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基金在争议中变强大

2014年03月04日 09:55  作者:代宏坤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代宏坤[微博]

  在有关余额宝的争论中,问题的本质和争论的焦点与40年前美国银行业想限制货币基金发展的状况完全相同。实质上,相关方要限制货币基金发展的核心诉求点只有两个:一是要求对货币基金施加利率上限;二是对货币基金施加类似银行存款的储备要求。但货币市场基金和银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不能用监管银行的系统来监管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基金在争论中成为美国基金业最大的创新货币基金在争论中成为美国基金业最大的创新

  目前,余额宝[微博]的用户已达8100万,规模超过了5000亿。

  面对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的迅猛发展,有关方面人士坐不住了。先是有某评论员的“吸血鬼”论;后是传言货币基金协议存款提前支取要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息或收取罚息;再是有银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建议将‘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存放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不作为同业存款,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利率上限执行同档次基准利率1.1倍。

  对于这些说法,各方面专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回应。同时,证监会[微博]发言人强调未来要强化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的监管。这段时间的争论,与美国银行业与货币基金的历史恩怨何其相似,而货币基金也是在延续不断的争论中成为了美国基金业最大的产品创新。

  尽管目前国内有关货币基金的争论与美国当时情形有不同。例如:一是我国和美国的监管体系不同;二是我国目前与美国货币基金发展时的高通[微博]胀背景不同;三是当前存在互联网这一因素。

  但是问题的本质和争论的焦点与40年前美国银行业想限制货币基金发展的状况完全相同。相关方都会强调要维护金融系统安全、避免受流动性的冲击,并要强化货币基金投资者风险教育。

  实质上,相关方要限制货币基金发展的核心诉求点只有两个:一是要求对货币基金施加利率上限;二是对货币基金施加类似银行存款的储备要求。

  一、要求对货币基金施加利率上限

  我们不妨回到40年前。。。。。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投资方面,机构和富人都能获得较高的市场利率,因为他们有能力购买大额的银行存单和财政债券。

  限于联邦法律,绝大多数美国人只能获得不到5%的储蓄利率,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通过存折储蓄账户来存钱,而联邦银行Q条例对银行存款规定了4.5%的利率上限,对存贷组织的存折账户规定了4.7%的上限。

  对银行和存贷组织来说,他们能从个人储户那里以4.5%—4.75%的利率获得资金,再以两位数的利率将其贷出,从中享有可观的利润。

  在此背景下催生了第一只货币基金——储备基金于1972年在纽约成立,随后又陆续成立了一批货币基金,从此,传统银行个人储户的资金开始源源不断的流入这些货币基金。

  因为货币基金对银行和存贷组织构成了激烈的竞争,它们迅速引起了联邦银行监管者的注意。

  最初,银行业及存贷组织采取了一系列行为来阻碍货币基金的增长,督促法律对货币基金施加利率上限。

  1976年,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董事会提议禁止把大额存款凭证(十万美元及以上)卖给货币基金。投资公司协会、个人投资者、参众两院银行委员会的领袖、不少大银行和美国银行家协会都激烈反对这一建议,该建议最终被撤回。

  此外,银行自己做出了限制货币基金的努力。一些银行督促法律对货币基金施加利率上限,类似于Q条例的做法。

  最终,在数百万个人投资者的支持下,通过行业的抗争,货币基金对银行和存贷组织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终结对存款的利率控制,为广大的小额投资者争取到了权益。

  二、对货币基金施加类似银行存款的储备要求

  在利率控制被终结后,在以后不同的时期,银行及存贷组织和监管部门更多的是强调为了维持金融体系安全、强化流动性,避免大规模赎回引发挤兑,要求对货币基金实施类似银行的监管,对货币基金施加储备要求。

  一般来说,与银行账户存款不同,货币基金没有任何存款保险为其提供担保,投资者可随时赎回。如果投资者担心一家货币基金可能跌破1元,他们就有动机尽可能快地赎回。

  当时,银行最常见的做法号召是让立法机关对出具支票的货币基金施加储备要求。基金业对此做出了激烈的回应,认为货币基金与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不同,货币基金与银行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不需要施加类似于银行储蓄账户的储备要求。

  1980年1月,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金融机构分会举行了关于货币基金的听证会。SEC的证词强调了货币基金和银行在法律上和实际中的不同,声称对货币基金的监管已成功保护了基金持有人,并特别指出基金规模的增长没有导致大的监管问题。当时的联储董事帕蒂对储备问题发言认为:对货币控制目的而言,货币基金还没有构成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如果这些基金在之后越来越清楚地展现银行交易(活期存款)账户的特点,则对其进行储备要求的可能性或许会被重新考虑。

