优化再分配,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选项,它不可能决定一切,但是不选它,又完全不符合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税制的现代化,税制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直接税体系的打造。 还有,这样一个税收对中国长远发展来看,如果它能纳入配套改革,一定会催化居民的公共事务参与机制的生成。千家万户多多少少涉及到住房税收的缴纳,自然就会催生出百姓会关注“交了钱以后,政府怎么用?”政府要说清楚,这就是一个倒逼中国法治化、民主化社会建设的很好的催化剂。这些正面效应,绝对不是可以分割的。 有的讨论者反复问,房地产税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我说所有这些涉及到的目标都有价值,都值得追求,而且他们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在一个机制里,需要通过配套改革,使这些正面效应得到最大的发挥。 最后第三个大的方面,我简单说一下我认为应把握的配套改革基本思路。首先还是“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工作再抓实”。这是中央深改组明确提出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解放思想就要涉及到我前面提到的地票制度的试点,为什么不能扩大?投融资模式的试点,为什么大家整天讲的都是控制风险,而不讲真正防范长期的风险必须通过创新发展“第一动力”来调动潜力?我们在实际的房地产税的改革方面也要看到,大家整天这样在网上发泄情绪式地议论来、议论去,议论了这么多年,该议论的都已经相当充分了,最关键的应该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立法”。 税收制度必须法定,立法先行,这是一个启动改革的关键的实质性的程序,进入立法以后,大家理性地发表不同意见,寻求最大公约数,而且我认为,一定要在启动一审以后,方案公之于全社会,要电视、广播直播公众参与的听众会,各派意见代表理性地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来去寻求最大公约数。到终于能够完成立法之后,肯定在全中国不会一起执行,而是各地分步实施,首先就是“930新政”控制的区域,要赶快利用这样一个经济手段去替代副作用极大的行政手段;很多与930新政无关的区域,不用着急,可以从容考虑什么时候条件具备了,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在这些区域再启动房地产税的依法实施。 区别对待一城一策,这个定制化方案在工作层面落实,也是各个地方供给侧改革里必须经受的形成尽可能高水平定制化方案的考验。供给侧改革的特点,就在于不是简单跟着中央原来说的需求管理里的反周期,大家的职责就尽到了,供给侧改革的挑战性就在于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集团,它怎么样在这个改革中有所作为,都必须给自己一个定制化的方案,这个方案需要尽可能高水平。 我前面强调的四项基础性制度改革的真谛,从学理上来说,直观的讲就是我们不能再单打一地通过“930新政”代表的限贷限购甚至限价的需求管理,来解决房地产业匹配中国现代化的调控问题,必须实现相关的供给侧要素解除抑制,放松约束,实现结构优化的充分供给,而合理的机制和各地的定制化方案是特别重要的。 这种机制和解决方案,从土地制度到住房制度,到相关的投融资制度,到激励兼容的房地产税制度,合在一起,既能满足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又能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得到实现:不是简单地只看在什么地方控制相关需求,一定要把有效供给的潜力充分调动出来,让我们可用的所有供给侧的要素涌流出来,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而且使这种美好生活可持续地对应于长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这些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详情]

董志勇:房地产调控需考虑十因素 反对设立房地产税
董志勇:房地产调控需考虑十因素 反对设立房地产税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出席并致辞。 董志勇表示,房地产调控应“高端市场、中端支持、低端保障”,“但目前情况是低端保障不够,中端支持不足,反过去调控25%左右的高端商品房,这叫本末倒置。我们不要把房地产市场管成了‘养猪场’”。 此外,在谈到房地产税时,他也明确表示反对。“房地产税是一个怪胎,因为以下几个问题没有解决”,董志勇分析称,第一,房地产税在经济学领域的定义仍有争议。第二,房地产税的前提是划分房屋类型,目前我国的房屋类型有20多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政府完成此项工作。第三,出台房地产税先要厘清居民财产。第四,房地产税是一个折旧税还是一个创新税仍有争议。第五,房地产税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关。 “如果以上问题不加以解决,贸然征收房地产税,而且希望用它增加地方税收,希望用它抑制房价,希望用它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千恩万宠集于一身,我个人觉得是很困难的”,董志勇表示。 以下为致辞实录: 董志勇:尊敬的洪崎董事长,尊敬的贾康教授,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北大经济学院。 北大经济学院是一个具有108年历史的学院。在108年里,我们和祖国同甘苦、共命运,培养了若干的人才。到目前为止,北大经济学院一共有全日制的本科生700多人,硕士生260多人,博士生190人,我们的教职工队伍(加上博士后流动站)一共是近200人。学院下6个本科专业,9个学术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点和9个博士点,以及一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20多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希望在座各位以后还是要继续关注、指导、支持我们经济学院各方面的工作。 前两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指标,大家非常关注。在前三个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起来是6.2%。第一季度6.4,第二季度6.2,第三季度6.0。在一个新常态的环境里,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当然,我们要考虑下一步还存在的风险,尤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关注我们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进一步下滑。 这说明实体经济仍面临很多困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落实中央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家信心,尤其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无民不富,无民不稳,无民不活,无民不强。