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拾书记快之二:翻开刘永好大哥太太的书 觉得很有味道

冯仑拾书记快之二:翻开刘永好大哥太太的书 觉得很有味道
2020年03月10日 08:24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原标题:冯仑:避疫六记之拾书记快(二)

封面配图丨冯叔书房一角封面配图丨冯叔书房一角

  过去一个多月里,冯叔和大家一样,为了躲避疫情,宅居在家。从繁忙的工作中闲下来,读书、写字、健身,和家人一起撸猫、做吃的……冯叔把这些闲暇中的点滴记录了下来,写成若干篇文章,名为《避疫六记》。

  昨天,我们推送了第一篇:《拾书记快(一)》。今天推送第二篇:《拾书记快(二)》

  文|冯仑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刀笔匠,讨生活

  做生意之前我看过很多书,出于学术兴趣也写过几本书。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整理书柜时无意中翻出自己参与编写的书。这类书是‘讨饭吃’的书。什么意思呢?比如我居然翻出来一本《当代国外政治丑闻大观》,这是 1990 年我组织编写的。为什么要编这个书?有一段时间没饭吃,我也没别的手艺,我会编书,于是组织人编了这本书,换钱吃饭。因为说外国政治丑闻永远政治正确,谁来编、怎么编都行,也没版权问题,所以编书时选择了这个内容。

  我记得这本书编完以后,我在一个夜晚把书稿给书商送过去,他给了我七八百块钱。那是 1990 年上半年的事了,这大概算是当时我得到的最大一笔现金,足以支持两三个月的生活。那会儿我没工资,也没其他收入,回家时捧着 800 块钱,简直奉若珍宝,欣喜若狂。

  在编这本书之前我还有干部身份,有工资,但是写书、编书大多也是为了讨饭吃。那时我是中央机关干部,具体是在中央政治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系统里参与一些工作,正经做事,有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

  当时我们编了一套《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与资料》丛书,同时主办了一份名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杂志,另外还办了个‘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等等。我参与编撰了这套丛书,这套书一共有几十本,应该是中国过去这几十年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系统和最完整的可以参考的书。

  我是这套书的主要编委之一。这会儿再看到这套书,仿佛看到了自己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样子。但是没想到激情后边还有另外一套逻辑。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是后来我常常讲到的,是自己真切的体会。

  编完这套书之后,我又主编了一本《中国国情报告》。

  回想起来,我是通过这本书跟胡鞍钢认识的,那时鞍钢是其中一位作者,好像在钢铁学院的一个生态中心,刚从国外回来。他跟我的一个同学是一起插队的朋友,由同学介绍,我们认识,一起来研究中国的国情,后来就编了这本《中国国情报告》,我们也就变成了非常熟的朋友。

  我记得编这本书没拿到什么钱,但是组织编写这本书的过程非常有意思。作者非常多,不少人后来都成了牛人,事业都很成功,像张维迎、胡鞍钢、卢中原、盛斌,以及王振耀,等等。

  这本书 80 万字,由 20 多个作者分头写成初稿,再由我和盛斌总其成,所以组织工作非常繁复,非常周折。在组织编写的过程当中,大家有非常多的讨论和交往,逐渐也成为了朋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

  回头看,整个八十年代,我们一边思考和体察国情,一边研究和推动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这是我人生当中拿别人(政府)工资干活时干得最重要的事儿。研究改革,没想到的是改革最终却让我失去了工作,失去了饭碗。最后我变成了民营企业经营者,自己挣饭吃了,这是后话。

  读鲁迅,救自己

  1984 年我开始上班之前,可以说从上中学起,到研究生毕业,我一直偏爱鲁迅。

  这回疫情蔓延时,鲁迅又小火了一把,很多人心中郁闷而又不能发泄时就拐弯抹角地搬出鲁迅。鲁迅有一个特别纠结的形象,在教科书里一会被拿上去一会又被拿下来。在官方和民间的话语当中,一会被捧起来,一会又被摔下去。

  我十五、六岁时第一次知道鲁迅。现在手边有两本几乎翻烂了的鲁迅的书,书名是《鲁迅全集》第一和第二卷,1973 年的版本。这两本书我反复看过很多遍。第一卷被书皮包着的地方有多处撕裂和破损,书页之间夹着很多纸条,内文中多处留有我的标注和眉批(感想)。

  有人说,我说话不太正经时,像是受了鲁迅的影响。鲁迅说,说话要有意思,应该学习‘三种语言’,第一种叫作书面语言,这是正经的表达,必须要懂。第二,要懂俚语,就是乡间方言,口语。第三种是外语。在说话的时候,如果掌握外国的词汇,民间的十分接地气的土语、方言,再加上书面语言或文言文,你的文字就会与众不同,更有味道。

  我专门挑了一篇有批注,曾经留下感想的地方细看。原来是《呐喊》里面的一篇小说《阿 Q 正传》,是鲁迅在 1921 年 12 月写的。

  小说结尾的一段话是这么写的:‘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我在边上写了一段感想:‘奇特的逻辑,然而他仍然统治着不少木然的人民。’

