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致辞

崔进才:概念混淆是金融科技当前存在的风险之一
崔进才:概念混淆是金融科技当前存在的风险之一

崔进才指出,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对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甚至革新金融服务的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和应用也存在着风险防控的一面。这种风险至少包括容易混淆金融科技和金融的概念,将金融科技的作用扩大化等等。[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3:36
陈云贤:广东正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和创新金融监管
陈云贤:广东正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和创新金融监管

陈云贤表示,新的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金融科技融合发展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金融科技的推动金融业组织结构、服务能力、客户体验等深刻变革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稳定,如何处理好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将摆在广大金融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3:42

专题一

银联创始人万建华:金融的归金融 科技的归科技
银联创始人万建华:金融的归金融 科技的归科技

万建华认为,金融的本质是金融,科技可以推动金融变革,但是就金融本身而言,科技应该说最终只能是手段、工具,科技本身不是金融,正所谓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3:52
蚂蚁金服刘伟光:数字金融践行之旅
蚂蚁金服刘伟光:数字金融践行之旅

刘伟光表示,商业银行转型过程需要科技引领。[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4:19

专题二

中原银行行长王炯:打造科技生态 建立银行内生动力
中原银行行长王炯:打造科技生态 建立银行内生动力

王炯表示,银行在转型过程当中有七个方面的痛点:一是客户体验不佳,二是我们的风控能力比较弱,三是业务成本高企,四是运营的效率比较低,五是客户精准识别能力不足,六是科研研发效率低,七是转型人才储备不足。[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4:30
新网银行赵卫星:金融科技发展为底层转型提供新动力
新网银行赵卫星:金融科技发展为底层转型提供新动力

赵卫星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底层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所有的创新如果不基于提高效率的创新全是伪创新,金融也是一样的。[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4:49
飞贷金融科技卜凡德:科技公司应该回归技术本源
飞贷金融科技卜凡德:科技公司应该回归技术本源

卜凡德表示,科技公司应该回归技术的本源,应该做好技术方面的服务。银行在数字化在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围绕金融来服务的。[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5:07
左中海:对小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
左中海:对小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

左中海表示,对于小银行来说,并不是资本充足率越高越好,资本充足率不要提太高。金融监管不能一刀切,不要太操之过急。[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5:18
百融金服CEO张韶峰:区块链目前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较少
百融金服CEO张韶峰:区块链目前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较少

张韶峰表示,区块链目前来讲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的案例少一点,因为涉及到很多交易场景要同时用,交易对手都要用,这个是浩大的工程,要改掉整个产业链,所以导致区块链的应用总体来讲说得多,落地的少。[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5:36
广州银行行长丘斌:以客户为中心 数字化推动能力提升
广州银行行长丘斌:以客户为中心 数字化推动能力提升

广州银行行长丘斌出席论坛。[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5:46

专题三

中信银行王鹏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在于降低银行成本
中信银行王鹏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在于降低银行成本

王鹏虎指出,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在于降低了银行的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另外有效管控风险,包括系统风险等等各种市场的风险。根据IDC一些国际大牌咨询公司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可以为银行带来巨大的价值,可以给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26%,市值提高12%,这都是根据一些银行的数据得出来的结论。[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6:07
同盾科技李伟东出席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同盾科技李伟东出席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李伟东指出,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创新的过程当中面临不少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像信用卡的套现,交易的风险、反欺诈的风险、垃圾注册营销风险等等,所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技术、工具,或者第三方来帮助你做欺诈洞察、解读风险。[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6:25
大数金融CEO柳博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大数金融CEO柳博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大数金融CEO柳博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6:32
圆桌对话一
圆桌对话一

广东南粤银行行长陈武、潍坊银行行长助理王远军、广发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黄文宇三位嘉宾在峰会上进行了圆桌对话。[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6:43

专题四

黄金老:大多数银行是被迫参与消费金融业务
黄金老:大多数银行是被迫参与消费金融业务

他指出,目前,银行业负债的利率太高,负债利率不断上升,资产利率又上不来,正好做消费金融,利率就可以高一些。基于这个原因,他认为,大多数银行来讲是被迫来参与消费金融业务。[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7:52
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出席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出席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7:45
华为技术公司肖晓锋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华为技术公司肖晓锋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华为技术公司解决系统方案经理肖晓锋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7:29
圆桌对话二
圆桌对话二

江西银行副行长蔡小俊、厦门国际银行首席信息官王鹏举、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叶照、汇法网北京营销中心总经理王倩在峰会上进行了圆桌对话。[详情]

