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谁能代表2019年度商业最强驱动力?点击投票,评选你心中的“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原标题:成都:中国新增长的明珠
成都又得第一了。这次是“中国最佳表现城市”。
美国独立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所(以下简称:米尔肯)2019年度“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显示:成都在大城市组别的排名中位列第一,这是自2015年该榜单首次发布以来,成都第三次获得第一。
我们先来看看米尔肯的评价体系。
每一个研究机构的评价体系都基于某种价值观和发展理念。米尔肯的发展理念无疑是新的增长指标和新的创新能力。中国这二十年的发展思维,实际上经历了一种特别的转型——从粗放到集约,从追求速度数量到追求质量效益,从外延式到内涵式,从不平衡到均衡。简单来说,经历了两位数增长的我们回到了个位数增长,但我们明白,不能唯GDP,无论是总量还是速度,这个指标太单向度了,它远远不能代表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全部。
米尔肯的指标体系其实也很简单,由9项指标组成,以最新的2019年报告依据的数据为例,分别是:
-
一年就业增长率(2016-2017),权重10%
-
五年就业增长率(2012-2017),权重10%
-
一年工资增长率(2016-2017),权重10%
-
五年工资增长率(2012-2017),权重10%
-
一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2016-2017),权重10%
-
五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2012-2017),权重10%
-
三年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2014-2017),权重12.5%
-
外商直接投入/地区生产总值比率(2017),权重12.5%
-
高附加值产业的区位商数(包括但不限于:制造业、运输、储存和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金融中介;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服务等),权重15%
很显然,无论是就业、工资还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些指标都是反映人的福祉和获得感(占比60%)。此外,由于是国外机构评测的,所以他们也强调对外商的吸引能力,用了两项指标(占比25%)。另外一项,则强调科技创新、高附加值等推动的产业发展(占比15%)。
这个指标体系,强调了一种新的增长评价体系。我们不要唯GDP论,不要总量增长至上,并不是否定一切增长,而是要看什么方面的新的增长。这是一种新的增长思维来考察的城市发展。这几年,我们不断在追求新的增长极、增长点,甚至增长轴、增长链,就是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失效,需要找到新的发展观下的新增长领域。成都无疑代表了中国新增长的模式。
在转型期,经济失速不禁让人焦虑,但其实,我们更需要建立一种有共识的评价体系,让人安心参与建设和发展。米尔肯的指标体系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启发。
其实,正确地看待增长,成为我们实践上或者心理上的需要。个人要不断突破自己发展的天花板,比如个人职业发展的瓶颈,中年转型的心理障碍等。企业要增长,特别是互联网高速增长的年代刺激、催化下的整个社会的创新、奋进。城市要增长,国家也要增长,这种增长必须是可持续的、新颖的、进步的。
著名产品经理梁宁说:增长能力,就是持续作出正确决定的能力。第一次增长,可能是运气好,碰上了机会的窗口。之后,还能再一次增长,大多是因为天天痛,天天琢磨,才会在起风时,恰巧出现在风口。而那些能够持续几十年一直在增长,是因为真的有增长的方法。她是面向企业说的,但其实对城市也是如此,现在这个时代,城市也许就是最大的社会企业。
在2019年的米尔肯报告中,成都在5年(2012-2017)中,就业增长率几乎达到了180%,成为中国一二线城市之最;一年就业增长率排名第二;5年工资增长率排名第四;一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排名第三;这几项综合起来领先于其他城市,因为“以人为本”,所以“中国表现最佳”。
笔者将题目定为“成都:新增长的明珠”,新增长,就是重视人本身,这是一种增长魔力,要怎么运用,是驾驭这个时代的秘诀。
成都是如何吸引人的?用一个数据就可以说明,在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环境下,成都户籍人口增长速度是一二线城市中最快的。
2018年,成都甚至一跃成为中国大陆/内地城市除了重庆之外户籍人口最多的城市。
根据每年的成都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户籍人口为1149.1万人;2011年为1163.3万人,增长14.2万;2012年为1173万人,增长约10万人;2013年1188万人,增长15万人;2014年1210.7万人,增长22.7万人;2015年为1228.05万人,增长17.31万人;2016年1398.93万人,增长170.88万人(这一年比较特殊,因为简阳市划归成都代管);2017年户籍人口1435.33万人,比上年增加36.4万人;2018年1476.05万,比上年增长40.72万。
2012年,成都还有户籍人口增长限制的新闻,“决定将户籍人口控制在1185万人之内”。但从后来的趋势看,这个城市从内心里接纳了外来的人。特别是2016-2018年,增长速度惊人。
此外,整个四川在成都为首的城市带领下,其常住人口已经连续增长8年,这是很多省份梦寐以求的。人口的自愿流入是这个时代的竞争法宝。
常住人口五大城市分别是:重庆3102万;上海2424万;北京2154万;成都1633万,天津1560万(2018年数据)。而这几个城市的对应户籍人口,重庆3412万;成都1476万;上海1448万;北京1375万;天津1081万(2018年数据)。大家传统羡慕的“高考户口”(京津沪),人数也仅是3904万人。2017年,上海的户籍人口还多于成都,2018年成都就超越了上海。
成都这个城市的能力和气质在这几年飞速提升。全球最著名的城市评级机构之一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每年会编制《世界城市名册》,该系列榜单被认为是全球最权威的城市排名。2016年,成都的级别连续上升,跨越4级至Beta-,它仅次于香港、北京、上海、台北、广州、深圳,但就上升速度而言,成都在全球居首;2018年,成都排名继续上升至71位,连跨两级升至Beta+。它被认为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
2018年,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300强大都市”中,成都以超高的就业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避税天堂都柏林、硅谷城市圣何塞,表现十分抢眼。学术研究机构确认的新增长指标其实都差不多,都强调围绕人的发展本身的指标,比如就业等。
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和国际友人把目光投在这个城市。它不乏慵懒、性感、开放和烟火气,也不乏奋进、努力、平和、才华和韧性。
1999年,成都人口1003.6万人。经过20年西部大开发,600万人口涌来,1633万人中,90.3%是户籍人口。以人为本的增长,就是从体制到内心深处都对人才给予包容和接纳,考虑他们真正发展的需要,以及因为他们自身的发展而全心投入促进产业甚至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增长有四个重要的关卡:机会拿捏、模式取巧、组织扩容、战略借势。