  1980年3月14日,卡特政府试图通过施加信贷控制来减缓通胀。银行和存贷组织业要求把这种限制也同时施加给货币基金,要求每一个货币基金都在联储放置无利息的存款,数量相当于新增的基金资产的15%。好在这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做法。

  在随后的多年,禁止与限制货币基金的立法被引入了各州,基金行业和投资公司协会在各州立法听证会上击溃了这些法案。反对货币基金的建议有很多种形式,有的要明确禁止在该州销售货币基金,还有的提出对要对货币基金施加储备限制等,这些要求会限制公众持有货币基金。

  1983年,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SEC)形成了一套监管货币基金体系的规则(Rule 2a-7),以维持稳定的基金净值并提供良好的流动性。SEC允许货币市场基金放弃“按市值计价”(mark to market)的会计方法,把资产净值固定为每份基金1美元。

  在随后的30年中,货币基金总体上是稳健的,没有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大的冲击。实际上,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实行固定的计价后,也仅出现过两次货币市场基金低于1美元的事件。一次发生在1994年,影响力相对较小,另一次就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货币市场基金遭遇了流动性风险。这一事件再次让监管机构认为货币市场基金存在巨大的风险,从此开启了货币市场基金监管变革,变革的核心问题在于货币市场基金能否承受住“大规模赎回”的冲击,是否要对货币基金实施如银行一样的储备要求。这不过是历史上老生常谈的话题。

  美国证交会努力推动的改革设想之一就是:通过增加资本缓冲而使货币市场基金变得更像银行。以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沃克尔为代表的赞成者认为应该采纳这一举措,而以华盛顿共同基金行业组织ICI的负责人斯蒂文斯为代表的反对者抵制这一计划,认为货币市场基金并不会引起和加速危机,也不容易招致大额赎回,更不能用银行的方式来监管。

  赞成者认为,固定净资产价值在高风险时会鼓励投资者赎回,这让货币市场基金在市场动荡期更加脆弱,他们认为货币市场基金应该和商业银行一样承受同样的“监管负担”

  反对者认为,货币市场基金本质上不是银行,不需要银行式的监管体系,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银行结构设计的目的是进行风险性贷款,并且围绕这一结构构建了大量的保护措施。相反,货币市场基金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限制风险。

  三、货币基金与银行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货币市场基金本质上不是银行,不需要银行式的监管体系,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

  银行的资产组合期限长、流动性差、集中度高、不透明,具有其固有的风险。具体来看:银行使用很高的杠杆,其资产平衡表债务方的80%-90%是存款、CDs、长期债券及其他借款。它们把这些借入资金投资到家庭、企业的抵押贷款和其他的长期贷款上,到期期限从一天到30年,这些贷款通常流动性很差。此外,银行的资产聚焦在特殊的区域和行业,大多数银行资产是不透明的,很难评估其信用质量。因此,银行由监管结构、资本需求、存款保险的体系所环绕,这一体系最终把风险转移给公众。

  与之相反,货币市场基金高度限制使用杠杆、流动性好、透明度高、投资分散。货币市场基金仅有限的利用借入资金,实际上,货币市场基金资产平衡表的债务方本质上是100%的资金。货币市场基金股东是权益投资者——承担所有权风险,并且完全的披露。在资产方,美国货币市场基金需要依据2a-7规则,仅投资短期证券,最大到期期限为13个月,并且加权平均到期期限为60天或者更少。这些证券必须满足最低信用风险,并且必须满足分散化的严格标准。基金投资者知道这些资金的投向,因为基金每个月披露其持仓信息。

  总而言之,货币市场基金和银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不能用监管银行的体系来监管货币市场基金。

  就是在这样的争论中,美国货币基金引领了银行和存贷组织的利率上限的废除,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类似于机构和高净值人士可以享有的市场回报率,也成为了美国成千上万企业和金融机构获得低廉短期融资的重要融资渠道。货币基金也成了共同基金业历史上最重要的创新产品,规模达到了3.5万亿美元。

  可以想见,国内银行业、监管层以及基金业有关货币基金的争论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在有的时期还会非常激烈,但在国内金融业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征途中,货币基金也会在这样的争论中进一步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复旦大学博士后、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货币基金基金银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给公务员涨点工资如何?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楼市需要告别全民普遍的自利情结 中国富人大举投资移民美国为了啥 墨西哥取消高铁订单背后博弈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提振房地产中国还有啥政策? 中国奶粉我们为啥还是没信心?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