新浪财经|2018年11月30日  17:39

最新新闻

黄金老:大多数银行是被迫参与消费金融业务
黄金老:大多数银行是被迫参与消费金融业务

  江苏苏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老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江苏苏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老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他指出,目前,银行业负债的利率太高,负债利率不断上升,资产利率又上不来,正好做消费金融,利率就可以高一些。基于这个原因,他认为,大多数银行来讲是被迫来参与消费金融业务。 以下为发言实录: 廖文义:吴行长其实做银行的工作经历是非常丰富的,他最早是我们广东广发银行的高管,后来又去了江西南昌银行,又回去了江西银行,现在又回到广州机制最灵活的城商行,华兴银行,华兴银行这几年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在省内的口碑挺好。 下面还要请一个重要的嘉宾来演讲,就是黄金老,其实他这个名字,其实他本人一点都不老,他是70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有请黄行长演讲。 黄金老:各位专家学者,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交流的题目是金融科技驱动消费金融的发展。今天的消费金融是各家银行都在追求的一个目标。我们现在是11万亿,真正的消费贷款是不含房贷一些大额贷款的。一个是经济比较萧条,公司业务风险很大,所以往往在经济比较萧条的时候,大家就会更加关注做个人金融业务。以前强调做个人金融业务,现在经济好了,做对公了。第二个问题,我们银行业负债的利率太高,负债利率不断上升,资产利率又上不来,怎么办呢?正好做消费金融,利率就可以高一些。所以基于这两个原因,应该说我觉得对我个人而言,大多数银行来讲是被迫来参与消费金融业务。是这么一个情况。 做这项业务今天和2008年,以及之前,还有一些变化,更多是通过金融科技的方法来做。这个条件,就是今天的用户行为更多的是线上化,如果用户行为没有线上化,你也没法采取金融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对互联网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个人,每天网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3.9个小时,没有每天的时间,这么多的时间都在网上做这项业务。第二,金融场景应该线上化,第三,金融科技成为核心的驱动力。这个核心的驱动力我想这是它的一个前提条件,线上化,大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传统风控,征信数据+职业、收入、学历、公积金等基础信息。大数据风控,传统风控数据+消费特征、社交属性、兴趣爱好等数据+互联网行为数据。拓宽金融边界,用户层,机构层。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崛起,消费金融的渠道结构和客群结构,线上互联网渠道余额1.1万亿,占比13.25%。我们公司也做了几块,一块是银行做的任意贷,做到1000亿了。 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嵌入式、线上化、智能化、数据化,无非大家是希望对中小银行来讲,希望银行服务更多的是开到个人交易场景之中,开放协作成为趋势,在行业内优化资源配置,发掘用户价值增厚收益。参与主体多元化,资本金与获客能力失衡成为常态,资源共享带来效率提升。我们公司就搞了一个区块链的共享黑名单。但是对这个事情,数据层面,数据质量,用户刻意美化,平台刷单,竞争对手捣乱等。居民杠杆率提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我们都是做消费金融,我们国家一定会发生像本世纪初期韩国和中国台湾发生的危机,这个时候我们做的一些业务,风险也是很大。经营层面,门槛很低,大家都可以做,多头借贷,高利贷等。这个事情风险很高,消失的流量红利,手机网民数量同比低速增长。这是关于消费金融,我给大家报告这样一些思路。 那么对于金融科技,对公客户上我也提几点,跟苏宁银行一起的探索,现在全社会大家都作做供应链金融,银行业也是被迫的,因为企业的负债率太高,以至于拿不出可抵押的资产,也是被迫的。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进行了金融科技的尝试,这是我们做的一个煤炭的项目,一个港口存放了很多的煤炭,这是高风险的,首先你不能证明这个煤炭是不是他的,第二,是他的,他要挪走,你也没法来看护。所以我们通过区块链的技术,解决这个煤炭往上一手、二手、三手来看,这个煤炭是它的。第二,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对它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手机相连。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对它做了100万到150万的小额贷款,到现在来看是基本成功的。所以通过区块链+物联网技术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物联网赋予供应链金融对于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物联网感知层赋予供应链金融对动产全面监控能力。在今天我们多少企业的负债率达到了66%的情况下,大家一定没有资产可质押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做贷款怎么办呢?这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途径。将来大家可以一起去探索,一年做10个亿,或者是二三十个亿是可以运营的。 以上我就是跟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汇报。我们这家银行是一个小银行,非常非常小的银行,去年到现在成立一年半的时间,市场刚刚300亿,因为我们太小了,所以我把它的业务定的很小,就做四个业务,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微小商金融,财富管理,就做这四个业务,通过科技的手段来提供一些服务,来降低成本。整体上还是比较平稳的,我们希望做主流银行,这是我们的市场定位。 今天很短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了一下我们在消费金融领域,也是我在小的银行业做的一个探索,跟大家分享一下,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30日 17:52
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出席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出席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吴洪涛:非常感谢,非常荣幸参加这次论坛。这个论坛有很多老领导,很多先进的同业都做了演讲。今天下午的汇报主要是华兴银行,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践,把我们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做一个汇报,供大家参考。 我想四个方面,一个是在大湾区,大湾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二,华兴银行在湾区的战略布局,第三,金融科技,我们对金融科技促进业务转型的认识,第四,华兴银行在金融科技转型方面的实践。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机遇,大湾区的规划很宏伟,在广东的这些银行,今年讨论的最主要的就是大湾区,我们中小银行肯定是立足于区域来发展,同时立足于现在这个时代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非常发达的一个前景。我们三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接近纽约湾区,拥有16家世界500强的企业。这为我们广东地区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是有优越的外部环境。这是第一个观点。当然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觉得现在中小银行面临很多的挑战,第一,宏观形势的复杂多变,尤其是广东,贸易大省,中美贸易战影响也非常大。当然现在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的不明朗,其实处于一种平缓下滑的态势。还是压力很大,明年的局面可能会更加的严峻。第二,系统性的风险加剧,当前金融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风险传导更加的容易便捷,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今年中小银行,在座的有不少行长,我们可能都有共同的认识,花很多的时间都在风险防范上面。首先是股市的风险,一开始是房地产风险,房地产风险倒还好,说来了没有来,没说来了,来得很凶。系统性风险的加剧,应对风险的能力比大银行更加薄弱。第三,严监管,成为金融监管的新常态。互联网的竞争非常大,大数据、区块链、移动金融、人工智能、云计算,这种技术已经让金融的牌照限制成为一种势头的削弱,现在竞争高的都是在金融领域,都是在科技领域做的比较好的,金融性的科技公司。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作为华兴银行我们感觉当前一个形势的认识,区域的特点和倍感竞争的压力,这是第一个汇报的。 第二,我们华兴银行自己的设想。华兴银行我们重组完以后有七年的历史,我们经营范围都是在广州的粤港澳大湾区,涵盖香港、澳门、珠三角地区的九个城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GDP增速7.9%,人口约6800万。 第三部分是金融科技助力业务转型的关键成功要素,为了推动业务转型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这是我们中小银行应该坚持的一个理念和认识,我们也把金融科技作为重点的战略方向,那么金融科技不仅仅是运用新技术推动业务发展,我们更加强调从开放心态创新的尺度架构,跨界合作能方面践行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助力业务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是内外检修,对外开放合作,对内修炼内功。对外开放合作,我们倡导是湾区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相互合作,建立联盟,降低试错成本。我们也期待大家加强沟通,加强交流,赶上互联网这个大车。其实互联网我觉得对中小银行来讲,应该是历史性的机遇。这个机遇没有抓住,确实太可惜了。当然这个机遇也是巨大的压力,没抓住的话不仅是丧失了机遇,更是在挑战面前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认为中小银行要实现飞速发展弯道超车就必须利用各类金融科技手段,加快在生态化、传统化、平台化、数字化领域的深度转型,例如区块链技术,就是金融科技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已经受到金融界、科技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然而对我们来讲,由于自身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区块链特点的优势。 前期我们有一个课题,就是中小银行怎么加强金融科技联盟的建设,我们率先成立金融区块链的联盟,建立基于金融科技的商业共识,以打造互信高效的金融环境为目标,有效促进广东省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关于金融科技创新技术经验的交流,为各银行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研讨互动,探索实践的平台。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大银行,都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一个重大的从无到有的创新,我们现在关键是要建立联盟,集中力量,借助外力,怎么加快这个步伐,跟上互联网的发展,同时结合我们自己的业务特点走差异化的道路。这是对外,我们希望加强合作。对内,修炼内功,首先架构上,要做好全行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指引。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密切关注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向和潜在风险,提升全行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促进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为业务服务赋能的积极作用,实现业务与科技的共同发展。确实是感触很深,金融科技人才,外部的资源,合作的第三方,吸引优秀的人员,我们要强很多很多。大家要身在福中要知福,要把握这个机遇。更主要的是我们要招募非常专业的优秀人士,我们要推动第三方的合作。其实在湾区,在广州,在深圳,在大的上海、北京这些确实比内地的银行业具备很多的优势。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 第二,要使全行上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无边、无界、开放、跨界,这都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模式。华兴银行正在大踏步的向开放银行转型,我们的设想首先是社会层面的开发,第二,数据层面的开放,第三,业务层面的开放,第四,生态层面的开放。闭门造车的做法被时代所淘汰。现在很多都讲跨领域的合作,从金融科技的角度来讲,开放性的时代,银行不再是纯粹的独立的完整服务商的理念,而是传统金融服务向面向产业应用跨界金融的转型,银行跨界金融服务,能力的输出也逐步成为银行的竞争优势之一。我觉得这个对中小银行来说保持着开放的心态确实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关键的。我到华兴银行也跟同事讲一定要多去学习,向周围学习,向其他先进的银行学习,包括内地的很多先进的银行学习。开放的心态是积极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并不是你在这个位置就具备,我们自己的提法就是向外面多学习。在这个基础上要有一个开放平台的建立,建立合作共享的技术平台。带领全行金融科技的发展,确实是非常快的。这是我们的认识。对金融科技的认识,我们希望在外面是大家团结起来,携起手来建立联盟,共同发展,对内,我们认识就是一定要树立开放的心态,学习的心态,进步的心态,充分把握互联网业务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这是第三个方面汇报的。 第四个方面汇报一些具体的做法。华兴银行利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的技术,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定义运营和流程,核心工作模式重新思考核心银行的商业能力,进而重构业务模式和价值链,通过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使银行服务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全面回归以用户为核心,演讲嘉宾也讲到这个理念,以用户为核心取得重要的成绩。 作为一个网点数量完全不占优势的中小银行,作为一家将零售业务转型作为重点战略方向的银行,零售银行将平台化是我行的重要抓手,零售银行发展是收支余网点少,人力资源有限的瓶颈,实现批量获客,批量获取,我们想通过这种互联网的手段来实现批量获客,批量获取业务的目标。我们零售渠道切入,建设金融生态服务平台,智能移动渠道,打造无边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实现跨界合作的互联互通,形成平台+生态的商业模式。将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无缝的嵌入到各场景的生态中去,能够快速的获客,快速的敏捷,快速的创新,快速的见效。 我们正在建设API开放式银行,我们的金融服务产品,要嵌入合作伙伴业务场景,建立开放式平台是我们的一个案例,还有一个设想,正在建设过程当中。这是一个。 第二,主要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决策引擎的风控技术,最终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贷款平台。大家都做了大数据风控,现在消费领域大家都做了,还有小微贷款,这些都做了,我就不再汇报了。 第三,利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及分布式技术实现电子渠道的反欺诈,保护用户的资金安全,反欺诈系统也是在互联网领域里面建设最要注意的一个事情。 第四,引入外部数据,系统集成,人工智能等等。 最后一个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通粤港澳银行企业间的合作。这也是一个探讨和设想。大概是我们的一个设想和实践,供大家参考。非常感谢,谢谢大家,向大家学习。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30日 17:45
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圆桌对话二
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圆桌对话二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江西银行副行长蔡小俊、厦门国际银行首席信息官王鹏举、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叶照、汇法网北京营销中心总经理王倩在峰会上进行了圆桌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廖文义:内容很精彩,但是时间有限制。第二个环节就是圆桌的对话和发言。下面有请江西银行蔡小俊副行长,厦门国际银行首席信息官王鹏举,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叶照,汇法网北京营销中心总经理王倩,请四位嘉宾上台。 四位嘉宾当中有的是银行的,有的是在银行专门做科技信息系统的专家,也有一些数据科技公司的老总。所以银行和数据科技公司的关于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来助力银行业务的发展,就这些话题我们来进行一些交流。 下面按照顺序每人讲5分钟。先请江西银行的蔡行长先讲。 蔡小俊:可能不用5分钟,这是一个金融科技里面银行的实践,作为我们一个地方城商行,特别是今天上午听了科技公司的先进技术,包括这些同业他们已经得到了很充分的,或者是很高级的一些运用,那么作为我们一个地方城商行,我们怎么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上面做一些改进和探索呢?我们江西银行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内地的一个城市商业银行。我们很明显的特征,我们是服务地方,服务小微,服务居民。那么跟金融科技的关联,可能是在近年才开始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原来的对象多数是中小微的商户。他们对我们的服务业非常的满意。我们的居民,我们的网点就靠在他家边,他可能经常会到我们这里来办业务,很熟悉,会有这样的一个天然的一种联系吧。所以我们还是作为城商行,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还不能完全脱离我们原有的这些客户。特别是在科技的发展,我们也是做了很多的探索,这些技术我们做了一定的应用,也做了一定的创新,比如说居民的出行,我们用手机支付过地铁,用手机APP可以上公交,这是科技方面的。可是一方面还有大量的客户,他要用存折,我们在网点把我们机器做了很大的改造,功能什么都有,买理财、买基金都可以。但是我们经常网点老是提出来,最好那个机器人还能查一下存折,最少存折还能取现,经常提出这样一些诉求,所以在这一块我们在整个城商行这样一个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我们还是要兼顾到原有的那些传统的,我们中层客户的一些照顾,如果光是这些客户的话,不足以支撑我们未来的业务发展,所以我们在金融科技方面也要做很多的创新。我们公司的业务也存在一些传统的,跟我们平台紧密关系的一些客户,他现在有很多的科技的需求。比如说医院,原来我们中层的客户结算存款都在我们这里,但是他现在需要相应的系统科技化的建设,必须要跟上,要不然我们客户就跑掉了。那么如果我们上了这个,我们可能用这套体系去营销其他不是我们的医院,不是我们客户的学校,校园的一卡通,所谓金融科技这些运用的话,其实目前我们还是在逐渐结合着我们现有的客户,还有一些客户的新的需求、新的变化,新的引入,我们在做推进。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作为内地城商行,还有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就是这些高科技我们都想要,可是高科技人才很难要得到。可能这个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原因,包括高校和科技行业的高校,都是在北上广深比较多一点,在我们内地要想吸引高端的科技人才,确实难度很大。第二,科技在我们内部考核体系里面,其实我们是作为一个中后台的部门,整个可能还没有转变到科技作为驱动在行内的一些地位,可能功能已经需要了,不是需求已经到了,但是到他整个的考核,对他的激励,他的薪酬,他的体制,还没有。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在做探索,我们已经做了一部分的推介,我们准备在深圳建一个金融科技实验室,通过这样的一个机制来打破我们原有的体系,如果在现有的体系打破的话可能比较难。我们想通过这个实验室的机制来吸引人才,也来打通我们本身科技人才在行内的薪酬也好,体制也好,我就讲这么多。 廖文义:刚才江西银行的蔡行长介绍了江西银行在零售方面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来发展业务,江西银行原来是南城银行的基础上组建而来的,也是最近刚刚在香港上市,也是发展势头非常好的一家城商行。下面有请厦门国际银行的王总来介绍一下。 王鹏举:我们最近刚刚出版了一本叫《中小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创新与实践》,银监会的丛书,银保监会的丛书,厦门国际银行是一个跟绝大多数银行不一样的,我们是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当时我们现在的书记,当时在厦门工作的时候为我们开业剪彩,所以是比较早的。我们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还有海西,沿海的经济发展区域网点。我们是2013年改制成城商行。今天我们也参加了闽都中小银行教育发展基金,参与了本次活动的协办。我们是在城商行里面国际化程度应该是最高的,我们是在澳门,有控股澳门国际银行,2017年在香港并购金融银行,这样我们在澳门、香港、大陆,这是我们主要的经营范围,经营区域。国际化的另外一个层次,我们是IT跟业务运营,也就是说澳门、香港、大陆是不同的法人机构,但是所有的IT系统,所有的业务领域是统一由我们厦门来做的。这样的话就是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应用提供了非常强大的能力。我们银行,IT业务人员的占比,我们看银监会每年报的材料,我们占比是在在中小商业银行里面,我们占比是9%左右,有时候高一点,有时候低一点,我们跟股份制经常交流,这个比例还是非常高的,基本上在城商行里面处于非常领先地位的。我们这几年科技引领是我们发展的战略,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相关金融科技的创新机制,我们设立了金融科技的项目基金,设立了奖励基金,设立全行金融科技项目的孵化办公室,实验室,另外还有一个领导小组,我们参照金融科技公司的项目开发模式,也就是说,组成项目小团队,这样提出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有业务,可以有技术,有IT,整个团队运作,因为金融科技公司,IT同事的占比差不多是50%以上,50%到70%,但是我们基本上会在我们创新项目团队基本上也是类似的占比。所以项目是业绩导向,但是在创新的初期有一个容忍度,这样的话最终成功是通过了奖励来进行激励。这是有关的创新机制。 在创新应用方面,我们在业务层面我们有两个生态圈,一个是金融生态圈,金融生态圈主要是公司业务,正在打造的有三个平台,为核心企业提供银企直联相关的金融服务。主要提供现金管理支付,主要是与供应链企业为核心为主,做供应链金融。在零售生活圈,主要是零售个人金融跟小微金融,以综合服务为目的,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主要是跨境生活服务,跨境消费,这是我们的特色,因为我们港澳这块的特色是这样的。在小微这边我们主要是提供小微的服务。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我们现在人工智能主要用在智慧网点、反欺诈跟风险预警,另外就是智能化运营,科技智能化运营。区块链我们做的是公益慈善的项目,我们基于大数据所有的技术应用,主要是在精准营销跟风险模型,云计算主要是私有云,私有云的目的希望技术团队能够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未来是第一次开放API,另外就是合作,跟产品方,跟模型方,跟金融科技公司来进行合作。希望通过开放的API把相关的金融服务提供给产品。 叶照:各位来宾下午好,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普惠金融各家都在做,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所有的客户都平等的享有金融的便利服务的权利,普惠金融能够打破“二八定律”,传统的金融的规律,很大程度上在于科技创新助推的一个开放共享的体系的形成。开放共享体系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云计算、大数据等等这些创新科技所构建的一个科技,其实我们很多的客户,他往往也是互联网的客户,那么互联网客户他的交易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金额小,笔数多,突发性强。怎么应对呢?互联网企业所使用的这些创新技术,这种能力我们必须在这种共享开放方面要具备。更重要的是一个金融服务的模式,我们都是中小银行,中小银行就是我们的资金是有限的,规模是有限的,这样就限制了我们对普惠金融服务,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去连接大家,使大家形成一种合力,这样使我们普惠服务能够更加的深入,更加的普及。那么基于这样战略的考量,我们行去年11月份上线的平台,是首家多法人的分布式金融的云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干什么呢?我们这个平台是开放广大中小银行在科技、产品和技术上的一个共享,一方面是可以帮助广大中小银行解决互联网业务发展短板的问题。 同时它能够提升我们普惠金融服务的一个规模效应,还有一个市场的响应速度,更重要的可以集成我们的地域资源优势。通过这个平台就可以更好的为我们的普惠金融服务,我们这个平台是怎么实现这个服务的呢?其实要从我们的工作模式来看,我们是“1+2+3N”,“1”,是1个建立的平台,虽然我们南京银行建立了一个平台,“2”,其实就是我们使用了阿里云的技术,还有蚂蚁金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PaaS层面的技术。这是2个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前沿的技术。“3N”,一个是应用场景,衣、食、住、行、产、教、销这些场景,当然了这是我们的规划,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这个场景。第二个N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连接的银行,我们南京银行发起了一个俱乐部,里面有140家银行。第三个N,就是电商、旅游、快递,这些行业平台,从“1+2+3N”这个上面来看,这个平台是连接了银行和行业的主要的互联网行业平台的一个连接器,通过这个连接器可以整合合作银行和主要行业的平台的资源,实现资源的集成,信息的汇集,从而更好的与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的科技企业进行融合,形成一个生态圈,去为我们普惠金融的客户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服务。我们这个平台上线之后,到10月底的数据,我们的客户达到了650万,账户超过了1577万,累积放款576亿元,贷款余额是268亿,目前每天交际笔数150万,如果没有这个平台,传统的像中小银行的传统的平台是无法想象的这个数据。也就是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谢谢大家。 廖文义:刚才南京银行介绍了他们的科技金融的一些做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可以分享,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下面有请汇法网北京运营中心的总经理王倩,王总,介绍一下公共信用大数据如何助力银行风险创新升级。 王倩:谢谢。各位专家老师,大家下午好,对于汇法网可能大家很少通过这种会议上听到,或者是见到我们。但是可以说在座的各位针对于风控方面可能直接或者是间接的都跟我们有合作。因为汇法网是从2009年就开始做公共性数据收集了,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公共信用大数据库。随着监管的要求,还有就是宏观经济的改变,我们银行的业务也在发生一些调整。我们现在在零售,消费金融,还有一些小微企业,这方面在这些领域开始发力,传统风控的方式,可能不适用于现在的业务场景,汇法我们接近10年的时间一直从事着公共信用数据这一块,我们一直是十年的时间做一个老师本分的一个数据原材料的提供商。 我今天分享的是公共信用大数据如何助力银行风控创新升级,信用风险,银行经营主要是对风险的管控,信用风险对于银行各个风险,就是在银行风险有接近60%的比重。信用风险也需要依托于国家的信用体系建设,汇法也是接近十年一直做这块,我们获得了国家首批国家信用服务机构的试点单位,近期刚获得的。可以说我们目前合作100个大银行里面,近十年的时间我们是积极的参与在金融科技,积极的参与其中,我们是参与者。今天讲一下汇法近几年的一些发展,我们虽然只是一个原材料的提供商,但是我们只从事司法方面,司法方面的数据,可以说就像一个白菜、大米这样的原材料,我们汇法参与其中,我们针对于这块数据的处理,我们是非常专业的,因为司法数据它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创始团队是律师,我们有一个专业的法律编辑部,我们会对数据结合各个金融产品,我们去做一些定制化的提供,包括很多银行不同的场景,我们一直联合他们做一些沟通研究,做一些符合业务场景的标准化的一个数字的接口。我们目前针对司法数据这块有60多个接口,都是针对于不同银行实践做出的一些接口。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信用经济,大家一直都是有一个这样的比喻,诚信是金,诚信是金之前只是一个比喻,但是随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守信的一些奖励,还有对失信的一些惩戒,可以说以后它就是一个财富,对于信用方面。汇法他虽然是做司法数据,我们是只从事这块,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年的这种专业,后期我相信随着我们这十年的积累,我们会更好的为银行转型做好服务。 廖文义:谢谢王总。刚才银行和数据公司都各自在5分钟之内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下面我们有一个对话的安排,我提两个问题,每个人思考一下,第一个问题,就是银行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来提高客户的高效的金融服务的体验。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金融科技企业如何帮助银行来提高发展水平,特别是目前转型遇到的瓶颈,这个话题整个一天的会议都是在谈这个话题。对于我们中小银行来说如何引爆金融科技,紧随追赶金融科技,插上金融科技的翅膀,来实现我们理想的目标。就这方面请发表各自的意见。 蔡小俊:其实今天这个主题,包括很多嘉宾已经把这个很好的工具跟技术方案都提供了。作为我们中小银行来说,确实是面对这样一个形势,一个我们现有客户的,慢慢退出金融舞台,我们对新的客户,生产在互联网上客户的这样一个吸引,或者说让他成为我们的客户,其实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在这一块即使是中小银行,我们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借助我们科技公司输出的一些技术,把金融科技注入到我们内部的体系里面,注入到我们风险防范的体系里面,也增进客户的这种体验,也来吸引维护年轻的群体的客户,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也一定会得到大家这样的一些科技公司的支持。我是从这个角度讲一下。     王鹏举:其实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在金融科技时代,面临的挑战其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就是技术能力,另外一个就是数据,因为你不可能像工商银行建行自己去开平台。所以数据不能像他一样的,所以数据之间决定了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技术能力,数据能力是中小商业银行相对来说是金融科技时代相对来说的一个短板。所以很明显,对于我们来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一个要跟金融科技公司做场景的对接。这是一个方面。一个是基础技术服务,另外一个就是模型服务,数据服务。这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方面。通过开放API的方式,就是把银行的服务开放给科技金融公司,开放给场景,这是我们银行,银行的风险控制,因为银行对监管来说,银行必须具备核心风险控制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基于这些技术,基于这些技术来发现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从产品的角度来说,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他不可能介入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我们必须跟场景来进行合作。蔡小俊:双方是物理的合作,未来一定是这样的,银行有它的特色,金融科技公司也会存在,现在互联网金融泡沫,现在是处于一个新的变革的时期,但是最终大浪淘沙,有核心能力的将会永存。 叶照:我很赞同王总的话,总结的非常好。刚才讲金融科技公司,中小银行突破互联网的瓶颈,我想从另外的角度讲,恰恰做好一个中小银行和我的互联网生态的一个连接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平台已经介了百度、网易、支付宝、平安普惠等等20家的头部的互联网平台公司,我们中小银行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直接就可以去进行互联网生态,互联网客户的获取和互联网客户的服务。他们就不用自己去做这个事儿了。我们行现在投入了1亿的资金,每个行都这么做不是很经济,效率不是很高,这样对我们整体来讲,以此来看待金融科技公司可以扮演这种角色去帮助大家打通这块,对科技金融更好的服务。我们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去提升我们自身的服务能力,去提升我们的客户体验,我刚才讲的是ABCD的D,就是阿里云和蚂蚁金服给我们提供的分布式服务的能力,微服务和分布式处理,我想讲一下对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应用现在有丰富的外部数据资源,还有我们进行过数据治理的内部的数据资源,把这两部分的数据资源进行一个很好的整合,就能帮助我们提升我们的精准营销客户服务能力。就是让产品找客户。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或者觉得其他行或者有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如果想引进的时候,肯定要根据客户模型进行分析,那么我的产品经过大数据分析,它能够推销给每一位客户,可以通过大数据去实现。另外一个可以让客户找产品,现在我们行,在我们的大堂里面有一个人脸识别,我们的客户进入到我们的网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识别他,然后给他推荐,他要使我的产品,要匹配一个客户经理。所以就是通过大数据实现产品找客户,客户找产品。华为讲的云计算,这也是很好的风控措施,这是整体可以用大数据分析。 王倩:我觉得数据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数据非常重要,高质量的数据,全面的数据是尤为的重要,我们这十年就从事每一个领域,就是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还有应用方面可能是做的行业里面的翘楚。我觉得银行目前第一个方面我们要求科技方面,人才方面的一些需求,第二方面我们需要对于数据高质量的要求,我们汇法网大家都知道这些数据是公开的,如果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集的话,我们把它收集过来,找一些专业的人去解析,我们可能会浪费很多的精力在这里面。术业有专攻。所以我们的收集应用可以说更好的可以给咱们金融科技提供更好的服务。谢谢。 廖文义:实际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新的现象,从2014年、2015年以后,科技公司干金融,随着2016年、2017年这两年的发展,到了2018年,就是今年,随着强监管,去杠杆,强监管这么一个态势,现在科技公司是干金融的,这个符号又开始减少了,甚至我不是干金融的,我就是干科技的,只不过是一个金融科技公司,这是一个走向,还有一个银行是自己成立科技公司,包括这些四大行,还有一些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自己干金融科技公司,直接有平台,有客户,能够更好的理解自己银行的战略发展和客户群,需要一种什么样的金融科技来帮助客户提高体验,解决效率和规模的问题。因为金融科技干金融,金融要监管,凡是金融都要纳入监管,这个要求很高,很多金融科技公司达不到。包括阿里巴巴也好,包括京东也好,包括其他的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也好,就是干金融科技,给金融科技赋能,帮助银行解决系统性的问题。银行本身现在也有实力,也意识到金融科技的重要,自己成立公司。我们讲的中小银行,北京银行达到3万亿之后,其他的城商行都是在8000亿、5000亿,甚至还有几百亿,小得不能小的小银行,小银行也没有那么多的投入,所以给金融科技公司带来了商机。所以今天我们听了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介绍,可以系统为小银行解决各方面的系统需要,场景需要。我觉得这是一个在强监管的形势之下,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小银行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实力和分工来帮助我们来实现转型。所以我觉得通过这样的对话和论坛的开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这个市场的发展,谢谢各位。 下面还有两位重要嘉宾要进行演讲。下面有请广东华兴银行的行长,吴洪涛行长来上台演讲。广东华兴银行是广东改制重组以后的一家银行,在这几年发展非常快,非常好。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30日 17:39
华为技术公司肖晓锋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华为技术公司肖晓锋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华为技术公司解决系统方案经理肖晓锋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华为技术公司解决系统方案经理肖晓锋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廖文义:各位嘉宾,同志们,下午好,现在中小银行高峰论坛,我们进行第四个专题,实践分享——科技银行范本,关于金融科技和银行如何结合,金融公司和银行在新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受论坛组委会的邀请,我担任第四个专题的主持,我是廖文义,来自深圳市大数新金融服务公司,也是深圳市大数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刚才我们董事长在前一个环节做了一个很精彩的分享,就是大数金融,大数金融在深圳市注册了一家非营利组织的机构,叫做大数新金融研究院,我担任执行院长,我过去跟大家一样,也是银行的从业人员之一,我工作30多年,曾在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广东局、广西局,还有地方城商行都有一个工作经历,前后工作了将近30多年。所以我对城商行,特别是我们小银行特别有感情,小银行发展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么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形态,经济增长下降的过程当中,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很多不额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城商行的生存和发展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如何在这个挑战之中能够走出重围,我们必须要利用新的金融科技。这个环节主要是安排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请三位嘉宾进行主题发言,首先有请是华为技术公司解决系统方案的专业人士,肖晓锋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有请。 肖晓锋:大家下午好,金融监管核心这一块,相对来说我们目前发展的情况落后于我们的Fintech,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技术可以助力金融科技的发展。这四个词,我们已经谈了很多遍了,我们的金融监管离不开这四个词,通常大家比较认可的定义,金融监管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为基础,致力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实现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新兴科技。 整合在金融监管体系里面,它的参与者跟我们的Fintech是一样的,是三个参与方,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另外一方面同样都会受到“一行三会”、“一行两会”的监管。现在更强调是一个监管科技公司。由这三方共同组成了金融监管科技生态的参与者。我们到了今天为什么要做金融监管科技呢?我们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新的形式,从十年前的一场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我们的巴塞尔协议,整个金融机构其实在实践监管法规上面更多还是以人工为主,人工为主会导致我们整体效率的问题,现在中美贸易战的情况,也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还有成本上升,最大的问题出现在今年大概6、7月份的时候,面对新形势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做好针对一些新的金融产品的监管。另外有这么多的法律法规的出台,我们需要去满足我们监管的要求,我们更多是投入人的话,我们的成本会有一个上升,我们需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早上我们通过一个语音有一个催收,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节约成本的。另外我们在Fintech我们是全世界技术领先的。在这一块英国和美国走的比较靠前,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不能有短板,我们要把这一块冲上去,缩小跟国外同行的持久。 整个金融监管要监管什么呢?目前我们大家比较认同金融监管科技应用的场景主要在五个方面,第一,交易行为监测,第二,监管报送,第三,法律法规跟踪,第五,金融机构压力测试。每一个不同等级的用户有多少存款的余额,每个月消费多少钱都有一个很严格的规定,分为四个等级。法律法规跟踪这块我们应该利用一些机器学习的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的能力,自动读取我们法律法规的文档,去解析它的业务规则。另外一块就是金融机构压力测试,昨天闭门会议有嘉宾谈到了我们现在选取了有五家的金融机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在这块可能会关注它的监管沙箱,在线价值AaR,有没有做到如实信息的披露。我们目前面临的形势还是非常的严峻,这是截止到2018年10月底,这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监测数据显示,假冒伪劣的仿冒网站就有4.8万,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网站,有一些链接,看似是一个正常金融机构的网址,其实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的网址,它也许会盗取你的信息。反洗钱,现在形式也更多样化了,区块链最大的应用是ICO这一块,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很多反洗钱的方式已经通过区块链的方式拿到了一个虚拟币,虚拟币通过一个互联网是无国界的,很容易把钱洗到国外去。这是最新中国反洗钱的报告,整个在2016年有4.12亿份,可以交易报告有543.57万份,涉案人员超过7000人,公诉达到了5500件左右,相关涉案人接近2万人,反洗钱非常的严峻。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我们利用大技术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将我们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相结合,依赖于我们现在机器相关学习的算法和一些算力的平台,来进行交易行为的监测和探测。 事前处理,我们通常会把一些相关的条文进行学习,然后实时监测。事中处理,我们会进行3D验证,进行进一步核验。这是事后的处理。针对交易难题做了一个实时监控的系统,对系统层面的关注,更关注四个点,第一,我们有没有一套智能决策,第二,如果要让交易的用户做到零感知,并且一个很大的交易量,信用卡刷卡的情况下,高并发数据我们能不能应对。我们在多长的时间能够响应风控的挑战,让用户有零的感知,整体来讲是对我们整个系统处理高性能的一个要求。这是具体的案例,跟招商银行合作的,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最早定位是面向零售为主的银行,它的信用卡通过任何一个收单渠道上来以后,会接入我们的反欺诈系统,它的反欺诈系统有接近500多个风控规则,你如果放行通过的话,才能够让交易继续进行,有一些情况会做一些3D的验证,验证是否是这个人。我们对于整个系统会提出一个叫高的性能要求,就是刚才提到的高性能、TPS,高并发。我们需要做到在500个风控情况下,应对1秒钟1万笔刷卡交易的情况下,我们给予我们风控检测的时候只能在50毫秒以内才能够做到客户的零感知,整个交易欺诈事件的降低率达到了50%。第二个场景是监管报送,第一,当前优问题的点在于实时性,我们目前监管报送基本上是T+1,甚至是M+1,今天把消费金融的借贷刚刚上报完,我明天去借笔款,在未来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数据是没有上报到银行的,其他的银行不知道的,这是一个数据的滞后。数据治理,如何共享多个监管机构数据,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补偿方式。数据安全,数据传输依赖于人工的传输方式,怎么样做到一个数据安全加密通道的传输。数据分析能力,这一块目前来说还没有充分发挥我们的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一些能力,对于对可疑的交易进行自动的识别,我们会根据一些数据的特征,可以预测到某一些金融产品会存在未来违法的风险,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至少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优化,比如说目前我们知道银行里面有一个系统,已经在做类似的API的接口,如果我们有一个监管机构提供数据报送实时API接口,金融机构通过调用API,实时上传数据到监管数据仓库,监管机构通过API定义完成后续数据清洗和服务编排逻辑。消息队列,金融机构作为消息生产者,监管机构作为消费者,通过消息队列完成数据上报实现业务应用与监管数据上解耦。加密传输,防止在一些网络上对数据进行非法的窃取。整个AI使监管数据分析与利用,有三个步骤,第一,通过一些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于合规风险评估模型,有了这个模型以后我们再通过实际的交易运行过程之中,我们去找到我们存在一些欺诈行为,或者一些有问题交易数据的特征,找出来以后进行微观的分析。找到这么多数据,我们再次做一个宏观审慎的分析,通过宏观角度看看我们的模型有没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能不能够去更加提高它的准确率,这是我们的一个过程。 这是在监管报送这一块,华为公司和工商银行的一个情况,目前工商银行利用华为公司的MPP和EAST两个系统,搭建一个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平台处理更多的跟监管相关的一些数据的处理,并且上报。 第三个场景,关于客户的身份识别,我们传统银行识别比较简单,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通常是用户来办理一个储蓄和贷款的时候,我们会索取他的一些相关的信息,这种方式比较单一,并且我们只有他初始的时候来的这些数据,它是一个静态的数据,没有动态的数据。互联网金融时代,现在KYC方式,依赖于客户储蓄或贷款获取客户信息。信息获取模式单一,只有静态数据。现在KYC挑战。交易金额相对较小,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小额交易,非常的频繁,互联网贷款的话有很多同仁都关注于网上贷款这一块的风险,其实我们要解决整个互联网上的贷款要相对来说比较高的问题。总体来说,我们是针对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相对于过去我们更难以识别客户的风险。 我们要做到整个KYC升级,身份识别,我们可以把一些技术相结合,比如说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别,面部识别,把所有这些识别加在一起就是形成了一个个人独一无二数字化的身份证。通过这个数字化身份证的技术,我们在利用区块链的技术,技术区块链我们知道它是一个不可篡改,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意味着我们的数字身份也是不可篡改的,没有办法人为修改我们的关键信息来进行一些欺诈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技术手段来识别我们用户的一个身份。 识别用户身份以后,我们通过一些机器学习的算法找到一些数据,最后达到几个用户画像。这是华为商城自己做的一个东西,根据用户一些广告的电击去分析这个用户的行为画像,分析用户的喜好,整个过程是离线的,不是在线的推送。通过这样的一个优化以后,我们在KYC+TRD实现精准营销,用户点击我们可以进行实时采集,对他进行一个实时用户画像,对他实时去推送他有可能喜欢的东西。 第四,法律法规的跟踪。法律法规跟踪,特别是过去三年,我们社会金融系统风险是比较加剧的。通过机器学习,我们进行一个采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通过一些对法律法规的阅读,形成一些规则,翻译成机器可吃别的规则。人机交互,通过知识图谱,建立一个知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华为GraphBase图计算框架挖掘数据,业务场景,从用户资金交易、关系网络、媒介关系中挖掘欺诈、洗钱、循环、转账、信用卡套现等行为,基于图计算机的风控可解释性强。 最后一个场景是金融风险的压力测试。从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到2018年的贸易战,我们的金融系统都面临着压力。这是英国对于传统的一个金融压力测试沙箱的定义。首先选举有代表性的金融机构,选定压力测试场景,信息披露,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准确无误的披露实际测试结果。金融监管科技发展趋势,过去以人工处理为主,后来是监管报送可以达到一定工作流的自动化,现在是持续监控,预测性分析,依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自动的识别一些风险。 这是在国内目前的状况,在FinTech这块我们发展很强,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金融监管科技技术架构。华为公司主要提供在基础的硬件平台,这一块大家很熟悉了,第二块是我们大数据处理的平台。最上层在大数据里面有数据库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算法和一些工具。 这是我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30日 17:29
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圆桌对话一
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圆桌对话一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广东南粤银行行长陈武、潍坊银行行长助理王远军、广发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黄文宇三位嘉宾在峰会上进行了圆桌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刘少波:接下来的环节进入到主旨发言对话的环节,我们有三位嘉宾,有请广东南粤银行行长陈武先生,有请潍坊银行行长助理王远军先生,有请广发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黄文宇先生,有请三位上台。 我们先请各位每人做5分钟的发言。第一位先请陈行长。 陈武:尊敬的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广东南粤银行行长陈武。我发言的话题是金融科技打造智能风控,助力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家都知道,随着技术常态化的新时代,风险控制对银行来讲是至关重要的。风险控制能力已经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的应用,风险控制呈现出全方位、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广东南粤银行发力金融科技,抓住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东风,密切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出了多种特色的产品。累计信贷投放总额超过了2万亿元,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科技打造智能风控,我主要谈几点认识: 一,是搭建线上和线下融合的风控体系是大势所趋。依托金融科技的线上审批活动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金融科技也不是万能的。传统金融机构线下审批也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两方面要充分融合,发挥合力。 二,是要加强信息的共享,要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一方面需要建立数据的共享机制,规范数据的交换标准。另一方面要通过数据清洗、脱敏、加密等安全管控手段,做好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 三,是风控手段转为数据驱动为主,传统的模型强调客户的抵押物,也就是眼见为实,以过去推导未来。客户的授信大多取决于抵押物,一旦面临无抵押无担保的企业,金融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金融科技强调数据洞察,进行客户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建立数据模型,在具体放贷中不仅可以做到无抵押、无担保,甚至可以无需见面。 作为南粤银行我们引进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个技术解决中小企业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了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全方位的风控智能体系,对客户进行穿透式、立体式的管理,通过这一体系针对小微客户开发了300多项多维度的全方位画像,搭建了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智慧平台,动态反映客户的风险级别,自动计算客户的授信额度,利率、期限等信息,自动对目标客户的筛选做好客户的洞察。具体来说就是在贷前、贷中、贷后运用科技的手段,严格控制风险,当然对这块我们还在探索之中,也希望通过跟各个同行,还有金融科技的交流共同推进科技业务发展,助力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谢谢大家! 刘少波:谢谢陈行长。接下来有请潍坊银行的王行长。 王远军:各位来宾,下午好,我是潍坊银行王远军,会议前期我们听了很多金融公司的发言,受益匪浅,这些金融科技公司为科技金融的发展做出了非常有利的探索,也正是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的存在,为我们中小银行在可以金融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可能。 下面我主要是以中小银行对科技金融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做三个方面的发言。 一方面是站在一家城商行角度谈一下城商行对科技金融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的思考。首先说挑战,举两个例子,2017年潍坊银行在ATM增加接近50台的情况下,业务量与2016年下降了17.6%。另一方面我们传统的线下小微金融、小微信贷业务,也是连续几年呈现业务量和客户数下滑的态势。应该说客户的消费行为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消费的习惯。那么这些消费习惯的改变很大一部分就是科技金融发展带来的。也就是说,科技金融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我们作为中小银行,你不做这方面的探索,你的客户,你的业务就会被别人抢走,你就没有饭可吃。 下面说说机遇,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小银行都是地方银行,也可以称为区域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的特点,就是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区域客户,那么这是我们很多年的传统。这就好像一个问题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优势。那么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的发展打破了这个界限。使得金融的服务逐渐达到了无界服务,这就是说我们中小银行的机遇,他们可以抢我们的客户,我们通过互联网金融也可以抢别人的客户,这是挑战和机遇。 下面说说我们潍坊银行在科技金融方面所做的思考和实践。针对科技金融业务,应该说我们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围绕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制定了“1234+N”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所谓“1”,就是1个核心,1个互联网核心系统。 “2”,就是2个平台,网贷平台和大数据分布平台。 “3”就是3大业务板块,主要针对零售业务、公司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 “4”,就是4个渠道,也就是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直销银行。 所谓的“N”,就是以上几个方面与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生物技术等尽可能多的前沿科技应用结合,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最后谈一下我们作为一家中小银行来说对科技金融做一点点小小的展望,我想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我们中小银行在科技金融的应用做了非常好的可能,我们目前主要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下一步随着科技金融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必将也会深入到银行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网点规划,人员配比等等方面也要改变过去经验决策为数据决策,也就是说要打造一个数字决策的数字银行。 刘少波:接下来有请广发银行的黄总。 黄文宇: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分享的主题就是广发银行对金融科技的一些思考和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主要思路。关于金融科技,上午我听了大家的发言也深受启发。我们广发这边讨论的就是对金融科技的理解,就是银行3.0的时代,1.0就是信息化金融,2.0是互联网金融,现在是金融科技在一个阶段,相当于也是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更高阶段。我们理解金融科技在内部一般讲三句话: 第一句就是说金融科技它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还是金融。 第二,金融科技跟以往的科技不一样,要用科技来做业务创新。 第三,就是现在你跟上了金融科技,你传统传统的我们银行就越来越像一个金融科技银行,我们认为就是说我们给别人描述金融科技是什么,我们科技内部自己跟自己讲,金融科技不是金融+科技,是金融乘科技,所以说科技不行它也不行,科技行它就是加速器,也是倍增器,这是我们对金融科技的简单理解。 我们广发其实这几年应该对金融科技也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IT我们是“十三五”规划就直接提出以数字广发为目标的建设计划,目前完成了第一阶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们在新的阶段,我们也是在重新审视,我们进入到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也做了一个金融科技方面规划,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也是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一些形势,我们认为有几个形势是必须考虑的: 第一,数字化的浪潮,这是全行业都在做,银行数字化势在必行,金融科技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数字化银行的主要内容。 第二,就是现在我们的客户对银行的需求变了,零售客户的需求变化特别快。对公客户一样变化最大的。还有就是我们外部竞争对手变了,也是我们和金融科技公司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关系,而且这个是持续的一个交互的发展。还有我们自身的能力现在也不一样了,还有监管对我们要求也不一样了,这些都是要求我们必须做数字化转型的。我们在做新的数字化转型的思考里面,我们基本上是定了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数字广发为目标的新的一个总体思路。 我们认为数字化银行对于我们广发来说,一是综合金融,二是智慧化,三是生态化。我们具体做法首先是对于我们的业务部门和我们的客户来看,我们要建的是平台金融,实现的是生态,这个平台金融,就是要去做平台的互联,数据的互通,要去做引流的嫁接,也要做一些人力的开放。我们平台互联,因为传统银行都是点对点局部的服务,实际上一定要做条线内,跨条线的整合,要建数字化的平台,要做多个数字化平台,包括外部的协作,包括我们集团内部的生态建设。这是必须要走的路。第二,就是科技和业务要深度融合,业务模式创新。这里面要去做,我们理解可能要抓住两点,第一,就是设计,我们要抓住数字化的机会,一个是产业数字化的机会,一个是抓住资产数字化的机会,还要抓住行业特色的综合金融机会,要做数字化的业务模式转型的一个设计。第二,我们要做数字化运营的一个转型。还有一个科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做能力的封装,做这个技术的赋能,能力的封装,具体的三块,要建业务中台,我们明确提出三大中台,一个是金融业务中台,第二,数据服务中台,第三,是智能服务中台,这三个中台就是和我们所有的业务流程,所有的是全连接的,全面支持,可配置,快速进行结合。对于科技来讲主要根本上还是要做组件化和服务化的改造。我们能够把自身的能力快速装配,支持一个快速创新。这些对外是什么?我们科技和业务如何协同,科技自身怎么建设,这些我们认为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还不够,的确还需要一些组织机制文化方面的一些举措,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考虑的是在创新的基金,创新实验室的运转,这方面也有一些思考和一些举措。这就是我们一个大致的思路,谢谢大家。 刘少波:非常感谢三位精彩的发言。所谓对话就是我作为主持人接下来要跟三位嘉宾有一个讨论,大家知道现在金融科技这个话题确实热得不得了,在我们业界,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都在讲这个,所以不管你懂也好,不懂也好,你总得讲上那么两句。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的银行,我私下也有跟银行的领导聊过,我就说你们银行有没有真正在开始做,或者说比较认真的去做金融科技的这套系统。但是给我的回答大多数是认为目前暂时只是停留在一些想法上面,并没有真正的展开。我们的银行,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科技,大家知道它的含义是要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信任化,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将来可能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银行真的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我们的银行,我想问一下三位嘉宾,就是你们觉得现在这么一种趋势,你们怎么一个弄法把银行变成将来像无处不在的银行呢?还是说将来自生自灭?你们是怎么来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的? 陈武:我觉得刘老师提的这个问题挺好的,这个话题现在也是挺热,我有几个观点: 第一,这个科技改变的不单是对银行业,对金融业,实际上对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我们有一句话就是科技改变生活,或者叫科技引领生活,在其他的行业也是一样的。最主要是用科技手段来推动整个行业,包括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讨论整个科技金融也应该放在大的背景下来讨论,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刘老师也讲到了,我们做银行的人经常被人家问,就是说现在很多科技的金融,这个手段和技术出来了,你们银行,包括这个网点或者模式会不会存在呢?在我们业内大概普遍有这样一个看法。就是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就是说原来或者包括现在传统的物理网点以后肯定会有大的改变。如果我们很多人,大家去到外国,去到华尔街那里可以看到,人家的网点跟中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网点只有一两个小姑娘,就摆着几台机器,没有什么柜台之类的,都是你进来了以后,因为进来的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就告诉你怎么操作而已,年轻人甚至都不用来这个银行了,物理网点肯定会有所改变。但是有一点,银行的服务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可能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服务的手段可能有所改变。我想讲的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现在银行对金融科技做的怎么样,应该讲,因为进我们都是行内的同业,或者包括金融科技大家在一起,实际上每个银行都在做,只不过看每个银行的规模大小,考虑的成本控制,或者是业务的模式,是大家的进程不一样。应该讲大家对金融科技都走在路上。谢谢。 王远军:我谈一下我的看法,我赞同上午一位嘉宾的看法,就是说金融科技没有改变金融服务的本质,只是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方式。也就是说,科技金融的发展让银行增加了服务的范围,改善了客户的体验。所以我觉得科技金融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取代银行的物理网点。 刘少波:我插一句,因为我们想金融服务永远都需要,永远都会存在,跟银行是不是永远的需要,永远的存在,这个好像没有逻辑的等号。 王志远:我赞同主持人的观点,但是因为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毕竟有很多还是个性化的,那就是说我们现在科技金融的发展只能解决那些可以标准化的,可以批量去做的业务,还有很多业务是不可能批量做的,是必须个性化的。所以这个东西不可能通过线上来解决,或者说线上只能解决一部分。 黄文宇:我比较赞同前面两位的观点,我首先认为就是说的确网点这些大量减少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要说银行的会不会OUT,倒应该不会,上午嘉宾分享的观点也比较多,我说一下广发银行在这块应对的举措。第一,比如说我们前几年,我们也是觉得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这些巨头,他对于金融的切入对我们的威胁是非常大的。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肯定也要想办法去做,如何做呢?其实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们网点也要去做智能化转型,有关的我们的服务模式也要变,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考虑我们新的技术的应用,新的IICD这些技术全部要用上来改善什么呢?一个是客户体验,一个是我们内部的运营。而改善客户体验,广发行这几年是比较集中的做了超级APP的建设。广发银行是8月份发布了3.0,是一个新的APP,应该是技术用的比较多,后面也有大数据,也有人工智能的这些支撑,也有生物特征的识别,各种识别都有,也有大量的流程简化。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更关键的一点,就是说这个超级APP,确实是说和你生活场景,和你的消费场景是嵌入的。这个变化就是很明显,一个是我们发行了3.0,11月初我们又发布了手机银行4.0,这个上面也是一种全新的变化,这里面的变化就是说我们要保证我们对客户的服务在渠道的协同和服务的方式,和我对你客户更理解方面就是有变化。这是一个组合。 另外,这些是前台你看得到的,从后台在我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上,我们都做了比较多的尝试。数据我们就举一个例子,我们就是做了银行资金关系圈这样的一个挖掘,这个挖掘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其实变化特别大,比我们想挖掘到的内容实际结果应该是远远超出的。应用也非常广,我们目前把这个管理信息应用在信用卡的各种服务的环节当中。咱们就举一个例子,就是催收的例子,由于我现在知道你的联系方式有很多,以往的催收是要依靠外部的力量,现在基于我们自己内部的数据整理,我对你的理解就很多,我对你的连接方式也增加了很多。我直接联系上你以后,我催收的业务就非常可观,这是一种大数据的应用。还有一种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我也就举一个例子,我们是做了实时反欺诈,以往境外消费经常马上接到呼叫中心的电话,合理确认是不是有问题,这是传统的做法,以前是基于规则的,现在我们广发用我们以前积累大量的数据,特别是欺诈的把它标记的这些数据样本我们做机器学习的训练,训练以后我们就是可以识别一些模式,最后达到的结果是什么?首先你以前发现不了我也能发现,这是第一。第二,我们以前是基于规则,我有大量的和你的互动,现在我对你的干扰减少了很多,减少了三分之二。所以说我们的变化也是很明显的。 好,谢谢。 刘少波:好,时间差不多了,非常感谢刚才三位行长跟我们的分享。从他们的介绍和分享,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银行,包括我们前面三位演讲嘉宾,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银行,中小银行,怎么样应对金融科技的发展,确实已经有想法,已经有准备了。那么我想这肯定是一个大的趋势,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不管你愿不愿意应对,总之,它都会来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想法肯定比没想法要好,有准备肯定比没准备要好。那么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有未来总比没有未来要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再一次感谢我们今天的六位嘉宾的精彩演讲,谢谢大家! 我们这一节的内容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我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刘少波,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30日 16:43
大数金融CEO柳博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大数金融CEO柳博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大数金融CEO柳博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大数金融CEO柳博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柳博: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柳博,我过去是平安银行总行的零售总监。四年之前,我也和大家一样,作为职业经理人,在银行里面像大家这样为银行的转型而奔忙。四年前我创办了两家独立的金融科技公司,一家是大数金融,更准确的说它是一个信贷科技公司,为银行提供信贷、特别是在小微信贷领域的解决方案。另外一家叫大道金服,它开发了一个创新的保险产品,叫做产权交易保险,为保险公司提供外包的服务。2014年,我记得当时我们和银行交流“助贷”这个模式的时候,大家说你们很创新。今天,我非常高兴地看到金融科技对整个普惠金融、小微贷款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监管也从半信半疑逐步走向关注、研究它,并关注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如何避免互联网带来的跨地域风险。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新一代的小微贷款技术如何破解小微信贷的“不可能三角”。小微信贷是小银行可以同大银行竞争的最后领地,但是银行开展小微业务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风险不可控、运营成本高、难以规模化这样的一些问题。可以说,采用传统技术来开展小微贷款的银行,在过去的十年里,我认为还没有一家可以同时取得风险、成本、规模这三个目标,我称之为小微信贷的“不可能三角”。大家想一想能不能找出来这么一家银行? 过去中国的小微贷款基本上是以看抵押物为主的抵押贷款,需要财务报表等一堆材料,但是满足要求的小微客户少,可以说是“惠而不普”,它的风险结果大家今天也都已经看到了,并不理想。第二代小微技术是中小银行广泛采用的“三品三表”、IPC的交叉检验技术,第二代技术的问题是人力成本高、道德风险高、业务没有办法规模化。大中型银行走的则是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采用的“圈链会”、联保互保、共同基金等技术路线,结果也是不成功的,一句话概括,经不起经济下行周期的检验。银行做小微,一直踌躇不前,坦率地讲,其实并不是银行的人没有觉悟,而是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能够把风险管住、成本可控、又可以有效规模化的小微贷款技术。 原因是什么呢?咱们银行是用信贷政策来管风险的,信贷政策就是一条一条的规则,你的年龄、行业、逾期的次数、你的负债等等。这套方法对于资质很好的企业、很好的客户是奏效的。比如说你要求这个公司一定要成立五年以上,你要求企业的老板一定是大学的学历,给这样的公司发放贷款、结果一定不会特别差。但是我们小微企业恰恰不是这样一些黑或白的客户,而是风险灰度的群体,当你用这样一条条规则来去切这样一个客户群体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切不准,因为这里每一条规则都是基于人的经验来的。比如我们并不知道客户年龄跟风险之间量化的关系。这就导致了我们过去的这套方法始终不奏效,过去银行只做好客户,这个软肋暴露不出来,但是一旦要求大家做小微客户,做风险灰度的客户群体的时候,这就开始捉襟见肘了。 银行说我们对客户是有分析的,我们分析出来25岁以上的客户贷款质量表现很好,25岁以下的表现不好,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到了客户画像、风险聚类的境界。但这只是运用数据,还称不上数据驱动。你只知道单一维度对客户风险表现的影响,你也可能知道行业、知道它的负债对风险的影响,但是把所有的这些因素集合起来,对这个客户的影响是什么呢?你是不知道的。这样的模型只有X,没有Y,我们称之为无监督的模型。 如果当你能够把所有的这些变量都集合在一起,和你真正的质量表现去连接起来看的时候,那你就再进阶到了新一代的小微贷款的风控技术,也就是量化的、数据驱动的风控技术。典型的应用就是评分卡,通过统计方法、机器学习,将客户按风险等级排序,这个就是有监督的模型,精准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过或许一张评分卡是不够的,你需要多个评分卡,从多个角度相互配合,对一个客体进行立体评估,这就是在评分技术上更高阶的领域。 下一个阶段是策略的运用。评分卡就是工具,打个比方它就像一把刀,更关键的是使刀的刀法,刀法这个东西我们称之为策略,它易懂难精,刀法的精湛之处决定了你的结果。银行业都是有风险策略的,例如我们常说对好客户更好,对坏客户更坏,但怎么样算好客户,怎么对他好,好多少,都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缺乏量化的支撑。数据驱动的策略,就是说我把这一切都用量化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我的刀法是拿数据来驱动的,大家可以想象它的精准性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就进入到了策略阶段。这个是小微风控的部分。 采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来进行风险管控,应用在小微贷款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多个好处:第一,风险都是中心控制的,银行就可以非常快地实现规模化、迅速上量。第二,风险结果可预测,我们过去都是总行开发一个产品,过一年以后看看结果的表现,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先设定风险目标,我要它的风险表现是怎样,就把预期不良率设定在某个区间内,我再把整个模型调整为这样,往后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与调整。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主动的风险管理,过去的做法叫做被动的风险管理。这在方法论上有非常大的区别。 那么随着新技术的推广,我们在很多流程上都会发生大量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任何渠道获客,客户本人把他自己包装成什么样子我并不很在乎,因为我所用的都是第三方的数据,无法包装。刚才多位嘉宾提到了多种欺诈手段,我们称之为“第三方欺诈”,就是客户盗用了别人的信息、冒充了别人来贷款。但真正难度是在于防范高级别的“第一方欺诈”,客户A还是客户A,但是他说的都是假话、提供的都是假材料,要识别第一方欺诈只有用大数据、数据驱动技术才能够解决。大数更多是通过数据和模型来进行审批。我相信,大家已经逐渐对这个东西有越来越多的了解,也不用我赘述。 我们大数金融从2014年开始,差不多四年多的时间和全国45家银行来进行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给你用几个数据、导一个流就这样,我们是真正地为银行提供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大数累计帮助银行发放了超过300亿的小微贷款,给银行带来的利息收入超过27亿,另外还有待收的贷款利息12亿元,为银行新增超过13万的小微客户,在银行这一端它的不良率是零。大数金融管理团队首创的第三代小微贷款技术是成功的,它不仅经过最近四年多的实践与验证,其实也包含我们过去在银行的时候,从2009年的时候开始管理这个产品,差不多10年的时间,经历了风风雨雨走到了今天,可谓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考验。 数据驱动的风控技术对于小金额的贷款,几百几千乃至几万,这都是成熟技术,信用卡早已经在使用这种技术了。但是把这样一个技术应用在大金额的纯信用贷款上,平均金额20多万的贷款,我们是国内的第一次,而且是唯一成功的技术路线。进而我们把这种技术应用在了大金额、纯信用的经营性贷款领域,坦率讲,这样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可以对标的公司是非常少的。这是数据驱动的风控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大金额经营性的小微贷款领域。它的难度是非常高,但是也是对我们真正的小微企业帮助是非常大的。 第三代小微贷款技术的难点,首先在于你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源,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接与筛选。面对海量数据,你要考虑到它们供给的稳定性、使用的合法性、人群的覆盖性等。以及对外部数据真正的了解,甚至它底层的逻辑是什么,而不是简单的就是拿这个字段或分数去应用,这些都涉及到长时间经验的积累。你必须有足够多的坏账样本才能跑出一个稳定的风控模型。试想一下,蚂蚁金服平均一笔贷款2万多元,假设他发放几十个亿就能够跑出一个不错的模型,而我们的贷款我们就需要几百亿的规模才能够跑出它基本的模型,这个门槛、试错的成本非常高。它需要专业化的队伍,同时因为它需要有一个大脑袋,我是说总部,这样的业务一定需要有规模效应来支撑。 银行与大数金融合作有诸多优势。首先不仅是收益高、成本低,还能快速上量,并且实现收缩自如。从战略上来讲,银行开展小微业务,不能说我只考虑需要上量的时候能够上得去,也要设想可能有受挫的一天、可能要重新收缩业务。银行与大数的合作不需要多大的人力投入,即使万一碰到了问题、碰到了经济周期下行,也能够实现业务的自如收缩。再者就是低风险,我们制造了一个产品,交给了用户,最后出现质量问题,却不让用户换货,这在制造行业里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银行与大数的合作中,我们通过引入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进行担保,银行无需考虑“如果出现次品怎么办”的问题。同时,银行在合作过程中可以积累有效数据,如果有心,自然而然地可以实现在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提升,大数也愿意提供这种支持。 大数金融现在净资产是20个亿,我们的股东、投资方包括了红杉资本、PAG、春华资本、光大控股,3轮融资共计14个亿。我们跟45家银行、5家保险公司开展了合作,全国有24家分公司,目前我们管理的贷款余额超过160个亿。大数金融的核心团队全部来自银行,这形成了我们合规,审慎,稳健的做事风格。大数金融虽然是一家创业企业,但坦率讲我们完全是全国性银行总行零售信贷管理的实力。 我们的使命,是为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解决方案。这个使命决定了我们不是一家贷款公司,我们是一家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在这里我愿意和我们广大的银行伙伴一起为解决小微融资难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满足中国小微客户的融资需求而一起奋斗,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30日 16:32
同盾科技李伟东出席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同盾科技李伟东出席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同盾科技银行事业部副总裁李伟东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同盾科技银行事业部副总裁李伟东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李伟东指出,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创新的过程当中面临不少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像信用卡的套现,交易的风险、反欺诈的风险、垃圾注册营销风险等等,所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技术、工具,或者第三方来帮助你做欺诈洞察、解读风险。 以下为发言实录: 刘少波:感谢王总。刚才王总的演讲非常精彩,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这种趋势,我们商业银行到底怎么应对,那么数字化转型可能是一个方向,他有一些非常好的观点,将来金融科技的发展,那么银行可能不是没有,而是银行无处不在,这个非常有意思。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将来我们的监管部门怎么办?这个恐怕就要思考和探讨了。我们再一次感谢王总的精彩演讲。 下一位演讲的是同盾科技银行事业部副总裁李伟东先生,演讲的题目是科技助力银行智能化转型。 李伟东:谢谢主办方,也谢谢主持人。我觉得银行智能化性实际上我们看的无外乎几个目标,第一个目标要提升你的风险的防控和业务处理的能力。第二,你要降低人力成本,提升自动化水平。第三,你可能要去提高你的智能决策化的能力,以及充分的挖掘沉淀数据这种价值的能力。这些都是银行智能化转型目标。那么在智能化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科技公司其实是可以发挥不少的价值的。 从上午嘉宾的分享当中可以看到,包括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前中后台的再造,然后流程的重塑,甚至到管理文化的这种影响,包括产品和工具的一些提供,其实科技公司都发挥了不少的价值。所以我们也看到银行的业务从线下往线上的迁移。这里面实际上对个人业务,包括零售的信贷业务里面,无论是从获客的方式,传播的渠道,还有用户的体验、需求,其实都是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其实对传统的金融机构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对银行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看到科技公司他本身可能有一些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他的场景、创新能力、人才储备、体制灵活,所以看到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优势互补这种分工的协作,实际上对整个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其实是蛮明显的。 所以我们也判断未来实际上金融和科技的结合会更加紧密。当然双边的边界肯定是非常清晰的,一定是有一个边界的。科技公司还继续的专注在科技上怎么去赋能金融。所以我想今天我花几分钟时间在智能化转型过程当中同盾做了哪些东西。因为同盾科技成立于2013年到现在刚刚满五周年,我们是一个定位在提供智能决策分析服务的一家公司,我们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的科技公司。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实际上对我们生活的改造,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我就不再说了。金融科技对银行的业务,还有包括风险的控制方面来讲带来了很大的变革,无论是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还是说基于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还是创新的互联网的金融模式,还是互联网的金融信息服务,以及从过去比较传统的这种营销风控投资,甚至客服,到现在AI的介入我们都可以看到整个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投资,以及智能客服它整个的改变,也是整个上升的一个趋势。当然新的客群,新的场景,带来新的业务下面,实际上对金融机构也面临着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就是你的IOT怎么做,你怎么认识你的客户,你怎么去对他有更多的了解。因为我们看到实际上有很多客户对你来讲是一片空白,有一个统计数据说差不多有两亿的一个缺口在里面,所以这里面你需要一个人工智能的手段,大数据的方法来去你做QIC。 我们在去年底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是基于科技在过去60年的发展,因为我们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去年提出一个理念叫AaaS,是智能分析即服务。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做到根据金融机构业务的需求,包括营销、风险控制、投资和运营等多种细分金融场景中,提供基于智能算法模型的分析服务,为金融机构赋能。所以我们从信贷的全生命周期来看,我们可以从欺诈开始,提供欺诈的分析服务,然后到信用的分析服务,商业分析服务,最后到风险分析服务,这四个部分。智能分析你要赋能金融,你要帮助他做QIC,你要提供更多的一些辅助决策的一些建议,首先我们必须要应用到前沿的科技,无论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还是文本的识别,包括对话的机器人,语音、语义质控质监的分析,甚至到情绪识别,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用到底层的技术,有了底层这些技术以外,你还要保证你的算力,因为算力、算法、数据是现在整个人工智能去重构金融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以这些算力你需要有决策引擎,你需要有计算的平台,你需要有机器学习平台,你需要一键的建模,云计算的平台,到深入的学习平度,除了这些平台有算力之外,你还要有相应的技术来去提供你对应的服务。所以这些技术我们同盾已经有识别指纹、地理定位的技术到全网的黑产名单库,到代理检测,虚假号等等,基于这些我的底层的技术,包括我的算力以及我的技术,我们可以提供到用户增长的服务,反欺诈的服务,以及信贷的风控的服务。 实际上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创新的过程当中其实面临不少风险的,这些风险包括像信用卡的套现,交易的风险、反欺诈的风险、垃圾注册营销风险等等,所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你需要有技术,你需要有工具,或者你需要有第三方来帮助你做欺诈洞察,你去解读风险。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是通过NLP的实体识别,我们开始用这些技术做信息的收集,我们情报收集里面我们监控了200家网站和论坛,包括情报主动的发现单日的爬取量约50万,我们会主动发现黑产信息的能力,同时我们会深入的定向监控黑产团伙的跟踪,打入黑产内部,这样才能够洞察,才能够了解到,比如说接下来黑产会攻击哪里,他的攻击方向,攻击手段,因为你不了解这些东西,实际上你是没有办法去跟黑产进行做攻防对抗的。 除了信息收集之外,还要有相应的技术,所以我们设备指纹这一块,这个技术我们有三个特征是在市场上影响非常有优势的,第一,我们可以识别它的环境,可以有海量的碰撞的数据,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一个高质量的名单库,像高危名单、多头借贷名单、欺诈手机名单、风险名单等等,甚至下一步我们已经在发力透过声纹来去识别欺诈风险。我们去分析风险,IP画像分析风险,这里面我们需要确保所有欺诈的打击我们都要保证高准确率和低的打扰率。单一视角去做攻防对抗已经不够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单视角的扩充到全局的视角,因为你要去识别这种团伙欺诈的风险。所以我们用到复杂网络的技术来去帮助金融机构去识别这种欺诈团伙。刚才讲到的是反欺诈的部分,因为这是第一道防线。 接下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整个的智能风控是怎么全面赋能金融机构的。通过大家所看到的这些技术,我们从业务的申请到资产的保全我们提供端到端全流程智能风控的解决方案。在营销获客里面,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有你客户行内的数据,单单行内的数据这个视角是不够的,所以你还要了解行外的数据,你单单了解金融数据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这个人的社交,或者其他的一些行为的数据,你有了这些数据之外还要有技术的支撑,所以你必须要具备智能分析的这些技术,无论从机器学习,还是说神经网络,还是知识图谱,最后你才能够做到智能营销。这是科技赋能智能催收。 这是我今天要在这里面跟各位介绍的,最后也跟各位分享一下同盾科技的愿景,智能生活让各位更美好,也祝愿每一位嘉宾每天生活都更美好,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30日 16:25
中信银行王鹏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在于降低银行成本
中信银行王鹏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在于降低银行成本

