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与中国金融业开放方向一致
来源:金融时报
北京时间1月16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正式签署。专家表示,这标志着历时两年的中美经贸摩擦迎来重要拐点,初步遏制住了双边经贸关系“脱钩”倾向。同时也表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经济已通过产业链实现深度关联,加征关税、贸易摩擦只能带来两败俱伤的结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指出,第一阶段的协议虽然并没有解决所有的争端问题,但这第一步非常关键,它阻止了短期内关税税率以及政策不确定性的进一步上升。过去两年来,双方征收的关税不断提高,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从2018年的10%以上降到2019年的基本持平,影响了国内的投资与消费。贸易战对经济的最大伤害可能来自于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不得不延缓投资计划甚至收缩投资规模。
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的直接投资是1.48万亿美元,2018年降到1.2万亿美元,减少了20%,2019年进一步减少了9%,这表明贸易摩擦以来对全球的直接投资影响很大。黄益平表示,协议的签署可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局势以及经济增长速度。
从近期国内外资本市场反应来看,第一阶段协议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市场对2020年双边经贸关系回稳的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意味着今年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稳定性上升,这将有助于稳定出口市场,也将有效提振国内企业、居民的投资和消费信心。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包括序言、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金融服务、汇率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最终条款九个章节。多位专家表示,这份协议基本体现了平衡对等原则,并非中方单方面做出让步,几乎在每一个条款下,中美双方都同时做出了一些承诺。
以汇率政策为例,双方承诺尊重对方货币政策自主权,恪守G20公报中关于汇率政策的承诺,受IMF协定约束,避免通过操纵汇率或国际货币体系来阻碍国际收支的有效调整或取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实现并维持市场决定汇率。黄益平表示,“这些其实跟中国央行一贯以来对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的表述是高度一致的,不存在额外让步的问题。更何况美国财政部现在也取消了原先对中国操纵汇率的指责。”
黄益平同时指出,考虑到中美两国经济政策开放度的起点不同,各自政策调整的幅度不一样,这也很正常。美国保护知识产权的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几乎很少直接干预汇率水平,同时金融业的开放度也很高。而中国是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在上述领域与美国的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在这个协议中,中国所做的具体的改革承诺相对多一些,也完全可以理解。”黄益平说。
在金融服务业开放方面,中方承诺放宽金融业准入限制;在已经放开的领域,依法受理美资机构的业务资质申请;优化具体业务监管规则等。事实上,金融领域中方的承诺与我国扩大金融业开放方向一致,加快金融开放的步伐也并不始于中美经贸谈判。中方承诺基本上都是近年来我国根据自身需要、已经主动推出的开放措施。
近年来我国主要从三个方面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一是大幅放宽外资在中国金融企业的持股比例限制,
二是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三是放开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的准入限制。
随着这些措施落地,外资机构已经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开展业务,全面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综合能力。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指出,通过引入金融机构、产品、业务,丰富国内金融要素供给,不但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而且能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投资渠道。
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简称“金融开放十一条”)中提到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取消30年经营年限要求,这与此次经贸协议内容相吻合。“金融开放十一条”中还提到支持外资全资设立货币经纪公司、设立或参股养老金管理公司、设立或入股银行理财子公司等,这些内容都远超过此次协议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贸协议金融服务部分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中国对过去几年开放成果的重申和细化。”唐建伟说。
在中国承诺加大对美开放的同时,美国也承诺相应加大对中资机构的准入,包括:给予中国信用评级服务提供者、电子支付服务提供者非歧视待遇,允许中国金融服务提供者在美参与不良资产的收购和处置,考虑符合要求的中资银行集团、保险公司、金融投资公司获得美国市场准入批准。
总的来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的金融服务内容,对于中国来说,既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引进来”,也覆盖了中资机构“走出去”。“保护知识产权、改革汇率政策、开放金融业,实行所有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自己,而不是为了美国。如果说经贸谈判加速了一些国内改革政策的推进速度,那也应该算是将坏事变成了好事。”黄益平说。
作者:李国辉
责任编辑:陈永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