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差异,背后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一就是很多国有企业不怎么给社会创造财富,就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很多的民营企业只有靠不断的给社会创造财富,才能赢得一点点可怜的社会地位。 第二个区别就是我们很多国有企业一旦出现问题,没有人会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但是我们的很多民营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有人要站出来承担责任。所以,政府要关注是否有权力失范,这个权力失范表现在第一是否过分的扶大压小,第二是否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第三对于一些产权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甚至是名誉权。对这些问题我们还要研讨。 今天的论坛主题是关于中国房地产的基本命题。至少在过去15年,我们要反思我们什么地方说错了,让老百姓吃了亏,我们必须要纠正过来;我们什么地方说对了,我们也说出来,让老百姓能够做理性的判断,因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和老百姓的生活关系最大的一个市场。 本来在这个市场里定位非常的清楚,高端市场、中端支持、低端保障,但是目前情况是低端保障不够,中端支持不足,反过去调控25%左右的高端商品房,这叫本末倒置。我们不要把房地产市场管成了“养猪场”。理性考虑房地产市场的时候,我以为至少考虑以下10个因素。 第一个是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经济运行周期里。第二,我们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到底怎么影响这个市场。第三,这个市场里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种产业特征,它的消费乘数和投资乘数到底是多大。第四,中国目前的人口因素: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家庭破裂速度和抚养率到底对房地产有怎样的影响。第五,中国老百姓的投资渠道受限,包括中国的资本账户没有开放与它有什么关系。第六,考虑中国老百姓特有的消费习惯。第七,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城市化。因为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人类未来一百年的两大因素。第八,考虑中国货币政策。第九,中国特殊的土地政策。最后一个,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政策市,政府到底在里面扮演怎样的角色。 学术之争。我和贾康老师是有争论的,我一直反对房地产税的设立。我讲过一句话,房地产税是一个怪胎,因为以下几个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经济学领域上的房地产税,这个定义是什么。第二,要做房地产税要划分房屋类型,按照目前的研究,中国的房屋类型分20多种,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政府做完这个工作。第三,要搞房地产税先要清产。第四,房地产税是一个折旧税还是一个创新税?第五,房地产税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关系。如果以上问题不加以解决贸然征收房地产税,而且希望用它增加地方税收,希望用它抑制房价,希望用它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千恩万宠集于一身,我个人觉得是很困难的。 当然,我也非常希望在座各位同仁学者对这些问题,在一个北大的开放宽容的环境里进行争论。这样的会议非常好。很多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经济学院。 预祝这次论坛圆满成功,希望在座各位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谢谢大家。[详情]

民生银行洪崎:创新制度供给 实现居者有其屋
民生银行洪崎:创新制度供给 实现居者有其屋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出席并以《创新制度供给,实现居者有其屋》为题发表致辞。 洪崎认为,过去20多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房价高企给民众安居、财务负担带来了很大压力,各方对于当前房地产调控手段和效果满意度不高。表现在:一是商品房行政性调控长期化,扭曲了政府市场关系;二是保障房供给严重不足,中低收入居民负担沉重;三是长期性制度供给缺位,未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四是金融风险积聚,居民杠杆高企;五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现行制度难以有效激活住房供求。 洪崎强调,房地产既连接投资与消费、实体与金融、民生与增长,也关系到地方政府收入,并事关开发商、银行和居民的切身利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效框架和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确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这是实现房地产市场预期理性回归,以及促进经济、金融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 以下为致辞实录: 洪崎:尊敬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院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贾康首席,大家上午好!金秋十月,桂花送爽。今天我们相聚燕园,共话宏观经济、共谋创新发展。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蔡元培任校长时奠定的北大精神,本次会议传承了莫干山会议“以文选人”的学术传统,同时也是对北大精神的弘扬。会前广泛向学术界征集论文,最终邀请精选出来的两篇文章作者出席。 我谨代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对各位领导、论坛成员、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联合举办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方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支持单位新商帮商学院以及各方协办媒体,表示诚挚的感谢! 