  中信银行审计部副总经理王鹏虎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中信银行审计部副总经理王鹏虎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王鹏虎指出,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在于降低了银行的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另外有效管控风险,包括系统风险等等各种市场的风险。根据IDC一些国际大牌咨询公司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可以为银行带来巨大的价值,可以给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26%,市值提高12%,这都是根据一些银行的数据得出来的结论。 以下为发言实录: 刘少波: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们这场的论坛现在开始。从这场论坛的主题是科技与业务——流程再造、深度贯通。那么我们这一场总共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按原定的时间是从一点半到三点,但是稍稍晚了几分钟。我们这一场有3位主讲嘉宾,一位是中信银行审计部的副总经理王鹏虎先生,第二位是同盾科技事业部副总裁李伟东先生,第三位是大数金融CEO柳博先生。三位主讲嘉宾分别发表主旨演讲以后,我们这一组还有3位主旨发言对话的嘉宾,他们分别是广东南粤银行行长陈武先生,潍坊银行行长助理王远军先生,还有广发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黄文宇先生。 首先第一位演讲的嘉宾是中信银行审计部的副总经理王鹏虎先生。演讲的主题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与策略。有请王鹏虎先生上台演讲。 王鹏虎: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数字化转型,其实就是跟我们会议主题非常贴切,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就是金融科技转型,以及风控。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方向,第一,轻型化,第二,零售化,第三,轻型化,主要是指业务结构,所谓零售化,是我们的客户结构,特别是下沉到普惠、小微和消费金融。作为数字化,实际上是前两者战略转型的一个实现手段,主要指的金融科技手段。今天我们讲第三个数字化,今天跟大家汇报和交流有四个话题,第一,信息科技是金融发展创新的关键驱动力,第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第三,数字化转型关键领域,第四,把这种战略如何落地到策略,最后如何实现。 第一,信息科技跟创新金融发展的关系。大家知道其实银行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一个体验,无论我们给客户记账、转账,还是做信贷业务,我们都是处理一个信息。用《孙子兵法》来讲,其实一个企业跟一个军队一样,在市场上能致胜有五个要素,叫道、天、地、将、法。所谓“道”就是方向,我们现在银行的道法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天”、“地”指的是外部的环境,市场环境,监管环境,竞争环境。“将”,当然指的是人才队伍,特别是领导和管理者。最后就是讲“法”,“法”就是方法,技术。我们今天定位于讲最后一个字,法。 这个“法”,大家看一下,从信息技术本身而言,它的发展其实经过了非常漫长的道路。我们银行用的是最新的基于计算机、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等的一些技术。之前用过算盘和计算器,这都是我们经历过的阶段。这是货币,我们本来记载的一个货币一个载体的变化。从最早它可能是一个实体的商品货币,可能是一只羊,可能是一个贝壳,后来固化到了金属,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信用货币,第三个阶段是电子货币,从早期的信用卡,到现在纯粹的数字货币,包括主权数字货币,包括比特币,它已经没有任何的物理载体,这是纯粹的数字化,最后银行所经营的商品,我们经营的对象货币它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数据。 我们今天谈论的技术手段一定是站在这样的三种技术,这三种技术,第一,数据的获取和传输的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第二,就是对数据的存储以及处理的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第三,对数据可信度和真实度保证的技术,就是区块链。这三种技术就是我们今天谈的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第二,数字化转型战略,这个战略是怎么提出来的?实际上跟整个人类进入到,在1980年美国最著名的未来学家的鼻祖写了一本书,叫《第三次浪潮》,人类进入到第三次浪潮,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工作、娱乐,所有的方式都数字化了。在20年前,有一本书叫《数字化生存》,未来我们整个生存的方式都是数字化的,所以数字经济是跟第三次浪潮是相关这个词是从2013年G20峰会火起来的,在2017年的年底召开了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题是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发共享为主题,在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27.2万亿,占整个GDP的比重达到了32.9。数字化转型是什么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对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包括银行数字化转型,也就是说改变我们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具体到我们银行,首先先把我们的要素变成数字,我们的要素是什么?是人货、过、场,人是我们的服务主体,我们的客户经理,我们的柜员,也包括客户、合作伙伴,所有这些人的要素要变成数据。货是什么?是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我们有物理载体的凭证、回单、合同,场,就是我们提供服务的场所,就是我们所说的渠道。人、货、场三个要素都变成数字之后就会进入到整个业务流程的重构,整个业务流程也变成数据流。根据整个数据流过程当中沉淀下来的数据,然后再进行一个商业智能的加工,形成商业智能,形成数据化的洞察力,进一步去发展我们对客户的画像,精准营销,大数据风控,以及数字化运营。这是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毫无疑问降低了我们的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另外有效管控风险,包括系统风险等等各种市场的风险。根据IDC一些国际大牌咨询公司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可以为银行带来巨大的价值,可以给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26%,市值提高12%,这都是根据一些银行的数据得出来的结论。目前为止,大概有50%以上的大型国际商业银行都在推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大家可以看到像摩根大通等等,都有数字化转型的主管,国内无论是四大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都在近一两年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 第三,数字化的转型关键领域,这是麦肯锡的资料,通过这个数据大家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现在渗透最多的领域还是零售银行,其次是财富管理,然后是支付、中小微的企业银行、针对大客户的投行。它的渗透率逐步的减少。有一个规律是先是C端再是B端,先是小型的零售客户再到批发型的客户,越是大的客户越需要人工差异化的服务,越是小的零售的客户越可以用标准化的系统和APP来给他提供服务。 我们从银行的这几个领域来看,最前端的首先是数字营销,也叫精准营销。这是我们数字化转型应用最早的领域。其次是数字化风控,也叫大数据风控,第三,数字化运营,在提供客户服务的过程当中引入一些机器人,再到数字客服,甚至到后端的数字化审计。实际上这个领域渗透的还远远不够,我预计未来三到五年,我们还会渗透到银行更深的管理领域。包括预算考核,我们下指标都可以用这些数字。客户的定价管理,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我们现在对人的考核其实缺乏很多大数据,而对于网点的管理,甚至于我们设备的投放和调整,包括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这方面,管理创新也可以数据化的支撑。而且银监会已经明确的提出来要把数据技术应用于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从我们业务来看,最前端跑的最快的还是信用卡、消费信贷、智能投户,再往后是小微金融等交易银行,越来越倾向于B端。 第四部分,转型策略。这里面有五个方面是在我们把战略落地为策略执行的过程当中特别要注意的。第一,一定要建立技术思维,加强技术应用。所谓技术思维,我一定非常尊重技术,一定要认识技术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管控风险这方面有强大的作用,如果我们技术比别人落后一半,那么我们不是在同样一个平台上开展竞争,我们即使投再多的人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第二,我们要认识技术的局限性,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当中,它是一种生产力,需要相应的生产关系作为保障,也就是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制度、流程,甚至我们的理念和文化做出重构,才能让技术发生作用。另外技术也有它一定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银行讲的“三性原则”,技术无法改变,风险的本质技术无法改变,业务实质技术无法改变,所以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另外在技术应用的过程当中,也要认识到它的困难,主要包括我们的惯性思维和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包括对既得利益者的冲击,在行内反对大数据技术,往往是我们自己人,因为任何一个行长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员工开掉一半以上,这种压力太大了。任何一个客户经理都不愿意用AI机器人把他给替代掉。所以我们都是技术的拥护者,同时我们更是技术的反对者。 在技术应用的时候,我们有三个层面,最外端的是面向生态化的场景,我们要嵌入到场景。这个包括消费场景,包括2B的供应链场景,也包括2G的公共服务场景,未来的服务一定是嵌入场景的。我写过一篇文章,未来的银行不是要变得消失的,而是要嵌入场景。中台,就是数字营销,数字风控,数字客服,以及智能决策等等这些东西,这是我们的产品服务,可以敏捷的部署出去,嵌入出去。再到我们最底层就是分布式的核心系统,大数据平台,分布式的数据库,以及PaaS、IaaS等等一些偏技术的东西。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它是分为大的三层。这里面特别强调业务中台,上午蚂蚁金服的刘总也介绍了,现在我们银行很多是固化的业务系统,如果它要敏捷的嵌入到场景当中必须架构我们的中台,把信息孤岛彻底打通融合起来。 第二个方面,生态思维与生态构建。讲生态也讲的太多了,去年5月份中信银行也推出了我们的生态金融平台,这个生态是互联网生态,是基于ABCG智能移动云平台,包括客户、核心企业,以及到C端的客户等等,整个是一个生态,因为有互联网的连接他们更加的紧密联结在一起,那么银行和其他的服务商,包括电商、数据、物流都要在这个平台上与这些服务对象进行一个紧密的连接,互相赋能。 生态金融有几个特第一,数据化转型,大家只有都变成数字,我们才更能方便的连接。第二,场景化的服务,大家必须在场景里面进行聚合,而不是在银行的APP,在银行的网银上进行聚合。所以未来的银行不会有自己的网银,这都是可以预见到的。第三,平台化运营,一定有一个生态化的平台,来承载一切的服务和数据。第四,共享化模式。大家要共享的是什么呢?流程、数据、客户,以及利润。 第三,场景思维与场景构建。场景思维,因为未来的服务我们一定是在场景的,不是在我们的网点,一定是在场景,场景有很多,各种各样行业的场景,消费的场景,但是我在这里面我们把银行的场景,按照构建的方式分为三个模式,第一个模式是自建场景,银行建立一个电子商务活动的场景,然后把自己的产品嵌入进去,这是从2012年开始工行搞的融e购,其实就是一个产品金融。第二,输出场景,对于一些行业性的客户,特别是2B的客户,一定是要体现行业的特征,这种情况下银行需要跟一些行业场景的运营商进行合作,把这种场景输入到更多的终端客户。第三,对于大型客户来讲,他们已经搭建和运营了自己的场景。中石化,中国电信,银行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嵌入到这些场景当中。嵌入到场景有很多的技术方式,从早期的超级链接,到简单粗暴的嵌入方式,已经被淘汰掉了,今年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API,代表了开发银行成立我们下一步嵌入场景最流行的一种技术,API,其实我们已经做了20年,应用程序开发接口,我们把自己的系统跟客户的系统进行对接,这种模式它的效率很低,但是它的优点还是可以体现个性化。这是API模式。 第二种模式就是对一些需要敏捷服务的,但是对个性化要求不是太高的客户,我们可以用第二种方式,就是SDK的模式,也叫软件开发包。把银行的产品服务分装成一个完整的组件,然后输出到客户的产品当中。这个组件可以打得很细,比如说账户的服务,付款的服务,对账的服务,信贷的服务,理财的服务等等,把这些产品分装好以后,给到客户的场景,它比API效率高很多,非常的敏捷。2C的还有其他两种模式大家也知道,一个是H5,一个是小程序。 第四个方面就是数据思维与数据能力的构建,什么叫数据思维?我们思考一切的东西都要以数据为基础,我们不以自己的逻辑推理,也不以自己的悟性去考虑问题,而是用数据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跟踪问题,一切用数据来说话,数据思维。在数据获取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强调,第一,要过渠道,除了我们自有的数据,我们核心系统和各种外围链系统当中的数据,我们还要通过合作去交换数据,通过购买去采购数据,要利用公开的政府数据以及互联网的大数据,这些数据一定是多元的。我们将来对客户的判断一定也是大数据很多方面,而不是像以前依靠客户经理单一的采集客户的数据,要把各种数据综合起来应用。 第二,线上化,一定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时的获取数据,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数据的真实性比较高,而且获取的效率很高,成本也非常低。对数据的处理一定要用数据的模型,这种模型包括简单的规则类模型到统计模型,再到现在的机器学习,大数据模型,进行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整个效率非常高,成本非常低。数据的应用,刚才也讲了很多了,不再提了。 最后一个方面,其实要改变的是什么?改变我们的理念,要让我们自己具有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思维我把它归结为八个字,开放、共享、协作、创新。大家只有把自己开放出去,我们才能嵌入到场景当中,我们才能把自己的能力输出给客户,然后跟客户,跟伙伴进行共享、协作、创新,最后构建一个新的商业文明。以上就是我跟大家的分享,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30日 16:07
广州银行行长丘斌:以客户为中心 数字化推动能力提升
广州银行行长丘斌:以客户为中心 数字化推动能力提升

  广州银行行长丘斌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广州银行行长丘斌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丘斌: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中小银行发展论坛,之前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专家还有同行跟我们分享了在金融科技,尤其是金融科技在中小银行应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分享,我觉得受益很多,在这里我就想谈一谈我们对数字银行,以及金融科技在中小银行方面应用的一些看法。 因为我们现在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尤其是新消费,以及网络这块我们的发展应该说是走在全球的前列。就是说用《人民日报》的话说,我们是从原来的跟跑者已经到了领跑者身份的调整。另外现在很多消费的形式和模式,说老实话也是中国在领先全球的发展,我们目前2018年,6月份我们的数字经济,现在是27万亿,已经占到全部GDP的32%,实际上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一个经济转型的新的引擎。同时我们消费的变化,我们现在网络消费,大家可能都有体验,现在我们的网络金融这一块,网络消费这一块有7万多亿。与相关的整个通过网络支付的也达到了200万亿。也是全球最多的,所以金融科技这一块应该说对于我们的银行,尤其是对中小银行,应该说是有很大的挑战!下面我谈一下对金融科技,对中小银行一些影响,在科技这方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个是我们金融科技,对银行最大的影响就是两个突破,两个提升,两个降低,两个突破,因为网络,尤其是中国科技的发展,实际上给我们提供,尤其是对我们城商行来讲提供了两个可以说是拓展空间的渠道。一个就是对地域的突破,第二,就是时间的突破。网络科技,金融科技,实际上就是为我们银行提供了一个我随时随地提供服务的一种可能。 第二,两个提升,一个提升就是我们金融服务一种服务场景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因为现在说老实话,服务场景,场景化服务,金融嵌入这个场景是我们现在很多银行,或者我们很多金融同业都常挂在嘴边的事情。我上午也想了,金融服务场景或者嵌入场景,目前在消费领域更为有效,或者是服务的更为突出。实际上作为一个银行来讲,现在科技金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对零售,尤其是目前是先从零售开始的一种挑战或者说一种能力培养的机会。尤其是大数据的发展,给我们银行在风控能力的培养,以及嵌入消费场景的这种机会来提升我们的获客能力,应该说这方面是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但是我觉得对一个银行来讲,对一个服务实体,或者服务经济为宗旨的一个银行来讲没有谁比谁更好。所以我觉得在目前,在提升金融服务化场景,实际上是对我们现在目前的从新消费的角度出发,培养我们场景嵌入的能力,这个服务能力,这是一个。第二,提升我们银行的风控能力,通过一些大数据,通过我们科技金融来使我们获取数据的能力,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了,也为我们在风控上多维度的分析客户提供了一个能力。 第四,就是降低运营成本。这个我不说了,因为投入可能会带来我们边际成本的下降。这对我们来说,为我们服务一些场景的客户,服务普惠金融这方面,为我们降低成本提供一个空间。 现在金融科技发展在银行业应该说是很热,也为我们金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风控注入了活力。但是我总是觉得,就是说金融科技从来也不可能改变我们传统金融核心的逻辑和金融服务的本质。那么在我们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科技金融,或者叫金融科技,在技术手段,这种技术手段实际上也不是说什么真正的稀缺资源。但是对于我们银行和金融来讲更重要的是对于客户需求的洞察,技术的把控,这才是我们真正稀缺的资源。只不过我们科技手段可以为我们银行在洞悉客户的需求,以及满足客户需求这方面,可以给我们更大的空间和更大的能力的创造。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小银行从打造数字化的智慧银行这方面,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个就是要围绕以客户为中心来制定我们的战略,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数据,通过多种的技术手段来洞察我们的客户需求,用科技来推动我们的服务客户需求的这种能力和水平。这种数字化为我们全面提高这种能力带来了非常大的可能。 第二,我们要加强合作,突破瓶颈。这方面我想说的实际上是两个合作模式,两个合作的方向,第一,作为我们中小银行来讲,如果说自己全面去培养我们这种科技的能力,我觉得不太现实。所以在一些敏捷性的系统的开发,或者是一些科技的这种能力提升的时候,我觉得确实中小银行可以借船出海。第二,我们要加强同业之间的这种合作,这主要是因为在快速变化的这种环境下我们中小银行之间更应该在技术、业务以及各种能力互相培养的这种过程中加强联系,加强沟通,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范围的这种联盟。 第三,就是说要持续创新,打造转型长久竞争的能力。这里面包括一个就是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行内的高效协同的这种机制,尤其是科技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一定是高效的协同。而且在我们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切忌碎片化的开发。第二,技术和业务的紧密结合,原来是我们有什么需求,我的科技去补上,但是在一定的能力培养之后,我认为紧密的科技和业务的联系,应该是共同的创新。就是说科技部门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科技支撑。所以数据化的驱动能力提升,我觉得最后应该是实现我们一个就是数据整合运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银行的产品的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意见,我也相信面对席卷而来数字化的浪潮,我们中小银行也一定能够在这个浪潮中成为一个佼佼者。 谢谢大家! 俞勇:感谢广州银行丘斌行长的分享。今天8位嘉宾从金融科技它的变化的格局和事态怎么样重塑金融行业,传统生态,场景拓展,客户的覆盖面,怎么样利用金融科技来提高银行的发展,以及它的战略方面、组织方面等等方面,很多东西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展开,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都有一些思考。今天下午的两个专题都是从流程再造等等一些非常具体的东西,下午的时间是1:30开始。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30日 15:46
百融金服CEO张韶峰:区块链目前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较少
百融金服CEO张韶峰:区块链目前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较少

  百融金服CEO张韶峰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百融金服CEO张韶峰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张韶峰表示,区块链目前来讲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的案例少一点,因为涉及到很多交易场景要同时用,交易对手都要用,这个是浩大的工程,要改掉整个产业链,所以导致区块链的应用总体来讲说得多,落地的少。 以下为发言实录: 俞勇:非常感谢左行长的分享。下面一位嘉宾分享,第一位是百融金服的CEO张韶峰总,掌声欢迎! 张韶峰:各位嘉宾中午好,普惠金融是今年特别火的一个词,普惠金融特别难做,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关于普惠金融背后的科技支撑。普惠金融的特点,从客群和产品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客群,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针对三农,受众面是极大的,数以亿计,信用记录缺失,受教育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收入很不稳定。生命周期比较短,两三年,甚至一两年,额度也比较小,而且现在还要求利,没有什么资产可以抵押的。跟银行比较擅长的领域是差别非常大的。传统的金融机构,从银行来讲是服务于大企业,上市公司,政府,或者是服务富人的,客户比较少,额度比较大,基本上靠人工服务就可以来。但是客户数量巨大,额度也比较低,受限的利率,使得金融机构的人工作业方式力不从心。大量的互联网化,风控手段需要大数据化,人工智能化,这两个都是跟传统银行思维方式是背道而驰的。 谈到小微,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小微到底应该归到对公,还是归到零售?这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小微到底算零售,还算是对公?小微它非常特殊,它兼具对公业务的属性,也兼具个人业务的属性。一个小老板借了你的钱去买了一辆摩托车,他可以去拉货,他一样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兜风,你这怎么算呢?你说要控制他的资金流吗?有的时候可以控制到,有的时候可能控制不到。你必然要去同时兼顾考虑它的经营属性和老板的个人属性。所以我们认为小微它是一个C+B的状态。小微企业内部的经营数据是非常难获取的。他给你报的数基本上都是假的。传统的金融机构服务大企业的风控手段完全不适用于小微企业。目前来讲,我们在做一些实践,就是把老板个人的风控和企业的经营数据结合起来,把线上的数学模型,与线下贷前的尽调,线下贷中管理相结合。我们的模式主要是纯粹的科技平台,这个平台一端连接供给方,金融机构,一端连接需求层,主要是核心的人群,包括小微,包括个人,采用科技的手段,把风控大数数据化,人工智能化,把获客场景化,把金融嵌入到产业里面去,金融离开了产业是有点发虚的,尤其额度大了以后,业务和交易场景还是有点发虚的。 前面很多嘉宾谈到了很多现象的事情,现象有很多欺诈的方法,是传统金融机构闻所未闻的,这是我们产品经理在别的地方拍的。中介公司用的一台电脑控制几百台移动设备,全是自动化生成代码。其实矛和盾,矛已经升级了,盾有没有升级,传统银行这方面升级需要速度,需要机制的更新,需要人才,需要薪酬体系的改变,才能够吸引到科技人才跟你一块打拼,所以这个事儿对大部分银行来讲是困难重重的。 说到金融科技,最常谈的是三个,第一,大数据,第二,人工智能,第三,区块链。 昨天已经有嘉宾谈到了,最成熟的是大数据,其次是人工智能,区块链目前来讲应用的案例少一点。这是有原因的,我自己进行过很深刻的思考,区块链因为涉及到很多交易场景要同时用,交易对手都要用,这个是浩大的工程,要改掉整个产业链,但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用这个东西,没有问题,所以导致区块链的应用总体来讲说得多,落地的少。几十个节点都在用区块链还是少一点,大数据AI就不是这样了。大数据来源包括金融行业自身的,信贷行业、保险行业、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还有出行,坐飞机、司法的数据等等,都可以成为大数据的来源。在一些信用记录缺乏的人群,甚至要很大依赖于非金融场景数据去评估它的系统风险,所以这部分人办的信用卡,给他半年、一年的时间,当额度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个记录是无法评判的。我们会基于很多不同的场景整合用户的画像,人口统计特征,传统标签,价值的标签,房产物业,消费的习惯,长期的习惯,短期的习惯,业主的喜好,以及预测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根据他的资质和价值给他有一个合适的额度,甚至他玩什么游戏,交什么朋友等等,都可以来进行辅助性的评估。 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信贷周期里面各个环节,从获客到准入,到经营到逾期每一个环节都会大量的使用,尽可能把繁重的工作压缩到10%到20%,机器占比80%到90%的工作,才可能把这个事情持续下去,否则是不会持续的。像四大行里面某一家已经成立了国际金融部,50万以下的额度都不想看了,因为以前做大数据都惯了。下面是如何使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我们听几段录音,大家可以看一看能不能听出来哪个是机器,哪个是人,第一,是承诺还款。现在这个机器人已经可以对话5到8分钟,在特定场景之下可以对话5到8分钟,回款率能够达到人工的80%左右。我们看另外一个中国银行给村民发的社保,以前要么上门,要么打电话,现在用机器来做。像这种工作让人工来做真是不合算。80%、90%的村民都不知道这是一个机器。这个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它其实要结合大量的样本,再结合算法,就是所谓的机器学习算法。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背景,我们是一家纯粹的金融科技企业,一端是供给侧,一端是需求侧,从精准获客到风险评估,帮助金融机构来嫁接金融机构的能力。我们的股东背景,是国资占比超过65%,我们是一个混合的架构。好,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浪财经 | 2018年11月30日 15:36
黄金老:大多数银行是被迫参与消费金融业务
黄金老:大多数银行是被迫参与消费金融业务