  哎哟,我怎么十几岁就琢磨起这事儿。今天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何必琢磨这么大的事?人民木然不木然,由人民自己去决定好了,或者由给人民饭吃的领导去决定。这是我今天的心情,可那个时候我梦想管大事,尽操心人民的事。但是后来并没有‘管大事’,反而经历许多思考的痛苦。

  《鲁迅全集》里头我喜欢看的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比如说有一篇,我也做了标记,叫《非革命的激进革命者》。

  鲁迅还有一篇文章叫《文章与题目》,受他影响,我现在还时不时在题目上多费脑子。鲁迅还写过一篇叫《从讽刺到幽默》的文章,概括了讽刺和幽默的区别,而且强调幽默是智慧和自信的自然流露。而滑稽(相声)则是扭曲自己以迎合主子、强者或者君王,所以在《史记》当中就有了《滑稽列传》,专门记载在宫廷里,在君主面前扭曲自己,专门取悦君主的一些表演者、说客,或者卑微的臣子。

  还看到一本书。这本书也盖着我父亲早期给我刻的印章(冯胤),书是 1973 年的版本,书名叫《毁灭》,作者法捷耶夫,翻译者是鲁迅。可见那个时候我是鲁迅的死忠粉,逢鲁迅必看,逢看必做笔记。

  虽然读过的东西不少后来真的是忘了,忘了那些句子,忘了自己写过的感想,但是它们就像我吃过的饭一样,少部分变成了营养,多数变成排出来的便便。我活到了今天,在读鲁迅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滋养。

  前些年有幸认识了鲁迅的孙子周令飞。令飞先生也时常讲起先祖的这些伟大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那双刺透人心的眼神和深刻解剖中国人灵魂的文字。令飞先生现在是鲁迅文化基金会的负责人,他要使鲁迅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是他的一个使命。当我翻到这些书的时候,我又想起令飞先生的这个使命,真的值得他永远坚持下去。

  应该让鲁迅一直活着。

  看到那些旧书,会想到一些旧人,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不正经的经济学

  我1977年考上大学。大学期间主要学经济学,和张维迎同班。可是我们在读经济学时却遇到了两位‘最不专业’的经济学家。这两位当时‘最不专业’的经济学家,却对我们产生了最大的影响,给我们带来最多的启发和激励。

  这两位经济学家,一位叫茅于轼,他当时在铁道部。我记得他给我们讲经济学时,讲的内容与众不同,不是按政治经济学的套路,从商品、货币开始,从资本论开始讲起,也不是西方经济学这一套。总之,他讲的东西很吸引我,我觉得很特别。

  另外一位非常特别的经济学家是我们的大学老师,叫胡传机,他当时讲普利高津的热力学平衡系统,后来创立了他的‘非平衡系统经济学’。

  胡老师总爱讲热力学定律,第几定律我记不大清,但是讲了熵,讲了开放系统怎么保持动态平衡。当时所有讲正统经济学的都会批判他,都不屑于跟他讨论,于是他跑到了深圳大学,写了一本这样的书,我今天翻着翻着就把这本书找到了,看着书,就想起胡老师当年大胆建立新的学术架构,带领我们冲破传统经济学的思考模式的故事。

  所以,我觉得他们是我在读经济学时遇到的‘最不正经’的经济学教授,但是他们给了我最大的勇气和启发。受老师的影响,我有时候想问题确实也不太正经,不会从正经处下功夫,而且喜欢不正经,愿意从非常规的角度去看问题,希望获得更开阔的视野,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

  其实,事物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为什么非要一以贯之地死守一个视角呢?好比说拍照,如果你一直从一个角度去拍照片,有什么可看的?照片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你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的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的景像,你捕捉到的东西不一样,照出来的像片才有意思,不同的角度合起来才是个完整的事物。

  所以我觉得胡老师的《非平衡系统经济学》很值得再翻看。这本书是先生 1987 年在深圳大学时写的,今天算起来,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我不知道胡老师现在是否还在深圳大学教书?真得感谢他,他教我从一个不正经的角度去看经济学。看到这本书时有一个冲动,再去深圳的时候一定要去看看胡先生!

