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湛
考虑到美国本来贫富差距已经非常严重、非美国家自身也面临一系列问题自顾不暇,未来美元信用体系非常有可能面临解体风险。美元信用体系如果动摇,这又是另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了,这里不做展开。
美东时间3月23日,美联储宣布采取大量新措施支持经济,包括不设上限的QE和扩大QE购买范围(增加商业MBS),增设3个新的流动性支持工具一级市场信贷安排(PMCCF)、二级市场信贷安排(SMCCF)和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以及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项目。自此,美联储不仅开启了无限量QE,而且可以同时开放式购买国债、MBS、公司债、公司债etf,并直接向投资公司、AAA级ABS发行商、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这是美联储历史上首次开启无底线放水模式,这对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或许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对美联储此次操作的点评如下:
第一,短期来看,美联储全方位宽松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前期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多数资产的价格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企稳反弹。自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蔓延以来,美国股市暴跌,道指抹平了特朗普上任以来的所有涨幅,近期更是出现了几乎所有资产价格同时下跌的局面。虽然美联储3月以来将所有降息空间用尽,又通过加大QE、逆回购、增设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扩大美元互换额度、取消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等方式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但是美元升值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次美联储采用全方位宽松的政策基本上将所有底牌亮出,而且美联储即便是在美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危机中也从未采用过如此极端的政策。从当天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非美元货币多数出现升值、美元指数下降,国际金价反弹超过3%,原油、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美股较盘中最大跌幅明显收窄,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次日亚太多数国家主要股指高开反弹。短期来看,美联储无底线放水有利于全球资产价格的阶段性企稳反弹。
第二,美联储无限量宽松是为了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经济金融系统的冲击,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无异于饮鸩止渴。截至3月24日16时,海外新冠肺炎病毒确诊人数累计达到29.89万人,累计死亡超过1.3万人。其中,美国累计确诊超过4.6万人,较前一日新增1万余人,累计死亡552人。虽然特朗普在3月13日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但美国联邦政府目前依然拒绝调度全国医疗资源,各州各自为政,并没有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美国年轻人普遍缺乏防疫意识,美国民众出门也很少佩戴口罩,美国的疫情防控有失控风险。截至当地时间3月22日,美国已经有8个州宣布居家隔离令,要求非必要岗位的人员一律居家隔离,预计将影响美国约一亿人口,占美国总人口数量的约三分之一。美联储在此时推出无限量的宽松政策也是为了应对美国经济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重大危机。但由疫情引发的危机若没有从根本上入手控制住疫情,宏观政策的效果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大量印钞票会带来很多的副作用,2008年以来采用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有一定的结构性问题,比如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突出、政府债务高企、居民储蓄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等等,这使得主要发达经济体在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时脆弱性增加。因此,依靠放水续命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三,目前美国主要经济数据还没出现明显恶化迹象,美联储已经将底牌亮出,当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时,美联储在价、量空间已经用尽的基础上,只能通过扩大资产购买范围(比如股票、股票etf、垃圾债等)加码货币宽松,长期来看,美国经济有滞涨风险,而且有可能会动摇美元信用体系的根基。在不使用负利率的前提下,美联储目前基本上已经将价格和数量工具的政策空间用尽。当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境内彻底爆发、美国全国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行动的隔离措施时,现阶段美联储向市场投放的流动性相较于美国全社会阶段性停摆引致的连锁反应而言,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届时美联储如果还要进一步加码宽松,可能不得不扩大资产的购买范围,比如股票、股票etf、垃圾债等,这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是金融机构可能会有道德风险,因为不同资产的风险定价已经不再反映借款者的违约风险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会大幅提升、投机活动会更为活跃,这会积累更为严重的金融风险。二是美元超发可能会引发恶性通胀,加上疫情有可能会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最终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涨。三是美联储将会成为绝大部分资产的最后购买人,这意味美联储类似承担着相当的刚兑责任。美联储如果无底线的滥发货币,最终为其买单的不外乎三种方式:美国民众财富稀释、非美国家财富稀释以及美国主权信用破产。考虑到美国本来贫富差距已经非常严重、非美国家自身也面临一系列问题自顾不暇,未来美元信用体系非常有可能面临解体风险。美元信用体系如果动摇,这又是另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了,这里不做展开。
此外,美联储史无前例的疯狂操作,背后可能更多的是迫于特朗普的压力,而特朗普为了连任选择如此短视又激进的政策刺激方式,这导致未来全球政治经济的格局走向的不确定性增强。
本文原发于财新
(本文作者介绍:中山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