  江苏苏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老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江苏苏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老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他指出,目前,银行业负债的利率太高,负债利率不断上升,资产利率又上不来,正好做消费金融,利率就可以高一些。基于这个原因,他认为,大多数银行来讲是被迫来参与消费金融业务。 以下为发言实录: 廖文义:吴行长其实做银行的工作经历是非常丰富的,他最早是我们广东广发银行的高管,后来又去了江西南昌银行,又回去了江西银行,现在又回到广州机制最灵活的城商行,华兴银行,华兴银行这几年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在省内的口碑挺好。 下面还要请一个重要的嘉宾来演讲,就是黄金老,其实他这个名字,其实他本人一点都不老,他是70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有请黄行长演讲。 黄金老:各位专家学者,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交流的题目是金融科技驱动消费金融的发展。今天的消费金融是各家银行都在追求的一个目标。我们现在是11万亿,真正的消费贷款是不含房贷一些大额贷款的。一个是经济比较萧条,公司业务风险很大,所以往往在经济比较萧条的时候,大家就会更加关注做个人金融业务。以前强调做个人金融业务,现在经济好了,做对公了。第二个问题,我们银行业负债的利率太高,负债利率不断上升,资产利率又上不来,怎么办呢?正好做消费金融,利率就可以高一些。所以基于这两个原因,应该说我觉得对我个人而言,大多数银行来讲是被迫来参与消费金融业务。是这么一个情况。 做这项业务今天和2008年,以及之前,还有一些变化,更多是通过金融科技的方法来做。这个条件,就是今天的用户行为更多的是线上化,如果用户行为没有线上化,你也没法采取金融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对互联网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个人,每天网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3.9个小时,没有每天的时间,这么多的时间都在网上做这项业务。第二,金融场景应该线上化,第三,金融科技成为核心的驱动力。这个核心的驱动力我想这是它的一个前提条件,线上化,大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传统风控,征信数据+职业、收入、学历、公积金等基础信息。大数据风控,传统风控数据+消费特征、社交属性、兴趣爱好等数据+互联网行为数据。拓宽金融边界,用户层,机构层。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崛起,消费金融的渠道结构和客群结构,线上互联网渠道余额1.1万亿,占比13.25%。我们公司也做了几块,一块是银行做的任意贷,做到1000亿了。 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嵌入式、线上化、智能化、数据化,无非大家是希望对中小银行来讲,希望银行服务更多的是开到个人交易场景之中,开放协作成为趋势,在行业内优化资源配置,发掘用户价值增厚收益。参与主体多元化,资本金与获客能力失衡成为常态,资源共享带来效率提升。我们公司就搞了一个区块链的共享黑名单。但是对这个事情,数据层面,数据质量,用户刻意美化,平台刷单,竞争对手捣乱等。居民杠杆率提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我们都是做消费金融,我们国家一定会发生像本世纪初期韩国和中国台湾发生的危机,这个时候我们做的一些业务,风险也是很大。经营层面,门槛很低,大家都可以做,多头借贷,高利贷等。这个事情风险很高,消失的流量红利,手机网民数量同比低速增长。这是关于消费金融,我给大家报告这样一些思路。 那么对于金融科技,对公客户上我也提几点,跟苏宁银行一起的探索,现在全社会大家都作做供应链金融,银行业也是被迫的,因为企业的负债率太高,以至于拿不出可抵押的资产,也是被迫的。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进行了金融科技的尝试,这是我们做的一个煤炭的项目,一个港口存放了很多的煤炭,这是高风险的,首先你不能证明这个煤炭是不是他的,第二,是他的,他要挪走,你也没法来看护。所以我们通过区块链的技术,解决这个煤炭往上一手、二手、三手来看,这个煤炭是它的。第二,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对它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手机相连。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对它做了100万到150万的小额贷款,到现在来看是基本成功的。所以通过区块链+物联网技术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物联网赋予供应链金融对于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物联网感知层赋予供应链金融对动产全面监控能力。在今天我们多少企业的负债率达到了66%的情况下,大家一定没有资产可质押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做贷款怎么办呢?这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途径。将来大家可以一起去探索,一年做10个亿,或者是二三十个亿是可以运营的。 以上我就是跟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汇报。我们这家银行是一个小银行,非常非常小的银行,去年到现在成立一年半的时间,市场刚刚300亿,因为我们太小了,所以我把它的业务定的很小,就做四个业务,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微小商金融,财富管理,就做这四个业务,通过科技的手段来提供一些服务,来降低成本。整体上还是比较平稳的,我们希望做主流银行,这是我们的市场定位。 今天很短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了一下我们在消费金融领域,也是我在小的银行业做的一个探索,跟大家分享一下,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出席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出席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广东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吴洪涛:非常感谢,非常荣幸参加这次论坛。这个论坛有很多老领导,很多先进的同业都做了演讲。今天下午的汇报主要是华兴银行,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践,把我们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做一个汇报,供大家参考。 我想四个方面,一个是在大湾区,大湾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二,华兴银行在湾区的战略布局,第三,金融科技,我们对金融科技促进业务转型的认识,第四,华兴银行在金融科技转型方面的实践。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机遇,大湾区的规划很宏伟,在广东的这些银行,今年讨论的最主要的就是大湾区,我们中小银行肯定是立足于区域来发展,同时立足于现在这个时代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非常发达的一个前景。我们三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接近纽约湾区,拥有16家世界500强的企业。这为我们广东地区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是有优越的外部环境。这是第一个观点。当然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觉得现在中小银行面临很多的挑战,第一,宏观形势的复杂多变,尤其是广东,贸易大省,中美贸易战影响也非常大。当然现在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的不明朗,其实处于一种平缓下滑的态势。还是压力很大,明年的局面可能会更加的严峻。第二,系统性的风险加剧,当前金融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风险传导更加的容易便捷,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今年中小银行,在座的有不少行长,我们可能都有共同的认识,花很多的时间都在风险防范上面。首先是股市的风险,一开始是房地产风险,房地产风险倒还好,说来了没有来,没说来了,来得很凶。系统性风险的加剧,应对风险的能力比大银行更加薄弱。第三,严监管,成为金融监管的新常态。互联网的竞争非常大,大数据、区块链、移动金融、人工智能、云计算,这种技术已经让金融的牌照限制成为一种势头的削弱,现在竞争高的都是在金融领域,都是在科技领域做的比较好的,金融性的科技公司。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作为华兴银行我们感觉当前一个形势的认识,区域的特点和倍感竞争的压力,这是第一个汇报的。 第二,我们华兴银行自己的设想。华兴银行我们重组完以后有七年的历史,我们经营范围都是在广州的粤港澳大湾区,涵盖香港、澳门、珠三角地区的九个城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GDP增速7.9%,人口约6800万。 第三部分是金融科技助力业务转型的关键成功要素,为了推动业务转型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这是我们中小银行应该坚持的一个理念和认识,我们也把金融科技作为重点的战略方向,那么金融科技不仅仅是运用新技术推动业务发展,我们更加强调从开放心态创新的尺度架构,跨界合作能方面践行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助力业务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是内外检修,对外开放合作,对内修炼内功。对外开放合作,我们倡导是湾区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相互合作,建立联盟,降低试错成本。我们也期待大家加强沟通,加强交流,赶上互联网这个大车。其实互联网我觉得对中小银行来讲,应该是历史性的机遇。这个机遇没有抓住,确实太可惜了。当然这个机遇也是巨大的压力,没抓住的话不仅是丧失了机遇,更是在挑战面前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认为中小银行要实现飞速发展弯道超车就必须利用各类金融科技手段,加快在生态化、传统化、平台化、数字化领域的深度转型,例如区块链技术,就是金融科技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已经受到金融界、科技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然而对我们来讲,由于自身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区块链特点的优势。 前期我们有一个课题,就是中小银行怎么加强金融科技联盟的建设,我们率先成立金融区块链的联盟,建立基于金融科技的商业共识,以打造互信高效的金融环境为目标,有效促进广东省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关于金融科技创新技术经验的交流,为各银行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研讨互动,探索实践的平台。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以及大银行,都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一个重大的从无到有的创新,我们现在关键是要建立联盟,集中力量,借助外力,怎么加快这个步伐,跟上互联网的发展,同时结合我们自己的业务特点走差异化的道路。这是对外,我们希望加强合作。对内,修炼内功,首先架构上,要做好全行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指引。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密切关注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向和潜在风险,提升全行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促进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为业务服务赋能的积极作用,实现业务与科技的共同发展。确实是感触很深,金融科技人才,外部的资源,合作的第三方,吸引优秀的人员,我们要强很多很多。大家要身在福中要知福,要把握这个机遇。更主要的是我们要招募非常专业的优秀人士,我们要推动第三方的合作。其实在湾区,在广州,在深圳,在大的上海、北京这些确实比内地的银行业具备很多的优势。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 第二,要使全行上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无边、无界、开放、跨界,这都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模式。华兴银行正在大踏步的向开放银行转型,我们的设想首先是社会层面的开发,第二,数据层面的开放,第三,业务层面的开放,第四,生态层面的开放。闭门造车的做法被时代所淘汰。现在很多都讲跨领域的合作,从金融科技的角度来讲,开放性的时代,银行不再是纯粹的独立的完整服务商的理念,而是传统金融服务向面向产业应用跨界金融的转型,银行跨界金融服务,能力的输出也逐步成为银行的竞争优势之一。我觉得这个对中小银行来说保持着开放的心态确实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关键的。我到华兴银行也跟同事讲一定要多去学习,向周围学习,向其他先进的银行学习,包括内地的很多先进的银行学习。开放的心态是积极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并不是你在这个位置就具备,我们自己的提法就是向外面多学习。在这个基础上要有一个开放平台的建立,建立合作共享的技术平台。带领全行金融科技的发展,确实是非常快的。这是我们的认识。对金融科技的认识,我们希望在外面是大家团结起来,携起手来建立联盟,共同发展,对内,我们认识就是一定要树立开放的心态,学习的心态,进步的心态,充分把握互联网业务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这是第三个方面汇报的。 第四个方面汇报一些具体的做法。华兴银行利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的技术,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定义运营和流程,核心工作模式重新思考核心银行的商业能力,进而重构业务模式和价值链,通过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使银行服务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全面回归以用户为核心,演讲嘉宾也讲到这个理念,以用户为核心取得重要的成绩。 作为一个网点数量完全不占优势的中小银行,作为一家将零售业务转型作为重点战略方向的银行,零售银行将平台化是我行的重要抓手,零售银行发展是收支余网点少,人力资源有限的瓶颈,实现批量获客,批量获取,我们想通过这种互联网的手段来实现批量获客,批量获取业务的目标。我们零售渠道切入,建设金融生态服务平台,智能移动渠道,打造无边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实现跨界合作的互联互通,形成平台+生态的商业模式。将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无缝的嵌入到各场景的生态中去,能够快速的获客,快速的敏捷,快速的创新,快速的见效。 我们正在建设API开放式银行,我们的金融服务产品,要嵌入合作伙伴业务场景,建立开放式平台是我们的一个案例,还有一个设想,正在建设过程当中。这是一个。 第二,主要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决策引擎的风控技术,最终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贷款平台。大家都做了大数据风控,现在消费领域大家都做了,还有小微贷款,这些都做了,我就不再汇报了。 第三,利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及分布式技术实现电子渠道的反欺诈,保护用户的资金安全,反欺诈系统也是在互联网领域里面建设最要注意的一个事情。 第四,引入外部数据,系统集成,人工智能等等。 最后一个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通粤港澳银行企业间的合作。这也是一个探讨和设想。大概是我们的一个设想和实践,供大家参考。非常感谢,谢谢大家,向大家学习。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圆桌对话二
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圆桌对话二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江西银行副行长蔡小俊、厦门国际银行首席信息官王鹏举、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叶照、汇法网北京营销中心总经理王倩在峰会上进行了圆桌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廖文义:内容很精彩,但是时间有限制。第二个环节就是圆桌的对话和发言。下面有请江西银行蔡小俊副行长,厦门国际银行首席信息官王鹏举,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叶照,汇法网北京营销中心总经理王倩,请四位嘉宾上台。 四位嘉宾当中有的是银行的,有的是在银行专门做科技信息系统的专家,也有一些数据科技公司的老总。所以银行和数据科技公司的关于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来助力银行业务的发展,就这些话题我们来进行一些交流。 下面按照顺序每人讲5分钟。先请江西银行的蔡行长先讲。 蔡小俊:可能不用5分钟,这是一个金融科技里面银行的实践,作为我们一个地方城商行,特别是今天上午听了科技公司的先进技术,包括这些同业他们已经得到了很充分的,或者是很高级的一些运用,那么作为我们一个地方城商行,我们怎么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上面做一些改进和探索呢?我们江西银行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内地的一个城市商业银行。我们很明显的特征,我们是服务地方,服务小微,服务居民。那么跟金融科技的关联,可能是在近年才开始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原来的对象多数是中小微的商户。他们对我们的服务业非常的满意。我们的居民,我们的网点就靠在他家边,他可能经常会到我们这里来办业务,很熟悉,会有这样的一个天然的一种联系吧。所以我们还是作为城商行,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还不能完全脱离我们原有的这些客户。特别是在科技的发展,我们也是做了很多的探索,这些技术我们做了一定的应用,也做了一定的创新,比如说居民的出行,我们用手机支付过地铁,用手机APP可以上公交,这是科技方面的。可是一方面还有大量的客户,他要用存折,我们在网点把我们机器做了很大的改造,功能什么都有,买理财、买基金都可以。但是我们经常网点老是提出来,最好那个机器人还能查一下存折,最少存折还能取现,经常提出这样一些诉求,所以在这一块我们在整个城商行这样一个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我们还是要兼顾到原有的那些传统的,我们中层客户的一些照顾,如果光是这些客户的话,不足以支撑我们未来的业务发展,所以我们在金融科技方面也要做很多的创新。我们公司的业务也存在一些传统的,跟我们平台紧密关系的一些客户,他现在有很多的科技的需求。比如说医院,原来我们中层的客户结算存款都在我们这里,但是他现在需要相应的系统科技化的建设,必须要跟上,要不然我们客户就跑掉了。那么如果我们上了这个,我们可能用这套体系去营销其他不是我们的医院,不是我们客户的学校,校园的一卡通,所谓金融科技这些运用的话,其实目前我们还是在逐渐结合着我们现有的客户,还有一些客户的新的需求、新的变化,新的引入,我们在做推进。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作为内地城商行,还有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就是这些高科技我们都想要,可是高科技人才很难要得到。可能这个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原因,包括高校和科技行业的高校,都是在北上广深比较多一点,在我们内地要想吸引高端的科技人才,确实难度很大。第二,科技在我们内部考核体系里面,其实我们是作为一个中后台的部门,整个可能还没有转变到科技作为驱动在行内的一些地位,可能功能已经需要了,不是需求已经到了,但是到他整个的考核,对他的激励,他的薪酬,他的体制,还没有。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在做探索,我们已经做了一部分的推介,我们准备在深圳建一个金融科技实验室,通过这样的一个机制来打破我们原有的体系,如果在现有的体系打破的话可能比较难。我们想通过这个实验室的机制来吸引人才,也来打通我们本身科技人才在行内的薪酬也好,体制也好,我就讲这么多。 廖文义:刚才江西银行的蔡行长介绍了江西银行在零售方面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来发展业务,江西银行原来是南城银行的基础上组建而来的,也是最近刚刚在香港上市,也是发展势头非常好的一家城商行。下面有请厦门国际银行的王总来介绍一下。 王鹏举:我们最近刚刚出版了一本叫《中小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创新与实践》,银监会的丛书,银保监会的丛书,厦门国际银行是一个跟绝大多数银行不一样的,我们是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当时我们现在的书记,当时在厦门工作的时候为我们开业剪彩,所以是比较早的。我们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还有海西,沿海的经济发展区域网点。我们是2013年改制成城商行。今天我们也参加了闽都中小银行教育发展基金,参与了本次活动的协办。我们是在城商行里面国际化程度应该是最高的,我们是在澳门,有控股澳门国际银行,2017年在香港并购金融银行,这样我们在澳门、香港、大陆,这是我们主要的经营范围,经营区域。国际化的另外一个层次,我们是IT跟业务运营,也就是说澳门、香港、大陆是不同的法人机构,但是所有的IT系统,所有的业务领域是统一由我们厦门来做的。这样的话就是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应用提供了非常强大的能力。我们银行,IT业务人员的占比,我们看银监会每年报的材料,我们占比是在在中小商业银行里面,我们占比是9%左右,有时候高一点,有时候低一点,我们跟股份制经常交流,这个比例还是非常高的,基本上在城商行里面处于非常领先地位的。我们这几年科技引领是我们发展的战略,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相关金融科技的创新机制,我们设立了金融科技的项目基金,设立了奖励基金,设立全行金融科技项目的孵化办公室,实验室,另外还有一个领导小组,我们参照金融科技公司的项目开发模式,也就是说,组成项目小团队,这样提出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有业务,可以有技术,有IT,整个团队运作,因为金融科技公司,IT同事的占比差不多是50%以上,50%到70%,但是我们基本上会在我们创新项目团队基本上也是类似的占比。所以项目是业绩导向,但是在创新的初期有一个容忍度,这样的话最终成功是通过了奖励来进行激励。这是有关的创新机制。 在创新应用方面,我们在业务层面我们有两个生态圈,一个是金融生态圈,金融生态圈主要是公司业务,正在打造的有三个平台,为核心企业提供银企直联相关的金融服务。主要提供现金管理支付,主要是与供应链企业为核心为主,做供应链金融。在零售生活圈,主要是零售个人金融跟小微金融,以综合服务为目的,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主要是跨境生活服务,跨境消费,这是我们的特色,因为我们港澳这块的特色是这样的。在小微这边我们主要是提供小微的服务。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我们现在人工智能主要用在智慧网点、反欺诈跟风险预警,另外就是智能化运营,科技智能化运营。区块链我们做的是公益慈善的项目,我们基于大数据所有的技术应用,主要是在精准营销跟风险模型,云计算主要是私有云,私有云的目的希望技术团队能够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未来是第一次开放API,另外就是合作,跟产品方,跟模型方,跟金融科技公司来进行合作。希望通过开放的API把相关的金融服务提供给产品。 叶照:各位来宾下午好,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普惠金融各家都在做,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所有的客户都平等的享有金融的便利服务的权利,普惠金融能够打破“二八定律”,传统的金融的规律,很大程度上在于科技创新助推的一个开放共享的体系的形成。开放共享体系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云计算、大数据等等这些创新科技所构建的一个科技,其实我们很多的客户,他往往也是互联网的客户,那么互联网客户他的交易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金额小,笔数多,突发性强。怎么应对呢?互联网企业所使用的这些创新技术,这种能力我们必须在这种共享开放方面要具备。更重要的是一个金融服务的模式,我们都是中小银行,中小银行就是我们的资金是有限的,规模是有限的,这样就限制了我们对普惠金融服务,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去连接大家,使大家形成一种合力,这样使我们普惠服务能够更加的深入,更加的普及。那么基于这样战略的考量,我们行去年11月份上线的平台,是首家多法人的分布式金融的云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干什么呢?我们这个平台是开放广大中小银行在科技、产品和技术上的一个共享,一方面是可以帮助广大中小银行解决互联网业务发展短板的问题。 同时它能够提升我们普惠金融服务的一个规模效应,还有一个市场的响应速度,更重要的可以集成我们的地域资源优势。通过这个平台就可以更好的为我们的普惠金融服务,我们这个平台是怎么实现这个服务的呢?其实要从我们的工作模式来看,我们是“1+2+3N”,“1”,是1个建立的平台,虽然我们南京银行建立了一个平台,“2”,其实就是我们使用了阿里云的技术,还有蚂蚁金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PaaS层面的技术。这是2个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前沿的技术。“3N”,一个是应用场景,衣、食、住、行、产、教、销这些场景,当然了这是我们的规划,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这个场景。第二个N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连接的银行,我们南京银行发起了一个俱乐部,里面有140家银行。第三个N,就是电商、旅游、快递,这些行业平台,从“1+2+3N”这个上面来看,这个平台是连接了银行和行业的主要的互联网行业平台的一个连接器,通过这个连接器可以整合合作银行和主要行业的平台的资源,实现资源的集成,信息的汇集,从而更好的与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的科技企业进行融合,形成一个生态圈,去为我们普惠金融的客户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服务。我们这个平台上线之后,到10月底的数据,我们的客户达到了650万,账户超过了1577万,累积放款576亿元,贷款余额是268亿,目前每天交际笔数150万,如果没有这个平台,传统的像中小银行的传统的平台是无法想象的这个数据。也就是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谢谢大家。 廖文义:刚才南京银行介绍了他们的科技金融的一些做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可以分享,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下面有请汇法网北京运营中心的总经理王倩,王总,介绍一下公共信用大数据如何助力银行风险创新升级。 王倩:谢谢。各位专家老师,大家下午好,对于汇法网可能大家很少通过这种会议上听到,或者是见到我们。但是可以说在座的各位针对于风控方面可能直接或者是间接的都跟我们有合作。因为汇法网是从2009年就开始做公共性数据收集了,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公共信用大数据库。随着监管的要求,还有就是宏观经济的改变,我们银行的业务也在发生一些调整。我们现在在零售,消费金融,还有一些小微企业,这方面在这些领域开始发力,传统风控的方式,可能不适用于现在的业务场景,汇法我们接近10年的时间一直从事着公共信用数据这一块,我们一直是十年的时间做一个老师本分的一个数据原材料的提供商。 我今天分享的是公共信用大数据如何助力银行风控创新升级,信用风险,银行经营主要是对风险的管控,信用风险对于银行各个风险,就是在银行风险有接近60%的比重。信用风险也需要依托于国家的信用体系建设,汇法也是接近十年一直做这块,我们获得了国家首批国家信用服务机构的试点单位,近期刚获得的。可以说我们目前合作100个大银行里面,近十年的时间我们是积极的参与在金融科技,积极的参与其中,我们是参与者。今天讲一下汇法近几年的一些发展,我们虽然只是一个原材料的提供商,但是我们只从事司法方面,司法方面的数据,可以说就像一个白菜、大米这样的原材料,我们汇法参与其中,我们针对于这块数据的处理,我们是非常专业的,因为司法数据它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的创始团队是律师,我们有一个专业的法律编辑部,我们会对数据结合各个金融产品,我们去做一些定制化的提供,包括很多银行不同的场景,我们一直联合他们做一些沟通研究,做一些符合业务场景的标准化的一个数字的接口。我们目前针对司法数据这块有60多个接口,都是针对于不同银行实践做出的一些接口。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信用经济,大家一直都是有一个这样的比喻,诚信是金,诚信是金之前只是一个比喻,但是随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守信的一些奖励,还有对失信的一些惩戒,可以说以后它就是一个财富,对于信用方面。汇法他虽然是做司法数据,我们是只从事这块,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年的这种专业,后期我相信随着我们这十年的积累,我们会更好的为银行转型做好服务。 廖文义:谢谢王总。刚才银行和数据公司都各自在5分钟之内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下面我们有一个对话的安排,我提两个问题,每个人思考一下,第一个问题,就是银行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来提高客户的高效的金融服务的体验。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金融科技企业如何帮助银行来提高发展水平,特别是目前转型遇到的瓶颈,这个话题整个一天的会议都是在谈这个话题。对于我们中小银行来说如何引爆金融科技,紧随追赶金融科技,插上金融科技的翅膀,来实现我们理想的目标。就这方面请发表各自的意见。 蔡小俊:其实今天这个主题,包括很多嘉宾已经把这个很好的工具跟技术方案都提供了。作为我们中小银行来说,确实是面对这样一个形势,一个我们现有客户的,慢慢退出金融舞台,我们对新的客户,生产在互联网上客户的这样一个吸引,或者说让他成为我们的客户,其实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在这一块即使是中小银行,我们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借助我们科技公司输出的一些技术,把金融科技注入到我们内部的体系里面,注入到我们风险防范的体系里面,也增进客户的这种体验,也来吸引维护年轻的群体的客户,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也一定会得到大家这样的一些科技公司的支持。我是从这个角度讲一下。     王鹏举:其实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在金融科技时代,面临的挑战其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就是技术能力,另外一个就是数据,因为你不可能像工商银行建行自己去开平台。所以数据不能像他一样的,所以数据之间决定了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技术能力,数据能力是中小商业银行相对来说是金融科技时代相对来说的一个短板。所以很明显,对于我们来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一个要跟金融科技公司做场景的对接。这是一个方面。一个是基础技术服务,另外一个就是模型服务,数据服务。这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方面。通过开放API的方式,就是把银行的服务开放给科技金融公司,开放给场景,这是我们银行,银行的风险控制,因为银行对监管来说,银行必须具备核心风险控制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基于这些技术,基于这些技术来发现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从产品的角度来说,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他不可能介入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我们必须跟场景来进行合作。蔡小俊:双方是物理的合作,未来一定是这样的,银行有它的特色,金融科技公司也会存在,现在互联网金融泡沫,现在是处于一个新的变革的时期,但是最终大浪淘沙,有核心能力的将会永存。 叶照:我很赞同王总的话,总结的非常好。刚才讲金融科技公司,中小银行突破互联网的瓶颈,我想从另外的角度讲,恰恰做好一个中小银行和我的互联网生态的一个连接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平台已经介了百度、网易、支付宝、平安普惠等等20家的头部的互联网平台公司,我们中小银行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直接就可以去进行互联网生态,互联网客户的获取和互联网客户的服务。他们就不用自己去做这个事儿了。我们行现在投入了1亿的资金,每个行都这么做不是很经济,效率不是很高,这样对我们整体来讲,以此来看待金融科技公司可以扮演这种角色去帮助大家打通这块,对科技金融更好的服务。我们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去提升我们自身的服务能力,去提升我们的客户体验,我刚才讲的是ABCD的D,就是阿里云和蚂蚁金服给我们提供的分布式服务的能力,微服务和分布式处理,我想讲一下对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应用现在有丰富的外部数据资源,还有我们进行过数据治理的内部的数据资源,把这两部分的数据资源进行一个很好的整合,就能帮助我们提升我们的精准营销客户服务能力。就是让产品找客户。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或者觉得其他行或者有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如果想引进的时候,肯定要根据客户模型进行分析,那么我的产品经过大数据分析,它能够推销给每一位客户,可以通过大数据去实现。另外一个可以让客户找产品,现在我们行,在我们的大堂里面有一个人脸识别,我们的客户进入到我们的网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识别他,然后给他推荐,他要使我的产品,要匹配一个客户经理。所以就是通过大数据实现产品找客户,客户找产品。华为讲的云计算,这也是很好的风控措施,这是整体可以用大数据分析。 王倩:我觉得数据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数据非常重要,高质量的数据,全面的数据是尤为的重要,我们这十年就从事每一个领域,就是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还有应用方面可能是做的行业里面的翘楚。我觉得银行目前第一个方面我们要求科技方面,人才方面的一些需求,第二方面我们需要对于数据高质量的要求,我们汇法网大家都知道这些数据是公开的,如果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集的话,我们把它收集过来,找一些专业的人去解析,我们可能会浪费很多的精力在这里面。术业有专攻。所以我们的收集应用可以说更好的可以给咱们金融科技提供更好的服务。谢谢。 廖文义:实际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新的现象,从2014年、2015年以后,科技公司干金融,随着2016年、2017年这两年的发展,到了2018年,就是今年,随着强监管,去杠杆,强监管这么一个态势,现在科技公司是干金融的,这个符号又开始减少了,甚至我不是干金融的,我就是干科技的,只不过是一个金融科技公司,这是一个走向,还有一个银行是自己成立科技公司,包括这些四大行,还有一些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自己干金融科技公司,直接有平台,有客户,能够更好的理解自己银行的战略发展和客户群,需要一种什么样的金融科技来帮助客户提高体验,解决效率和规模的问题。因为金融科技干金融,金融要监管,凡是金融都要纳入监管,这个要求很高,很多金融科技公司达不到。包括阿里巴巴也好,包括京东也好,包括其他的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也好,就是干金融科技,给金融科技赋能,帮助银行解决系统性的问题。银行本身现在也有实力,也意识到金融科技的重要,自己成立公司。我们讲的中小银行,北京银行达到3万亿之后,其他的城商行都是在8000亿、5000亿,甚至还有几百亿,小得不能小的小银行,小银行也没有那么多的投入,所以给金融科技公司带来了商机。所以今天我们听了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介绍,可以系统为小银行解决各方面的系统需要,场景需要。我觉得这是一个在强监管的形势之下,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小银行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实力和分工来帮助我们来实现转型。所以我觉得通过这样的对话和论坛的开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这个市场的发展,谢谢各位。 下面还有两位重要嘉宾要进行演讲。下面有请广东华兴银行的行长,吴洪涛行长来上台演讲。广东华兴银行是广东改制重组以后的一家银行,在这几年发展非常快,非常好。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华为技术公司肖晓锋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华为技术公司肖晓锋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华为技术公司解决系统方案经理肖晓锋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华为技术公司解决系统方案经理肖晓锋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廖文义:各位嘉宾,同志们,下午好,现在中小银行高峰论坛,我们进行第四个专题,实践分享——科技银行范本,关于金融科技和银行如何结合,金融公司和银行在新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受论坛组委会的邀请,我担任第四个专题的主持,我是廖文义,来自深圳市大数新金融服务公司,也是深圳市大数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刚才我们董事长在前一个环节做了一个很精彩的分享,就是大数金融,大数金融在深圳市注册了一家非营利组织的机构,叫做大数新金融研究院,我担任执行院长,我过去跟大家一样,也是银行的从业人员之一,我工作30多年,曾在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广东局、广西局,还有地方城商行都有一个工作经历,前后工作了将近30多年。所以我对城商行,特别是我们小银行特别有感情,小银行发展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么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形态,经济增长下降的过程当中,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很多不额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城商行的生存和发展也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如何在这个挑战之中能够走出重围,我们必须要利用新的金融科技。这个环节主要是安排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请三位嘉宾进行主题发言,首先有请是华为技术公司解决系统方案的专业人士,肖晓锋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有请。 肖晓锋:大家下午好,金融监管核心这一块,相对来说我们目前发展的情况落后于我们的Fintech,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技术可以助力金融科技的发展。这四个词,我们已经谈了很多遍了,我们的金融监管离不开这四个词,通常大家比较认可的定义,金融监管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为基础,致力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实现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新兴科技。 整合在金融监管体系里面,它的参与者跟我们的Fintech是一样的,是三个参与方,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另外一方面同样都会受到“一行三会”、“一行两会”的监管。现在更强调是一个监管科技公司。由这三方共同组成了金融监管科技生态的参与者。我们到了今天为什么要做金融监管科技呢?我们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新的形式,从十年前的一场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我们的巴塞尔协议,整个金融机构其实在实践监管法规上面更多还是以人工为主,人工为主会导致我们整体效率的问题,现在中美贸易战的情况,也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还有成本上升,最大的问题出现在今年大概6、7月份的时候,面对新形势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做好针对一些新的金融产品的监管。另外有这么多的法律法规的出台,我们需要去满足我们监管的要求,我们更多是投入人的话,我们的成本会有一个上升,我们需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早上我们通过一个语音有一个催收,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节约成本的。另外我们在Fintech我们是全世界技术领先的。在这一块英国和美国走的比较靠前,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不能有短板,我们要把这一块冲上去,缩小跟国外同行的持久。 整个金融监管要监管什么呢?目前我们大家比较认同金融监管科技应用的场景主要在五个方面,第一,交易行为监测,第二,监管报送,第三,法律法规跟踪,第五,金融机构压力测试。每一个不同等级的用户有多少存款的余额,每个月消费多少钱都有一个很严格的规定,分为四个等级。法律法规跟踪这块我们应该利用一些机器学习的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的能力,自动读取我们法律法规的文档,去解析它的业务规则。另外一块就是金融机构压力测试,昨天闭门会议有嘉宾谈到了我们现在选取了有五家的金融机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在这块可能会关注它的监管沙箱,在线价值AaR,有没有做到如实信息的披露。我们目前面临的形势还是非常的严峻,这是截止到2018年10月底,这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监测数据显示,假冒伪劣的仿冒网站就有4.8万,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网站,有一些链接,看似是一个正常金融机构的网址,其实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的网址,它也许会盗取你的信息。反洗钱,现在形式也更多样化了,区块链最大的应用是ICO这一块,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很多反洗钱的方式已经通过区块链的方式拿到了一个虚拟币,虚拟币通过一个互联网是无国界的,很容易把钱洗到国外去。这是最新中国反洗钱的报告,整个在2016年有4.12亿份,可以交易报告有543.57万份,涉案人员超过7000人,公诉达到了5500件左右,相关涉案人接近2万人,反洗钱非常的严峻。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我们利用大技术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将我们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相结合,依赖于我们现在机器相关学习的算法和一些算力的平台,来进行交易行为的监测和探测。 事前处理,我们通常会把一些相关的条文进行学习,然后实时监测。事中处理,我们会进行3D验证,进行进一步核验。这是事后的处理。针对交易难题做了一个实时监控的系统,对系统层面的关注,更关注四个点,第一,我们有没有一套智能决策,第二,如果要让交易的用户做到零感知,并且一个很大的交易量,信用卡刷卡的情况下,高并发数据我们能不能应对。我们在多长的时间能够响应风控的挑战,让用户有零的感知,整体来讲是对我们整个系统处理高性能的一个要求。这是具体的案例,跟招商银行合作的,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最早定位是面向零售为主的银行,它的信用卡通过任何一个收单渠道上来以后,会接入我们的反欺诈系统,它的反欺诈系统有接近500多个风控规则,你如果放行通过的话,才能够让交易继续进行,有一些情况会做一些3D的验证,验证是否是这个人。我们对于整个系统会提出一个叫高的性能要求,就是刚才提到的高性能、TPS,高并发。我们需要做到在500个风控情况下,应对1秒钟1万笔刷卡交易的情况下,我们给予我们风控检测的时候只能在50毫秒以内才能够做到客户的零感知,整个交易欺诈事件的降低率达到了50%。第二个场景是监管报送,第一,当前优问题的点在于实时性,我们目前监管报送基本上是T+1,甚至是M+1,今天把消费金融的借贷刚刚上报完,我明天去借笔款,在未来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数据是没有上报到银行的,其他的银行不知道的,这是一个数据的滞后。数据治理,如何共享多个监管机构数据,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补偿方式。数据安全,数据传输依赖于人工的传输方式,怎么样做到一个数据安全加密通道的传输。数据分析能力,这一块目前来说还没有充分发挥我们的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一些能力,对于对可疑的交易进行自动的识别,我们会根据一些数据的特征,可以预测到某一些金融产品会存在未来违法的风险,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至少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优化,比如说目前我们知道银行里面有一个系统,已经在做类似的API的接口,如果我们有一个监管机构提供数据报送实时API接口,金融机构通过调用API,实时上传数据到监管数据仓库,监管机构通过API定义完成后续数据清洗和服务编排逻辑。消息队列,金融机构作为消息生产者,监管机构作为消费者,通过消息队列完成数据上报实现业务应用与监管数据上解耦。加密传输,防止在一些网络上对数据进行非法的窃取。整个AI使监管数据分析与利用,有三个步骤,第一,通过一些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于合规风险评估模型,有了这个模型以后我们再通过实际的交易运行过程之中,我们去找到我们存在一些欺诈行为,或者一些有问题交易数据的特征,找出来以后进行微观的分析。找到这么多数据,我们再次做一个宏观审慎的分析,通过宏观角度看看我们的模型有没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能不能够去更加提高它的准确率,这是我们的一个过程。 这是在监管报送这一块,华为公司和工商银行的一个情况,目前工商银行利用华为公司的MPP和EAST两个系统,搭建一个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平台处理更多的跟监管相关的一些数据的处理,并且上报。 第三个场景,关于客户的身份识别,我们传统银行识别比较简单,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通常是用户来办理一个储蓄和贷款的时候,我们会索取他的一些相关的信息,这种方式比较单一,并且我们只有他初始的时候来的这些数据,它是一个静态的数据,没有动态的数据。互联网金融时代,现在KYC方式,依赖于客户储蓄或贷款获取客户信息。信息获取模式单一,只有静态数据。现在KYC挑战。交易金额相对较小,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小额交易,非常的频繁,互联网贷款的话有很多同仁都关注于网上贷款这一块的风险,其实我们要解决整个互联网上的贷款要相对来说比较高的问题。总体来说,我们是针对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相对于过去我们更难以识别客户的风险。 我们要做到整个KYC升级,身份识别,我们可以把一些技术相结合,比如说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别,面部识别,把所有这些识别加在一起就是形成了一个个人独一无二数字化的身份证。通过这个数字化身份证的技术,我们在利用区块链的技术,技术区块链我们知道它是一个不可篡改,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意味着我们的数字身份也是不可篡改的,没有办法人为修改我们的关键信息来进行一些欺诈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技术手段来识别我们用户的一个身份。 识别用户身份以后,我们通过一些机器学习的算法找到一些数据,最后达到几个用户画像。这是华为商城自己做的一个东西,根据用户一些广告的电击去分析这个用户的行为画像,分析用户的喜好,整个过程是离线的,不是在线的推送。通过这样的一个优化以后,我们在KYC+TRD实现精准营销,用户点击我们可以进行实时采集,对他进行一个实时用户画像,对他实时去推送他有可能喜欢的东西。 第四,法律法规的跟踪。法律法规跟踪,特别是过去三年,我们社会金融系统风险是比较加剧的。通过机器学习,我们进行一个采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通过一些对法律法规的阅读,形成一些规则,翻译成机器可吃别的规则。人机交互,通过知识图谱,建立一个知识网络系统。这是基于华为GraphBase图计算框架挖掘数据,业务场景,从用户资金交易、关系网络、媒介关系中挖掘欺诈、洗钱、循环、转账、信用卡套现等行为,基于图计算机的风控可解释性强。 最后一个场景是金融风险的压力测试。从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到2018年的贸易战,我们的金融系统都面临着压力。这是英国对于传统的一个金融压力测试沙箱的定义。首先选举有代表性的金融机构,选定压力测试场景,信息披露,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准确无误的披露实际测试结果。金融监管科技发展趋势,过去以人工处理为主,后来是监管报送可以达到一定工作流的自动化,现在是持续监控,预测性分析,依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自动的识别一些风险。 这是在国内目前的状况,在FinTech这块我们发展很强,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金融监管科技技术架构。华为公司主要提供在基础的硬件平台,这一块大家很熟悉了,第二块是我们大数据处理的平台。最上层在大数据里面有数据库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算法和一些工具。 这是我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圆桌对话一
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圆桌对话一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广东南粤银行行长陈武、潍坊银行行长助理王远军、广发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黄文宇三位嘉宾在峰会上进行了圆桌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刘少波:接下来的环节进入到主旨发言对话的环节,我们有三位嘉宾,有请广东南粤银行行长陈武先生,有请潍坊银行行长助理王远军先生,有请广发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黄文宇先生,有请三位上台。 我们先请各位每人做5分钟的发言。第一位先请陈行长。 陈武:尊敬的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广东南粤银行行长陈武。我发言的话题是金融科技打造智能风控,助力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家都知道,随着技术常态化的新时代,风险控制对银行来讲是至关重要的。风险控制能力已经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的应用,风险控制呈现出全方位、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广东南粤银行发力金融科技,抓住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东风,密切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出了多种特色的产品。累计信贷投放总额超过了2万亿元,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科技打造智能风控,我主要谈几点认识: 一,是搭建线上和线下融合的风控体系是大势所趋。依托金融科技的线上审批活动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金融科技也不是万能的。传统金融机构线下审批也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两方面要充分融合,发挥合力。 二,是要加强信息的共享,要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一方面需要建立数据的共享机制,规范数据的交换标准。另一方面要通过数据清洗、脱敏、加密等安全管控手段,做好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 三,是风控手段转为数据驱动为主,传统的模型强调客户的抵押物,也就是眼见为实,以过去推导未来。客户的授信大多取决于抵押物,一旦面临无抵押无担保的企业,金融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金融科技强调数据洞察,进行客户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建立数据模型,在具体放贷中不仅可以做到无抵押、无担保,甚至可以无需见面。 作为南粤银行我们引进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个技术解决中小企业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了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全方位的风控智能体系,对客户进行穿透式、立体式的管理,通过这一体系针对小微客户开发了300多项多维度的全方位画像,搭建了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智慧平台,动态反映客户的风险级别,自动计算客户的授信额度,利率、期限等信息,自动对目标客户的筛选做好客户的洞察。具体来说就是在贷前、贷中、贷后运用科技的手段,严格控制风险,当然对这块我们还在探索之中,也希望通过跟各个同行,还有金融科技的交流共同推进科技业务发展,助力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谢谢大家! 刘少波:谢谢陈行长。接下来有请潍坊银行的王行长。 王远军:各位来宾,下午好,我是潍坊银行王远军,会议前期我们听了很多金融公司的发言,受益匪浅,这些金融科技公司为科技金融的发展做出了非常有利的探索,也正是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的存在,为我们中小银行在可以金融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可能。 下面我主要是以中小银行对科技金融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做三个方面的发言。 一方面是站在一家城商行角度谈一下城商行对科技金融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的思考。首先说挑战,举两个例子,2017年潍坊银行在ATM增加接近50台的情况下,业务量与2016年下降了17.6%。另一方面我们传统的线下小微金融、小微信贷业务,也是连续几年呈现业务量和客户数下滑的态势。应该说客户的消费行为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消费的习惯。那么这些消费习惯的改变很大一部分就是科技金融发展带来的。也就是说,科技金融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我们作为中小银行,你不做这方面的探索,你的客户,你的业务就会被别人抢走,你就没有饭可吃。 下面说说机遇,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小银行都是地方银行,也可以称为区域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的特点,就是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区域客户,那么这是我们很多年的传统。这就好像一个问题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优势。那么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的发展打破了这个界限。使得金融的服务逐渐达到了无界服务,这就是说我们中小银行的机遇,他们可以抢我们的客户,我们通过互联网金融也可以抢别人的客户,这是挑战和机遇。 下面说说我们潍坊银行在科技金融方面所做的思考和实践。针对科技金融业务,应该说我们还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围绕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制定了“1234+N”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所谓“1”,就是1个核心,1个互联网核心系统。 “2”,就是2个平台,网贷平台和大数据分布平台。 “3”就是3大业务板块,主要针对零售业务、公司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 “4”,就是4个渠道,也就是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直销银行。 所谓的“N”,就是以上几个方面与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生物技术等尽可能多的前沿科技应用结合,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最后谈一下我们作为一家中小银行来说对科技金融做一点点小小的展望,我想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我们中小银行在科技金融的应用做了非常好的可能,我们目前主要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下一步随着科技金融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必将也会深入到银行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说网点规划,人员配比等等方面也要改变过去经验决策为数据决策,也就是说要打造一个数字决策的数字银行。 刘少波:接下来有请广发银行的黄总。 黄文宇: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分享的主题就是广发银行对金融科技的一些思考和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主要思路。关于金融科技,上午我听了大家的发言也深受启发。我们广发这边讨论的就是对金融科技的理解,就是银行3.0的时代,1.0就是信息化金融,2.0是互联网金融,现在是金融科技在一个阶段,相当于也是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更高阶段。我们理解金融科技在内部一般讲三句话: 第一句就是说金融科技它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还是金融。 第二,金融科技跟以往的科技不一样,要用科技来做业务创新。 第三,就是现在你跟上了金融科技,你传统传统的我们银行就越来越像一个金融科技银行,我们认为就是说我们给别人描述金融科技是什么,我们科技内部自己跟自己讲,金融科技不是金融+科技,是金融乘科技,所以说科技不行它也不行,科技行它就是加速器,也是倍增器,这是我们对金融科技的简单理解。 我们广发其实这几年应该对金融科技也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IT我们是“十三五”规划就直接提出以数字广发为目标的建设计划,目前完成了第一阶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们在新的阶段,我们也是在重新审视,我们进入到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也做了一个金融科技方面规划,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也是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一些形势,我们认为有几个形势是必须考虑的: 第一,数字化的浪潮,这是全行业都在做,银行数字化势在必行,金融科技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数字化银行的主要内容。 第二,就是现在我们的客户对银行的需求变了,零售客户的需求变化特别快。对公客户一样变化最大的。还有就是我们外部竞争对手变了,也是我们和金融科技公司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关系,而且这个是持续的一个交互的发展。还有我们自身的能力现在也不一样了,还有监管对我们要求也不一样了,这些都是要求我们必须做数字化转型的。我们在做新的数字化转型的思考里面,我们基本上是定了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数字广发为目标的新的一个总体思路。 我们认为数字化银行对于我们广发来说,一是综合金融,二是智慧化,三是生态化。我们具体做法首先是对于我们的业务部门和我们的客户来看,我们要建的是平台金融,实现的是生态,这个平台金融,就是要去做平台的互联,数据的互通,要去做引流的嫁接,也要做一些人力的开放。我们平台互联,因为传统银行都是点对点局部的服务,实际上一定要做条线内,跨条线的整合,要建数字化的平台,要做多个数字化平台,包括外部的协作,包括我们集团内部的生态建设。这是必须要走的路。第二,就是科技和业务要深度融合,业务模式创新。这里面要去做,我们理解可能要抓住两点,第一,就是设计,我们要抓住数字化的机会,一个是产业数字化的机会,一个是抓住资产数字化的机会,还要抓住行业特色的综合金融机会,要做数字化的业务模式转型的一个设计。第二,我们要做数字化运营的一个转型。还有一个科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做能力的封装,做这个技术的赋能,能力的封装,具体的三块,要建业务中台,我们明确提出三大中台,一个是金融业务中台,第二,数据服务中台,第三,是智能服务中台,这三个中台就是和我们所有的业务流程,所有的是全连接的,全面支持,可配置,快速进行结合。对于科技来讲主要根本上还是要做组件化和服务化的改造。我们能够把自身的能力快速装配,支持一个快速创新。这些对外是什么?我们科技和业务如何协同,科技自身怎么建设,这些我们认为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还不够,的确还需要一些组织机制文化方面的一些举措,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考虑的是在创新的基金,创新实验室的运转,这方面也有一些思考和一些举措。这就是我们一个大致的思路,谢谢大家。 刘少波:非常感谢三位精彩的发言。所谓对话就是我作为主持人接下来要跟三位嘉宾有一个讨论,大家知道现在金融科技这个话题确实热得不得了,在我们业界,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都在讲这个,所以不管你懂也好,不懂也好,你总得讲上那么两句。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的银行,我私下也有跟银行的领导聊过,我就说你们银行有没有真正在开始做,或者说比较认真的去做金融科技的这套系统。但是给我的回答大多数是认为目前暂时只是停留在一些想法上面,并没有真正的展开。我们的银行,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科技,大家知道它的含义是要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信任化,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将来可能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银行真的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我们的银行,我想问一下三位嘉宾,就是你们觉得现在这么一种趋势,你们怎么一个弄法把银行变成将来像无处不在的银行呢?还是说将来自生自灭?你们是怎么来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的? 陈武:我觉得刘老师提的这个问题挺好的,这个话题现在也是挺热,我有几个观点: 第一,这个科技改变的不单是对银行业,对金融业,实际上对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我们有一句话就是科技改变生活,或者叫科技引领生活,在其他的行业也是一样的。最主要是用科技手段来推动整个行业,包括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讨论整个科技金融也应该放在大的背景下来讨论,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刘老师也讲到了,我们做银行的人经常被人家问,就是说现在很多科技的金融,这个手段和技术出来了,你们银行,包括这个网点或者模式会不会存在呢?在我们业内大概普遍有这样一个看法。就是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就是说原来或者包括现在传统的物理网点以后肯定会有大的改变。如果我们很多人,大家去到外国,去到华尔街那里可以看到,人家的网点跟中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网点只有一两个小姑娘,就摆着几台机器,没有什么柜台之类的,都是你进来了以后,因为进来的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就告诉你怎么操作而已,年轻人甚至都不用来这个银行了,物理网点肯定会有所改变。但是有一点,银行的服务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可能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服务的手段可能有所改变。我想讲的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现在银行对金融科技做的怎么样,应该讲,因为进我们都是行内的同业,或者包括金融科技大家在一起,实际上每个银行都在做,只不过看每个银行的规模大小,考虑的成本控制,或者是业务的模式,是大家的进程不一样。应该讲大家对金融科技都走在路上。谢谢。 王远军:我谈一下我的看法,我赞同上午一位嘉宾的看法,就是说金融科技没有改变金融服务的本质,只是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方式。也就是说,科技金融的发展让银行增加了服务的范围,改善了客户的体验。所以我觉得科技金融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取代银行的物理网点。 刘少波:我插一句,因为我们想金融服务永远都需要,永远都会存在,跟银行是不是永远的需要,永远的存在,这个好像没有逻辑的等号。 王志远:我赞同主持人的观点,但是因为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毕竟有很多还是个性化的,那就是说我们现在科技金融的发展只能解决那些可以标准化的,可以批量去做的业务,还有很多业务是不可能批量做的,是必须个性化的。所以这个东西不可能通过线上来解决,或者说线上只能解决一部分。 黄文宇:我比较赞同前面两位的观点,我首先认为就是说的确网点这些大量减少是很正常的,但是你要说银行的会不会OUT,倒应该不会,上午嘉宾分享的观点也比较多,我说一下广发银行在这块应对的举措。第一,比如说我们前几年,我们也是觉得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这些巨头,他对于金融的切入对我们的威胁是非常大的。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肯定也要想办法去做,如何做呢?其实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们网点也要去做智能化转型,有关的我们的服务模式也要变,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考虑我们新的技术的应用,新的IICD这些技术全部要用上来改善什么呢?一个是客户体验,一个是我们内部的运营。而改善客户体验,广发行这几年是比较集中的做了超级APP的建设。广发银行是8月份发布了3.0,是一个新的APP,应该是技术用的比较多,后面也有大数据,也有人工智能的这些支撑,也有生物特征的识别,各种识别都有,也有大量的流程简化。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更关键的一点,就是说这个超级APP,确实是说和你生活场景,和你的消费场景是嵌入的。这个变化就是很明显,一个是我们发行了3.0,11月初我们又发布了手机银行4.0,这个上面也是一种全新的变化,这里面的变化就是说我们要保证我们对客户的服务在渠道的协同和服务的方式,和我对你客户更理解方面就是有变化。这是一个组合。 另外,这些是前台你看得到的,从后台在我们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上,我们都做了比较多的尝试。数据我们就举一个例子,我们就是做了银行资金关系圈这样的一个挖掘,这个挖掘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其实变化特别大,比我们想挖掘到的内容实际结果应该是远远超出的。应用也非常广,我们目前把这个管理信息应用在信用卡的各种服务的环节当中。咱们就举一个例子,就是催收的例子,由于我现在知道你的联系方式有很多,以往的催收是要依靠外部的力量,现在基于我们自己内部的数据整理,我对你的理解就很多,我对你的连接方式也增加了很多。我直接联系上你以后,我催收的业务就非常可观,这是一种大数据的应用。还有一种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我也就举一个例子,我们是做了实时反欺诈,以往境外消费经常马上接到呼叫中心的电话,合理确认是不是有问题,这是传统的做法,以前是基于规则的,现在我们广发用我们以前积累大量的数据,特别是欺诈的把它标记的这些数据样本我们做机器学习的训练,训练以后我们就是可以识别一些模式,最后达到的结果是什么?首先你以前发现不了我也能发现,这是第一。第二,我们以前是基于规则,我有大量的和你的互动,现在我对你的干扰减少了很多,减少了三分之二。所以说我们的变化也是很明显的。 好,谢谢。 刘少波:好,时间差不多了,非常感谢刚才三位行长跟我们的分享。从他们的介绍和分享,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银行,包括我们前面三位演讲嘉宾,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银行,中小银行,怎么样应对金融科技的发展,确实已经有想法,已经有准备了。那么我想这肯定是一个大的趋势,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不管你愿不愿意应对,总之,它都会来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想法肯定比没想法要好,有准备肯定比没准备要好。那么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有未来总比没有未来要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再一次感谢我们今天的六位嘉宾的精彩演讲,谢谢大家! 我们这一节的内容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我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刘少波,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大数金融CEO柳博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大数金融CEO柳博出席2018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大数金融CEO柳博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大数金融CEO柳博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柳博: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柳博,我过去是平安银行总行的零售总监。四年之前,我也和大家一样,作为职业经理人,在银行里面像大家这样为银行的转型而奔忙。四年前我创办了两家独立的金融科技公司,一家是大数金融,更准确的说它是一个信贷科技公司,为银行提供信贷、特别是在小微信贷领域的解决方案。另外一家叫大道金服,它开发了一个创新的保险产品,叫做产权交易保险,为保险公司提供外包的服务。2014年,我记得当时我们和银行交流“助贷”这个模式的时候,大家说你们很创新。今天,我非常高兴地看到金融科技对整个普惠金融、小微贷款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监管也从半信半疑逐步走向关注、研究它,并关注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如何避免互联网带来的跨地域风险。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新一代的小微贷款技术如何破解小微信贷的“不可能三角”。小微信贷是小银行可以同大银行竞争的最后领地,但是银行开展小微业务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风险不可控、运营成本高、难以规模化这样的一些问题。可以说,采用传统技术来开展小微贷款的银行,在过去的十年里,我认为还没有一家可以同时取得风险、成本、规模这三个目标,我称之为小微信贷的“不可能三角”。大家想一想能不能找出来这么一家银行? 过去中国的小微贷款基本上是以看抵押物为主的抵押贷款,需要财务报表等一堆材料,但是满足要求的小微客户少,可以说是“惠而不普”,它的风险结果大家今天也都已经看到了,并不理想。第二代小微技术是中小银行广泛采用的“三品三表”、IPC的交叉检验技术,第二代技术的问题是人力成本高、道德风险高、业务没有办法规模化。大中型银行走的则是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采用的“圈链会”、联保互保、共同基金等技术路线,结果也是不成功的,一句话概括,经不起经济下行周期的检验。银行做小微,一直踌躇不前,坦率地讲,其实并不是银行的人没有觉悟,而是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能够把风险管住、成本可控、又可以有效规模化的小微贷款技术。 原因是什么呢?咱们银行是用信贷政策来管风险的,信贷政策就是一条一条的规则,你的年龄、行业、逾期的次数、你的负债等等。这套方法对于资质很好的企业、很好的客户是奏效的。比如说你要求这个公司一定要成立五年以上,你要求企业的老板一定是大学的学历,给这样的公司发放贷款、结果一定不会特别差。但是我们小微企业恰恰不是这样一些黑或白的客户,而是风险灰度的群体,当你用这样一条条规则来去切这样一个客户群体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切不准,因为这里每一条规则都是基于人的经验来的。比如我们并不知道客户年龄跟风险之间量化的关系。这就导致了我们过去的这套方法始终不奏效,过去银行只做好客户,这个软肋暴露不出来,但是一旦要求大家做小微客户,做风险灰度的客户群体的时候,这就开始捉襟见肘了。 银行说我们对客户是有分析的,我们分析出来25岁以上的客户贷款质量表现很好,25岁以下的表现不好,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到了客户画像、风险聚类的境界。但这只是运用数据,还称不上数据驱动。你只知道单一维度对客户风险表现的影响,你也可能知道行业、知道它的负债对风险的影响,但是把所有的这些因素集合起来,对这个客户的影响是什么呢?你是不知道的。这样的模型只有X,没有Y,我们称之为无监督的模型。 如果当你能够把所有的这些变量都集合在一起,和你真正的质量表现去连接起来看的时候,那你就再进阶到了新一代的小微贷款的风控技术,也就是量化的、数据驱动的风控技术。典型的应用就是评分卡,通过统计方法、机器学习,将客户按风险等级排序,这个就是有监督的模型,精准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过或许一张评分卡是不够的,你需要多个评分卡,从多个角度相互配合,对一个客体进行立体评估,这就是在评分技术上更高阶的领域。 下一个阶段是策略的运用。评分卡就是工具,打个比方它就像一把刀,更关键的是使刀的刀法,刀法这个东西我们称之为策略,它易懂难精,刀法的精湛之处决定了你的结果。银行业都是有风险策略的,例如我们常说对好客户更好,对坏客户更坏,但怎么样算好客户,怎么对他好,好多少,都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缺乏量化的支撑。数据驱动的策略,就是说我把这一切都用量化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我的刀法是拿数据来驱动的,大家可以想象它的精准性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就进入到了策略阶段。这个是小微风控的部分。 采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来进行风险管控,应用在小微贷款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多个好处:第一,风险都是中心控制的,银行就可以非常快地实现规模化、迅速上量。第二,风险结果可预测,我们过去都是总行开发一个产品,过一年以后看看结果的表现,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先设定风险目标,我要它的风险表现是怎样,就把预期不良率设定在某个区间内,我再把整个模型调整为这样,往后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与调整。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主动的风险管理,过去的做法叫做被动的风险管理。这在方法论上有非常大的区别。 那么随着新技术的推广,我们在很多流程上都会发生大量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任何渠道获客,客户本人把他自己包装成什么样子我并不很在乎,因为我所用的都是第三方的数据,无法包装。刚才多位嘉宾提到了多种欺诈手段,我们称之为“第三方欺诈”,就是客户盗用了别人的信息、冒充了别人来贷款。但真正难度是在于防范高级别的“第一方欺诈”,客户A还是客户A,但是他说的都是假话、提供的都是假材料,要识别第一方欺诈只有用大数据、数据驱动技术才能够解决。大数更多是通过数据和模型来进行审批。我相信,大家已经逐渐对这个东西有越来越多的了解,也不用我赘述。 我们大数金融从2014年开始,差不多四年多的时间和全国45家银行来进行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给你用几个数据、导一个流就这样,我们是真正地为银行提供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大数累计帮助银行发放了超过300亿的小微贷款,给银行带来的利息收入超过27亿,另外还有待收的贷款利息12亿元,为银行新增超过13万的小微客户,在银行这一端它的不良率是零。大数金融管理团队首创的第三代小微贷款技术是成功的,它不仅经过最近四年多的实践与验证,其实也包含我们过去在银行的时候,从2009年的时候开始管理这个产品,差不多10年的时间,经历了风风雨雨走到了今天,可谓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考验。 数据驱动的风控技术对于小金额的贷款,几百几千乃至几万,这都是成熟技术,信用卡早已经在使用这种技术了。但是把这样一个技术应用在大金额的纯信用贷款上,平均金额20多万的贷款,我们是国内的第一次,而且是唯一成功的技术路线。进而我们把这种技术应用在了大金额、纯信用的经营性贷款领域,坦率讲,这样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可以对标的公司是非常少的。这是数据驱动的风控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大金额经营性的小微贷款领域。它的难度是非常高,但是也是对我们真正的小微企业帮助是非常大的。 第三代小微贷款技术的难点,首先在于你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源,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接与筛选。面对海量数据,你要考虑到它们供给的稳定性、使用的合法性、人群的覆盖性等。以及对外部数据真正的了解,甚至它底层的逻辑是什么,而不是简单的就是拿这个字段或分数去应用,这些都涉及到长时间经验的积累。你必须有足够多的坏账样本才能跑出一个稳定的风控模型。试想一下,蚂蚁金服平均一笔贷款2万多元,假设他发放几十个亿就能够跑出一个不错的模型,而我们的贷款我们就需要几百亿的规模才能够跑出它基本的模型,这个门槛、试错的成本非常高。它需要专业化的队伍,同时因为它需要有一个大脑袋,我是说总部,这样的业务一定需要有规模效应来支撑。 银行与大数金融合作有诸多优势。首先不仅是收益高、成本低,还能快速上量,并且实现收缩自如。从战略上来讲,银行开展小微业务,不能说我只考虑需要上量的时候能够上得去,也要设想可能有受挫的一天、可能要重新收缩业务。银行与大数的合作不需要多大的人力投入,即使万一碰到了问题、碰到了经济周期下行,也能够实现业务的自如收缩。再者就是低风险,我们制造了一个产品,交给了用户,最后出现质量问题,却不让用户换货,这在制造行业里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银行与大数的合作中,我们通过引入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进行担保,银行无需考虑“如果出现次品怎么办”的问题。同时,银行在合作过程中可以积累有效数据,如果有心,自然而然地可以实现在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提升,大数也愿意提供这种支持。 大数金融现在净资产是20个亿,我们的股东、投资方包括了红杉资本、PAG、春华资本、光大控股,3轮融资共计14个亿。我们跟45家银行、5家保险公司开展了合作,全国有24家分公司,目前我们管理的贷款余额超过160个亿。大数金融的核心团队全部来自银行,这形成了我们合规,审慎,稳健的做事风格。大数金融虽然是一家创业企业,但坦率讲我们完全是全国性银行总行零售信贷管理的实力。 我们的使命,是为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解决方案。这个使命决定了我们不是一家贷款公司,我们是一家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在这里我愿意和我们广大的银行伙伴一起为解决小微融资难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满足中国小微客户的融资需求而一起奋斗,谢谢大家![详情]