2013年12月8日,主题为“新时代、新机遇、新供给”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立大会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的设立宗旨,是力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取向上,深刻反思近几十年欧美主流经济理论框架,践行“求真务实融合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努力打造与未来中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一流智库”理念,积极研讨构建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理论。通过构建跨界合作的“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和“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展成为新型民间智库平台。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成立至今已有五年多时间,在新供给经济学基础理论、《中国2049战略》、养老金融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深耕深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智库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通过直报、专报等渠道向中财办、中办、国办、国研室、中宣部等有关部门报送,并获得相关部门反馈和肯定。以“新供给季度宏观分析会”、“中国2049战略圆桌”、“新供给金融圆桌”、“重大热点问题专题研讨会”等公益性学术研讨会为依托,致力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创新,稳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理论新发展,助力我国改革开放新征程。2019年以来,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累计举办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读书会、专题研讨会等学术会议7场;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累计公开发表学术文章60多篇,出版著作6部,《中国2049战略》系列图书进入收官阶段,另有4部著作等待出版。 本次会议主题是“创新制度供给,实现居者有其屋”,住房与教育、医疗、养老并列四大民生领域,住房难与看病难、上学难并称新三座大山。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 回顾1998至2018年期间,我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发展状况较为良好,在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18.66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9平方米,城镇化率由1998年的33.35%提高到2018年的58.58%,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8年的4%提高到了2018年的6.6%。 过去20多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房价高企给民众安居、财务负担带来了很大压力,各方对于当前房地产调控手段和效果满意度不高。表现在:一是商品房行政性调控长期化,扭曲了政府市场关系;二是保障房供给严重不足,中低收入居民负担沉重;三是长期性制度供给缺位,未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四是金融风险积聚,居民杠杆高企;五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现行制度难以有效激活住房供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9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外部环境发生新变化,住房问题的解决面临新挑战、亟需新思路。 房地产既连接投资与消费、实体与金融、民生与增长,也关系到地方政府收入,并事关开发商、银行和居民的切身利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效框架和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确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这是实现房地产市场预期理性回归,以及促进经济、金融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 民生银行是中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诉求为企业社会责任。在此背景下,民生银行研究院团队发布《政府市场双到位,商品房保障房双轨并行,供给需求双激活——我国房地产市场新型宏观调控框架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报告,分析房地产调控政策和住房相关制度存在的问题,梳理德国、新加坡、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北京、深圳、上海和重庆等地方政府住房制度改革实践,以及格力、华为、阿里等多家民营企业解决员工住房问题的案例,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理论,形成了房地产市场长效发展机制的建议,具体做法后续由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做汇报。 “民智者,富强之源也”,“为国家图富强”是大学的历史责任,也是学者的研究夙愿,希望以本次宏观经济会议为平台,弘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欢迎与会各方讨论交流。 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详情]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主持论坛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主持论坛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出席并主持论坛。[详情]

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将举行
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将举行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9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研究:从“十三五”到2049》新书发布会于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详情]

往届回顾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