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刘伟光:数字金融践行之旅

蚂蚁金服刘伟光:数字金融践行之旅
2018年11月30日 14:19 新浪财经
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由《当代金融家》杂志社、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蚂蚁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中小银行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小银行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俞勇:非常感谢万总刚才的分享。我记得一句话非常深刻,就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我上个星期带领金融科技团队去北京看了京东金融,我去的那一天,正好改名叫做京东数字科技。那么下面这位分享嘉宾是蚂蚁金服的刘伟光总,刘伟光总是蚂蚁金服从事技术服务商业推广,在蚂蚁金服之前,他开创了云计算平台的市场先河,刘总在EMC大中华区,而且在甲骨文工作多年,下面有请刘总跟我们分享他的观点。

  刘伟光: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分享的题目叫做数字金融践行之旅。我想讲之前跟大家分享几个有趣的话题,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今天到场银行的领导都会有一个疑问,这次中国中小银行的高峰论坛为什么蚂蚁金服会来作为联合主办方,蚂蚁金服不就是做支付宝、余额宝这样的业务吗?所以趁这个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蚂蚁金服最新的战略思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实蚂蚁金服走过了14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一个淘宝的担保交易开始起步走到了今天,那么14年当中,我们伴随了整个中国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发展,我们一直致力于技术加速和助力普惠金融的发展,那么今天蚂蚁金服整个的战略方向有三个主要的板块:

  第一,就是我们会持续的加大投入在普惠金融这个业务上。大家平时比较熟悉的支付宝、余额宝,我们很多消费金融的业务,芝麻信用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业务板块都是我们的普惠金融业务板块。

  第二个业务战略就是指我们在海外的我们的全球化战略,这些年当中我们在很多的国家,包括印度、印尼、东南亚很多国家做了很多战略投资,我们致力于将我们现在比较成熟的,在中国市场上经过很多实践的以移动支付为核心的技术,开放出去,助力很多的这些国家能够建立当地的支付宝钱包。那么未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区块链技术建一个新的全球物联系统,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新型支付的网络。这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

  第三个战略就是科技,科技的战略有两层含义,第一,刚才万董事长多次提到蚂蚁金服,这些年来我们创造了一些新的业务,第一层含义是说在蚂蚁,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们的11000名员工当中有62%以上的员工都是技术,所以在蚂蚁科技是我们公司的核心生产力和竞争力,我们每一个业务的背后都沉淀了大量科技创新的成果。第二,科技的第二层含义,2017年蚂蚁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我们决定将我们背后实践,我们很多业务背后实践和沉淀验证技术开放出来,我们启动了第三个战略,金融科技开放这样一个战略。所以我们致力于我们的技术加速中国金融行业的孵化转型的进度,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所以这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参加中国中小银行论坛的一个主要的想法。

  今天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过去几个月来沉淀的思想。

  第一点,整个中国金融业,尤其银行业面临着整个的转型进程,无论是零售转型线上化,包括很多移动支付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看到所有银行业面临转型的动力,中国银行远低于国际水平,但是零售业务增幅远高于银行整体业务的增幅。向零售业务转型,向小微金融转型,推动农村金融。你可以看到每一个未来的银行的战略,无论是大战略,大行战略,还是中小银行战略,在今天我们分析到每一层战略的背后都需要科技的重要引领。那么金融科技为什么只有一个词叫金融科技呢?为什么没有一个词叫电信科技、政府科技、制造业科技呢?这里面有一个深层次的含义,在金融行业科技可以重塑业务,可以改变业务,可以创造新的业务形态。以前科技它是一个支出的部门,今天科技引领业务的发展,在蚂蚁内部经常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说蚂蚁的研发部门是怎么组成的?在蚂蚁部门没有一个部门叫做研发部门,也没有一个部门叫做数据中心,也没有一个部门叫运维中心,我们的组织架构是将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一条横线,多条纵线,一条横线就是我们的平台架构部,平台架构部负责所有底层的技术架构,包括云计算的技术,分布式计算的技术,这样技术支撑着所有我们业务板块,从网上到支付宝,到很多信息业务的发展。多条纵线,在每一个业务板块里面,支付宝、余额宝、保险、信用等等,每一个板块里都有独立的应用技术,这是我们非常独特的架构,所以应用和技术深度融合,这也体现了金融科技在蚂蚁金服的含量。所以说这也是我们自己实践当中非常推崇的用科技来创造和引领它的发展。余额宝,其实在网上卖基金,卖保险,为什么只有我们能够做的成呢?这里面是技术好,当业务量指数级增长的时候,你的技术能否支撑你业务的发展,这是我们真正考量的一些指标。

