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当其时

2020年02月24日10:31    作者:付一夫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付一夫

  提到国际大都市,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的香港,它们不仅有着超群的综合实力与深远的影响力,更拥有极为发达的商业,诸如第五大道、牛津街、香榭丽舍大街、银座、中环等众多商圈,处处名店云集、大牌汇聚,这几座城市也因此而成为全球无数人心驰神往的购物,是当之无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而今,中国也瞄准了这一宏大目标。

  早在2016年3月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而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利用5 年左右时间,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号令一出,群雄并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南京、成都等城市纷纷围绕《指导意见》紧锣密鼓地开展起相关工作,有的城市还将“争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那么,究竟何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各地又应当如何行动?这是本文想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内涵:解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关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01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发表了论文《消费城市》,开创了现代消费城市理论的先河。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经济学家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探索城市聚集产生的原因以及规模经济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格莱泽则是从消费的视角去研究城市经济的增长,并把城市视为商品、服务和文化的消费中心。而后,随着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现代消费城市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我们不妨用关键词分解法来解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国际”,明确了城市消费服务功能的空间尺度,即不局限于本地与本国,而是扩张到全球,面向的是全球消费者;

  (2)“消费”,明确了城市的功能属性,在这里,消费的范畴不仅包括个人消费产品,还包括政府提供的城市安全、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消费产品;

  (3)“中心”,明确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地位,凸显出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重要性,具有较强影响力。

  基于上述界定,我们可以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界定为:消费成为城市发展的集聚向心力与核心驱动力;在全球化大势下,可以有效满足本土及境外居民生活性消费,既包括个人消费,也包括对于安保、教育等公共服务消费;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全球消费资源配置能力和消费创新引领能力,通过消费集聚人才,推动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核心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激发城市活力。这便意味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绝不仅仅是大众认知中“美食购物城”那么简单。

  在此基础上,参考格莱泽的消费理论,并结合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香港等消费型国际大都市的共同特点,可以归纳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经济实力雄厚,开放水平较高。

  毋庸置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然是国际大都市,而雄厚的经济实力则是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先决条件。作为在消费领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这样才能拥有足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而集聚国际性的高端消费资源,如各大知名消费品牌及其总部等等。

  第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拥有发达的服务体系。

  按照格莱泽等学者的理论,丰富多样的服务和消费产品是消费城市的基础,而发达的文化、休闲、娱乐产业亦是消费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注重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即依托发达的服务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在满足本国消费者对国际化、高品质、时尚性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能广泛吸引和汇聚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为其提供多样化、有特色、便捷性的选择。

  第三,具备连接全球的交通、信息、物流设施体系。

  这是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要有发达的交通、信息和物流设施,这样才能将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和供给市场紧密连接起来。

  第四,城市宜居宜游性较高。

  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善的国际标准型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安全的城市发展环境,同样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表现;换言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同时还是典型的居民和游客友好型城市。

  第五,是全球优质资源的集聚地,拥有突出的消费创新和引领能力。

  凭借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往往是全球著名消费品牌及其总部集聚的地区,也是一国对外集中展示和输出本国特色品牌、消费文化的门户。此外,良好的消费环境还能吸引各地的创意人才,反过来激发出城市创新发展活力,推动城市的持续繁荣。从这个角度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二、路径:来自国际的经验借鉴

  尽管北上广深与杭州、南京、重庆等大城市的诸多方面已极具实力,但与纽约、伦敦、东京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仍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提升的地方,这也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

  至于目标如何达成,我们可以从上述几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践中有所借鉴,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仔细梳理,笔者总结出可供参考的六条具体行动路径,详述如下:

  第一,要进一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标志性商圈。

  彰显国际时尚与历史人文特色,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其载体主要为核心商圈。为此,许多国家和相关城市的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核心商圈的建设发展,并在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商业街区保护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使得核心商圈的发展环境大大改善。同时,还借助一系列国际时尚主题活动来提升商圈及整个城市的影响力,将商圈从单纯的购物场所转变为集体验、社交为一体的活动中心,以此来吸引世界各地的消费人群。

  巴黎便是典型案例,围绕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巴黎现已形成了蒙田大道、奥斯曼大道、圣·奥诺雷街多个著名商圈,包括十几条呈辐射状的特色商业街区。那里不仅聚集全球最著名的国际品牌和成千上万家商铺,还汇聚了大量展览、演艺、娱乐活动,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法国文化,领略全球消费时尚。

  第二,营造多行业融合互动的消费生态。

  能够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仅靠单一行业的强大必然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是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多个行业联动发展的有机整体,如此才能实现消费的规模效应和整体优势。例如东京,在六本木新城发展中,将商业与文化、旅游观光相结合,通过引入东京电影节、森美术馆等文化活动和设施,提升了六本木在文化艺术消费方面的品牌形象,并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4000万人次。

  与此同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还越来越注重线上线下的互动与融合,不断完善“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生态体系。如此一来,消费行为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便得以突破,在巩固本国地位的同时,还能将城市的影响力辐射至更广的区域。