机会拿捏
成都发展的机会窗口始于20年前的西部大开发,而且由于它的区域地位,几乎所有的区域规划都绕不过它,它是最西边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和实施以来(2013年前后),它的地位愈发重要。
按照一带一路目前的规划,“长江经济带”是从上海经重庆延伸至成都;“南丝绸之路”从成都经昆明延伸到缅甸、印度;“北丝绸之路”则是从西安经新疆、中亚延伸至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上海经新加坡、缅甸、印度延伸至欧洲。成都在一带一路的地位不可替代,投资长达一万公里的蓉欧国际快速铁路货运直达班列有助于打通中国与西方物流通道。成都是国际铁路港,带动投资者在四川建设制造基地和科技园区。
成都是西部大开发20年里发展最闪耀的城市,经济机遇不断涌入中国西部地区。成都和重庆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没有遇到任何发展战略明显的调整期或折腾期。成都更加关注民众生活本身,人均指标都明显高于重庆。因此,没有浪费任何一个机会,对于机会的拿捏也最到位。
无论是中国商业魅力评价体系里新一线城市的多年连续首位,还是中国最幸福的城市、网红之城,成都始终有极强的存在感和流量。这种欣欣向荣和充满生机,形成了正向循环。它是个后起之秀,但它又没有显得焦虑、焦灼、急功近利,让人感觉到舒服。就是这种舒服,最贴近人心。
模式取巧
成都比较可贵的一点是,它一直是制造业中心,主要从事军工和装备制造业。这种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由三股势力加强:第一股,从东部迁移而来的力量,第二股,区域布局的力量;第三股,外商投资的力量。所以它是混合模式,也就是西部版的“苏州模式”。
除了传统的军工和装备制造业,新经济如生命技术和生命科学研发以及消费电子产品等也在发展完善,成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创新型产业体系。它优先承接的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医药、食品、有色金属、化工、钢铁、建材、机械、汽车、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生产性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这些产业体系较为全面,制造业吸收的就业人口超过160万。《2019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2%。此外,它的科教实力也是中心城市中较为瞩目的。
另外,成都的特点是不仅制造发达,而且注重环境保护,至今无论在外国人还是国人心中,它都是个生态环境优良、青山绿水的绿色旅游城市,符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良好形象。成都曾因治理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受到加利福尼亚的关注,时任州长杰里·布朗对成都进行访问。
总之,什么样的好的发展理念都可以无缝对接到成都的肌体里,它可以进行不断的试验、接纳以及融合。它能更好地考虑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米尔肯的指标体系里表现出色。
组织扩容
笔者大概在2010年前后做过简阳三岔湖相关的项目,从成都驱车到简阳不到一小时。当时就感觉,无论从旅游资源的整合上,还是两地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上,都有一种天然的默契。2016年5月,简阳由资阳换作成都代管,也并不意外。
简阳融入成都之后,西部电商物流产业功能区定位为国家级的电商物流枢纽;空天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航天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天府国际临空经济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临空物流、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三个千亿产业群规划形成。可见这次区域扩容,不是为了扩容而扩容,而是有机规划形成的。
此外,简阳只是其中一部分。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其中东进战略是主流战略。成都要打破盆地束缚、跨越龙泉山,推动城市向东发展。《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等都给了成都东进战略底气,成都向东,重庆向西,以点连轴推动成渝相向发展,支撑国家战略意图实现。规划年旅客吞吐量9000万人次的天府国际机场也将为东进提供巨大的人流支撑。成都的东进战略,其意义相当于当年上海开发浦东。东部新区,是东进的起步区和重点建设区,东部新区由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城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组成。上海浦东目前人口为550万左右,东部新区2070年规划人口为800万。
成都的人口扩容有现实基础。上面提到,成都户籍人口正迅猛增长,人才大战中通过户口吸引人的西安,户籍人口也仅为986.97万人。成都对青年人的吸引能力很大,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赶上北上广深等传统一线城市,2019年1至9月的租房需求中,成都的租房需求位居首位,其次是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
战略借势
多元化和高附加值产业的积极发展,对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鼓励,人才储备的丰富,以及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都成为成都的战略优势。成都可以向重庆借助其金融发达的优势,成都更偏向于实体经济和产业互联。
重庆是全国固投第一城,成都也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2019年8月发布的《成都市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成都预计投资25618亿元,对1151个项目进行“补短板”。另,成都是大陆/内地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西南双子星,其实更加互补。成都与重庆可以相互借势。战略借势方面,其实成都做得很极致,无论是四川战略、国家战略、甚至国际战略,它都有很好的方法落地实践。
今年8月8日,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在成都盛大启幕,这个运动会首次来到亚洲。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一座大城引领带动作用的体现。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是区域规划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寻找新增长(增长点、增长极、增长轴、增长圈)的黄金时代。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最后呈现的是城市的“虹吸”和“诱惑”同时实现,虹吸还有点负面作用,诱惑则是人的内心所向,这个城市用真正的魅力“诱惑”国内外的人。
责任编辑:覃肄灵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