同盾科技李伟东出席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同盾科技李伟东出席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

  同盾科技银行事业部副总裁李伟东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同盾科技银行事业部副总裁李伟东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李伟东指出,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创新的过程当中面临不少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像信用卡的套现,交易的风险、反欺诈的风险、垃圾注册营销风险等等,所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技术、工具,或者第三方来帮助你做欺诈洞察、解读风险。 以下为发言实录: 刘少波:感谢王总。刚才王总的演讲非常精彩,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这种趋势,我们商业银行到底怎么应对,那么数字化转型可能是一个方向,他有一些非常好的观点,将来金融科技的发展,那么银行可能不是没有,而是银行无处不在,这个非常有意思。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将来我们的监管部门怎么办?这个恐怕就要思考和探讨了。我们再一次感谢王总的精彩演讲。 下一位演讲的是同盾科技银行事业部副总裁李伟东先生,演讲的题目是科技助力银行智能化转型。 李伟东:谢谢主办方,也谢谢主持人。我觉得银行智能化性实际上我们看的无外乎几个目标,第一个目标要提升你的风险的防控和业务处理的能力。第二,你要降低人力成本,提升自动化水平。第三,你可能要去提高你的智能决策化的能力,以及充分的挖掘沉淀数据这种价值的能力。这些都是银行智能化转型目标。那么在智能化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科技公司其实是可以发挥不少的价值的。 从上午嘉宾的分享当中可以看到,包括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前中后台的再造,然后流程的重塑,甚至到管理文化的这种影响,包括产品和工具的一些提供,其实科技公司都发挥了不少的价值。所以我们也看到银行的业务从线下往线上的迁移。这里面实际上对个人业务,包括零售的信贷业务里面,无论是从获客的方式,传播的渠道,还有用户的体验、需求,其实都是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其实对传统的金融机构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对银行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看到科技公司他本身可能有一些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他的场景、创新能力、人才储备、体制灵活,所以看到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优势互补这种分工的协作,实际上对整个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其实是蛮明显的。 所以我们也判断未来实际上金融和科技的结合会更加紧密。当然双边的边界肯定是非常清晰的,一定是有一个边界的。科技公司还继续的专注在科技上怎么去赋能金融。所以我想今天我花几分钟时间在智能化转型过程当中同盾做了哪些东西。因为同盾科技成立于2013年到现在刚刚满五周年,我们是一个定位在提供智能决策分析服务的一家公司,我们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的科技公司。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实际上对我们生活的改造,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我就不再说了。金融科技对银行的业务,还有包括风险的控制方面来讲带来了很大的变革,无论是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还是说基于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还是创新的互联网的金融模式,还是互联网的金融信息服务,以及从过去比较传统的这种营销风控投资,甚至客服,到现在AI的介入我们都可以看到整个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投资,以及智能客服它整个的改变,也是整个上升的一个趋势。当然新的客群,新的场景,带来新的业务下面,实际上对金融机构也面临着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就是你的IOT怎么做,你怎么认识你的客户,你怎么去对他有更多的了解。因为我们看到实际上有很多客户对你来讲是一片空白,有一个统计数据说差不多有两亿的一个缺口在里面,所以这里面你需要一个人工智能的手段,大数据的方法来去你做QIC。 我们在去年底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是基于科技在过去60年的发展,因为我们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去年提出一个理念叫AaaS,是智能分析即服务。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做到根据金融机构业务的需求,包括营销、风险控制、投资和运营等多种细分金融场景中,提供基于智能算法模型的分析服务,为金融机构赋能。所以我们从信贷的全生命周期来看,我们可以从欺诈开始,提供欺诈的分析服务,然后到信用的分析服务,商业分析服务,最后到风险分析服务,这四个部分。智能分析你要赋能金融,你要帮助他做QIC,你要提供更多的一些辅助决策的一些建议,首先我们必须要应用到前沿的科技,无论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还是文本的识别,包括对话的机器人,语音、语义质控质监的分析,甚至到情绪识别,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用到底层的技术,有了底层这些技术以外,你还要保证你的算力,因为算力、算法、数据是现在整个人工智能去重构金融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以这些算力你需要有决策引擎,你需要有计算的平台,你需要有机器学习平台,你需要一键的建模,云计算的平台,到深入的学习平度,除了这些平台有算力之外,你还要有相应的技术来去提供你对应的服务。所以这些技术我们同盾已经有识别指纹、地理定位的技术到全网的黑产名单库,到代理检测,虚假号等等,基于这些我的底层的技术,包括我的算力以及我的技术,我们可以提供到用户增长的服务,反欺诈的服务,以及信贷的风控的服务。 实际上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创新的过程当中其实面临不少风险的,这些风险包括像信用卡的套现,交易的风险、反欺诈的风险、垃圾注册营销风险等等,所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你需要有技术,你需要有工具,或者你需要有第三方来帮助你做欺诈洞察,你去解读风险。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是通过NLP的实体识别,我们开始用这些技术做信息的收集,我们情报收集里面我们监控了200家网站和论坛,包括情报主动的发现单日的爬取量约50万,我们会主动发现黑产信息的能力,同时我们会深入的定向监控黑产团伙的跟踪,打入黑产内部,这样才能够洞察,才能够了解到,比如说接下来黑产会攻击哪里,他的攻击方向,攻击手段,因为你不了解这些东西,实际上你是没有办法去跟黑产进行做攻防对抗的。 除了信息收集之外,还要有相应的技术,所以我们设备指纹这一块,这个技术我们有三个特征是在市场上影响非常有优势的,第一,我们可以识别它的环境,可以有海量的碰撞的数据,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一个高质量的名单库,像高危名单、多头借贷名单、欺诈手机名单、风险名单等等,甚至下一步我们已经在发力透过声纹来去识别欺诈风险。我们去分析风险,IP画像分析风险,这里面我们需要确保所有欺诈的打击我们都要保证高准确率和低的打扰率。单一视角去做攻防对抗已经不够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单视角的扩充到全局的视角,因为你要去识别这种团伙欺诈的风险。所以我们用到复杂网络的技术来去帮助金融机构去识别这种欺诈团伙。刚才讲到的是反欺诈的部分,因为这是第一道防线。 接下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整个的智能风控是怎么全面赋能金融机构的。通过大家所看到的这些技术,我们从业务的申请到资产的保全我们提供端到端全流程智能风控的解决方案。在营销获客里面,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有你客户行内的数据,单单行内的数据这个视角是不够的,所以你还要了解行外的数据,你单单了解金融数据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这个人的社交,或者其他的一些行为的数据,你有了这些数据之外还要有技术的支撑,所以你必须要具备智能分析的这些技术,无论从机器学习,还是说神经网络,还是知识图谱,最后你才能够做到智能营销。这是科技赋能智能催收。 这是我今天要在这里面跟各位介绍的,最后也跟各位分享一下同盾科技的愿景,智能生活让各位更美好,也祝愿每一位嘉宾每天生活都更美好,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中信银行王鹏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在于降低银行成本
中信银行王鹏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在于降低银行成本

