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总额53万亿,人均负债14.7万,中国房地产未来在何方?

房贷总额53万亿,人均负债14.7万,中国房地产未来在何方?
2022年06月20日 17:30 市场资讯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举一聊三 | 房贷总额53万亿,人均负债14.7万,中国房地产未来在何方?

  来源:巨浪视线

  受到中国传统“家”文化的熏陶,承载了人类社会基本的生存发展保障“衣食住行”中的房子,一直备受中国人的关注。中国老百姓对房地产的关心,也横跨了至少两代人,持续了二三十年的时间。

  随着2020年的新冠疫情造成的影响逐步减少,正常的社会活动和经济行为也在逐步恢复,老百姓的关注点又开始聚焦在房子这件事上。疫情肆虐,经济受损,充满了迷雾和变数的房地产市场下,中国房地产行业将何去何从?

  本期《举一聊三》栏目,邀请到了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财经》杂志副主编苏琦与主理人褚琳一起来聊聊中国房地产的未来。

  房贷总额53万亿,人均负债14.7万

  中国房地产未来在何方?

  2022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22万亿元,同比增长6%,我国居民的总负债超过了200万亿,人均背债14.7万,国民储蓄率从51.8%降至45%。高负债的年轻人还撑起房地产的未来么?

  褚琳:刚才大家谈到了很重要的一点,也是老百姓很关注的话题就是房地产。未来这个房地产市场会怎么样?我们的房子现在的供需关系是怎样的?

  谭雅玲:供需关系还是供给大于需求,跟价格太高有关,该有房子的人买不起。再一个,政府现在调房地产,其实更重要的是调结构。过去我们可能以产权房为主,激发了投机性,激发了市场的投资热情,这样就把房子的定位和方向给弄乱了,他不是一个以实际需求为主的房地产的结构。

  现在政府的导向应该是以居住为主,以保障房为主。我觉得我们现在要从美国模式转向德国模式,美国模式可能就是以产权为主,而德国模式是以居住权为主。所以我们跟德国的GDP占比房产的市值差不多,我们是64,德国是62,但是德国的安全系数,它是不能上市交易的,所以它的风险相对会比较小。而过去几年,我们的房地产炒得有点过头了,把房地产定位成为核心产业,这是一个错觉

  因为房地产本身应该算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要配合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你占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土地,那你要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创造价值,帮助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但是房地产已经抛弃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甚至在资金链、银行的贷款等方面,是抢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资金,这样的话就起到了破坏性的作用。

  苏琦:它不仅抢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金,它还让第三产业的成本特别高。比如说租金高的话,怎么搞第三产业?而且一个城市的居住成本这么高,也不利于创新

  谭雅玲:把房价弄上去,相关的价格都会上去。

  苏琦:而且都是虚高。

  褚琳:刚才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供大于求,但是这么多年主要城市都是限购的,是把需求压着的,如果放开了之后还会供大于求吗?

  谭雅玲:现在价格不行,一般的老百姓谁买得起?价格在那儿摆着,尽管房子有供给,但是大家买不起。我们有14亿人口,但是我们的房屋大概是有15亿至16亿。

  苏琦:这个我有不同看法,首先你不能把三四线的算进来太多,算进来太多没有意义,主要看沿海。沿海的话我觉得无论从绝对还是从相对,还是一个偏紧的状态。因为人口,包括年轻人的集中度在沿海。

  但是我想说什么呢?如果你觉得房地产现在是一种畸形的状态,那记得中国有句话叫做“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你所有开的药都不可能短期见效,比如说首先在大城市你会发现就不太盖居民住的房子。

  谭雅玲:对。

  苏琦:商业地产收的税更高,所以这是一块。然后居民的房子里面更不愿意盖非商品性的保障房,这是纯花钱,那个能挣钱。另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形成很良性的循环,在他看来良性的循环是什么呢?我把地卖出去,土地财政这一块也不好改正。接下来我们的年轻人的心里一辈子租房住,他好像有点接受不了。

  褚琳:传统的观念,“居者有其屋”,这个很难改变的

  苏琦:而且本身很多福利也不挂钩,买了房子是落户的第一步,你在出租屋里落户,好像都没有过。

  一个人300套房

  “温州炒房团”还炒房吗?

  当年,上海陆家嘴102套住宅在三天内被温州人一抢而空,成交额近亿元;杭州西子湖畔,每平方米逾万元的“黄金房产”的业主绝大多是温州人。如今,国内消费低迷,房地产市场也盛况不在,曾经风光无限的“温州炒房团”现状如何?

  谭雅玲:我们的舆论导向应该是特别重要的我有时候走到一些地方,有人问我说:谭老师,没有办法,只有投资房地产,投别的都不行那只能说明你个人没有能力,因此你要学习,要增长能力,而不是看着房价高了就卖,就挣钱了。

  还有一个特别错误的逻辑,房价高了,你就挣钱吗?你卖得出去吗?我记得在很久以前了,房子开始调控的时候,“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就是我本人的原话,2016年的12月份在清华讲课用的这句话。

  在温州讲课,意大利的侨民回来了,他在温州有300多套房子。我记得当时在温州政府的图书馆里讲完课,那位华侨说:“谭老师,我就是回来卖房子来了,一套都没有卖出去”。你觉得房价涨了,想要套利,房价这么高,谁买你的房子?根本卖不出去

  褚琳:温州炒房团在您这儿得到印证了,真厉害,一个人300套房。

  谭雅玲:对,房价那么高,你来卖房了,我没有钱的时候我就傻,就买你的房子?我觉得这个道理和逻辑就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概念和意识

  苏琦:我们有时候也不能光讲市场的不理性,市场不理性都是建立在个人理性的基础上,最后形成了合成谬误。我觉得历史上有几波造成了这个问题,首先对民营企业给它打开正常的投资渠道还是太慢、太晚,到现在也不能说很足够。为什么有温州的炒房团?他外贸攒的钱,接下来再做外贸,利润也薄,只能做这个房地产

  第二,不仅温州,那时候山西煤老板在北京也是成层成层的买。

  褚琳:他买在温州可能卖不出去,他买在北京真的能卖出去。

  苏琦:他的资金当时就是没有特别好的出处。我们的一个失误是说,当讲到它要脱实向虚的时候,实体经济可能为他们提供了投资机会、投资渠道不是太多。第二,本身我们的房地产太实务化,您也是研究房地产金融的,我觉得房地产金融化程度其实不够,只有一个投资就是买房。

  谭雅玲:所谓的房地产金融化,信贷的60%到70%是锁在房地产上,信托的90%是锁在房地产上,只能拿这个数据来论证。

  苏琦:对。

  褚琳:老百姓很难作为一种投资的方式来购买。像您说的,一个人就能买300套房,其实他有大量的现金是需要投资的,但是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实在太少了

  苏琦:对,别的金融产品也不行。另外一点,我们除了房地产之外,我们要反思为什么没有别的产业形成大规模的分流呢?这又回到科技创新能力、消费等,也就是消费型企业能不能起来?我觉得“病去如抽丝”,一方面要多盖保障房,一方面要通过别的渠道分流。再一个,真正的经济能够更均衡的发展,能够有更多的合理的投资渠道,但这些都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昂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2 恒进感应 838670 20
  • 06-22 盛帮股份 301233 --
  • 06-21 福元医药 601089 14.62
  • 06-21 联合精密 001268 19.25
  • 06-20 普瑞眼科 301239 33.65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