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恩挚
现在想来,我们是不是都多虑了!低估了管理层的智商,或高估了既得利益者的能量。这么多学者、专家花精力讨论和反驳经济学上“1+1=3”,是不是有些悲哀或有些可笑?
这几天,余额宝[微博]话题实在太热了。这缘于央视钮文新前几天写了篇文章《取缔余额宝!》,说余额宝冲击全社会融资成本,影响经济。
相对应的是,这两三天,每次与银行业的朋友聊天,都会与我谈到余额宝,坦言其带来的压力。他们说,余额宝的出现,提高了老百姓对存款收益的期望值。其结果是,即使不买余额宝,很多人也会研究和购买各类理财产品。
“活期存款等低成本存款,与协议存款或理财产品的收益实在相差太大。”一位国有银行的网点负责人对我说,自己和属下基本已对争取更多低成本存款不抱希望。用他的话说,即便银行的服务再到位,也没用。
钮文新的观点显然是错的。若按钮文新的逻辑,银行业可以把上升的存款成本直接转嫁给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因此,银行业应该基本无压力可言。
对此,人民日报2月28日发了篇被认为是定调的评论《人民日报:对余额宝们应该警惕什么?》,主要说了三层意思:一、贷款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中资金的供需状况,而不是融资成本;二、余额宝们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三、警惕互联网金融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出现新的垄断。其实,我此前在新浪专栏上的文章《取缔余额宝说的两个逻辑错误》主要讲的也是这三点。
反思钮文新的两三篇文章,其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即“价格与供求的关系理论”,把银行在存款环节的垄断“偷换”到贷款环节。
如果换作是数学,相当于他跑出来大喊“1+1=3”。按理说,这应该没人理会。但为什么这么多人写文章出来反驳这个“1+1=3”呢?
反思自己前两天花时间写那篇文章的初衷。我想,一方面是因为有纠错的强迫症。更重要的是,担心这种缺乏经济常识的文章,被来自垄断金融机构的既得利益者所利用,影响管理层的决策。
说实话,一段时间来,我一直担心,改革因各种原因倒退或受阻。
打破垄断和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已经明确的改革方向。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及打破银行业垄断的一种温和的,自下而上的方式。我不了解钮文新那几篇文章的背景或有什么来头,所以,自然担心。
现在想来,我们是不是都多虑了!低估了管理层的智商,或高估了既得利益者的能量。这么多学者、专家花精力讨论和反驳经济学上“1+1=3”,是不是有些悲哀或有些可笑?
当然,这次热议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提高了互联网金融的知名度,可以说是一次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这直接或间接推进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这样一来,银行今后拉低成本的存款,估计更难了。
话说回来,我们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但要把握其节奏和进度,若进度过快,也对当前经济不利。
倒不是因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会把企业融资成本推高多少。而是因为银行业是一个特别的行业,关乎经济和金融稳定。
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银行在国内民众心目中,不仅仅是企业,有着特别的位置。很多民众还基本没有“银行破产”的心理准备或担忧。一旦发生,对民众心理上的震撼,还是比较大的。其对民众心理的冲击,可能成为导火索,引发经济危机。
(本文作者介绍:青年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