  中信银行审计部副总经理王鹏虎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中信银行审计部副总经理王鹏虎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王鹏虎指出,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在于降低了银行的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另外有效管控风险,包括系统风险等等各种市场的风险。根据IDC一些国际大牌咨询公司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可以为银行带来巨大的价值,可以给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26%,市值提高12%,这都是根据一些银行的数据得出来的结论。 以下为发言实录: 刘少波: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们这场的论坛现在开始。从这场论坛的主题是科技与业务——流程再造、深度贯通。那么我们这一场总共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按原定的时间是从一点半到三点,但是稍稍晚了几分钟。我们这一场有3位主讲嘉宾,一位是中信银行审计部的副总经理王鹏虎先生,第二位是同盾科技事业部副总裁李伟东先生,第三位是大数金融CEO柳博先生。三位主讲嘉宾分别发表主旨演讲以后,我们这一组还有3位主旨发言对话的嘉宾,他们分别是广东南粤银行行长陈武先生,潍坊银行行长助理王远军先生,还有广发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黄文宇先生。 首先第一位演讲的嘉宾是中信银行审计部的副总经理王鹏虎先生。演讲的主题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与策略。有请王鹏虎先生上台演讲。 王鹏虎: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数字化转型,其实就是跟我们会议主题非常贴切,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就是金融科技转型,以及风控。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方向,第一,轻型化,第二,零售化,第三,轻型化,主要是指业务结构,所谓零售化,是我们的客户结构,特别是下沉到普惠、小微和消费金融。作为数字化,实际上是前两者战略转型的一个实现手段,主要指的金融科技手段。今天我们讲第三个数字化,今天跟大家汇报和交流有四个话题,第一,信息科技是金融发展创新的关键驱动力,第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第三,数字化转型关键领域,第四,把这种战略如何落地到策略,最后如何实现。 第一,信息科技跟创新金融发展的关系。大家知道其实银行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一个体验,无论我们给客户记账、转账,还是做信贷业务,我们都是处理一个信息。用《孙子兵法》来讲,其实一个企业跟一个军队一样,在市场上能致胜有五个要素,叫道、天、地、将、法。所谓“道”就是方向,我们现在银行的道法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天”、“地”指的是外部的环境,市场环境,监管环境,竞争环境。“将”,当然指的是人才队伍,特别是领导和管理者。最后就是讲“法”,“法”就是方法,技术。我们今天定位于讲最后一个字,法。 这个“法”,大家看一下,从信息技术本身而言,它的发展其实经过了非常漫长的道路。我们银行用的是最新的基于计算机、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等的一些技术。之前用过算盘和计算器,这都是我们经历过的阶段。这是货币,我们本来记载的一个货币一个载体的变化。从最早它可能是一个实体的商品货币,可能是一只羊,可能是一个贝壳,后来固化到了金属,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信用货币,第三个阶段是电子货币,从早期的信用卡,到现在纯粹的数字货币,包括主权数字货币,包括比特币,它已经没有任何的物理载体,这是纯粹的数字化,最后银行所经营的商品,我们经营的对象货币它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数据。 我们今天谈论的技术手段一定是站在这样的三种技术,这三种技术,第一,数据的获取和传输的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第二,就是对数据的存储以及处理的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第三,对数据可信度和真实度保证的技术,就是区块链。这三种技术就是我们今天谈的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第二,数字化转型战略,这个战略是怎么提出来的?实际上跟整个人类进入到,在1980年美国最著名的未来学家的鼻祖写了一本书,叫《第三次浪潮》,人类进入到第三次浪潮,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工作、娱乐,所有的方式都数字化了。在20年前,有一本书叫《数字化生存》,未来我们整个生存的方式都是数字化的,所以数字经济是跟第三次浪潮是相关这个词是从2013年G20峰会火起来的,在2017年的年底召开了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题是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发共享为主题,在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27.2万亿,占整个GDP的比重达到了32.9。数字化转型是什么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对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包括银行数字化转型,也就是说改变我们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具体到我们银行,首先先把我们的要素变成数字,我们的要素是什么?是人货、过、场,人是我们的服务主体,我们的客户经理,我们的柜员,也包括客户、合作伙伴,所有这些人的要素要变成数据。货是什么?是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我们有物理载体的凭证、回单、合同,场,就是我们提供服务的场所,就是我们所说的渠道。人、货、场三个要素都变成数字之后就会进入到整个业务流程的重构,整个业务流程也变成数据流。根据整个数据流过程当中沉淀下来的数据,然后再进行一个商业智能的加工,形成商业智能,形成数据化的洞察力,进一步去发展我们对客户的画像,精准营销,大数据风控,以及数字化运营。这是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毫无疑问降低了我们的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另外有效管控风险,包括系统风险等等各种市场的风险。根据IDC一些国际大牌咨询公司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可以为银行带来巨大的价值,可以给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26%,市值提高12%,这都是根据一些银行的数据得出来的结论。目前为止,大概有50%以上的大型国际商业银行都在推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大家可以看到像摩根大通等等,都有数字化转型的主管,国内无论是四大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都在近一两年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 第三,数字化的转型关键领域,这是麦肯锡的资料,通过这个数据大家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现在渗透最多的领域还是零售银行,其次是财富管理,然后是支付、中小微的企业银行、针对大客户的投行。它的渗透率逐步的减少。有一个规律是先是C端再是B端,先是小型的零售客户再到批发型的客户,越是大的客户越需要人工差异化的服务,越是小的零售的客户越可以用标准化的系统和APP来给他提供服务。 我们从银行的这几个领域来看,最前端的首先是数字营销,也叫精准营销。这是我们数字化转型应用最早的领域。其次是数字化风控,也叫大数据风控,第三,数字化运营,在提供客户服务的过程当中引入一些机器人,再到数字客服,甚至到后端的数字化审计。实际上这个领域渗透的还远远不够,我预计未来三到五年,我们还会渗透到银行更深的管理领域。包括预算考核,我们下指标都可以用这些数字。客户的定价管理,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我们现在对人的考核其实缺乏很多大数据,而对于网点的管理,甚至于我们设备的投放和调整,包括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这方面,管理创新也可以数据化的支撑。而且银监会已经明确的提出来要把数据技术应用于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从我们业务来看,最前端跑的最快的还是信用卡、消费信贷、智能投户,再往后是小微金融等交易银行,越来越倾向于B端。 第四部分,转型策略。这里面有五个方面是在我们把战略落地为策略执行的过程当中特别要注意的。第一,一定要建立技术思维,加强技术应用。所谓技术思维,我一定非常尊重技术,一定要认识技术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管控风险这方面有强大的作用,如果我们技术比别人落后一半,那么我们不是在同样一个平台上开展竞争,我们即使投再多的人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第二,我们要认识技术的局限性,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当中,它是一种生产力,需要相应的生产关系作为保障,也就是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制度、流程,甚至我们的理念和文化做出重构,才能让技术发生作用。另外技术也有它一定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银行讲的“三性原则”,技术无法改变,风险的本质技术无法改变,业务实质技术无法改变,所以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另外在技术应用的过程当中,也要认识到它的困难,主要包括我们的惯性思维和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包括对既得利益者的冲击,在行内反对大数据技术,往往是我们自己人,因为任何一个行长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员工开掉一半以上,这种压力太大了。任何一个客户经理都不愿意用AI机器人把他给替代掉。所以我们都是技术的拥护者,同时我们更是技术的反对者。 在技术应用的时候,我们有三个层面,最外端的是面向生态化的场景,我们要嵌入到场景。这个包括消费场景,包括2B的供应链场景,也包括2G的公共服务场景,未来的服务一定是嵌入场景的。我写过一篇文章,未来的银行不是要变得消失的,而是要嵌入场景。中台,就是数字营销,数字风控,数字客服,以及智能决策等等这些东西,这是我们的产品服务,可以敏捷的部署出去,嵌入出去。再到我们最底层就是分布式的核心系统,大数据平台,分布式的数据库,以及PaaS、IaaS等等一些偏技术的东西。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它是分为大的三层。这里面特别强调业务中台,上午蚂蚁金服的刘总也介绍了,现在我们银行很多是固化的业务系统,如果它要敏捷的嵌入到场景当中必须架构我们的中台,把信息孤岛彻底打通融合起来。 第二个方面,生态思维与生态构建。讲生态也讲的太多了,去年5月份中信银行也推出了我们的生态金融平台,这个生态是互联网生态,是基于ABCG智能移动云平台,包括客户、核心企业,以及到C端的客户等等,整个是一个生态,因为有互联网的连接他们更加的紧密联结在一起,那么银行和其他的服务商,包括电商、数据、物流都要在这个平台上与这些服务对象进行一个紧密的连接,互相赋能。 生态金融有几个特第一,数据化转型,大家只有都变成数字,我们才更能方便的连接。第二,场景化的服务,大家必须在场景里面进行聚合,而不是在银行的APP,在银行的网银上进行聚合。所以未来的银行不会有自己的网银,这都是可以预见到的。第三,平台化运营,一定有一个生态化的平台,来承载一切的服务和数据。第四,共享化模式。大家要共享的是什么呢?流程、数据、客户,以及利润。 第三,场景思维与场景构建。场景思维,因为未来的服务我们一定是在场景的,不是在我们的网点,一定是在场景,场景有很多,各种各样行业的场景,消费的场景,但是我在这里面我们把银行的场景,按照构建的方式分为三个模式,第一个模式是自建场景,银行建立一个电子商务活动的场景,然后把自己的产品嵌入进去,这是从2012年开始工行搞的融e购,其实就是一个产品金融。第二,输出场景,对于一些行业性的客户,特别是2B的客户,一定是要体现行业的特征,这种情况下银行需要跟一些行业场景的运营商进行合作,把这种场景输入到更多的终端客户。第三,对于大型客户来讲,他们已经搭建和运营了自己的场景。中石化,中国电信,银行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嵌入到这些场景当中。嵌入到场景有很多的技术方式,从早期的超级链接,到简单粗暴的嵌入方式,已经被淘汰掉了,今年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API,代表了开发银行成立我们下一步嵌入场景最流行的一种技术,API,其实我们已经做了20年,应用程序开发接口,我们把自己的系统跟客户的系统进行对接,这种模式它的效率很低,但是它的优点还是可以体现个性化。这是API模式。 第二种模式就是对一些需要敏捷服务的,但是对个性化要求不是太高的客户,我们可以用第二种方式,就是SDK的模式,也叫软件开发包。把银行的产品服务分装成一个完整的组件,然后输出到客户的产品当中。这个组件可以打得很细,比如说账户的服务,付款的服务,对账的服务,信贷的服务,理财的服务等等,把这些产品分装好以后,给到客户的场景,它比API效率高很多,非常的敏捷。2C的还有其他两种模式大家也知道,一个是H5,一个是小程序。 第四个方面就是数据思维与数据能力的构建,什么叫数据思维?我们思考一切的东西都要以数据为基础,我们不以自己的逻辑推理,也不以自己的悟性去考虑问题,而是用数据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跟踪问题,一切用数据来说话,数据思维。在数据获取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强调,第一,要过渠道,除了我们自有的数据,我们核心系统和各种外围链系统当中的数据,我们还要通过合作去交换数据,通过购买去采购数据,要利用公开的政府数据以及互联网的大数据,这些数据一定是多元的。我们将来对客户的判断一定也是大数据很多方面,而不是像以前依靠客户经理单一的采集客户的数据,要把各种数据综合起来应用。 第二,线上化,一定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时的获取数据,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数据的真实性比较高,而且获取的效率很高,成本也非常低。对数据的处理一定要用数据的模型,这种模型包括简单的规则类模型到统计模型,再到现在的机器学习,大数据模型,进行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整个效率非常高,成本非常低。数据的应用,刚才也讲了很多了,不再提了。 最后一个方面,其实要改变的是什么?改变我们的理念,要让我们自己具有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思维我把它归结为八个字,开放、共享、协作、创新。大家只有把自己开放出去,我们才能嵌入到场景当中,我们才能把自己的能力输出给客户,然后跟客户,跟伙伴进行共享、协作、创新,最后构建一个新的商业文明。以上就是我跟大家的分享,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广州银行行长丘斌:以客户为中心 数字化推动能力提升
广州银行行长丘斌:以客户为中心 数字化推动能力提升

  广州银行行长丘斌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广州银行行长丘斌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丘斌: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中小银行发展论坛,之前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专家还有同行跟我们分享了在金融科技,尤其是金融科技在中小银行应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分享,我觉得受益很多,在这里我就想谈一谈我们对数字银行,以及金融科技在中小银行方面应用的一些看法。 因为我们现在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尤其是新消费,以及网络这块我们的发展应该说是走在全球的前列。就是说用《人民日报》的话说,我们是从原来的跟跑者已经到了领跑者身份的调整。另外现在很多消费的形式和模式,说老实话也是中国在领先全球的发展,我们目前2018年,6月份我们的数字经济,现在是27万亿,已经占到全部GDP的32%,实际上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一个经济转型的新的引擎。同时我们消费的变化,我们现在网络消费,大家可能都有体验,现在我们的网络金融这一块,网络消费这一块有7万多亿。与相关的整个通过网络支付的也达到了200万亿。也是全球最多的,所以金融科技这一块应该说对于我们的银行,尤其是对中小银行,应该说是有很大的挑战!下面我谈一下对金融科技,对中小银行一些影响,在科技这方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个是我们金融科技,对银行最大的影响就是两个突破,两个提升,两个降低,两个突破,因为网络,尤其是中国科技的发展,实际上给我们提供,尤其是对我们城商行来讲提供了两个可以说是拓展空间的渠道。一个就是对地域的突破,第二,就是时间的突破。网络科技,金融科技,实际上就是为我们银行提供了一个我随时随地提供服务的一种可能。 第二,两个提升,一个提升就是我们金融服务一种服务场景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因为现在说老实话,服务场景,场景化服务,金融嵌入这个场景是我们现在很多银行,或者我们很多金融同业都常挂在嘴边的事情。我上午也想了,金融服务场景或者嵌入场景,目前在消费领域更为有效,或者是服务的更为突出。实际上作为一个银行来讲,现在科技金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对零售,尤其是目前是先从零售开始的一种挑战或者说一种能力培养的机会。尤其是大数据的发展,给我们银行在风控能力的培养,以及嵌入消费场景的这种机会来提升我们的获客能力,应该说这方面是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但是我觉得对一个银行来讲,对一个服务实体,或者服务经济为宗旨的一个银行来讲没有谁比谁更好。所以我觉得在目前,在提升金融服务化场景,实际上是对我们现在目前的从新消费的角度出发,培养我们场景嵌入的能力,这个服务能力,这是一个。第二,提升我们银行的风控能力,通过一些大数据,通过我们科技金融来使我们获取数据的能力,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了,也为我们在风控上多维度的分析客户提供了一个能力。 第四,就是降低运营成本。这个我不说了,因为投入可能会带来我们边际成本的下降。这对我们来说,为我们服务一些场景的客户,服务普惠金融这方面,为我们降低成本提供一个空间。 现在金融科技发展在银行业应该说是很热,也为我们金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风控注入了活力。但是我总是觉得,就是说金融科技从来也不可能改变我们传统金融核心的逻辑和金融服务的本质。那么在我们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科技金融,或者叫金融科技,在技术手段,这种技术手段实际上也不是说什么真正的稀缺资源。但是对于我们银行和金融来讲更重要的是对于客户需求的洞察,技术的把控,这才是我们真正稀缺的资源。只不过我们科技手段可以为我们银行在洞悉客户的需求,以及满足客户需求这方面,可以给我们更大的空间和更大的能力的创造。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小银行从打造数字化的智慧银行这方面,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个就是要围绕以客户为中心来制定我们的战略,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数据,通过多种的技术手段来洞察我们的客户需求,用科技来推动我们的服务客户需求的这种能力和水平。这种数字化为我们全面提高这种能力带来了非常大的可能。 第二,我们要加强合作,突破瓶颈。这方面我想说的实际上是两个合作模式,两个合作的方向,第一,作为我们中小银行来讲,如果说自己全面去培养我们这种科技的能力,我觉得不太现实。所以在一些敏捷性的系统的开发,或者是一些科技的这种能力提升的时候,我觉得确实中小银行可以借船出海。第二,我们要加强同业之间的这种合作,这主要是因为在快速变化的这种环境下我们中小银行之间更应该在技术、业务以及各种能力互相培养的这种过程中加强联系,加强沟通,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范围的这种联盟。 第三,就是说要持续创新,打造转型长久竞争的能力。这里面包括一个就是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行内的高效协同的这种机制,尤其是科技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一定是高效的协同。而且在我们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切忌碎片化的开发。第二,技术和业务的紧密结合,原来是我们有什么需求,我的科技去补上,但是在一定的能力培养之后,我认为紧密的科技和业务的联系,应该是共同的创新。就是说科技部门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科技支撑。所以数据化的驱动能力提升,我觉得最后应该是实现我们一个就是数据整合运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银行的产品的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意见,我也相信面对席卷而来数字化的浪潮,我们中小银行也一定能够在这个浪潮中成为一个佼佼者。 谢谢大家! 俞勇:感谢广州银行丘斌行长的分享。今天8位嘉宾从金融科技它的变化的格局和事态怎么样重塑金融行业,传统生态,场景拓展,客户的覆盖面,怎么样利用金融科技来提高银行的发展,以及它的战略方面、组织方面等等方面,很多东西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展开,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都有一些思考。今天下午的两个专题都是从流程再造等等一些非常具体的东西,下午的时间是1:30开始。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详情]

百融金服CEO张韶峰:区块链目前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较少
百融金服CEO张韶峰:区块链目前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较少

  百融金服CEO张韶峰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百融金服CEO张韶峰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张韶峰表示,区块链目前来讲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的案例少一点,因为涉及到很多交易场景要同时用,交易对手都要用,这个是浩大的工程,要改掉整个产业链,所以导致区块链的应用总体来讲说得多,落地的少。 以下为发言实录: 俞勇:非常感谢左行长的分享。下面一位嘉宾分享,第一位是百融金服的CEO张韶峰总,掌声欢迎! 张韶峰:各位嘉宾中午好,普惠金融是今年特别火的一个词,普惠金融特别难做,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关于普惠金融背后的科技支撑。普惠金融的特点,从客群和产品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客群,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针对三农,受众面是极大的,数以亿计,信用记录缺失,受教育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收入很不稳定。生命周期比较短,两三年,甚至一两年,额度也比较小,而且现在还要求利,没有什么资产可以抵押的。跟银行比较擅长的领域是差别非常大的。传统的金融机构,从银行来讲是服务于大企业,上市公司,政府,或者是服务富人的,客户比较少,额度比较大,基本上靠人工服务就可以来。但是客户数量巨大,额度也比较低,受限的利率,使得金融机构的人工作业方式力不从心。大量的互联网化,风控手段需要大数据化,人工智能化,这两个都是跟传统银行思维方式是背道而驰的。 谈到小微,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小微到底应该归到对公,还是归到零售?这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小微到底算零售,还算是对公?小微它非常特殊,它兼具对公业务的属性,也兼具个人业务的属性。一个小老板借了你的钱去买了一辆摩托车,他可以去拉货,他一样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兜风,你这怎么算呢?你说要控制他的资金流吗?有的时候可以控制到,有的时候可能控制不到。你必然要去同时兼顾考虑它的经营属性和老板的个人属性。所以我们认为小微它是一个C+B的状态。小微企业内部的经营数据是非常难获取的。他给你报的数基本上都是假的。传统的金融机构服务大企业的风控手段完全不适用于小微企业。目前来讲,我们在做一些实践,就是把老板个人的风控和企业的经营数据结合起来,把线上的数学模型,与线下贷前的尽调,线下贷中管理相结合。我们的模式主要是纯粹的科技平台,这个平台一端连接供给方,金融机构,一端连接需求层,主要是核心的人群,包括小微,包括个人,采用科技的手段,把风控大数数据化,人工智能化,把获客场景化,把金融嵌入到产业里面去,金融离开了产业是有点发虚的,尤其额度大了以后,业务和交易场景还是有点发虚的。 前面很多嘉宾谈到了很多现象的事情,现象有很多欺诈的方法,是传统金融机构闻所未闻的,这是我们产品经理在别的地方拍的。中介公司用的一台电脑控制几百台移动设备,全是自动化生成代码。其实矛和盾,矛已经升级了,盾有没有升级,传统银行这方面升级需要速度,需要机制的更新,需要人才,需要薪酬体系的改变,才能够吸引到科技人才跟你一块打拼,所以这个事儿对大部分银行来讲是困难重重的。 说到金融科技,最常谈的是三个,第一,大数据,第二,人工智能,第三,区块链。 昨天已经有嘉宾谈到了,最成熟的是大数据,其次是人工智能,区块链目前来讲应用的案例少一点。这是有原因的,我自己进行过很深刻的思考,区块链因为涉及到很多交易场景要同时用,交易对手都要用,这个是浩大的工程,要改掉整个产业链,但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用这个东西,没有问题,所以导致区块链的应用总体来讲说得多,落地的少。几十个节点都在用区块链还是少一点,大数据AI就不是这样了。大数据来源包括金融行业自身的,信贷行业、保险行业、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还有出行,坐飞机、司法的数据等等,都可以成为大数据的来源。在一些信用记录缺乏的人群,甚至要很大依赖于非金融场景数据去评估它的系统风险,所以这部分人办的信用卡,给他半年、一年的时间,当额度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个记录是无法评判的。我们会基于很多不同的场景整合用户的画像,人口统计特征,传统标签,价值的标签,房产物业,消费的习惯,长期的习惯,短期的习惯,业主的喜好,以及预测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根据他的资质和价值给他有一个合适的额度,甚至他玩什么游戏,交什么朋友等等,都可以来进行辅助性的评估。 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信贷周期里面各个环节,从获客到准入,到经营到逾期每一个环节都会大量的使用,尽可能把繁重的工作压缩到10%到20%,机器占比80%到90%的工作,才可能把这个事情持续下去,否则是不会持续的。像四大行里面某一家已经成立了国际金融部,50万以下的额度都不想看了,因为以前做大数据都惯了。下面是如何使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我们听几段录音,大家可以看一看能不能听出来哪个是机器,哪个是人,第一,是承诺还款。现在这个机器人已经可以对话5到8分钟,在特定场景之下可以对话5到8分钟,回款率能够达到人工的80%左右。我们看另外一个中国银行给村民发的社保,以前要么上门,要么打电话,现在用机器来做。像这种工作让人工来做真是不合算。80%、90%的村民都不知道这是一个机器。这个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它其实要结合大量的样本,再结合算法,就是所谓的机器学习算法。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背景,我们是一家纯粹的金融科技企业,一端是供给侧,一端是需求侧,从精准获客到风险评估,帮助金融机构来嫁接金融机构的能力。我们的股东背景,是国资占比超过65%,我们是一个混合的架构。好,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左中海:对小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
左中海:对小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

  鄂尔多斯银行行长左中海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鄂尔多斯银行行长左中海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左中海表示,对于小银行来说,并不是资本充足率越高越好,资本充足率不要提太高。金融监管不能一刀切,不要太操之过急。 以下为发言实录: 俞勇:非常感谢卜总的分享。下面分享的嘉宾是鄂尔多斯银行行长左中海行长。下面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左行长跟我们分享。 左中海: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很感谢《当代金融家》杂志给小银行一个学习的机会。今天来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实际上是学习来了,就是找感觉来了。我觉得大家很多的分享非常好,有机会的话我愿意给大家做合作,我们可以买服务。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很大,当下如何做银行。主论坛的题目是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当然可能还有很多的领域没有涉及,因为目前金融科技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在支付和小额信贷。比如说现在新的资产新规条件下,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直接做股权投资的。那么怎么把股权投资做好,我估计这可能也是下一步金融科技改革需要挑战的东西。我自己感觉到金融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科技,还有很多的没有涉及。 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题目呢?实际上到银行工作,我是半路出家,我最早是在大学当老师。30多岁到了一家银行,工商银行,开始做柜台。后来又当了处长,后来当了行长,我就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一家好的银行?怎么办成一家好的银行?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后来有机会到一个省行,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十几年,没有答案,也更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它启发了我,使我成长了。我后来越来越觉得什么是好的一家银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银行业是如此,个性化的发展,差异化的成长,走自己的路可能这就是最佳答案。但是它有很多共性,这也是不能回避的。所以说这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再一个长期思考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一个好的银行行长?怎么成为一个好的银行行长?这个题目我也思考了20年左右,特别是我要经常思考,当一个单位选一个人提拔重用的时候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但是为什么这个好的机会是你而不是别人呢?这些问题都使我成长。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呢?实际上跟我刚才思考什么是好的银行有关系,当下,我们如何做,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战略必胜了变化,环境对外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面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很大的变化。所以说当下我们怎么做银行,我们在座的中小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困惑了很多科技公司,越来越糊涂了,怎么做银行,我见了很多老朋友,从事银行40多年了,说这是银行最困难的时候,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最困难的时期。还有一些同志说,干了一辈子银行,越干越糊涂了,到底什么是银行?不知道什么是银行。银行越来越像科技公司,科技公司越来越像银行,糊涂了,就算有理性思考的同志也十分糊涂。 当下我们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第一,新时代与主要矛盾,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大家很清楚,就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我认为这个矛盾可以有五个大的方面,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哪些方面不平衡不充分,我觉得最重要的第一,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贫富差距太大了。第二,城乡差距,第三,东中西的差距,失衡了。第四,中外关系失衡了。第五,高新技术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失衡了。五大失衡。前四大失衡,最根本的是贫富差距和城乡失衡。现在提出高速发展,技术的问题,原创的问题,领导力的问题,以及它持续的成长问题,这是一个背景。再一个特别是做经济和管理的,作为银行有两个定位,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没有变,第二,是发展中大国,这个没有变。我们永远是发展中的国家。还有一个模式,日本模式,新加坡模式,国际四小龙等等这些东西,它对我们的启发意义有,但是可能不是很大。因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像一个人做投资一样,拿100万成功了,翻一番,我说你拿1个亿试一试,你拿100亿试一试,我们很多东西是能做小,不能做大的,是能把小做好,很难把大做好。能做小,不一定能做大。 三个战略,中国提了很多战略,我把这三个战略放在一起,是我的考虑,高质量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我觉得是统领全局的三大战略。在这三大战略当中,最高的战略就是高质量发展战略,它是统领一切战略的战略。再一个就是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战略,我的观点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走完了,中国整个的现代化才完成。中国现在产能过剩,钢铁产能过剩怎么办?我自己觉得不要马上把它消灭掉,关掉,而是要搞乡村振兴,如果我们的乡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一样,就像欧美一样,它的基础设施,它的污水处理等等,它的文化设施,公共设施,到那个时候再把钢铁水泥厂消灭掉可能是合适的时候。就像美国和日本现在根本很少直接从铁矿石转化为钢铁了,他们是废旧钢铁的回收。再一个就是城商行与农商行,这个不展开了,我重点强调一下银行不一定做大,银行要做好,要做得久。再一点,我们把什么样的定位都放在银行身上,目前银行的压力很大。商业银行不同于财政,银行最大的特征在于风险与责任。 一家好银行,从外部挑战和内部约束来看一下,我觉得从外部挑战来看,大家讲了很多,我想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我们所有银行的挑战。我讲四个观点,第一,解决政府债务问题是解决金融机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国际起点,为什么呢?大家经常讲,M2是GDP的2倍多,但是钱去哪儿了?大家感觉到很多金融机构,包括中小银行很紧张,大家也感觉到P2P公司很紧张,消费金融公司,政府很紧张,小企业很紧张,大企业很紧张,小企业融资难,大企业融资也很难,我们很多大的民营企业融资难,融不到钱,一个大的企业能够带动上千家的小企业,我觉得要重点支持科技企业。所以说钱去哪儿了?八个字,一个字,钱在家庭,第二,钱固化了,我们的政府平台公司做的很多业务,几十万亿,都是楼堂馆所,都是开发区,都是公园,被固化了。第三,钱被套牢了,在股市和房地产上被套牢了,我们挣完钱就还房贷。所以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弄清楚钱在哪儿?这样我们会面临更大的问题。所以说怎么办?活化存量资产,提高效率。这是我的核心理念。 对银行来说,当下我们怎么办银行呢?实际上这个话题很大,做好金融科技,完善金融监管,我觉得普惠金融监管也要做一些改变。一个是在资本的充足率方面,今天的四大银行,补充资本很困难,所以我建议,并不是资本充足率越高越好,越小的银行越弱,反而不提高,资本充足率不要提太高。金融监管不能一刀切,产能严重过剩,中间有一个4万亿,第二年又开始下行,从今年的数据来看,我们的消费总额,我们的社会零售总量都是下降的。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积压了一些不良资产。所以我建议我们的监管方面,要给缓冲期,不要太操之过急。解开政府债务链,银行自身怎么完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飞贷金融科技卜凡德:科技公司应该回归技术本源
飞贷金融科技卜凡德:科技公司应该回归技术本源