  大家看到从去年我们开放了之后,我们团队走访了中国的将近250家金融机构,在我们视角当中我们认为如果我们今天只跟银行谈,我把支付宝的能力给你,我觉得这个是非常不够的,因为银行是银行,互联网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虽然技术有很多相通性,但是业务的逻辑、流程有非常大的不同。所以在我们做金融科技开放的时候我们必须深度的洞察在互联网金融之外的银行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这样对我们未来的开放和指引有非常大的帮助。

  那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听到的话语和金句,这些话语来自很多银行领导和大行的,和中小银行的,有股份制银行的,大家看看跟你们想的是不是一样。

  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有一个股份制银行讲,为什么我们搞了这么多的APP,每个APP的流量都很差,那么银行到底需要做几个APP,有的银行可以做60个,做50个APP。但是到底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未来的CoreBanking是否还存在,是否会改变业务能力工厂的形式存在。别跟我谈金融科技,农村金融是世界性难题,如果金融科技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触达,金融科技才真正有价值,银行的身体到了数字化时代,但头脑、思维、管理还是停留在信息时代,当我们跟一家城商行谈我们移动端转型,转向移动端,他们讲的话很有意思,我们的领导、董事长都非常的认同,但是党委会说我们董事党委还要做很长时间的决策,这是很多现在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信贷不准,信贷流程慢,我们要靠道德,对客户“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上海一家股份制银行跟我讲,我们花了上亿的钱去构建一个数据仓库,为什么现在我要一张统计报表跑不出来?什么样的问题造成的?另外一句话很有意思,金融科技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只给科技部门用的科技?还是全行用的科技?那么我们认为金融科技应该是一种全行所有人,包括客户都用起来的工具才有意义,让人人都用大数据做BI,而不是少数的专业人员,我要让每一个业务人员都能用得起来,大数据才能够真正有价值。对API银行的思考,能否把传统的金融产品拆开来卖,或者是反过来,把不同的产品拼起来,这样使得API银行才能够有价值。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也就是说对技术和产品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前天我在一家中国非常有名的中国小微银行,这个行长谈了一句话,他说我认为我们的银行为什么选择小微金融这条路,他说我认为在中国几百家城市商业银行里面,如果你没有核心的客户群,你没有差异化的竞争,那么你未来的道路到底在哪里?如果你还靠政府的对公业务系统的话,那这种银行在未来是没有生存的长久的发展方向的。那么再讲一句话,有一个资深专家讲到,他说在我们推行过程当中,从传统运行方式,专项微服务为代表的新架构,不是靠技术上的准备,也需要组织架构上的变化,它的做法需要对现有的IT部门的职能分工做一些调整。

  这些只是沧海一粟,只是摘了一些我们听到的语言,在我们走到的人山人海当中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讲这些话的目的是说当我们看到未来转型的时候,我们需要用这些语言作为我们对用户量身定做数字化转型方案的实践,我们希望未来用双重的视角和双重的实践。这是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块。

  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些预言,第一,我认为2018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年,无论从金融科技公司的成立,包括金融科技基金的成立,这些都誉为着2018年Fintech的元年,2020年内将有超过50%的银行汇完成新一代架构改造,迎接全面的数字金融时代。移动支付蓬勃发展,这些业务的现象会推动银行的架构的改造。所以未来的架构改造不是由科技部单独引领做这件事的。