  骨头与面子

  还有一些书,也特别有意思。就是跟我有交往的人,一些朋友送给我的书。其中一些,是专门写书的人,作家写的书,像贾平凹、吴晓波、余秋雨,易中天、白先勇,等等,这些朋友送的书当然很好,上面有签名也很亲切。

  但另外还有一些书的作者,不是正经写书的。比如,这有一本书,作者是刘永好大哥的太太。收到这本书以后,我居然在这放了这么久。以前读书,有时候会有所谓的‘急用先学’,也就是会先看那些所谓跟生意有关的书。大嫂的这本书,以前看过一些,但看得没那么仔细。刚整理之后拿出来看看,觉得很有味道。

  这本书是 2012 年出版的,也就是 8 年前了。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去看大哥大嫂,在大哥大嫂那呆了一天,很开心。聊了很多家长里短,吃了大嫂做的饭,见到了大哥一家人的相处,真的是非常亲切,非常有活力。

  我在翻看这本书的时候,突然翻到了大嫂写他儿子的那一篇,非常感动人。这篇文章叫《亲爱的儿子,我的小情人》,讲她跟儿子在相处的时候,儿子怎么样成长,其中讲了一个细节,就在学游泳的时候,儿子会主动找一个人来帮助他,而不是让妈妈在边上看着他,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后来他还能教别的小朋友。这样一个细节,母亲非常欣慰,非常高兴,看到了孩子在成长的同时能理性地解决问题,还能帮助别人。

  这个细节,跟我之前的看法也正好得到一个印证。我和永好大哥在一起的时候,正好见到了大哥的儿子,他现在已经快 20 岁,今年上大学了,1 米 8 的个子,非常挺拔。的确像大嫂在书里头讲他的成长过程给人的印象:理性、积极,而且知道节制,知道放弃,知道获取,知道帮助别人,是一个有很多优秀品质的年轻人。

  这本书叫《快乐绽放》。前些天见到大哥大嫂的时候,大嫂给我展示她的抖音,有四五十万的粉丝了,抖音上的传达的信息也非常开心、乐观,让人感觉到美好其实就在眼前。

  我们都会被这种情绪感染。但是过去由于匆忙,其实没有好好停下来去感受。书恰好起到了这个作用。今天整理书柜时我把它捡出来看一看,突然被激励了一下,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的确,快乐应该绽放出来。

  还有一本书,也是朋友给的。给我这本书的朋友是个很特别的人,他不是中国人,但中国话说得很好,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但是汉语水平之高,居然能用中文写作。作为一个英国人,还写了两本关于清朝的书,这两本书,光看名字就觉得非常的有意思。

  一本叫《乾隆的骨头》,一本叫《慈禧的面子》,每本书都有五六十万字,写的是中国历史小说。

  我读这两本小说,感觉他写得真细腻,让人感觉到,在中国的皇权社会,从皇帝的思考角度来说,的确就是骨头和面子的问题。只是要考虑什么时候要展现骨头,什么时候要保住面子?

  实际上,他写的是三部曲,除了《乾隆的骨头》,《慈禧的面子》,还有一部。第三部还没给我,我觉得之后应该会得到。

  这两本书的作者亚当·威廉姆斯先生非常有意思,他是英国怡和洋行在中国大陆的首席代表,他们家族跟怡和洋行的创始人的家族,也就是凯瑟克家族有差不多一个世纪的交往。

  所以威廉姆斯长期在香港、伦敦、中国大陆之间往返,又在意大利几个地方生活和旅行。而且他的太太是虹影。虹影也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威廉姆斯跟虹影结婚以后,这对作家夫妻时不时会组织一些小聚会,我也会参加。

  我记得威廉姆斯给我小说的时候,我有点吃惊,一个英国人居然写了中国清朝末年的故事,而且写了三部曲,我觉得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

  我在这书里还看到了一封信。他首先写了一段个人的事,说‘我也写了书’。他说,‘我的中国三部曲之二,中文叫做《乾隆的骨头》终于出版了。这本书讲的是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时候,凯瑟琳年纪轻轻,就经历一次大战,俄国革命,以及大学毕业后前往中国寻找失散的父亲的故事,中间还涉及到共产国际,涉及到家族之间的恋情,以及民国初年的各种战争,北伐、国共合作,一直写到张作霖遇刺。’

  一个老外,居然把这故事写得那么仔细,所以看这本书时的感觉很不一样。

  大家也知道,我还有个好朋友,万科的王石。他写的书当然都送给我了。他写的书大家应该也都看过,我觉得都很棒。除了他写的书,他买的一些书,觉得好,也会送给我,我看到一些书,觉得好,也会送给他。

  王石送我的书中,一次送我最多的是一套盐野七生的书,《罗马人的故事》。这套书有十几本。王石特别推荐给我,后来他还写了序专门推荐这套书。记得他送我的这套书是在香港专门买来给我的。

  我送给王石的成套的书,那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一共五大类,几百本。我有一次去他办公室,看见书放在他办公室里,我觉得挺开心。因为这一套书是我读书时候很喜欢的。国外的各种各样的思想、智慧,人类的思考,差不多都在这一套书里边。所以送给朋友这一套书,我觉得就相当于送了人类所有的智慧,也给了他很多朋友。他思考,有想法的时候也可以去看。

  所以,再看一看朋友送的书,也是我这次翻捡过程中的一大乐趣。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李思阳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5 和顺石油 603353 27.79
  • 03-18 安宁股份 002978 --
  • 03-18 阿尔特 300825 --
  • 03-17 开普云 688228 59.26
  • 03-16 南新制药 688189 34.9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