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谁能代表2019年度商业最强驱动力?点击投票,评选你心中的“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开放中,壮大城市的发展格局
记者 朱珉迕 徐蒙
1
比雷埃夫斯港。2019年11月11日,这个雅典城外的港口,迎来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一天前,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落下帷幕。
一周前,习近平在上海欢迎特地前来的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作为进博会的主宾国之一,后者带来了65家企业,同200多家中国进口商会晤洽谈。
两个月前,一车车集装箱货物已从希腊各地云集到一起,航向15000公里外的上海洋山港——它们的装船地,正是比雷埃夫斯港。
从地中海到太平洋,因为进博会、因为上海,中西两个文明古国在2019年秋天,有了一次特别的交汇。
而故事还没有讲完。
2
进博会前夕数百条运送展品的航线中,比雷埃夫斯港—洋山港是特殊的一条。
比雷埃夫斯港已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它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不仅促进中希贸易,还链接起中东欧,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上海和比雷埃夫斯,改革开放初期就结成姐妹城市。30多年后,两座相隔万里的港口城市,在经济危机波澜、贸易保护主义暗潮中紧紧“拉手”。
港口成为合作的载体,成为一个连接全球的特殊节点,更成为一种象征——全球化时代,开放合作,就像港口面对的大海。海纳百川。纵有风浪,纵有犹疑,但大海永远是大海。
办了两届的进博会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而对两次举办进博会的上海来说,最值得品味的,还是“开放”二字。
3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缩影,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同世界关系的演变。”
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当晚,习近平在上海豫园接待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亭台楼阁间,说了这么一句话。
前一天,同样有马克龙出席的进博会欢迎晚宴上,习近平告诉中外宾客,上海自近代以来,就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引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晚宴设在和平饭店,这是精心挑选过的地方——近百年历史的和平饭店,亲身见证过中国对外交往的多个重要时刻;其身处的百年外滩,和隔江对望的陆家嘴,又各自展现着这座城市在不同时代同世界打交道的印记。
方圆一平方公里内的几处地标,加上20多公里外的“四叶草”,构成了上海近、现、当代的不同侧面。
这令已经数次访华并表示“每年都要来中国”,却还是第一次到上海的马克龙发出“惊叹”。这位法国总统略带兴奋地告诉中国国家主席:“我在这里看到了中国的开放与未来。”
对更多普通的进博会参展商来说,“开放与未来”是具体的。新加坡老华侨谢思霖第一次带着自己公司的产品来到进博会。展位上的样品很早就被全国各地的大中小采购商们一抢而空,洽谈意向者络绎不绝。这个已在中国经商20多年的出口商觉得,上海“就像一个神奇的窗口”。
“在这里通一次关,就可以接触到一个14亿人口的大市场。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4
上海有理由令出口商们感到“奇妙”。如谢思霖所言,这里背靠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大腹地。
上海口岸的进口贸易占了全国近三成,70%的进口服装、53%的进口化妆品、37%的进口汽车从上海进口销往中国各地。作为万里长江的出海口,众多商品顺着这条黄金水道,就可以直达中国最广阔的疆域,那里有着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
与新加坡主攻转口贸易不一样,与中国众多口岸城市以出口为导向也不一样。上海的对外开放,呈现很强的“双向性”。这是进博会放在上海的深层考量之一。
而另一方面,被全球所“需要”的上海,更需要去拥抱全球。
这座城市本没有过人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就是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的特殊区位。正是这个区位带来的开放性,让上海从一个小地方变身国际大都市,并成为面向亚太乃至全球的一个“门户”。
今天的上海人都说,“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还有一句话叫,上海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发展起来的。这是上海的基本身位——只有更加开放,并从开放中寻找机会,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才会释放更多潜能,彰显更强功能,并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进博会,无疑是一个展示“为什么要开放”的绝好平台。
5
进博会的6天里,很多并没有运行保障任务的上海干部,不断出现在进博会的展台前。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负责人,就被发现同德国阿吉斯公司经营者一起围坐在展台上。
阿吉斯第一次来进博会,临港新片区刚过了“双满月”。借进博会平台达成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的意向,对双方都有些迫切。细心的记者观察到,为了节省时间,两边的负责人已顾不上吃饭——对接细节时,他们手上各拿了一份手抓饼。