  第二,数据资产将变成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从现有的流程银行转变为数据银行,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零人工干预信贷将成为所有银行提供标准化普惠金融服务。数据资产是不是跟数据仓库有关联?这是非常不同的概念,这些都属于在IT建设当中某一些系统,这些系统沉淀于后台,我们讲的数据不只是为业务,为营销,为APP真正服务,能够实现水到田头应用的价值。这是未来数据发展真正的资产,而不是通过建立几个烟囱式的系统。很有意思,有一个大行的领导跟我讲,他说我们花了很多的钱,搞了一个大数据的系统,他说我们发现这个系统存储的数据叫大数据系统,但是只是存储了我们银行的一部分数据,那么它到底应该存储全行的数据呢?还是只有预置的数据?我们看待数据不是建一个系统,而是数据要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通过新的技术变成我们数据的资产,变成营销的资产,这是我们看到未来的方向。

  第三,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叫做数字化半径等于业务迭代半径。其实这个词看起来有点炫酷,其实我们在自己总结过程当中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数字化半径,其实半径相当于用圆转动的动力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其实这个半径当中不仅有科技,有体验,有组织,其实数字化半径不完全指科技部的改造,是方方面面对整个银行业数字化思想的体现。所以我认为未来的整个银行数字化的改造,从体验到组织,到生态,到科技,这几个方面连在一起,它等同于业务迭代的速度。所以说我们生态连接的建设获得更多的业务场景和流量。用生态连接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场景流量,有一个股份制的银行行长跟我讲,他说银行没有互联网公司的流量端,我们没有微信,没有支付宝这样的流量端,但是我们必须要拉起我们银行的信用卡活跃度,我们就要自建场景,我们要跟生态做很多的合作。所以这也是未来通过数字化能力跟生态的连接。

  数字化成熟高的银行将率先完成乐高式的银行,整合内外部业务。我的业务模块可以嵌入到外部的生态当中,可以对外部的生态调用,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不是说通过一两个改造就能够实现的,对现有的架构是非常大的挑战。

  金融服务商将变成综合服务商。你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很多银行的APP已经不像银行的APP,真正像一个生活的服务广场。有一个中国南方的一家旅游城市的银行行长,他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如果蚂蚁金服来改造我们的手机银行的话,我只有一个要求,这个手机银行怎么不像银行APP你怎么给我做。他说银行的APP是千行一面,一千个银行都长的差不多,我们怎么能够打造一个旅游特色的,这些话的背后代表着说其实今天看怎么样走出核心竞争力,差异化竞争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点,未来的CoreBanking到底是不是存在的,很多系统改造完了之后,你会发现好像原来的CoreBanking已经不存在了,无核心即核心,也就是说核心从一个深层次的数据能力打造了一个横向的工厂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不仅是蚂蚁有这样的想法,通过跟大行的交流,我们得到同样的结论,所以说我们看到的方向无核心即核心。

  关于深化转型,我们列出了几个方向跟大家做一个解读,看似是一个很普通的词汇,第一,战略,零售、移动、智能化、客户、全流程数字化,我在7月份蚂蚁金服发布了一篇文章,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是指科技部的数字化转型,这是非常不同的概念,而银行的转型要靠行长、董事长去推动全行的转型,思想的转变,组织文化的转变。这才是转型最重要的一点,而数字化转型不是靠做一个大数据的项目,做一个云计算的项目就实现转型。这是非常不同的概念,也不是说你的银行成立一家科技公司,你就实现转型了,最重要的整个文化,包括思想、组织完全的转型。那么数字化的概念无论从业务到引发,到组织,到流程,是全方位的体现,这是数字化转型真正的精髓。组织,也就是说打破烟囱式的科技线条,形成共享中心。

