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谁能代表2019年度商业最强驱动力?点击投票,评选你心中的“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供暖线以南也有暖气?取暖不靠抖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
绝大部分北方城市都实现了集中供暖,越来越多的南方人冬天取暖也不再靠抖了。
又是一年供暖季,“你在南方的艳阳里瑟瑟发抖,我在北方的暖气中穿着短袖”,关于南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近年来基本上网友们“每年一吵”。
南北方之间的这条“暖气分界线”是怎么划分的?南方的朋友过冬只能靠抖?有理数带你数说南北冬季供暖,了解详细情况。
集中供暖分界线 上世纪90年代才真正形成
1月份0℃等温线、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上世纪50年代,这条“秦岭-淮河线”又成为了南北供暖分界线。
关于南北供暖分界线的由来众说纷纭,不过,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落后、能源紧张等现实制约,“集中供暖”发展缓慢,北方很多人过冬也是靠抖,这条供暖线分界并不明显。
截至到1985年,北方仅有30个城市建有集中供暖设施,供暖范围仅占这些城市建筑总面积的5.7%,城市居民基本上仍用分散的小锅炉和小煤炉采暖。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新世纪以后,中国城市集中供暖建设大发展,分界线北边的城市大多统一建设了集中供暖系统,南北供暖分界线才实质性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供暖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问题,供暖前面的“集中”二字也意味着这种普及主要限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
从1998年到2017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8.7平方米增至36.9平方米,增长97.3%;
全国城市集中供暖面积由8.65亿平方米增至83.09亿平方米(其中住宅61.32亿平方米),增长860%。
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当下,抛开人均居民面积增加因素,相比二三十年前,更多的中国人享受上了在冬日暖气里四季如春,过冬靠抖的中国人变少了。
供暖线以北,东北暖不过山东
不只是南北方的“暖气隔阂”,在北方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集中供暖水平也存在着差异。
早在1992年国家建设部就曾发布《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其中提到:“城市集中供热发展序列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性质、地位、热负荷密度、气象条件、发展规模及建设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并和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目标相适应,与能源建设发展相协调。”
有理数发现,在北方省份中,山东省凭借其过亿的人口总数、61%的城镇化率和全国前三的GDP排名(2018年),成为全国集中供暖覆盖面积最多的省份。
在北方城市之间,根据早前制定的城市集中供热发展序列,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风景旅游城市、重点环境保护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口岸城镇得到了重点发展。
有理数比较了2008年和2017年全国300多个城市集中供暖面积的变化(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变化,2008年统计城市为326个,2017年为318个)。
结果发现,在集中供暖面积最大和面积增幅最大的前15个城市里,全都是北方城市且主要分为三类,有北京、天津这样的直辖市,有沈阳、太原、济南等这样的省会城市,还有大连、青岛这样的计划单列市。这些城市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人多,经济也不差。
供暖线以南,各凭本事得暖气
而在一些“人多钱也多”的南方城市,冬季供暖也在铺开,“秦岭-淮河线”这条南北供暖线正变得模糊。
在湖北武汉,武昌地区几个靠近热电厂的片区已享受到了集中供暖。
在安徽合肥,集中供暖的小区已达到189个,小区居民11.5万户。
在江苏扬州,位于瘦西湖景区的多个小区将实现集中供暖。
在江苏南京,计划2020年初江北市民中心和服贸大厦等公共建筑正式集中供暖。
在湖北十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第二汽车制造厂后,就有了集中供暖系统。
在湖南长沙,采用湘江水所储藏的热能,2018年约为300万平方米建筑物实现供暖。
在云南昆明,冬季居民天然气实行“采暖用气”和“一般生活用气”两类,满足市民取暖需要。
......
它们或通过市政统一规划建设实现大范围集中供暖,或利用电厂余热等进行小范围集中供暖,或实施优惠补贴措施满足居民采暖需求......各凭本事,实现了不同规模的冬季供暖。
从数据可以看到,经过这么些年的努力,口袋里有钱了,绝大部分北方城市都实现了集中供暖,越来越多的南方人冬天取暖也不再靠抖了。
责任编辑:陈永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