与他们一样,很多海外展商顾不上一日三餐,很多本土采购商也顾不上一日三餐。类似的“手抓饼会晤”,让上海谈成了不少“生意”。
还有更多的人,是借进博会的平台,“在上海”谈生意。
第二届进博会上的一个显著现象是,国内采购商、交易团除了签单采购,更在寻求更多海外合作伙伴、发掘更多合作空间。
物流巨头UPS来了两次进博会,都在展台办了全球贸易物流专业分享会。去年能坐下来细听的观众还很少,但今年,“位子都快不够坐了”。
澳大利亚的蜂蜜商人赵思扬也来了两次。这一次,他遇上了形形色色的采购商,来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很多人意识到:“贸易链长了,产业链也会变长。从原材料到生产,到卖家、买家,最终的消费者,还有中间提供服务的机构,所有人都会从中获益。”
一名印度香料商则说,当全球范围内全球化出现一些阻滞迹象的时候,进博会却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大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商有量地做生意,就会获得双赢。”
自己做生意,并促成更多人的生意;合作使对方的利益得到发展,自己也迎来发展的机会。只有在一个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充分开放而不是封闭的平台上,才能找到参与各方分配和交换效率的最优解。这是经济规律,也正是进博会的奇妙之处。
而对上海来说,进博会展示的开放,蕴含着一种更高的“能级”。
6
进博会开幕前两天,习近平考察上海,为这座城市确定了需要着力强化的“四大功能”——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四大功能”,一头一尾,都落在“开放”二字上。上海早就是门户,但要当“枢纽门户”,便需要更高的能级。高能级的关键,就在于对全球资源的集聚、配置,并由此参与全球、影响全球。
很多人注意到,第二届进博会的七大展区中,有一个几乎没有实物展品的服务贸易展区。那里云集了全球金融、会计、法律、物流等无形服务的提供商,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已在上海扎根。
透过它们,上海实现着对世界经济的介入与服务。这是开放枢纽门户的一个向度。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服务全球的同时,上海更在服务、辐射、带动全国。这是另一个向度。
进博会上,特斯拉的展台,接待过全国各地的代表团。不少地方政府来询问上海如何服务外企,希望借鉴上海的做法和经验;也有一些投资机构,希望一起引入更多相关供应商,发展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链。
上海身处的长三角,就更能直接体会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沪苏浙皖的交易团,除了“买买买”,更在设法将好的外资项目留下来,共同在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进博会展期的最后几天里,有长三角地级市特地开来大巴,几乎有些“急切”地邀请参展客商去继续洽谈更多更深入的合作机会……
进博会就是这样一个“场”。全国企业云集于此,借助这里的通道,寻找“触海”甚至“出海”的商机。
也正是这样的向度,诠释了上海常说的一句话:“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国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
12年前,在上海工作的习近平,为上海的城市精神作了新提炼: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他又以“开放、创新、包容”为上海的城市品格定义。开明、大气、包容……当第二届进博会圆满落幕、各方人士相约“明年再见”之时,当有更多人更深刻地体味到这些新的概括和提炼中包含的意蕴。
7
11月1日,进博会开幕的前四天,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包含了进博会举办地“四叶草”的这片大区域,将“携手共推一体化制度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加强系统集成,汇各地之长,创示范区之新”。
11月6日,进博会开幕的第二天,上海举办历史上首次“城市推介大会”。这座城市选择大大方方地站在聚光灯下、站到中外客商面前,并告诉人们,这里是“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好选择、国内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最好跳板”。
11月13日,进博会向公众开放延展的第一天,上海公布《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 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同样包含了“四叶草”的这片大区域,将“推动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集聚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资源,全面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
如同一个个不同的注脚,人们一再读到“开放”之于上海的深意。
这是一种眼界和胸怀,是一种站位和格局,也是一个城市的价值观。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哪怕在全球化浪潮受阻,封闭保守思潮抬头的时候,立志当“开放枢纽门户”的这座城市,就容不得半点犹疑和退缩,就要对开放合作的取向坚定不移。
而学会开放,习惯开放,坚持开放,扩大开放,不断提升开放的水平,一座中心城市,其格局也就有了应有之“大”。
某种意义上,进博会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契机。它能映照出更广阔的城市格局,也能牵引出更壮大的发展动能。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