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李庚南
日前,国务院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印发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在强调严把保险市场准入关、严格保险机构持续监管、严肃整治保险违法违规行为、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同时,要求深刻把握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牢固树立服务优先理念,助力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控网。 要求保险行业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统筹好开放和安全,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毋庸置疑,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金融业的使命,是金融行业同题共答的时代命题。保险业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既义不容辞,也大有作为。对于保险业而言,金融“五篇大文章”即科技保险、绿色保险、普惠保险、养老保险和数字保险。显然,保险业“五篇大文章”并非简单地换一个标题,以“保险”替换“金融”,而是要遵循保险行业运行的规律和逻辑,聚焦于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和数字经济五大领域,充分体现保险的减震器、稳定器功能。从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出发,做好保险业“五篇大文章”的关键是找准五大领域的难点、焦点和发力点,以系统思维、联动思维和创新思维,统筹协调好“五篇大文章”。
科技保险: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差异化的专属评估评价体系,提供最适当、精准的保险产品,打造和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体系,强化对科技创新的风险保障。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硬核”。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科技创新提高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也因此对保险赋能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险业要立足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针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相匹配的保险保障,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落地、人才建设等提供保险支持。
对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企业:针对该阶段企业面临的研发中断、失败被侵权等技术性风险,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实际情况和风险特征提供相适应的保险保障服务。拓展包括人才创业保险、研发费用损失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研发中断保险、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及知识产权被侵权损失保险、侵权责任保险等保险服务,以帮助该阶段企业有效分散研发风险,有效降低经营风险,解除初创企业创始人的后顾之忧。
对于初创期的科技企业:针对该阶段科技企业面临较大试错成本和失败风险,开发科技型企业创业责任保险等产品,保障科技企业因创业失败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风险。
对于成长期科技企业:针对该阶段企业面临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通过共保体、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等形式,为科技企业提供综合性保险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财产损失、利润损失、科研经费损失等,以及对股东、雇员或第三者的财产或人身造成现实伤害而应承担的各种民事赔偿责任。通过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等险种,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软件首版次质量安全保险运行机制及专利保险等方式,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有效风险保障。
对于成熟蜕变期科技企业:针对该阶段的科技企业实际上面临转型发展的问题,探索开发与企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绿色科技保险产品,推动科技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可通过完善共保体、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等形式,提供综合性保险解决方案。
绿色保险:聚焦夯实新质生产力“底色”,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大绿色保险风险保障力度,不断挖掘行业风险特点和保障需求,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绿色保险服务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质效,全面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绿色溢价的存在客观上会增大绿色技术创新的风险成本,因而需要有相应的风险分散与保障机制来补偿与平衡;需要通过构建绿色保险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绿色装备、材料以及软件等相关科技保险创新,为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使用运维等各环节提供风险保障。因此,保险业应从战略高度系统化、体系化推进绿色保险发展,以促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大绿色保险风险保障力度,不断挖掘行业风险特点和保障需求,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加快发展气候保险,创新“保险+气象”服务机制。扩大巨灾保险覆盖面,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二是持续推进绿色装备、材料以及软件等相关保险创新。三是探索新能源领域的保险创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四是积极为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等具备固碳作用的标的提供保险保障,探索开展矿山、土壤等生态修复责任保险。五是为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提供风险保障,扩大生态农业保险覆盖面,创新研发耕地地力指数等保险。六是探索开展碳交易、碳减排、碳汇等碳保险业务,针对碳捕集与封存等前沿性固碳技术提供保险服务。七是建立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依法推进环境高风险经营单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八是发展绿色建筑性能保险、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险等业务,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域风险减量服务。
普惠保险:聚焦于保险服务的可及性、可负担性、保障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拓宽保险服务区域、领域和群体,因地制宜发展面向特定群体的定制型保险业务,不断提高保险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普惠保险提质增效。
逻辑上,保险业具有普惠的内在驱动力,保险业的大数原则要求保险产品覆盖足够多的群体。要做好普惠保险这篇大文章,就需要按照普惠金融的基本逻辑,强化监管引领,优化政策环境,通过开展普惠保险教育等方式营造普惠保险发展氛围,通过差异化监管激励推动差异化普惠保险服务。着力推动基础保险服务提质扩面,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保险服务可得性实现新提升。一是强化对普惠重点领域保险供给情况。包括农业领域的保险、养老保险、医疗领域保险及公共风险事件风险减量服务等。二是强化对农民和和城镇低收入等群体提供普惠保险、促进农村保险体系建设情况。特别是针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群众、脱贫人口、城市低保人群等重点群体,提供与之购买能力相匹配的保险保障情况。三是加强对特定群体的保险保障供给。包括适合老龄群体、残疾人等的保险;针对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市民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险;针对退役军人、警察、消防员、应急救援员、医护人员等特殊职业群体的保险。四是强化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弱小市场主体的保险保障。包括对市场主体企业运营风险的保险保障,以及从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等。
数字保险:聚焦于优化风险减量服务,加快推进数字保险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保险数字化转型,以优化保险业务流程、拓宽保险应用场景、创新保险供给模式,提升保险质效。
数字经济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涌现与实践,数字金融的应用场景及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度也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在赋能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和养老金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为这些领域服务质效的提升、风险识别与防范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也为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础支撑。
保险机构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保险数字化转型,大幅提升保险业务处理效率、经营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能力。一是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精确地评估风险和定价保险产品,提供符合客户需求和风险特征的个性化和定制化保险。二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改善索赔处理流程,推动理赔和客户服务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改善客户体验,提高保险效率,以及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暴露。三是运用区块链技术,提高保险行业透明度和安全性,减少欺诈行为、简化合同管理和理赔处理,并提供更高效的数据共享和合作。四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动风险减量服务的数字化升级,助力风险管理从“等量转移”向“减量管理”转变,从源头控制风险,极大降低了社会财产损失。
养老保险:聚焦于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围绕老年群体在养老资金、安全健康、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积极打造多层次“保险+养老”服务模式,助力“老有所养”。
养老保险是养老金融社会托底特征的具体体现。保险业不仅能够提供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养老储蓄等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还能整合养老、健康、长期照护等服务,并利用所拥有的长期资金管理经验,为养老客户提供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保险业应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导向,进一步创新扩大养老保险模式和产品,提升养老保险的效率和获得感。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和跨期财务规划需求,促进养老第三支柱发展。应积极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持续推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二是积极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持续做好大病保险服务保障,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探索包含长期护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持续推进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三是不断拓展养老保险场景。促进医疗险、长护险、养老险等养老保险产品与医疗护理、养老服务等健康养老产业的联动,形成保险养老与保险主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