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盘和林
在前几年的财政政策实施中,通过政府支出来增减赤字一直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在是时候在基建与减税并重的前提下,把减税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了。
8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今年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汇报。会议指出,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创业创新等积极效应不断显现。
这次会议再次推出3项减税新政,预计全年再减轻企业税负超过450亿元。加上年初以来的各项减税减费政策,今年出台的所有税收减免政策总计将会带来1.2万亿元的税收减免。
此前,一些专家和企业家担心,积极财政政策过于倾向基建投资,呼吁要同等重视减税,毕竟就在8月份,财政部也刚刚催促地方政府确保在10月底之前完成数额高达万亿的专项债券,也审批了一大批西部地区的基建项目。而此次会议传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基建和减税并非二选一,更大的可能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减税减费将并重。
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两项工具,增加支出和减免税收在调节经济发展时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便属于增加支出的一种方式,因为其“逆周期调节”的特点,往往在经济萧条时产生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政府便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支出能够直接带动投资和增加短期总需求,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
这也是为什么财政部不断督促地方政府积极落实地方债券发放的原因所在。我国作为一个基建大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基建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三大项,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的发展令整个世界也为之侧目。
虽然就目前而言,基建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中西部地区仍有很大“补短板”的基建空间,甚至一些诸如污水处理厂、口岸建设等,也的确是制约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生产力提升的“瓶颈”,因此我们不能说基建就不需要了。
因此,不同于此前“铁公机”基建,此次基建应该更多投向惠民生的基建项目以及补短板释放生产力的基建项目,例如污水处理设施等。这对以投资拉动短期内需、长期解放生产力都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的。这方面我国基建仍处于“补短板”阶段,拓展空间还很大。
不过,不管哪一类基建项目,短期而言都有“钱”沉下去的可能,只有作用到企业生产力提升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如何让钱“循环”起来才是财政政策发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税收减免的作用就愈发凸显,对扩大企业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效果都非常显著。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甚至不是基建与减税并重,而是要把减税放在积极财政政策首要位置。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减税降费的措施,也真金白银地惠及企业、居民。但从数据来看,减税的空间还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2018年1-5月份,全国税收收入76810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长速度远超同期GDP增速,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这种“逆势上扬”显然不符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初衷,对于税收减免,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
从企业的“获得感”来说,也亟待减税降费。在8月10日由国务院召开的“降成本减负担专项督查座谈会”上,远东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在发言中便提出当前经济、金融、市场的最大成本是制度成本,号召政府下决心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并为此提出了12条具体建议。在这12条具体建议中,半数都关于企业减税降费。
这些建议一经发出便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甚至部分群众将其称为“良心建议”,这样的反应也从侧面展现出当前公众确实普遍认为税负过重,还有下调的空间。
另一方面,减税降费不仅是国内积极财政政策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际大环境下的必要选择。当前,国际上正掀起了一波减税热潮,此时若是我国仍然在企业税负方面按兵不动,很可能导致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落于下乘,直接降低了商品和劳务的国际竞争力。
比起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税收尤其是所得税还能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即在经济繁荣时抑制通胀,在经济衰落时减轻萧条,这种直接从企业端产生的优惠既有利于帮助企业增加利润,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前几年的财政政策实施中,通过政府支出来增减赤字一直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在是时候在基建与减税并重的前提下,把减税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了。(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青年经济学者,著名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谢海平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