  第三,完善高效便捷的消费环境。

  首先,应着力提升交通网络的通达性。纽约、巴黎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无一不是格外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拥有以空港、海港为枢纽的网络化交通体系,并密切与国内外城市进行各方面的互联互通。同时,还注重强化城市内交通设施与商业消费空间的结合,那些满足老年人以及特殊群体的公共设施也相对健全,且人性化程度极高。

  以香港为例,城市地上地下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无论何种方式都能实现便利出行;在香港的主要商业街区,均是通过建设相互连通的地下廊道,人流可以便捷地穿梭于不同消费场所。

  其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消费便利性和智能体验。在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免费Wi-Fi几乎覆盖城市中心区的每一个角落,可随时定位显示位置、寻找目标商户、即时获取促销信息、使用移动支付、实现车位引导和反向寻车,等等。这些使得消费者们在完成购物的同时,还能收获极佳的消费体验,进而越来越“享受”消费。

  最后,要加强宣传和信息服务。以纽约为例,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纽约于2012 年通过乐《开放数据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将政府数据大规模开放纳入法律,由此建立了一个基于城市社会运行数据的“生态系统”。其中,既有按邮政编码分区的历史统计数据,也有地铁、公交系统的实时数据,还包括停车泊位、旅游景点、餐饮卫生、住房租售等相关数据,从而推动了整个城市的不断发展,并造就了纽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地位。

  第四,促进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这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法律制度,以此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既能障了国内外经营者的正当权益,又推动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

  例如,美国的《兰哈姆法》规定,保护注册和未注册驰名商标免于未经授权的使用和(或)注册,无论该驰名商标是否源自国内,均执行相关国际条约规定的驰名商标保护标准。美国联邦法律还通过禁止他人在相同、类似、关联甚至不相关联的商品或服务上注册或使用近似商标来保护在先商标,只要该注册或使用存在混淆可能性,驰名商标所有人就可向联邦法院提起侵权诉讼。

  再如,日本的《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中规定,仿冒、淡化、依样模仿、窃取他人商业秘密、商业诋毁和虚假宣传,属于应当予以制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另外,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以及配套的消费争议解决机制,而专门的政府机构或非营利组织会不定期发布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信息,并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帮助。这些对于人们消费信心的提升大有裨益。

  第五,实行有利于消费集聚和实现的税收政策。

  从目前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所在国基本都制定了有利于消费聚集和实现的税收政策,其目的更多在于引导特定的消费行为,而非筹集财政收入,以此来保护相关生产者的积极性,并尽可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及居民消费减轻税负。

  例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免税购物和离境退税制度,人们可以在免税店购买全球著名的高档消费品,以及独具当地特色的国产商品。有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免税店的国产商品销售份额甚至能占到30%~40%,不仅有助于扩大本国商品出口,还能提升当地品牌知名度。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还早早实行了离境电子退税,入境游客购物时只需一张信用卡作为支付媒介,离境时可在3分钟内完成退税流程,极大地便利了国外消费者。

  第六,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前文说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的“消费”,其范畴不仅包括个人消费产品,还包括政府提供的城市安全、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消费产品。事实上,相比于上述感官上的消费,人们聚集到城市,更多是注重城市提供的有利于人力资本提升的优质公共服务及消费品。而政府作为公共消费产品的供给主体,势必需要着力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和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以此来提升城市人文生态综合魅力,不断吸引国内外人口到此进行消费。

  以伦敦为例,其所在的英国正是福利国家的策源地,不仅公共服务体系发达,覆盖范围也极为全面。而伦敦更是英国各城市中的杰出代表,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城市环境、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都颇为完善,这也为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头衔锦上添花。

  上述实践,为各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极佳的范本。

  三、展望: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前景无限

  话说回来,我国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可谓正当其时。

  眼下,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距离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收入陷阱”上限只差2000美元,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指日可待;而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壮大,国内外消费联动已然形成,如火如荼的消费升级浪潮又让国人对于商品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消费已是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促消费、扩内需亦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此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新的平台和载体,加快消费升级及新动能培育,这不仅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辐射带动周围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还能提升城市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意义非凡,前景可期。而国家适时提出要“培育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于每一个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来说,都是极为难得的新机遇。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充分结合当前消费升级和全球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勇于探索,在出台合理的政策规划、提升消费市场供给质量、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优化消费环境、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消费生态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如何,拭目以待。如果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们国家出现了多个足以匹敌纽约、东京们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届时请不要惊讶。

  参考文献:

  1、  刘涛、王微:《国际消费中心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启示》,2017年;

  2、  周志莹:《南京推进“走出去”战略布局优化及对策建议》,2019年;

  3、  张会甫:《中国城市发展迎“巅峰对决”?》,2019年;

  4、  徐佩玉:《各大城市纷纷布局,谁将成为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19年。

  (本文作者介绍: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消费中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