  有一个银行的领导跟我讲,银行的科技部到底未来存在的形式是以一个单独的部门存在,还是打散了,存在某一个业务,是为某一个业务提供随时的便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那么科技未来可以看到,无论是做零售的线上化,包括农村金融、小微金融,这些新的服务,你会发现以现在的架构是非常难以支撑的,无论是分布式架构还是什么,其实它跟每个业务都是非常相关的。你可以看到包括你的分布式架构,意味着你在线上业务发展对高峰值有一个冲击,是否能撑得住。蚂蚁从自身的角度来讲,我们也是用Oracle的软件来做我们的地步支撑,我们走到分布式架构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业务发展到今天我们做了很多实践和思考。分布式架构不是因为我们要追求这几个词汇要做这件事情,而是我们确实感觉到了这种业务高速发展带给技术架构的一个挑战,是必须走到这条路,才能够应对未来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这一点跟大家分享一个观点,我们得出了结论,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在分布式架构上有刚需,因为中国线上支付业务要远超欧美的水平,这是我们看到今天为什么你看美国对分布式架构没有太多的人去讲,这也看到我们中国的银行业发展,现在从趋势上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渠道,我们可以看到,移动端为核心的,建立全渠道协同,生活服务,小程序,增强客户黏性。银行的APP,它是承载业务,整个银行80%,甚至100%业务,对手机银行来讲,代表着一个银行客户的体验,客户的黏性,这块来讲生活服务,这些元素的注入手机银行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向。业务上可以看到,线上化业务的发展,线上一年等于线下十年,线上业务当你的风控足够强大的时候,不良率足够低的时候,你获得的利润是非常快的。那么线下的业务,大家知道有柜台,有人力,有成本,这些都大大消耗整个银行的成本。所以可以看到线上业务的发展,线上消费贷等等很多新型业务,包括农村金融、小微金融,通过线上业务的发展都是未来业务发展重要线上化的现象。

  数据,数字化的审批覆盖率到80%,数据不是等于数据仓库系统,也不是等于数据库,真正的是实现营销、风控、风险、智能,这些全方位的支撑。

  最后银行我们也希望在中国银行会有一个每年的数字化成熟度的评估,这样会激励我们自身业务的发展和数字化的程度。

  在几个月前,我们在公众号上发表这样一篇文章,叫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我们讲到数字化转型这个概念非常非常大,每个银行都在讲,那么怎么去做,其实每个银行有每个银行的方法。我们通过了解和分析,我们有这样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数字化转型不是千篇一律的,它是跟银行的战略挂钩的。这个银行的战略决定了这个转型的起点哪里做,有的银行转型是先做大规模的改造,分布式架构改造,云计算,云平台,这是一种转型的路径。第二种,我们做移动端,改造手机银行。第三,发力零售,其实每一个银行的战略决定了转型的起点,我们总结了转型的四种路径,从体验的创新,从科技创新开始,从生态创新开始,从组织创新开始,这些才是转型的关键,而不是说我们去学工行、学建行,他们怎么做我们怎么做。我们很多小的银行没有那么多的实力和科技人员去做大规模底层的分布式改造,这个时候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看到我们今天去总结了很多的方法,结合实践之后,我们总结出来了这四种路径,在每条路径上给出的标准,包括可定义、可重复、可量化、可自我进化。如果你选择的从体验渠道端开始,那么你的方向是从统一移动框架开始,在一个框架上开发核心应用。第二点,实现金融交互的技术。通过生物识别的技术,包括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当你构造了一个很强大的黏性的APP之后,下面就开始运营,然后进行创新。我们先通过科技开放夯实品牌,改造架构,然后做场景开放,做API能力的开放。然后走向金融化。我我们结合自身实践和客户的实践怎么样设计一个转型的路径,而不是说我们上来就搞云计算、大数据,我们要根据他的想法和策略去实现转型。