  飞贷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卜凡德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飞贷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卜凡德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卜凡德表示,科技公司应该回归技术的本源,应该做好技术方面的服务。银行在数字化在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围绕金融来服务的。科技公司在跟金融机构合作的过程当中分成几类,第一类,称为资源型的公司,这些公司更多是在提供一些流量和外部的一些数据服务;第二类称之为技术型的公司,这类的公司非常多,他们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 以下为发言实录: 俞勇:谢谢新网银行赵行长的精彩分享。下面一位分享的嘉宾是飞贷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卜凡德卜总。有请卜总。 卜凡德: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中午好,非常荣幸受到主办方的邀请跟大家做这个分享。这两天跟很多银行的领导在交流,有很多的老朋友,非常有感触,最大的感触就是现在金融+科技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确实在过去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银行跟科技公司携手走到了一起,这里有一些数字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普华永道在2017年的统计,表明现在中国的金融机构愿意把自己的资源逐步向金融科技方面去开放和投入。去向科技公司购买各种科技服务,也有大量金融机构开始跟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当然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其实因为原来的监管体制不一样,因为技术原来的原理不一样,所以在合作的过程当中还是面临诸多的挑战。这里面既有文化与机制的碰撞,也有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当然,在收费,在系统兼容性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金融是金融,科技是科技,我也赞同是科技公司应该回归技术的本源,应该做好技术方面的服务。很多银行的领导们,我们在接触和交流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个困惑,说现在科技公司非常多,我们在选择这些科技公司合作的时候,我们有点眼花缭乱,我们不清楚他能够给我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服务,很多公司说的很大,但是我不知道最终能够给我带来什么。其实我们看了一下这个行业,我们可以区分一下,大体把现在的这些科技公司在跟金融机构合作的过程当中分成几类,第一类,称为资源型的公司,这些公司更多是在提供一些流量和外部的一些数据服务。当然我们银行实际上现在我认为在数字化,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围绕我们金融来服务的。所以我们的业务,我们的风控这是两个最大的核心。而从外部快速找到这样一些合作伙伴来形成自己的业务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觉得也应该做一些区分。其实我们看到了很多这种小型的公司,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流量,但是他们的技术能力,他们的稳定性,毫无疑问,可能从长期发展来看还是需要做一些考量的。当然我们现在看到更多的一些原来大的电商,一些大的支付公司,也开始在做这方面的业务。我觉得这些可能是一些比较好的合作伙伴的选择。 第二类称之为技术型的公司,这类的公司非常多,他们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包括一些组件式的,一些嵌入式的技术,包括做一些系统的模块,当然也涵盖了一些单项模块的技术,包括了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投研等等,很多场景方面的一个输出,我认为这是属于第二个层级和类型的。 我重点想说的是第三个层级,就是应用型的公司。其实要进行数字化和线上化的转型,我们银行缺的是什么?是一整套玩法,是不断持续的创新,令到我们银行完成最终的整体升级。因此我认为在这个方面,这个类型的公司它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比较前沿的技术研发能力,支持我们银行在技术方面的升级。第二,之前具有比较丰富的金融业务的经验,如果一起要把这个生意经营好,要具有金融行业的经验。第三,链接外部资源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支持我们金融机构走向全面的数字化和互联网的转型。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了金融机构,飞贷也在跟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合作,包括国有的大行,包括了咱们中小银行,也包括了像非银类的金融机构,比如像信托公司、保险公司,那么我们看到对银行来说,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他们的选择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因为受到了自身行业的政策,包括资源、人才的一些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建设方式上,大型银行以自建为主,纷纷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那么小型银行主要是寻求外部合作,这样既节省资源,也能够促进整个的升级转型,快速的实现上线。对于外部的Fintech的需求特征,中小银行希望一体化的是标准化的,大型银行是客制化的,组件化的,适配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了BATJ跟中农工建的结合,但是我们看到中小银行选择性非常多。当然在交易关系上,在最后商务上的选择也是不太一样的。中小银行,我们觉得过去在这方面的积累需要一个持续升级的过程。所以要更多的借助外部的经验,所以联合运营的方式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接下来介绍一下飞贷在过去8年,特别是最近3年在移动互联网方面跟金融机构方面合作的经验。我们基于对金融机构的了解,基于对线上化业务的了解,打造了3大平台6大金融服务,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3大平台,金融业务的核心是风控,我们有一个量化风控整个的体系。第二,是为整个金融业务提供支持的大数据平台。很多银行如果要进行数字化的升级,打通全行的数字体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移动科技平台,因为做移动化、线上化它的玩法跟传统的架构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这两天听到了很多科技公司,提到比较多的,包括分布式架构。我们飞贷现在玩的更多的是开源式的软件,拥抱开源的技术。当然要玩转这门生意,仅仅有这几大核心技术还不行,因为整个生命周期的全流程是需要串起来的,所以我们还提供了6大服务,这6大服务贯穿了整个这门生意的全流程。包括了产品设计服务,品牌营销获客,轻核算的系统支持,风控运营,以及智能化客户运营服务,还有经营决策支持。 很荣幸,我们飞贷其实在这8年来获得很多的荣誉,也获得了很多社会价值。很有意思最近我们得到了一个奖项,跟大家分享一下。G20峰会和世界银行刚刚评了一个全球小微金融技术的一个最高奖项,铂金奖。飞贷获得了最高的铂金奖。当然这个奖项很有意思的是它并不是我去申请的,它完全是由这个机构他们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寻找这个案例,然后自主去评出的。我们在接到通知获奖的时候我们很惊讶,也觉得很突然。所以这个奖项对于飞贷在过去8年来,在小微金融领域做出的研发和投入,我认为是一个极大的肯定和认同。 这是我们天网量化风控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我们跟合作的金融机构会共建很多的比较实用的一些模块。而这些模块落地实际上是现在互联网化的金融业务最实实在在的需求。比如说反欺诈,包括贷款的审批,包括资产组合的管理,包括智能化的催收策略,包括决策支持,这些模块化的东西我们在过去的这几年来已经跟多家的城商行、中小银行、农商行,包括非银类的,刚才提到的信托、保险,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机构现在也在大量的做这种线上化的信贷业务。飞贷在过去这些年累积了用这套技术已经合作了大概接近400亿的资产,整个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第二,看一下我们大数据的平台,整个大数据的体系除了大数据的获取,最基础的平台的搭建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数据平台的应用也非常多,包括了精准营销,包括了数据运营,包括了客户的洞察。整个这一套体系的搭建,其实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跟很多机构合作会把这样的项目分成几期,因为很多银行让他一下子转型其实难度非常大,我们把风控大数据平台等等一般分为三期。 第三个方面是我们的科技平台,这方面其实今天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公司在这方面的一些分享,包括分布式的一些东西,包括承压的能力等等。飞贷我们之前自己做过金融业务,飞贷的创业团队之前也来自于银行,我们也非常了解银行。那么飞贷跟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我们认为我们最大的区别,或者我们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第一,整体技术输出,我们不是一个单一的模块,不是一个单一的资源,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是覆盖整个的移动信贷流程。 第二,大规模实践验证,我们飞贷下面有一个互联网的小贷公司,这个公司是深圳市批的首家的互联网小贷公司。我们把很多我们的模型是在这个公司鉴定过之后输出的,接近400亿的资产,整个风控的效果特别好。 第三,不依赖与特定的资源,我们现在做的客户是全网开的,可以支持到我们的合作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做业务。这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很多中小银行是区域性的银行,原来的客户,整个资源积累方面是有欠缺的,让他们用特定的资源做生意,无疑会限制他们的发展,所以如何打开地域限制、空间限制,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非常有优势。 第四,是现在我们非常受欢迎的选择,就是支持合作银行能力建设,对所有的技术是做输出的,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在合作的过程当中经过一两年,两三年,把我们合作伙伴的能力提升起来,真正建设起来。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最近上线了一个合作机构,他的业务风控技术团队在我们公司培训了一个月,然后再回去,我们打了一个比方,就是刚开始我帮你了,第二个是我们大家一起玩儿,第三个是你们玩,我们看着。 这是帮助一些机构取得的成果,还是比较突出的,在营销方面我们一个合作的城商行,在一个月里面新增客户接近10万,新增余额20亿,跟原来传统业务相比,一年相比的话翻了70多倍。在风控成果方面,我们一个合作伙伴10个月累计放款40亿,像设备指纹、人脸识别,还有一些我们比较独有的,行为特征侦测分析,这些我们都在用。在营销方面效果也非常好。可以看到在现在以及未来金融+科技的趋势非常的明显,那么从昨天晚上交流来看,我们也看到了各个中小银行在这方面已经逐渐的走向更加开放,我们很多中小银行的董事长、行长都纷纷走出来参加这样的会议,来了解行业,来感知这个行业的冷暖,来接触行业最前端的技术。我们飞贷持一个全面开放的态度,愿意把我们的技术贡献给我们广大金融行业的合作伙伴,为中国的普惠金融以及中国金融业全面的转型升级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我们飞贷已经准备好了,希望大家去飞贷交流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新网银行赵卫星:金融科技发展为底层转型提供新动力
新网银行赵卫星:金融科技发展为底层转型提供新动力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赵卫星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底层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所有的创新如果不基于提高效率的创新全是伪创新,金融也是一样的。 以下为发言实录: 俞勇:非常感谢中原银行王行长的分享。下面分享的嘉宾是新网银行赵行长,他们在实现平台化和差异化战略的时候非常成功。前一阵子有一篇报道说他们不缺流量,两年放款1000亿。现在大家掌声欢迎赵行长。 赵卫星:各位中午好,非常荣幸受组委会的邀请跟大家分享一下金融科技的助力下数字银行的建设。新网银行才不到两年的时间,大家也非常的清楚。可能只抓住了一次红利,抓住了科技数字化的这一次的红利。所以在整个的形成示范金融助力下打造了不一样的数字化银行的建设。我分享几个方面,第一,金融科技势在必行,我们觉得时至今日银行业面临的四层比较大的挑战。刚才也提到了市场的竞争,包括利率的市场化,金融脱媒的影响等等。存贷汇的盈利模式已经受到了转型的挑战。第二,确实客户已经越来越在线化,越来越数据化了,但是我们试图分析了解解决客户的方式还是比较偏于传统的方式。当然政策的驱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非常重视,尤其是普惠金融的建设,尤其在风险、合规、安全方面的要求,要求的是金融科技更加提高服务的效率。 互联网有一句话,所有的创新如果不基于提高效率的创新全是伪创新,我觉得金融也是一样的。最后当然是技术的进步,走到今天我们觉得银行业的多次的转型,其实今天不是第一次转型,多次的转型背后全是基于科技力量的提升和进步。我们从当年的电算大型机到小型机,到今天的PC机集群的发展,都是为了数字化提供。这是利率市场化以后的情况,刚才中原银行的行长已经分析了,实际上整个的利差近期差在不断的缩减,股市已经非常清晰表明了利益缩减,是一个断崖式的下降。 第二,服务水平,从平台到性能,到安全,到功能,以及应用范围和营销活动,我们分析了整个用户群的变化。尤其是即将面临的年轻的用户群,今天新网银行已经大量的90后进入到新网银行的工作人员,相信我们的客户也是一样的。过去的“双十一”逍遥子也提到了没想到90后已经成为主力消费人群,那么一样,我们大量的问卷调研会发现这批客群其实跟银行已经接触的越来越少了。当然监管部门多次鼓励,也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监管要求。从去年到今年一系列的设计,到金融创新,金融科技的一些要求。同时比如说反欺诈、反洗钱等等一系列的规范,形成了金融科技,金融创新的一系列的上层制度的建设。 当然最重要的我们觉得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底层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无论是人工智能的部分,无论是云计算的部分,还是区块链的部分,还是大数据的部分,我举一个例子,拿自己的这家机构举一个例子,新网银行发展到现在依托于金融科技去打造了一个纯数字化的银行。我们的构架大家非常清晰了,我就不详细说了。定位于互联网运营模式的民营银行,致力于数字普惠和万能连接的一个作用。这个连接的作用里面我们是三个主要的平台化的思路。第一个思路,致力于服务C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也非常清楚的是C端客户在线的触达,以及在线的数据已经形成了非常丰盛的一个环境。所以金融机构在服务于C端里面,实际上运用数据,运用科技的手段越来越趋向于成熟。第二,我们觉得日趋开始偏向于在线化的是小微,小微是今年监管部门国务院的一个发展重点。那么在长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微有一个悖论,所谓的P2P中的小微因为他的经营如果把两链,就是销售链和供货链全部在线的话,其实它是不存在商业逻辑的。大家也应该非常清楚,如果我们把两链全部在线,所以大量的只是信息撮合,而不是交易撮合。随着在线不断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其实两链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今天我们已经有大量的场景,更多的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客户。实际上小微已经逐步走到了在线金融的这一端。最后一项是基于服务于C端客户价值的一个金融开放平台。刚才蚂蚁的刘总也提到了金融开放平台的架构。今天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向金融开放平台的思路来转型。很多的APP不仅仅是实现本行金融功能、生活功能的开放,我们更看到的是它更具有开放性,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上门。 所以整个的挑战,对一家数字银行而言,或者对一家没有股东背景的一家强股东场景的数字银行,实现五个挑战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无数据储备和数字化风控,存款少资本少如何快速拓展业务,无自有场景如何快速获客,以及无科技储备如何建设金融科技能力,打造运营的体制。这五个方面新网都做了尝试,还是有一定的收获,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在科技策略里面,我们觉得四个数字化,数字化的风控、运营、获客和营销是非常核心的部分。在另外一端里面走普惠,走开放式的架构,走平台化之路,形成了两端科技的战略。 第一,金融科技团队。新网银行是一个很奇葩的银行,在座的各位行长其实或多或少都跟新网银行有一些接触,新网银行去掉了客户经理,变成了程序员的一家银行。今天我们70%以上的员工是程序员,是数学科学家,是产品经理。这个很偏向于互联网的组织架构。相反,我们在所有的客户接触点上变成了在线的接触点,通过这个程序,通过系统来跟客户相衔接。 第二,技术路线关键选择。第一,大数据能力的建设,涉及到数据的治理、管控、海量数据的分析以及数据展现能力。第二,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我们在系统建设的时候同步做了三个系统的开发,可能各位所在的机构更多的开发路径是从核心系统到信贷管理系统,到数据系统,到应用系统的一个路径,但是我们没有走这样的路径,我们同步在开发初期的时候,同步走完了数据系统,建设了一个比较后的开放平台的架构,所以移动开放能力的建设里面,我们更趋向于开放平台的建设,社交渠道的建设和营销客服的建设。在人工智能的领域里面,我们更偏向于智能算法的数据库,模型生命周期的管理。最后是一个成熟架构+开源架构一个并行的方式。大家也知道,各个金融机构其实很难用开源的架构,今天或多或少做了一些设计,但是这样并行的运用是非常的少,但是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打开思路更多运用一些双架构并行的方式。 在科技信息建设路径里面,我们去探索的是叫合作发展和创新生态的方式,我在内部经常说一段话,只要这个世界上有人做的系统我们不要花时间,不要花精力去做,要合作。只要是没有能做的系统,一定是我们全力去开发的一个系统。这种合作的方式是一种快速借力的方式,实际上是今天中国金融应该去尝试的一种方式。在合作上我们包括了核心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大数据和开放平台,都是合作来开发的。那么自主的部分,主要是技术架构、应用架构、关键分布式的重构,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团队。创新,创新中有非常多的研发工具的应用,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围绕着高效金融科技公司一系列生态的合作。在整个数据和人工智能上,我们就形成了这样的一张大图,这张图实际上就是解决了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而发生,将来会发生什么,怎么正在发生,以及让正确的事情正在发生。 重点说一下开放平台,最近监管部门对开放平台的建设非常的关注,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各家金融机构进行研讨,而开放平台,开放银行的建设其实从欧美一直到东南亚,一直到中国,解决了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大家都清楚,金融底层技术能力的共享,这对打造社会型的金融基础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个作用当然是来自于透明监管,让监管更加了解识别金融机构。第三,就是核心层面的,实际上在我们的基础建设里面,包括场景的API、核心API、解决方案、服务类的API,形成开放,金融实际上不是说你组合多强,而是你重构多强,你拆了多少,你能把金融要素能够拆成多少,然后让场景、让合作方、让客户真正意义上来运用这些要素形成自己的产品,长期以来我们说以客户为中心,我工作了20多年的主流银行,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客户为中心其实不存在。但是今天我们随着这种技术能力能够把底层的要素全部拆散,让客户真正的组合自己的产品能力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开放平台的作用。 那么今天新网银行能做到的是把所有的底层金融要素全部拆开,但是我们的风险控制其实在要素中来形成。所以让合作伙伴能够更爽的使用金融的工具。 当然,在技术特点上,很明显有两层次的不同点,第一点,传统金融机构讲求的是稳定可靠和安全,今天是讲高并发、高弹性的应用。这是我们应用架构蓝图。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分布式技术的分层架构,我觉得四个方面是最重要的,第一,云计算,来自于基础设施层的自主可控,我们目前用最低成本的PC机替代了小型机,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完成弹性伸缩,在服务层里面实现了分布式的方式,模块性的自动恢复和分布式的数据分片,在平台层形成了规模效应,实现了开放互联的架构。在渠道层形成了包括开放式APP,H5等等的合作。在整个风控领域里面我们打造了整套智能风控,今天我们的机器审批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00%,但是我们留下了0.4到0.5的空间,同时我们部署了APP的模型,同时把APP这个模型,在风控领域里面更核心的内容是智能反欺诈的模型,在智能反欺诈里面我们形成了三项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 第一,设备指纹,是别人,识别设备。 第二,新网关联的关系。 第三,事件效率响应的程度。 智能营销的部分,我们实现了三个部分,实时营销,高维模型,机器学习。很有意思的一个举例,在智能舆情感知里面,正面负面情绪的识别,以及神经网络一系列的运用。更加支持个性化的需求,适应各种的场景。在智能的运维方面我们形成了统一监控的中心。看一下,在这种数字化的打造项下我们形成了什么样业务的方式?实际上到今天为止我们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地区,覆盖了无论是非常发达的中国的沿海城市,还是老少边穷地区,这是我20多年从业于银行第一次深刻的感觉到银行原来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去服务于那么我们无法触达的一些地区和城市,而且是每天秒级的会跟新网银行产生相互的互动。这是一直以来做金融油然而发的一种感悟。我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服务了1800万的客户,放款超过了1400亿,人均3300结款,周转期是75天,所以先解决让大家可得性增长的同时,随着周期的变化来解决汇的问题。很多实际的案例,我不详细说了。更多的,小微的投放,贫困山区的覆盖越来越广泛了,所以走到今天,第一,科技的红利已经实现了,第二,运用科技的方式去打造整套数字化的一个银行,在解决了刚才说的五项,其实面临在所有的银行面前的这种困境以后,我们会发现金融科技带来给银行的转型里面,整个的一个发展和服务于普惠将快速的实现。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中原银行行长王炯:打造科技生态 建立银行内生动力
中原银行行长王炯:打造科技生态 建立银行内生动力

  中原银行行长王炯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中原银行行长王炯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王炯表示,银行在转型过程当中有七个方面的痛点:一是客户体验不佳,二是我们的风控能力比较弱,三是业务成本高企,四是运营的效率比较低,五是客户精准识别能力不足,六是科研研发效率低,七是转型人才储备不足。 他指出,要通过“七化”来解决这七个痛点,分别是:组织的敏捷化,风控智能化,获客生态化,运营智能化,营销精准化,开发合作以及人才跨界化。 以下为发言实录: 俞勇:今天第二场的专题是发挥金融科技价值,实现高质量发展。刚才万总跟我们分享了他对金融科技格局变化的态势探讨,后面蚂蚁金服刘总谈到数字化金融银行变化的路径。我们想今天这个专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想听听下面6位专家他们如何把金融科技运用到银行的业务中,实现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他们有什么经验。 今天发言的第一位嘉宾是中原银行行长王炯先生。去年在香港成功上市,王行长长期在银行业摸爬滚打,而且他近期对数字银行化的转型,在中原银行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行长。 王炯: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刚才两位演讲的嘉宾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我是作为金融的从业者,银行的从业者讲一讲我对金融科技和对银行转型的一些认识。中原银行,我们成立的不到4年的时间,我们是2014年的12月26号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推动成立下的一家城商行,成立的时候有13000名员工,网点比较多。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把中原银行的经营稳定下来,另外一个方面在市场和科技推动下做了一些转型。目前中原银行的转型,我自己认为进展还是非常的顺利,我们转型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路径,我们都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推动。目前我们已经进展到四大支柱和五个支撑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进展。四大支柱,第一,敏捷中心,我们有一个观念,科技转型,实际上是一种工具,科技转型的目的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第二,打造三速IT,刚才蚂蚁金服提到了科技的架构,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未来的架构。目前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科技开发的架构,仍然是分布式的,项目式的推动。那么怎么去在推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去敏捷的面对市场,就需要三速IT的架构。第三,大数据的应用,在大数据的应用方面,我们首先选择了营销端的应用,用大数据去指导我们的营销,大数据不是容易实现的事儿,受制于我们前台人员和后台管理人员的思维习惯,过去以关系营销为主,现在突然用数据营销的思路去推动业务的发展,所以大家都打了一个问号,所以在数字营销的过程当中我们提到了一个观点,用例导向,形成示范,可以迅速帮助前台客户经理和支行提升业绩,我们做了一年的时间,我们的零售客户的总量的增长,日活率的增长,零售存款率的增长和原来我们银行比较困惑的,银行的流失率会降低,客户的满意度会提升等等这些都做了大幅度的提升。也给我们的大数据应用带来了非常好的基础。 第一,我们叫做打造科技生态。这也是未来商业银行能够建立内生动力,科技和金融的生态同样重要,我觉得中小银行大家可以一起做,我非常期待能够和我们在座的中小银行的领导们共享我们的一些数据化转型的想法。数字化转型,为什么要转?这是我认为我们作为一个银行,确实现在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转型是一个共识。 我觉得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有七个方面的痛点,第一,客户体验不佳。我们说以客户为中心,客户体验不佳,那就一定是银行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是银行传统思维模式和经营的方式,过去可能更多是销售产品,我们没有关注客户的需求,以前是以产品为中心的销售模式。第二,我们是以大客户,以关系营销作为我们业务驱动的一个主要的动力,我跟这个客户的关系好,我能够给这个客户,上至领导,下至财务人员,都建立一个非常好的沟通交流的关系,这样我的业务就可以做得起来,就可以把其他银行的业务份额挤占过来,这是我们过去传统的模式。我们没有站在客户的基础上去思考客户应该得到什么,我们银行的服务能不能帮助客户在他的产业,在他客户的营销,在他的市场产品的提升上,我们银行能做一些工作。 第二,我们的风控能力比较弱。说到风控能力比较弱,行长们都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现在的风控是专家风控,你是对行业了解深刻,还是对客户认知的深刻?你认知的不深刻,你为什么是专家?所以都是拼盘式的授信。工行授了1个亿,我能不能3000万,大家都觉得心安理得,所以风控的人基本上是经验式的风控。目前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已经成为银行的一个重要的竞争领域,在普惠金融上大家好像一筹莫展,普惠金融我们中小商业银行过去都做中小企业,客户也比较多。但是在这一轮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些中小企业有一些就变成了不良资产,为什么呢?因为中小企业没有非常清晰的信息,我们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的报销有可能是假的,交易合同有可能是假的,交易的数据有可能是假的。对于一些短、小普惠性的信贷需求根本满足不了。还有一个我们看不准,客户有可能是拿来一个假的东西,我们银行没法清晰的判断这个客户的信息是真实的。所以看不完,管不完和看不懂,是我们目前风控能力较弱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现。 第三,业务成本高企,目前优质资产的利率在向下走,银行的息差进一步的收窄,客户获取及经营难度加大。我2014年年底到中原银行的时候,我们的利差3.17%,吓我一跳,到现在已经下降了60个利差。所以利差收窄,我觉得还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向中小短转型的业务过程当中,我们的人力成本降不下来,风险成本+运营成本再加上其他的成本,就导致银行的盈利能力面临着考验。 第四,运营的效率比较低,过去商业银行号称三铁,铁账本、铁制度,这些东西我认为都是银行的经验,但是以合规为前提的运营流程的设计,使流程非常的完整。我们的产品,零售是零售的产品,公司是公司的产品,公司有不同的客户,就是不同客户的产品。耗时比较长,效率比较低。刚才蚂蚁金服的也讲了,这种产品的叠加实际上是可以快速的迭代,我们用微支付的方式把产品的功能分拆开,在同一个平台上我们根据客户的需求快速的组件产品,这样可以提高产品的迭代效率。在这样一个运行的体制下,人干预的比较多,以人的判断作为判断的基础,导致执行力的标准也不统一。这样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第五,客户精准识别能力不足。客户他有钱,但是他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不太清楚。这个客户他是一个商务的人士,但是他的出行规律,他日常行为的模式,他的偏好不太清楚。所以客户精准识别能力不足,没法对一个客户进行精准的营销。过去更多的提到分层营销,根据客户资产的情况,5万到50万的这类客户是一个类别的客户,但是这一类客户实际上也是千差万别的。怎么对客户进行精准的营销,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科研研发效率低,我们都有一个核心,这也是中国商业银行在过去20年发展过程中引以为豪的一个东西,认为核心提高了我们银行的管理能力和效率。但是这个核心带来的问题就是系统固化,新增一项功能,花费时间长,涉及面广,系统交互能力弱,并列运行,形成竖井式的信息孤岛,对客户体验关注度低,业务支撑能力弱,生态圈、场景等新业态的对接能力有限。 第七,转型人才储备不足。不是做银行的就能够做转型的推动工作,不是做科技的就懂业务。所以转型人才的储备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这是我们在转型过程当中遇到七个方面的痛点,它对于小银行而言更明显。 银行转型我们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我认为也是我们下一步应对市场竞争的一个目标。我们提到了“七个化”,组织敏捷化,风控智能化,获客生态化,运营智能化,营销精准化,系统平台化,人才跨界化。通过这“七化”使银行真正面对未来市场的竞争。 在转型的目标过程当中,我们通过“七化”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组织的敏捷化,重新配置人力资源,改变决策和信息反馈的方式,调动积极性。我们现在对我们零售的条线进行了全敏捷式的转型,我们业务人员和科技人员形成敏捷的团队,进行充分的授权。我们零售有一个产品的敏捷小组,这个产品的敏捷小组对零售的日常产品进行研发,进行迭代,我跟他说了,我说你研发的产品不是我中原银行我的客户,是唯一指定的客户,如果你的产品好,你可以到其他银行,或者是其他的平台进行销售。我给这个小组下达的任务不是存款给我增加多少,而是它的产品销售能够销售多少。包括中原银行销售的产品。所以这样就使我们的人力资源配置能够形成一个个目标非常清晰的团队,通过大家调动内部的积极性,通过业务和科技人员的协同来达到产品快速迭代的目的。 第二,风控智能化,我们搭建了统一风控授信平台,从客户的申请、反欺诈、审批、放款、预警、事后、管理等等,一体化的,把风控每一个环节都放到这个平台上,通过平台式的管理,通过插件式的功能服务来满足我们风控管理的要求。我们过去想优化一个产品在信贷上非常困难,每一个环节都要动到前面,动到后面。我们现在通过插件式的,功能式开发的模式,使我这个功能要优化,我就可以非常简单的去把这个功能的一些优化迅速的迭代,使我们风控的能力快速的提升。 第三,获客生态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很多专家说银行未来可能不存在,但是银行的服务一定会存在。那么银行的服务怎么存在呢?就存在在一个个生态,一个个场景的背后。所以我们现在在打造我们自己的生态。我觉得中小银行有中小银行的优势,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觉得我们线下的网点非常多。线下的网点和线上的服务相结合,线下网点构建生态,线上来提供产品和客户体验。我觉得我们可以形成非常强的竞争力。我们最近在河南地区也打造了一个生态,我们叫做中原地图,每天的日活量有1万名用户,交易比重大概有3万笔。对我们而言,这些客户不一定是我们中原银行的客户,但是他也能够为我们中原银行客户提供增值,这些客户在这些平台上我们通过产品进行销售,使他们变成我们中原银行的客户,进而提升经营。这种业务内部的增长机制就会逐步形成。我们也在这种生态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我们也在向其他的生态进行延伸。 第四,运营的智能化,也是我们下一步转型过程中我们的目标之一。我们把厅堂都进行了改造,我们都取消了厅堂的现金柜。中原银行有13000人,我来了之后会计运营团队6700人,到今天到了1200人,这样的一个队伍结构的变化也使运营的组织架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通过智能化的运营使劳动力效率可能了明显提升。 第五,营销精准化。这个我不多讲了,就是对我们的客户进行客户的画像。然后通过大数据解锁,形成从客户的洞见,营销的策略,营销的推动,然后到营销效率的评估和营销策略不断叠加的一个闭环。系统平台化,构建了分布式的架构。 第六,现在对我们所有的系统开发都有一个要求,我们希望我们科技开发公司能够和我们一起来开发系统,把科技公司的能力变成银行的能力,然后盗案开发,这样就可以形成我们银行的和科技公司紧密的合作。 第七,人才跨界化。我们现在倡导T型人才团队,人才的T型结构是我们未来商业银行人才的一个要求。 这是关于转型目标的一些设想和我们的一些做法。 第一,银行转型的措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银行转型转不好可能就转死了,转好了我们就可以生存下来,就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那么银行转型的措施,要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基础,要特别注重转型的策略,要建立支撑机制。什么叫做做好顶层的设计?顶层设计说到底,行长和董事长要不要转,我要怎么转,转成什么样子,怎么做。所以决策层的意志非常重要,要达成一致的意见,要设计转型的蓝图,要把转型的每一个步骤都想清楚,想好,有路线图,有目标,有责任人,时间的节点,这样推动起来转型就可以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式来进行推动。 第二,建立支撑机制。就是转型工作的推动和过去我们业务的推动要分开实施。转型的推动要和业务的推动一起进行,要形成转型推动的闭环管理,要完善资源配置,加强考核引导。对转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和目标都要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和考核。 第三,要注重转型的策略。转型策略安排上我们是用例导向,形成示范。重点突破,有序推进。转型节奏上要边用边理,实现速赢。要久久为功,形成习惯。这是我们分享的一些内容,我们认为未来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发展机会,未来也在我们当下的每一个选择之中,感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蚂蚁金服刘伟光:数字金融践行之旅
蚂蚁金服刘伟光:数字金融践行之旅

