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扫除新股网下配售寻租

2014年03月03日 09:20  作者:熊锦秋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熊锦秋

  目前新股发行询价环节和网下配售藏污纳垢,应取消新股询价和网下配售,全部放在网上竞价发行。

  此次IPO改革,新股询价时剔除过高报价这给作为信息知情人的保代和拟上市公司高管提供了寻租空间,有报道称保代等可以保证网下投资者中签,但每中签一股需要返给一定比例的收益。笔者认为,目前新股发行询价环节和网下配售藏污纳垢,应取消新股询价和网下配售,全部放在网上竞价发行。

  目前新股询价和网下配售弊端重重,主要表现,一是引发承销商腐败。《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规定引入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机制,网下发行的股票,由主承销商在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中自主选择投资者进行配售。主承销商拥有了自主配售权利,但由此也可能导致配售权利的寻租腐败滥用等行为。

  二是询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本轮新股发行呈现“高发行价、高市盈率、老股高套现”这个“新三高”现象,1月12日证监会[微博]紧急发布《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规定首发企业如拟定的发行价格对应的市盈率过高,要在一段时间内做特别风险提示;后来众信旅游网下询价一口气剔除了96.33%的申购量,发行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四成,新股申购基本是“价低者得”,“反市场化”得出的询价没有什么意义。

  三是询价对象无需“非限售股市值”引发不公。事实上,本世纪初实行市值配售制度,彼时还根本没有新股询价这个环节,无论是大机构还是小散户,要获得配售,都需先拥有相应的流通股市值,一视同仁;新股询价制度从2005年开始实行,由此新股发行分出了网上和网下两个渠道。现在,在新股询价制度基础上,《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借鉴市值配售做法,推出“非限售股市值配售”做法,要求“持有一定数量非限售股份的投资者才能参与网上申购”,笔者认为,这将由此产生诸多不公平,应改革新股配售制度。

  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中小散户参与网上申购,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非限售股份和拥有相应资金,需要先缴款再申购;但是,拥有网下新股申购资格的机构及个人大户,无需“拥有非限售股市值”等任何附加条件,而且询价无需交足现金、只要口头报个数字,发行价格确定后,有资格参与网下发行的、再携资参与认购即可,这很不公平。

  笔者认为,目前新股询价制度既不公平,也存在巨大问题,为此建议:

  首先,直接取消新股询价环节。目前新股询价,监管部门甚至采取行政干预或者暗中窗口指导,这让有关各方有点无所适从,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取消新股询价环节,由发行人和承销商直接自主定价,规定新股发行定价不能高于同期同行业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的90%(这可为一级市场留出部分获利空间),然后全部放在网上竞价发行,如果认购量不到发行量的90%,则中止发行。

  这个做法完全符合法律法规。2013年底证监会发布《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可以通过向网下投资者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也可以通过发行人与主承销商自主协商直接定价等其他合法可行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也即可以跳过询价环节直接定价。当然为此也要建立发行人相互之间竞争发行上市制度,考察拟发行企业的发行市盈率、投资者申购率等指标,谁对投资者让利最大、谁最受投资者欢迎,就优先让其发行上市。

  其次,参与网上申购的投资者全都应该具备相应非限售股市值、同时具有相应资金。取消网下询价环节,没有网上发行与网下发行之分,所有投资者认购新股的唯一渠道就是网上认购,都要具备相同的认购前提条件,这有利于确保市场公平。目前一些机构优先在网下获得新股配售的一个理由,是它们承担了稳定大盘的功能,这个潜规则早就该取消,不仅有违市场本义,其结果是市场也根本没有稳定住。

  其三,推动沪深两市的非限售股市值通用。事实上,本世纪初的市值配售制度,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是可以通用的。但按目前新规,申购深圳股市新股只能用深圳市场的市值,目前股市本来就青睐中小股票,深交所[微博]未来新股以中小股票为主,打新暴利可观,加上认购新股还得以深交所市值计算,这将使得投机者更愿意扎堆深交所板块;相反,沪市以大盘股为主,正在逐渐被投机者所抛弃、越来越边缘化,即使新股上市也将以中大盘股为主,打新利润有限,加上沪市股票不能用来申购深交所新股,沪市蓝筹市场将更被投机者所唾弃。

  (本文作者介绍:资深市场评论人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配售新股发行网下配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