  于是我们给出了这样一个评估的模型。我们总结了很多,一个目标发展可以看到从刚才讲到的战略、组织、风控、体验、生态、创新上,我们从起步阶段、过渡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领先阶段给出了不同的模型,这些模型不是我们写出来的,是结合我们自身自己网上银行和支付宝的实践,同时结合用户的实践,给出了这样一个成熟度评估,大家可以看我们属于哪一个阶段和水平,怎么样改造。右边是我们结合麦肯锡的报告,叫做客户旅程数字化,未来我们想构建业务和数字化结合的评估模型,每年不断更新。

  我们提出一个比较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刚才我在整个前面演讲当中多次提到了,未来的银行的CoreBanking系统,它的存在为什么,在哪里,很多银行的CoreBanking是非常厚的,前台是比较薄的,当我们开展业务的时候,我发现在每一个深井式的架构当中去改造,响应速度是很慢的。你们看到如果业务部门批的需求看起来做整个CoreBanking当中作为改造,看起来很容易,如果我在这个业务当中花10万块钱改造的话,它没有完,而它周边的系统,可能要花100万进行改造,而且不仅仅是钱,是周期。所以传统这种深井式架构,导致银行面临很多业务发展的时候它的响应速度是比较慢的。你可以看到今天在蚂蚁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推出的每一个业务板块,在支付宝APP当中可以看,每天都有很多新业务发展推出来,这些业务能力为什么可以这么快推出来,就是在于我们的底层架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在于我们自身的这套我们的叫金融操作系统,这套平台。未来的金融机构会和外部的很多机构生态的源头入口做非常多的连接。

  银行需要走出银行跟互联网公司做深度的融合,获得更多的资源,实现API的连接,然后进行交互。我们提出的想法是说未来在前端,APP,在CoreBanking系统当中是不是存在一个新型的形态,叫做数字银行的操作系统。我们叫做敏捷能力中心,它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是敏捷业务中心,敏捷智能中心和敏捷技术中心。有一个词叫敏捷开发,这个敏捷开发指的是在软件开发当中的方法论,而今天的敏捷更强调是对业务的一个敏捷的支撑。所以说这种架构它跟银行最大的区别是说银行架构是技术架构,而我们是横向架构,当把CoreBanking系统当中的很多能力沉淀出来,那么横向打成这样一个操作系统,敏捷能力工厂概念的时候,这样的话可以对业务之间有很好的支撑。通过这三个中心,敏捷业务中心,把很多共享的业务组件,然后共享出来,让业务人员能够实现对组件的编程和组合。如果有这样的平台让我的业务人员能对业务逻辑进行编排的话,这样的平台是我非常需要的。敏捷智能中心,有营销、风险、金融治理,这是我们强调在这个方面非常重要的能力。最后一个方面,敏捷技术中心,分布式事务,微服务治理,异地多活体系,在银行的前端后端之间建立了非常强大的一个中台。银行以前的架构在中间这层是比较薄的,很多靠后台的支撑,我们是希望打造一种横向的架构来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支撑对生态的连接,外部的连接,跟机构的合作。

  每一个模块当中我们提出这样的思想,以技术中心为主可以看到,从分布式架构,全链路,我们强调的智能是把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数字技术结合在一起,智能营销、风控、研发、AI平台等等,我们认为在未来敏捷智能中心当中,AI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视频、图像已经达到了可以感知数字的水平,今天我们有这样一种想法,我们把银行里面很多公用的业务组件最核心能力抽取出来,让每一个新型能力不需要开发。这样对业务也会有强大的支撑,这三种平台组合在一起之后,API银行也好,什么也好,都很注重用户的实现。

  在整个智能这块,从自然语言、可视化、AB实验效果等等,今天蚂蚁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探索,我们也认为这些能力是对业务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支撑,这些技术都在背后保驾护航进行支撑,所以我们看到未来的数据它不是一个收集、分析、报表,而是通过集中智能的能力深度去对金融的法规、法律,行业性的行情做深度的学习之后,给予银行一个非常准确的预测。这是我们看到未来的智能中心的这种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你每一个业务模块在上线的时候都会有非常强有力的支撑。