  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俞勇:非常感谢万总刚才的分享。我记得一句话非常深刻,就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我上个星期带领金融科技团队去北京看了京东金融,我去的那一天,正好改名叫做京东数字科技。那么下面这位分享嘉宾是蚂蚁金服的刘伟光总,刘伟光总是蚂蚁金服从事技术服务商业推广,在蚂蚁金服之前,他开创了云计算平台的市场先河,刘总在EMC大中华区,而且在甲骨文工作多年,下面有请刘总跟我们分享他的观点。 刘伟光: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分享的题目叫做数字金融践行之旅。我想讲之前跟大家分享几个有趣的话题,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今天到场银行的领导都会有一个疑问,这次中国中小银行的高峰论坛为什么蚂蚁金服会来作为联合主办方,蚂蚁金服不就是做支付宝、余额宝这样的业务吗?所以趁这个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蚂蚁金服最新的战略思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实蚂蚁金服走过了14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一个淘宝的担保交易开始起步走到了今天,那么14年当中,我们伴随了整个中国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发展,我们一直致力于技术加速和助力普惠金融的发展,那么今天蚂蚁金服整个的战略方向有三个主要的板块: 第一,就是我们会持续的加大投入在普惠金融这个业务上。大家平时比较熟悉的支付宝、余额宝,我们很多消费金融的业务,芝麻信用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业务板块都是我们的普惠金融业务板块。 第二个业务战略就是指我们在海外的我们的全球化战略,这些年当中我们在很多的国家,包括印度、印尼、东南亚很多国家做了很多战略投资,我们致力于将我们现在比较成熟的,在中国市场上经过很多实践的以移动支付为核心的技术,开放出去,助力很多的这些国家能够建立当地的支付宝钱包。那么未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区块链技术建一个新的全球物联系统,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新型支付的网络。这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 第三个战略就是科技,科技的战略有两层含义,第一,刚才万董事长多次提到蚂蚁金服,这些年来我们创造了一些新的业务,第一层含义是说在蚂蚁,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们的11000名员工当中有62%以上的员工都是技术,所以在蚂蚁科技是我们公司的核心生产力和竞争力,我们每一个业务的背后都沉淀了大量科技创新的成果。第二,科技的第二层含义,2017年蚂蚁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我们决定将我们背后实践,我们很多业务背后实践和沉淀验证技术开放出来,我们启动了第三个战略,金融科技开放这样一个战略。所以我们致力于我们的技术加速中国金融行业的孵化转型的进度,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所以这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参加中国中小银行论坛的一个主要的想法。 今天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过去几个月来沉淀的思想。 第一点,整个中国金融业,尤其银行业面临着整个的转型进程,无论是零售转型线上化,包括很多移动支付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看到所有银行业面临转型的动力,中国银行远低于国际水平,但是零售业务增幅远高于银行整体业务的增幅。向零售业务转型,向小微金融转型,推动农村金融。你可以看到每一个未来的银行的战略,无论是大战略,大行战略,还是中小银行战略,在今天我们分析到每一层战略的背后都需要科技的重要引领。那么金融科技为什么只有一个词叫金融科技呢?为什么没有一个词叫电信科技、政府科技、制造业科技呢?这里面有一个深层次的含义,在金融行业科技可以重塑业务,可以改变业务,可以创造新的业务形态。以前科技它是一个支出的部门,今天科技引领业务的发展,在蚂蚁内部经常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说蚂蚁的研发部门是怎么组成的?在蚂蚁部门没有一个部门叫做研发部门,也没有一个部门叫做数据中心,也没有一个部门叫运维中心,我们的组织架构是将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一条横线,多条纵线,一条横线就是我们的平台架构部,平台架构部负责所有底层的技术架构,包括云计算的技术,分布式计算的技术,这样技术支撑着所有我们业务板块,从网上到支付宝,到很多信息业务的发展。多条纵线,在每一个业务板块里面,支付宝、余额宝、保险、信用等等,每一个板块里都有独立的应用技术,这是我们非常独特的架构,所以应用和技术深度融合,这也体现了金融科技在蚂蚁金服的含量。所以说这也是我们自己实践当中非常推崇的用科技来创造和引领它的发展。余额宝,其实在网上卖基金,卖保险,为什么只有我们能够做的成呢?这里面是技术好,当业务量指数级增长的时候,你的技术能否支撑你业务的发展,这是我们真正考量的一些指标。 大家看到从去年我们开放了之后,我们团队走访了中国的将近250家金融机构,在我们视角当中我们认为如果我们今天只跟银行谈,我把支付宝的能力给你,我觉得这个是非常不够的,因为银行是银行,互联网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虽然技术有很多相通性,但是业务的逻辑、流程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在我们做金融科技开放的时候我们必须深度的洞察在互联网金融之外的银行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这样对我们未来的开放和指引有非常大的帮助。 那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听到的话语和金句,这些话语来自很多银行领导和大行的,和中小银行的,有股份制银行的,大家看看跟你们想的是不是一样。 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有一个股份制银行讲,为什么我们搞了这么多的APP,每个APP的流量都很差,那么银行到底需要做几个APP,有的银行可以做60个,做50个APP。但是到底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未来的CoreBanking是否还存在,是否会改变业务能力工厂的形式存在。别跟我谈金融科技,农村金融是世界性难题,如果金融科技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触达,金融科技才真正有价值,银行的身体到了数字化时代,但头脑、思维、管理还是停留在信息时代,当我们跟一家城商行谈我们移动端转型,转向移动端,他们讲的话很有意思,我们的领导、董事长都非常的认同,但是党委会说我们董事党委还要做很长时间的决策,这是很多现在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信贷不准,信贷流程慢,我们要靠道德,对客户“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上海一家股份制银行跟我讲,我们花了上亿的钱去构建一个数据仓库,为什么现在我要一张统计报表跑不出来?什么样的问题造成的?另外一句话很有意思,金融科技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只给科技部门用的科技?还是全行用的科技?那么我们认为金融科技应该是一种全行所有人,包括客户都用起来的工具才有意义,让人人都用大数据做BI,而不是少数的专业人员,我要让每一个业务人员都能用得起来,大数据才能够真正有价值。对API银行的思考,能否把传统的金融产品拆开来卖,或者是反过来,把不同的产品拼起来,这样使得API银行才能够有价值。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也就是说对技术和产品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前天我在一家中国非常有名的中国小微银行,这个行长谈了一句话,他说我认为我们的银行为什么选择小微金融这条路,他说我认为在中国几百家城市商业银行里面,如果你没有核心的客户群,你没有差异化的竞争,那么你未来的道路到底在哪里?如果你还靠政府的对公业务系统的话,那这种银行在未来是没有生存的长久的发展方向的。那么再讲一句话,有一个资深专家讲到,他说在我们推行过程当中,从传统运行方式,专项微服务为代表的新架构,不是靠技术上的准备,也需要组织架构上的变化,它的做法需要对现有的IT部门的职能分工做一些调整。 这些只是沧海一粟,只是摘了一些我们听到的语言,在我们走到的人山人海当中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讲这些话的目的是说当我们看到未来转型的时候,我们需要用这些语言作为我们对用户量身定做数字化转型方案的实践,我们希望未来用双重的视角和双重的实践。这是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块。 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些预言,第一,我认为2018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年,无论从金融科技公司的成立,包括金融科技基金的成立,这些都誉为着2018年Fintech的元年,2020年内将有超过50%的银行汇完成新一代架构改造,迎接全面的数字金融时代。移动支付蓬勃发展,这些业务的现象会推动银行的架构的改造。所以未来的架构改造不是由科技部单独引领做这件事的。 第二,数据资产将变成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从现有的流程银行转变为数据银行,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零人工干预信贷将成为所有银行提供标准化普惠金融服务。数据资产是不是跟数据仓库有关联?这是非常不同的概念,这些都属于在IT建设当中某一些系统,这些系统沉淀于后台,我们讲的数据不只是为业务,为营销,为APP真正服务,能够实现水到田头应用的价值。这是未来数据发展真正的资产,而不是通过建立几个烟囱式的系统。很有意思,有一个大行的领导跟我讲,他说我们花了很多的钱,搞了一个大数据的系统,他说我们发现这个系统存储的数据叫大数据系统,但是只是存储了我们银行的一部分数据,那么它到底应该存储全行的数据呢?还是只有预置的数据?我们看待数据不是建一个系统,而是数据要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通过新的技术变成我们数据的资产,变成营销的资产,这是我们看到未来的方向。 第三,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叫做数字化半径等于业务迭代半径。其实这个词看起来有点炫酷,其实我们在自己总结过程当中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数字化半径,其实半径相当于用圆转动的动力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其实这个半径当中不仅有科技,有体验,有组织,其实数字化半径不完全指科技部的改造,是方方面面对整个银行业数字化思想的体现。所以我认为未来的整个银行数字化的改造,从体验到组织,到生态,到科技,这几个方面连在一起,它等同于业务迭代的速度。所以说我们生态连接的建设获得更多的业务场景和流量。用生态连接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场景流量,有一个股份制的银行行长跟我讲,他说银行没有互联网公司的流量端,我们没有微信,没有支付宝这样的流量端,但是我们必须要拉起我们银行的信用卡活跃度,我们就要自建场景,我们要跟生态做很多的合作。所以这也是未来通过数字化能力跟生态的连接。 数字化成熟高的银行将率先完成乐高式的银行,整合内外部业务。我的业务模块可以嵌入到外部的生态当中,可以对外部的生态调用,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不是说通过一两个改造就能够实现的,对现有的架构是非常大的挑战。 金融服务商将变成综合服务商。你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很多银行的APP已经不像银行的APP,真正像一个生活的服务广场。有一个中国南方的一家旅游城市的银行行长,他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如果蚂蚁金服来改造我们的手机银行的话,我只有一个要求,这个手机银行怎么不像银行APP你怎么给我做。他说银行的APP是千行一面,一千个银行都长的差不多,我们怎么能够打造一个旅游特色的,这些话的背后代表着说其实今天看怎么样走出核心竞争力,差异化竞争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点,未来的CoreBanking到底是不是存在的,很多系统改造完了之后,你会发现好像原来的CoreBanking已经不存在了,无核心即核心,也就是说核心从一个深层次的数据能力打造了一个横向的工厂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不仅是蚂蚁有这样的想法,通过跟大行的交流,我们得到同样的结论,所以说我们看到的方向无核心即核心。 关于深化转型,我们列出了几个方向跟大家做一个解读,看似是一个很普通的词汇,第一,战略,零售、移动、智能化、客户、全流程数字化,我在7月份蚂蚁金服发布了一篇文章,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是指科技部的数字化转型,这是非常不同的概念,而银行的转型要靠行长、董事长去推动全行的转型,思想的转变,组织文化的转变。这才是转型最重要的一点,而数字化转型不是靠做一个大数据的项目,做一个云计算的项目就实现转型。这是非常不同的概念,也不是说你的银行成立一家科技公司,你就实现转型了,最重要的整个文化,包括思想、组织完全的转型。那么数字化的概念无论从业务到引发,到组织,到流程,是全方位的体现,这是数字化转型真正的精髓。组织,也就是说打破烟囱式的科技线条,形成共享中心。 有一个银行的领导跟我讲,银行的科技部到底未来存在的形式是以一个单独的部门存在,还是打散了,存在某一个业务,是为某一个业务提供随时的便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那么科技未来可以看到,无论是做零售的线上化,包括农村金融、小微金融,这些新的服务,你会发现以现在的架构是非常难以支撑的,无论是分布式架构还是什么,其实它跟每个业务都是非常相关的。你可以看到包括你的分布式架构,意味着你在线上业务发展对高峰值有一个冲击,是否能撑得住。蚂蚁从自身的角度来讲,我们也是用Oracle的软件来做我们的地步支撑,我们走到分布式架构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业务发展到今天我们做了很多实践和思考。分布式架构不是因为我们要追求这几个词汇要做这件事情,而是我们确实感觉到了这种业务高速发展带给技术架构的一个挑战,是必须走到这条路,才能够应对未来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这一点跟大家分享一个观点,我们得出了结论,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在分布式架构上有刚需,因为中国线上支付业务要远超欧美的水平,这是我们看到今天为什么你看美国对分布式架构没有太多的人去讲,这也看到我们中国的银行业发展,现在从趋势上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渠道,我们可以看到,移动端为核心的,建立全渠道协同,生活服务,小程序,增强客户黏性。银行的APP,它是承载业务,整个银行80%,甚至100%业务,对手机银行来讲,代表着一个银行客户的体验,客户的黏性,这块来讲生活服务,这些元素的注入手机银行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业务上可以看到,线上化业务的发展,线上一年等于线下十年,线上业务当你的风控足够强大的时候,不良率足够低的时候,你获得的利润是非常快的。那么线下的业务,大家知道有柜台,有人力,有成本,这些都大大消耗整个银行的成本。所以可以看到线上业务的发展,线上消费贷等等很多新型业务,包括农村金融、小微金融,通过线上业务的发展都是未来业务发展重要线上化的现象。 数据,数字化的审批覆盖率到80%,数据不是等于数据仓库系统,也不是等于数据库,真正的是实现营销、风控、风险、智能,这些全方位的支撑。 最后银行我们也希望在中国银行会有一个每年的数字化成熟度的评估,这样会激励我们自身业务的发展和数字化的程度。 在几个月前,我们在公众号上发表这样一篇文章,叫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我们讲到数字化转型这个概念非常非常大,每个银行都在讲,那么怎么去做,其实每个银行有每个银行的方法。我们通过了解和分析,我们有这样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数字化转型不是千篇一律的,它是跟银行的战略挂钩的。这个银行的战略决定了这个转型的起点哪里做,有的银行转型是先做大规模的改造,分布式架构改造,云计算,云平台,这是一种转型的路径。第二种,我们做移动端,改造手机银行。第三,发力零售,其实每一个银行的战略决定了转型的起点,我们总结了转型的四种路径,从体验的创新,从科技创新开始,从生态创新开始,从组织创新开始,这些才是转型的关键,而不是说我们去学工行、学建行,他们怎么做我们怎么做。我们很多小的银行没有那么多的实力和科技人员去做大规模底层的分布式改造,这个时候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看到我们今天去总结了很多的方法,结合实践之后,我们总结出来了这四种路径,在每条路径上给出的标准,包括可定义、可重复、可量化、可自我进化。如果你选择的从体验渠道端开始,那么你的方向是从统一移动框架开始,在一个框架上开发核心应用。第二点,实现金融交互的技术。通过生物识别的技术,包括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当你构造了一个很强大的黏性的APP之后,下面就开始运营,然后进行创新。我们先通过科技开放夯实品牌,改造架构,然后做场景开放,做API能力的开放。然后走向金融化。我我们结合自身实践和客户的实践怎么样设计一个转型的路径,而不是说我们上来就搞云计算、大数据,我们要根据他的想法和策略去实现转型。 于是我们给出了这样一个评估的模型。我们总结了很多,一个目标发展可以看到从刚才讲到的战略、组织、风控、体验、生态、创新上,我们从起步阶段、过渡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领先阶段给出了不同的模型,这些模型不是我们写出来的,是结合我们自身自己网上银行和支付宝的实践,同时结合用户的实践,给出了这样一个成熟度评估,大家可以看我们属于哪一个阶段和水平,怎么样改造。右边是我们结合麦肯锡的报告,叫做客户旅程数字化,未来我们想构建业务和数字化结合的评估模型,每年不断更新。 我们提出一个比较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刚才我在整个前面演讲当中多次提到了,未来的银行的CoreBanking系统,它的存在为什么,在哪里,很多银行的CoreBanking是非常厚的,前台是比较薄的,当我们开展业务的时候,我发现在每一个深井式的架构当中去改造,响应速度是很慢的。你们看到如果业务部门批的需求看起来做整个CoreBanking当中作为改造,看起来很容易,如果我在这个业务当中花10万块钱改造的话,它没有完,而它周边的系统,可能要花100万进行改造,而且不仅仅是钱,是周期。所以传统这种深井式架构,导致银行面临很多业务发展的时候它的响应速度是比较慢的。你可以看到今天在蚂蚁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推出的每一个业务板块,在支付宝APP当中可以看,每天都有很多新业务发展推出来,这些业务能力为什么可以这么快推出来,就是在于我们的底层架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在于我们自身的这套我们的叫金融操作系统,这套平台。未来的金融机构会和外部的很多机构生态的源头入口做非常多的连接。 银行需要走出银行跟互联网公司做深度的融合,获得更多的资源,实现API的连接,然后进行交互。我们提出的想法是说未来在前端,APP,在CoreBanking系统当中是不是存在一个新型的形态,叫做数字银行的操作系统。我们叫做敏捷能力中心,它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是敏捷业务中心,敏捷智能中心和敏捷技术中心。有一个词叫敏捷开发,这个敏捷开发指的是在软件开发当中的方法论,而今天的敏捷更强调是对业务的一个敏捷的支撑。所以说这种架构它跟银行最大的区别是说银行架构是技术架构,而我们是横向架构,当把CoreBanking系统当中的很多能力沉淀出来,那么横向打成这样一个操作系统,敏捷能力工厂概念的时候,这样的话可以对业务之间有很好的支撑。通过这三个中心,敏捷业务中心,把很多共享的业务组件,然后共享出来,让业务人员能够实现对组件的编程和组合。如果有这样的平台让我的业务人员能对业务逻辑进行编排的话,这样的平台是我非常需要的。敏捷智能中心,有营销、风险、金融治理,这是我们强调在这个方面非常重要的能力。最后一个方面,敏捷技术中心,分布式事务,微服务治理,异地多活体系,在银行的前端后端之间建立了非常强大的一个中台。银行以前的架构在中间这层是比较薄的,很多靠后台的支撑,我们是希望打造一种横向的架构来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支撑对生态的连接,外部的连接,跟机构的合作。 每一个模块当中我们提出这样的思想,以技术中心为主可以看到,从分布式架构,全链路,我们强调的智能是把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智能营销、风控、研发、AI平台等等,我们认为在未来敏捷智能中心当中,AI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视频、图像已经达到了可以感知数字的水平,今天我们有这样一种想法,我们把银行里面很多公用的业务组件最核心能力抽取出来,让每一个新型能力不需要开发。这样对业务也会有强大的支撑,这三种平台组合在一起之后,API银行也好,什么也好,都很注重用户的实现。 在整个智能这块,从自然语言、可视化、AB实验效果等等,今天蚂蚁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探索,我们也认为这些能力是对业务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支撑,这些技术都在背后保驾护航进行支撑,所以我们看到未来的数据它不是一个收集、分析、报表,而是通过集中智能的能力深度去对金融的法规、法律,行业性的行情做深度的学习之后,给予银行一个非常准确的预测。这是我们看到未来的智能中心的这种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你每一个业务模块在上线的时候都会有非常强有力的支撑。 这是我们列举的很多的核心能力,这些都是我们经过自身的实践之后列出来的,当你构建这样的平台之后,你需要有这样的技术能力,才能实现对整个业务的支撑。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可以看到智能中心,不仅是说有数据,有人工智能、金融智能,还有包括整个全域的风险防控。今天风险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前我们谈风险是信贷对公的风险,今天我们看,还有包括互联网,交易风控,反欺诈等等这些新型的风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对风控来讲走向了人工智能,不断深度学习,通过机器学习的能力去适应新型的市场变化。这是我们看到新型的,当然这是一个双重挑战,如果你想开展更多的线上业务,意味着你必须构建一个全域的风险防控。对于业务的支撑,从开发、运维等等,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想法,9月份我们提出了一个想法,发布了我们的分布式金融核心套件,这个套件其实在银行引起了很大的一个反响,过去我们选择核心系统的时候,我们的招投标流程指的是通过选择数据库、中间件,再去选择某一家做应用的服务商,来组合成核心系统,今天如果将应用和技术深度融合在一起,打造一项新的系统,让分布式事务无处不在,其实这个集中性的套件能够非常高效的部署开发,支撑业务的发展。 有两个例子,存款和贷款,里面有很多能力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打造了很多深井式的服务,我们把这些公用组件撤离出来,可以为业务提供最强大的支撑,在冰山下面是高度的统一化,高度的组件化管理,技术和应用深度的融合,分布式事务无处不在。这是我们提出的技术分布式架构和分布式事务应用深度的融合。 所以通过这种架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对未来实现很重要的支撑,实现每一项业务快速的发展,快速的部署,快速的上线。对我们业务、战略有一个很好的支撑。今天在我们开放的版图当中可以看到,从安全的身份识别、刷脸,包括指纹、资金安全、容灾、分布式架构的微服务等等,从移动端的研发、建站,包括智能投放,小程序到数据智能的分布式数据库等等,机器学习,今天蚂蚁毫无保留的开放了很多支撑我们业务发展的技术,我们希望这些技术能够跟银行的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在一起,打造未来这样一种能力的中心。包括从移动、体验、智能应用、数据技术方案、分布式架构,对上面的整个业务给予很好的支撑。所以说技术和应用有一个最佳实践的融合。 蚂蚁金服今天还在探索,蚂蚁走过这么长时间的路程,今天我们在自身的金融科技上,在这四个方面还在做深度研究和探索。第一,实时安全计算,未来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日益成熟之后,场景不断创新,如何面对无数设备的数据流,实现安全实时计算,这是我们探索的方向之一。第二,在金融智能上,今天我们通过图像、语言等等,我们实现了感知,但是未来需要根据金融规则、法规去理解金融市场,让机器理解金融规则做更重要的决策。第三,未来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建造一个可视化的数字化身份,这里面有非常多的生物识别安全的技术。最后一点,我们在区块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我们是世界上区块链专利最多的公司,我们希望金融机构解决传统机构和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外部机构之间、跨国家的信互换等等,这是我们看到的,我们在未来去探索的一些方向。 希望这些能力不断未来能够开放出来,跟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合作,我们希望我们的科技开放源于我们对自身的实践,源于我们对市场的洞察,源于我们跟客户的接触。我们的视角站在蚂蚁的视角,同时站在客户的视角,我们希望科技能真正的在中国引领业务发展,改造业务发展,重塑业务发展,这是我非常希望看到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新的一个里程碑。 好,谢谢大家! 俞勇:感谢蚂蚁金服刘总的精彩分享。下面还有第二个专题,第二个专题之前,我们先进行10分钟的茶歇。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银联创始人万建华:金融的归金融 科技的归科技
银联创始人万建华:金融的归金融 科技的归科技

  通联支付董事长万建华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通联支付董事长万建华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万建华指出,近年来,商业银行回归金融科技的主导地位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商业银行反向由金融向非金融场景延长,实现金融+各类场景的跨界金融服务,承担起科技金融的主导责任,这也是监管部门的要求;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公司也开始回归科技服务的定位。 万建华认为,金融的本质是金融,科技可以推动金融变革,但是就金融本身而言,科技应该说最终只能是手段、工具,科技本身不是金融,正所谓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 他表示,金融机构主导金融科技发展有五点优势:一是牌照优势,二是账户优势,三是天然渠道优势,四是资金成本优势,五是专业优势。而金融科技公司也有他们的长处,首先发挥自己的科技所长,还有体制机制优势,科技创新优势,用户流量优势。金融科技公司做好科技服务,尤其发力点在哪儿?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咱们中小银行,你要跟大银行不可能比,不具备规模,不是说什么东西你都能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一定不具备规模效应。但是这个没有关系,可以跟科技公司合作,好些非自己主要的业务,其他的其实都可以外包。 最后,万建华对当前金融科技影响金融发展归纳了五个趋势: 第一是金融服务的网络化、移动化趋势; 第二是金融业务的场景化趋势; 第三是金融业务的集中化趋势 第四是金融服务的社会化趋势; 第五是金融服务智能化趋势。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感谢陈省长热情洋溢的致辞。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确实是一道大题目,同时省长也指出广东省也是我们发展金融科技的热土,我们类似的会议以后要多到广东来办,也希望各位多到广东来发展。 现在进入论坛的第一专题,我将主持人的话筒交给粤财集团首席风险管俞勇先生,有请。 俞勇: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受《当代金融家》杂志的委托来主持今天上午的第一个专题,金融科技和银行之间的融合,以及由此产生对业界生态的重塑,对场景的特征,对服务对象的覆盖和增加,都对金融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昨天下午我们开了一个闭门研讨会,不少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还有金融科技方面的一些企业,都说了非常好的观点。那么今天上午有两个专题,我们想请重要的嘉宾给我们做一些主题分享,分享他们的智慧和经验。第一个专题的题目是金融科技重塑银行业的生态系统,有两位演讲嘉宾,第一位就是通联支付董事长万建华先生,万建华曾经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分析处处长,招商银行总行常务副行长兼招商证券董事长,中国银联首任董事长总裁,正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而且万总在金融科技领域里的造诣非常深,也是国内金融主要的倡导者。 下面我们以掌声热烈欢迎万总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智慧。 万建华:很高兴来参加这次论坛,在座的都是咱们银行的领导,对这块也是非常熟悉的。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我们金融科技领域一些新的现象,跟大家一起做个分享。 一个现象就是咱们在座的银行家各位领导都清楚,就是当前金融科技一个明显的新的现象和趋势,是商业银行重新夺取金融科技的主导权。其实大家都共同在做这个事儿。我们记得前些年马云这句话很著名的一句话:“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应该说当时对大家对银行业的领导压力也还是蛮大的,因为当时确实是金融科技出现了一些电子商务的大型公司,或者是科技的大公司在金融领域里面有一些重大的创新,比如说在2013年推出的余额宝,我们当时很多银行可能也都出了一身冷汗,怎么那么快就那么大的一个资产规模。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像支付宝很早就很全面的推出快捷支付,后来又很快推出扫码支付,腾讯推出微信支付等等,这都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一些重大的动作或者是创新。 最近几年,有几家民营银行在新的银行业务方式等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创新,刚刚在2013年、2014年推出金融科技一些新的创新的业务种类、品种、模式,推出的时候,当时确实都看不见、看不懂,当时银行业也觉得他们能做什么呢?所以当时也看不起,所以才会有马云当时发出这个你们不改变我们来改变。现在我们看到的趋势已经出来了,商业银行强势回归,回归,一个是商业银行回归金融科技的主导权,一个是接下来要说的,金融科技公司回归科技服务的定位。我们知道去年工农中建分别以BATJ强强联手,这个都是新闻了,这个本身也体现金融还是咱们主流金融机构来做,大型电商或者大型科技公司他们是做科技服务,这种强强联合本身是体现这个特色。包括大型电商公司对于我们大型银行提供流量。 同时也不仅仅是大银行,很多银行,包括在座的中小城商行在这个方面大家都有动作了,都有反映了,像工行打造智慧银行,推出了e—ICBC战略,交行提出转型智慧银行,建行设立了独立的金融科技公司,招行宣布要打造金融科技银行,去年提出是利润的1%专门投入金融科技,今年好像很多银行改了,是收入的1%,这个量就更大了。浦发银行推出了API  Bank,这个创新已经不仅仅是要打造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已经提出是要“金融+”,+场景,那就是说向电子商务方面,综合服务方面延伸,所以提出了服务触电的无线延伸,现在银行反跨界了。我们也知道平安集团宣布由资本驱动型转为科技驱动型,平安是典型主流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包括保险等等。我们知道新的一批民营银行,应该说也是主流银行牌照,按新的方法来做,宣布自己是持有银行牌照的科技公司。这个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所以我们看到,商业银行回归金融科技的主导地位,这两三年,尤其是去年以来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而且这个势头也非常强劲。 那么体现在大型电商跨界金融的同时,商业银行反向由金融向非金融场景延长,实现金融+各类场景的跨界金融服务。同时最近监管当局也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要承担起科技金融的主导责任,所以不仅仅自己要做,而且监管部门也有这样的要求。 那么我们看到另外一个回归现象,就是金融科技公司回归科技服务的定位。这也是去年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事实上金融科技回归,整个金融科技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它体现两个维度,一个是科技金融。科技金融就是商业银行以科技的方法,科技的手段来做金融。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金融科技公司、大型电商公司来为金融提供科技服务,所以以两个维度进行展开和延伸。 我们知道前些年,这个事情,金融科技的这一拨热潮其实是由大型电商科技公司他们推动的,发起的。金融科技巨头以科技创新的勇气和进取精神,开创了中国科技金融新时代,走在了全球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的前列。这一系列的创新我就不重复了。但是去年以来,几大科技巨头主动的回归科技金融服务的定位,我们知道像蚂蚁金服宣布最新的战略定位,也就是说回归金融科技的定位。京东也是,差不多同一时间做了同样的宣布,就是这几家,像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服务,基本上都是前后。这里面有他们探索自己的一些体会,也有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也看到了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里面的强势回归,也感觉到了自己金融科技在金融方面的局限性。所以这两个回归都有它现实的客观的背景。 所以我们来看它的两个现象和内在逻辑。内在逻辑就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还是发挥自己的长处,你是做什么就吆喝什么。所以金融的本质是金融,科技可以推动金融变革,但是就金融本身而言,科技应该说最终只能是手段、工具,科技本身不是金融,这句话应该是成立的。那么我们再进一步看,银行之所以能够再主导金融科技,金融的归金融,我们可以看到其他的电商也好,科技公司也好,占有其他的优势,科技很强,电商的流量很大,甚至用户很多,但是不等于说金融专业你就厉害,金融的还是金融的。 我们看到首先牌照优势,这个不展开说了,尤其是这一年多强调的做金融是要牌照的。所谓要牌照就是你还得要有专业能力。 第二,是账户,账户主流金融机构,尤其商业银行,账户是银行独特的优势,是在座的金融科技时代,我们提出来一个观点,得账户者得天下,尤其是在金融科技时代,特别是商业银行。 第三,支付不仅仅靠技术,更需要的是渠道连接。可能今天做第三方支付的都深切的体会到渠道的重要性。银行具有天然渠道优势。 第四,银行有得天独厚的资金成本。 第五点,金融是一个专业活儿,银行也好,主流金融机构也好,科技可以厉害,但是银行业不能说科技不行。但是你要说金融专业很厉害,金融机构厉害,它有牌照优势,账户优势,渠道优势,资金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金融科技公司有他们的长处,首先发挥自己的科技所长,还有体制机制优势,科技创新优势,用户流量优势。金融科技公司做好科技服务,尤其发力点在哪儿?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咱们中小银行,你要跟大银行不可能比,不具备规模,不是说什么东西你都能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一定不具备规模效应。但是这个没有关系,可以跟科技公司合作,好些非自己主要的业务,其他的其实都可以外包。 我们当前金融科技影响金融发展,我归纳了几个趋势: 第一,金融服务的网络化、移动化趋势,我们依然在这个趋势之中,它带来的我们是随时随地随身为客户服务的便利性。 第二,当前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趋势,可能未来我们要高度关注的,就是金融业务的场景化趋势。这个金融业务的场景化是兴起支付的场景化,现在越来越多的我们的支付业务,金融业务,都是和场景紧密相关,这也是在科技时代、互联网时代产生的。现在很多的银行业都是在行业合作、供应链等等方面都是和金融业务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所以金融业务场景化趋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越来越显著的一个现象。尤其是下一步的物联网,万物互联。使支付业务、金融业务在互联网当中融合在一起。 第三,金融业务的集中化趋势。这也是很明显的现象。金融业务在金融科技的背景下,集中化首先集中在平台上,平台上一站式的业务处理。第二,是金融集中,在电子商务时代我们都知道先发优势,赢家通吃,所以在金融业务里面也一样,向主流的、主要的金融科技机构或者说科技金融的机构和平台集中。所以也体现了机构集中。第三,也体现了区域集中。所以金融服务的集中化体现在平台集中、机构集中和区域集中。 第四,金融服务的社会化趋势。这也是越来越明显的。我觉得多方面来看,首先我们现在金融业务的本身从客户来讲,越来越不用去银行网点了。都是在自己的电脑上,自己的终端上发起业务,自己就把业务处理了。所以业务处理本身已经不是说银行柜台来处理,是每个客户自己就处理了,这是一个显著的社会化现象。第二,传统的金融业务在单个金融机构里面全流程的完成现在完全是开放的,因为业务流程可能会分成好几个业务节点,有些自己做,有些就外包了。所以一项金融业务的全流程可能好多机构来完成。另外一个我们很多金融产品、金融渠道、金融业务的处理、研发,包括系统等等的都是可能社会上多家机构来做。所以金融业务,金融服务的社会化已经成为非常明显的一个趋势。应该客观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科技将金融业务把它解构,把它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业务。 第五,金融服务智能化趋势。这也是越来越明显,而且金融智能化,或者说智慧银行,智慧金融机构,整个这个趋势才刚刚开始。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尤其是结合物联网,结合大数据,智能化,金融智能化才刚刚开始。 我大概归纳为这五个趋势,时间有限,今天就到大家报告到这里,谢谢。 最后说一点,以前说要颠覆金融,我早听说了金融没法颠覆,金融还在,金融永远都在,颠覆的是什么呢?做得不好跟不上的颠覆的是金融机构。所以这个大家可能要高度的重视,所以必须要顺势而为,转型变革。好,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陈云贤:广东正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和创新金融监管
陈云贤:广东正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和创新金融监管

  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陈云贤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陈云贤出席并发表致辞。 陈云贤表示,新的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金融科技融合发展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金融科技的推动金融业组织结构、服务能力、客户体验等深刻变革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稳定,如何处理好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将摆在广大金融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谢谢崔理事长的致辞,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陈云贤,陈省长发表重要致辞。欢迎。 陈云贤:各位金融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非常高兴的大家相聚在广州,共同迎来2018第七届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的隆重开幕,在此让我们大家共同的祝贺我们高峰论坛圆满成功。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国有大银行的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的金融机构,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聚集了来自监管部门、中小银行、研究机构、企业、媒体等一线的精英和行业的领袖,在促进中小银行沟通交流,凝聚重要共识,深化互利合作,加强转型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重要的作用,是一场中小银行相关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顶级的盛会,广东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充分发挥比邻港澳的地源优势,积极发扬,勇于先行先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7年广东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了8.99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连续29年基于全国的首位,地方收入达1.13万亿元,是全国首个超万亿元的省份。进出口总额6.8万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经济活力,投资的吸引力在不断的增强,把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善,与此同时,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建成国内首条民间金融街,即民间的金融产业知名品牌的示范区。设立了全国首家民营银行,即互联网银行。成立了国内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发布国内首个跨界金融指数。金融业得到蓬勃发展,不断的壮大。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接着2017年底广东全省金融业总资产达到了25.8万亿元,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了19.45万亿元和12.60万亿元。均居全国的首位。今年的前三季度,全省金融业完成增加值5557.6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7.8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4.30万亿元,增长15.1%。存款余额20.20万亿元,增长8%。共有境内上市企业587家。今年新增16家,占全国六分之一。新三板挂牌企业1691家,企业性的股权市场化2.6万亿,实现了保守收费3951.3亿元,金融业的大发展为广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广东经济大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一直高度重视,寄予厚望。 今年的3月7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要求,今年的10月底,在改革开放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对广东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当前,广东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性的机遇,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和创新的金融监管,加快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全力提升金融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和水平,着力打造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确保牢牢锁住突发性系统形区域性的金融风险的底线,努力开放与改革发展新局面,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我们广东金融工作者的支持和帮助。 各位金融家,女士们,先生们,新的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金融科技融合发展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金融科技的推动金融业组织结构、服务能力、客户体验等深刻变革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稳定,如何处理好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将摆在广大金融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届高峰论坛以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和风险防控为主题,就新时代背景下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和风险防控的热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讨,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符合各方的期待。诚挚的希望大家借助这个平台加强交流研究,提出更多促进中小银行转型发展合作共赢的新举措,为助力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最后祝本次高峰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金融企业家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崔进才:概念混淆是金融科技当前存在的风险之一
崔进才:概念混淆是金融科技当前存在的风险之一

  鸿儒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崔进才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鸿儒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崔进才出席并发表致辞。 崔进才指出,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对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甚至革新金融服务的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和应用也存在着风险防控的一面。这种风险至少包括容易混淆金融科技和金融的概念,将金融科技的作用扩大化等等。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上午好,欢迎各位莅临2018年第七届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我是论坛开幕环节主持人,《当代金融家》杂志社主编李哲平。今年是中国中小银行高峰论坛举办的第七年。那么这一年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的经济也处在转型期和结构调整期,也蕴涵着一些灰犀牛式的风险。那么在中国金融业面临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我们也看到我国金融业的创新面向未来的步伐没有停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融科技。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引起广泛的关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银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积极拥抱和发展金融科技。同时大量的金融科技企业也通过各种模式,通过各种技术为中国的传统银行业转型与发展赋能。 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结果可以看到,我国的普惠金融、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借助金融科技的新路径得到了很大发展。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论坛以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为主题,邀请各位来贡献观点,助力金融业创新发展,助力业内提升风控意识,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金融安全贡献力量。 广州是广东自由贸易实验区改革的前沿城市,这里不仅有走在我国改革前沿的行业创新、市场创新,也有走在我国改革前沿的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我期待今天的论坛能够在这座具有创新的城市取得圆满成功。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莅临本届论坛的重要嘉宾,他们是: 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陈云贤教授 广州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邱亿通先生 鸿儒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崔进才先生 通联支付董事长万建华先生 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先生 中信银行原行长陈小宪先生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少波 甘肃银行董事长刘兴先生 中原银行行长王炯先生 广州银行行长丘斌先生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先生 南粤银行行长陈武先生 华兴银行行长吴洪涛先生 黄河银行行长魏根东先生 宁夏银行董事长居光华先生 珠海农商行董事长曾力先生 江门农商行行长杨代平先生     由于时间关系,出席论坛的领导金融科技企业同仁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欢迎各位的到来。 本届论坛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和蚂蚁金服共同主办,由飞贷金融科技、还溶金福、大数金融、同盾科技、广东华兴银行、闽都中小银行发展基金会、汇法网共同协办,同时得到了中国海外控股集团大力支持。在此向各位表示感谢。 同时本次论坛邀请了10余家知名财经媒体进行现场报道,感谢新华社、新华网、21世纪经济报、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新浪网、网易、网易财经等媒体同仁对本届论坛的关注。 那么下面我们进入大会的致辞环节,首先有请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崔进才先生代表主办方致辞,欢迎! 崔进才:尊敬的陈省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谨代表主办方、代表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从昨天晚上到今天在广州我遇到了很多老领导,老朋友,老校友和我原来的老客户,也认识了很多的新的领导,新的朋友,心里非常开心,非常感恩大家的到来。借这个机会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鸿儒基金教育基金会,我们是由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风控,也就是五道口,现在叫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部分的校友捐资创办的,叫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刘鸿儒老师是第一任的证监会主席,是五道口的创办人,也是我们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他今年88岁高龄,但是精神矍铄,在这里面他也是80后,刘老师一直在指导着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中小银行论坛第一届刘老师也是亲临现场,也做了致辞讲话。 今天在座的万建华也是我们金融教育基金会的常年担任理事服务,对基金会的贡献也很大。基金会的宗旨是通过捐赠奖励资助促进金融学科的创新发展和进步,支持金融教育贡献金融智库,近年来鸿儒基金会先后设立了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金融学科杰出教师奖,鸿儒奖学金等奖项来支持金融教育事业,通过支持金融论坛资助金融课题研究和学术著作出版,开发金融案例智库等活动,在上海、北京分别举办鸿儒论道,五道口金融沙龙等公益性的系列活动来传播和分享金融知识和创新。在重庆、四川、山东等地开展了资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金融普惠教育的活动,来践行社会公益。这是基金会的情况。 那么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我国的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适当分离,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崭新格局。在市场化程度资产规模、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当前也是盛况空前,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对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甚至革新金融服务的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和应用也存在着风险防控的一面。这种风险至少包括容易混淆金融科技和金融的概念,将金融科技的作用扩大化等等。 在座的各位都是金融科技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相信通过大家的分享和交流,能够促进中小银行更清楚的认识,并处理好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的关系,保护好存款人的存款安全,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感谢各位对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的关注,也欢迎各位与我们一起开展公益慈善活动,鸿儒基金会也将持续关注和支持有关中小银行发展的课题,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心情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详情]

2018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将于11月30日召开
2018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将于11月30日召开

  新浪财经讯 11月29日消息,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将于明日在广州召开,本届峰会的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陈云贤、通联支付董事长万建华、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等嘉宾将出席本次峰会。 近年来,中小银行积极实施科技驱动业务发展的战略,不断寻求数字化转型和采用先进技术改善产品和服务,为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良好动力保障。与此同时,中小银行所处环境日益复杂,来自外部、内部和新技术衍生的各种风险叠加,风险防控工作任重道远。中小银行之间、中小银行与监管层及相关机构之间亟待在科技创新、IT 治理、风险管控等方面广泛沟通,在加强金融科技发展、提升风控能力中服务地方经济和保障地方金融安全。 “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始于2011 年5 月,由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当代金融家》杂志发起,汇聚来自监管部门、中小银行、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媒体等的一线精英和行业领袖,致力于为中小银行转型与发展献计献策。 迄今为止,论坛已举办六届,参加银行及相关优秀机构达 400 多家,人员超 1500 人次,举办地涵盖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南宁等城市,在促进中小银行经验交流、优势互补的同时,亦为参与机构带来诸多合作实效,是中小银行相关领域信息交流与合作的顶级盛会。 附论坛议程: [详情]

论坛信息

论坛时间:2018年11月30日
论坛地点:广州
主办单位:《当代金融家》杂志、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
承办单位:FSF100 金融科技与共享金融100 人论坛、全球高科技产业投资联盟、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