  这是我们列举的很多的核心能力,这些都是我们经过自身的实践之后列出来的,当你构建这样的平台之后,你需要有这样的技术能力,才能实现对整个业务的支撑。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可以看到智能中心,不仅是说有数据,有人工智能、金融智能,还有包括整个全域的风险防控。今天风险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前我们谈风险是信贷对公的风险,今天我们看,还有包括互联网,交易风控,反欺诈等等这些新型的风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对风控来讲走向了人工智能,不断深度学习,通过机器学习的能力去适应新型的市场变化。这是我们看到新型的,当然这是一个双重挑战,如果你想开展更多的线上业务,意味着你必须构建一个全域的风险防控。对于业务的支撑,从开发、运维等等,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想法,9月份我们提出了一个想法,发布了我们的分布式金融核心套件,这个套件其实在银行引起了很大的一个反响,过去我们选择核心系统的时候,我们的招投标流程指的是通过选择数据库、中间件,再去选择某一家做应用的服务商,来组合成核心系统,今天如果将应用和技术深度融合在一起,打造一项新的系统,让分布式事务无处不在,其实这个集中性的套件能够非常高效的部署开发,支撑业务的发展。

  有两个例子,存款和贷款,里面有很多能力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打造了很多深井式的服务,我们把这些公用组件撤离出来,可以为业务提供最强大的支撑,在冰山下面是高度的统一化,高度的组件化管理,技术和应用深度的融合,分布式事务无处不在。这是我们提出的技术分布式架构和分布式事务应用深度的融合。

  所以通过这种架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对未来实现很重要的支撑,实现每一项业务快速的发展,快速的部署,快速的上线。对我们业务、战略有一个很好的支撑。今天在我们开放的版图当中可以看到,从安全的身份识别、刷脸,包括指纹、资金安全、容灾、分布式架构的微服务等等,从移动端的研发、建站,包括智能投放,小程序到数据智能的分布式数据库等等,机器学习,今天蚂蚁毫无保留的开放了很多支撑我们业务发展的技术,我们希望这些技术能够跟银行的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在一起,打造未来这样一种能力的中心。包括从移动、体验、智能应用、数据技术方案、分布式架构,对上面的整个业务给予很好的支撑。所以说技术和应用有一个最佳实践的融合。

  蚂蚁金服今天还在探索,蚂蚁走过这么长时间的路程,今天我们在自身的金融科技上,在这四个方面还在做深度研究和探索。第一,实时安全计算,未来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日益成熟之后,场景不断创新,如何面对无数设备的数据流,实现安全实时计算,这是我们探索的方向之一。第二,在金融智能上,今天我们通过图像、语言等等,我们实现了感知,但是未来需要根据金融规则、法规去理解金融市场,让机器理解金融规则做更重要的决策。第三,未来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建造一个可视化的数字化身份,这里面有非常多的生物识别安全的技术。最后一点,我们在区块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我们是世界上区块链专利最多的公司,我们希望金融机构解决传统机构和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外部机构之间、跨国家的信互换等等,这是我们看到的,我们在未来去探索的一些方向。

  希望这些能力不断未来能够开放出来,跟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合作,我们希望我们的科技开放源于我们对自身的实践,源于我们对市场的洞察,源于我们跟客户的接触。我们的视角站在蚂蚁的视角,同时站在客户的视角,我们希望科技能真正的在中国引领业务发展,改造业务发展,重塑业务发展,这是我非常希望看到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新的一个里程碑。

  好,谢谢大家!

  俞勇:感谢蚂蚁金服刘总的精彩分享。下面还有第二个专题,第二个专题之前,我们先进行10分钟的茶歇。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赵子牛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18 紫金银行 601860 3.14
  • 12-06 华培动力 603121 --
  • 12-04 爱朋医疗 300753 --
  • 11-22 新农股份 002942 14.33
  • 11-21 隆利科技 300752 20.8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